文物修復 重現歷史面貌

THE MERIT TIMES
文/瑢瑢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圖/yapei
文/瑢瑢

走進博物館,我們透過參觀前人遺留下來的物品,或是刻意創作的書畫,可了解當時的人如何生活和思想。但是你知道嗎,這些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熬煉的國寶,如果沒有經過細心的維護和修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毀損、破裂、皺褶、蟲蛀……千瘡百孔,殘破不堪的樣貌。

文物醫生 手細心巧



文物修復是結合了科學、歷史及藝術的跨領域專業技術,它的任務不是要讓文物看起來煥然一新,而是既要維持古文物的歲月感,卻又盡可能維持作品的完整性,不著痕跡地還原古物受損前的樣子,這需要高度的耐心、細心,以及對作品的深刻了解,才能做到「修舊如舊」的最高境界。

這群為珍貴國寶默默付出、辛苦工作的修復師,向來有「文物醫生」的稱號。就像人生病需要看醫生一樣;文物如果受傷了,也需要看病,修復師的使命就是醫好生病的古文物。古文物的種類繁多,包括「有機材料」書畫、木製品、皮革、紡織品,「無機材料」金、銀、青銅等金屬器具,以及玉器、石器、陶器、壁畫、磚瓦等。有機材料容易發生蟲蛀、黴變等生物危害,金屬器具最大的威脅是繡蝕,而非金屬器具則有崩壞、破裂等情況,針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病灶,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修復科技 與時俱進



文物修復室也跟醫院手術室很像,擺著各式高科技檢測儀器,整櫃的化學藥劑,一大張「手術台」,也就是修復文物用的工作台。甚至所有看病的古文物也有自己的「病歷」,記錄它們的年代、外觀、材質等,以及每次修復所做的處理。

在修復之前,修復師需先要用電子顯微鏡等儀器,仔細分析文物的成分和受損情況,尋找和原作相似的材料,修補起來才看不出破綻。以中國的書畫為例,由於宣紙質地輕薄、容易破損,在「畫心」背面通常會糊上幾層麻紙,修復古書畫時就要使用「揭展」技術,將畫心背後的「命紙」和「禙紙」揭下,重新糊上新的。傳統的方式是在畫紙背面均勻刷上清水,待漿糊完全浸透,就可以輕輕將禙紙撕開,再搓磨去除命紙,然後參照原畫顏色和質地,換上相似的新紙。過去揭裱一幅畫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時間,過程必須非常仔細、不能貪快,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畫心。近年研發出更容易分離漿糊層的揭展劑,只需要半小時就可以完成整個程序。

再如青銅器的年代久遠,常有破損情況。若殘缺的部件尚在,則使用錫焊或黏接復原即可;如果殘缺部件已經遺失,就要使用黏土覆於完好的對位做模,將相同成分的金屬溶液澆灌在模型中,複製出殘缺部位再黏上,並根據原器物的腐蝕情況做出假繡,一般人很難看出修復的痕跡,這也需要藉助現代科技才能辦到。

當然,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文物如果平時維護得好,保存在適當的溫度、溼度下,就不容易發生損害,自然也無需修補,相信這才是文物醫生最樂見的事呢!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