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王翦的情商

THE MERIT TIMES
文/齊夫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文/齊夫

《千字文》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的非凡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四大名將裡,若論指揮高明、善於用兵,王翦要遜於白起,甚至比廉頗,李牧也未有勝算;但其情商確實無人可及,就是與春秋時期的孫武、吳起、樂毅、趙奢、孫臏等名將相比,也明顯要高出許多,無可爭議排名第一。

王翦一向老成持重,長於洞察人性,善與各色人等相處,精於趨利避害,使他八面來風,受益終生。他的高情商,表現在許多方面。

能伸能屈。在討論出兵滅楚時,他提出要六十萬大軍,少壯派李信則說二十萬就夠了,秦王和眾將都嘲笑他老了、膽怯了、過時了,該回家抱孫子了。他雖心裡不快,卻不辯白、不爭論,只是輕輕一笑,隨後就辭去官職,回到鄉下過起了退休生活。

謹言慎行。李信伐楚慘敗後,秦王不得不請王翦出馬。他沒有因此說風涼話,也沒有幸災樂禍,更沒有拿翹,而是十分誠懇地和秦王探討兵敗的原因,並義無反顧地受命出山。因為他知道,天威難測、伴君如伴虎,白起之死,就與發牢騷、講錯話有關。

自汙釋疑。領兵出征後,他一而再地向秦王討要封賞,顯得十分貪婪,別人都不理解,覺得他吃相難看。他私下對心腹說明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將全國士兵交給我,怎能安心?如果君王猜忌大將,一再掣肘,那還打什麼仗?我之所以屢索財產自汙名節,就是為了向秦王表明自己只是貪戀富貴,並無心權力,藉此消除秦王擔心我擁兵自立的疑懼。」

分功同僚。他知道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仗是大家一起打的,要讓人家真心幫你,得有好處才行。所以,他有功勞從不獨吞,總是慷慨地與眾將分享,眾將士也甘心聽他指揮驅使,眾志成城。

分賞將士。帶兵多年,王翦深知打仗就是看士氣,因而一向很懂得激勵人心。朝廷每有獎賞,必定全部分給眾將士,因而得到兵士衷心擁戴,願意為其效力,打起仗來士氣高漲,勇不可擋。

功成身退。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幾乎是所有帝王的通病,即使你九死一生立下汗馬功勞,他還是疑心重重,也不想分你一杯羹;做為一個屢立戰功的大將,一旦功高震主,更可能面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危險。所以,為大將者,才不可露盡,功不可立盡,一定要留有餘地。

王翦深諳此道,因而滅楚回來後本可以乘勝追擊,接著滅齊,再立不世之功,可他卻決定急流勇退,說自己老了,把這個建功的機會讓給別人。如此既避免了因立功太多,秦王賞無可賞、封無可封的尷尬局面,也保持了帝王和功臣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

正因為王翦有如此情商,知進退、識時務,明利害、懂人性,戰國名將最後能得到善終的,唯其一人。白起、伍子胥被君王逼迫自殺;李牧遭中了反間計的趙王冤殺;吳起被心存報復的楚國貴族刺殺;廉頗受冷落排擠,無兵可帶,亡命他國;樂毅遭無端猜忌,削除兵權,倉皇出逃。只有王翦功成名就,不但全身而退,坐享榮華富貴,且身後子孫興旺,名垂青史。

放眼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情商之高與所獲殊榮之盛,也就唐代名將郭子儀可相媲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