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敦煌月牙泉 生態嬗變記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向清凱、張欽、張玉潔、何問
字級
收藏文章
48觀看次
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圖/新華社
河岸邊的「十二連湖」。圖/新華社
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圖/新華社
遊客騎著駱駝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遊覽。圖/新華社
文/記者向清凱、張欽、張玉潔、何問

提起沙漠旅遊,鳴沙山月牙泉無疑是經典打卡地。但已鮮有人記得,就在二○○○年前後,月牙泉曾被宣告罹患「癌症」。

從敦煌市區出發,向南行走五公里,就到了鳴沙山下。起伏黃沙勾勒出一道道俐落的曲線,三面沙山環抱,突現一泓月牙形狀的清泉,水波蕩漾,魚翔淺底。

史載,東漢時期,鳴沙山月牙泉就是當地一景。一千八百多年來,未見大旱之年泉水乾涸、流沙掩埋泉眼、因強烈蒸發「濃縮」為鹹水湖的記載。到一九六○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積仍有三十多畝大。但一九七○、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水位不斷下降,水面持續萎縮。

資料顯示,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月牙泉水位年均下降二十二公分。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降幅達四十點一公分,最低時水域面積僅二點五六畝左右。當時的新聞報導驚呼:「如不及時遏制自然衰竭,(月牙泉)最多可維持到二○○五年!」

痛定思痛 呵護月牙泉

月牙泉緣何瀕臨乾涸?原因有多方面。資料顯示,一九六○、七○年代,由於過量使用泉水灌溉,昔日一汪清泉所剩無幾。此後,月牙泉還曾遭受水質汙染。「更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過量開採導致周邊水環境惡化。」蘭州大學教授張明泉說。

也就是說,過度索取差點葬送了月牙泉。

痛定思痛,敦煌人開始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月牙泉。

二十多年來,月牙泉及其周邊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為維繫沙泉共生的微妙平衡,泉水南北兩側的沙山被封禁,人們漫步在月牙泉周邊時,需要套上鞋套。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服務中心主任李瑛介紹,精心呵護之下,月牙泉平均觀測水位穩步回升,至二○二一年突破三公尺,近兩年穩定在三點二公尺左右。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積穩定在二十七點四五畝。

鳴沙山月牙泉旅遊也長盛不衰。截至八月十二日,敦煌市二○二三年累計接待遊客達四百四十五萬人次,相比二○一九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三十,相比二○二二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三百一十八。其中,鳴沙山月牙泉接待遊客二百零七萬人次,比二○一九年同期增長近百分之三十九,成為敦煌文旅產業的「台柱」。

立竿見影 實行大手術

在距離月牙泉五公里的地方,有一處人稱「十二連湖」的景觀。十二個人工水池宛若明鏡,倒映藍天,時有水鳥掠過。

十二連湖是為拯救月牙泉而量身打造的:池水逐漸回滲地下,周邊地下水位緩慢回升,月牙泉水位也相應「水漲船高」。

月牙泉生「病」後,敦煌人做過許多嘗試,做過「手術」,也輸過「血」。

一九八七年,月牙泉迎來投資人民幣一百萬元的首次「大手術」:系統掏掘泉底沙石,清除水中雜物。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認識侷限:泉眼被滲入泉底的沙石堵住了。實際上,「手術」後的月牙泉沒有好多久,水位又開始下降。

此後,敦煌又嘗試「輸血」:將黨河水輸送至月牙泉邊的人工湖,待水澄清後再注入月牙泉。這個辦法對水位回升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但月牙泉卻很快變髒變臭了。

「黨河水屬於地表水,含有腐殖質等,而月牙泉是地下水。這種不問血型、強行『輸血』的辦法,使河水犯了『井水』。」李瑛說。

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敦煌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切身體會:山水林田湖草沙,必須堅持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月牙泉就像敦煌綠洲的「眼睛」,不能只點「眼藥」不除病根。

實際上,拯救月牙泉的歷程,也是各界揭祕沙泉共生的過程。

一方面,月牙泉是敦煌綠洲地下水位的自然露頭,水位榮枯與地下水消長高度相關。另一方面,月牙泉與三面圍繞的沙山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月牙泉一帶起風,總是沿著周圍的沙山作離心上旋運動,把山坡下的流沙往上颳。

因此,呵護月牙泉,既要嚴格管水,確保周邊地下水位穩定,也要精準治沙,確保周邊山不變形、風不改向。

李瑛說,在鳴沙山月牙泉一帶,不是防風治沙林種得愈多愈好,種不種樹,種什麼樹,在哪裡種樹,種多少樹,都是學問。多年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常年開展生態監測和實驗,以進一步搞清楚沙泉共生的奧祕。

「十二連湖」就是為了盡量還原原始地下水補給環境,提高月牙泉自我修復能力而修建的。二十多年前,敦煌市就宣布禁止開荒移民等,以維繫綠洲的水生態平衡。

張明泉認為,保護好月牙泉,根本之策是嚴格用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維護好敦煌綠洲的地下水生態平衡。

一系列拯救月牙泉的行動表明,就像資源開發不能蠻幹一樣,生態治理也不能硬來,既要下定決心動手術、除病根,更要綿綿用力,像中醫那樣「治未病」。



綠洲永續 生態保護帶來旅遊熱

鳴沙山下,綠洲邊緣,坐落著與月牙泉同名的「鄰居」:月牙泉村。

月牙泉村原本是個農耕村。一九八○年代,村民初嘗旅遊之甜,在景區做起馱運旅遊。但到一九九○年代末,遊客千里迢迢而來,探訪沙泉共生的沙漠奇景時,卻發現:山還在,泉快沒了。

「別說遊客不想來,我們本村人都怕家鄉變成古樓蘭。」五十歲的月牙泉村黨總支書記秦作濤說,「要想收入高,就要搞旅遊;要想搞旅遊,就得生態好。」

旅遊帶火地產水果

回顧月牙泉枯榮消長的幾十年,也是月牙泉村民革新生產方式、日子愈過愈紅火的幾十年。

從二○○○年起,月牙泉村二千餘畝耕地陸續有償退出。剩餘一千餘畝土地,也改種了耗水量更小的李廣杏、紫胭桃等特色水果。種植面積縮減有效降低了對地下水的索取。村裡六口從地下抽水的機井,終於停止了作業。

除了馱運,村民還興辦農家樂、做沙漠露營等,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人民幣二點三萬餘元。旅遊也帶火了地產水果,畝均收入達到傳統作物收入的三倍,畝均年用水量則從二○○○年的五百二十二立方公尺下降至三百八十立方公尺。

「以前是環境逼人走,現在是好生活、好環境留住了人、引來了人。」秦作濤說,全村戶籍人口從二○○○年的八百人升至現在的一千一百多人,每年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在六百人以上。

增收致富激發自覺

月牙泉要持續向好,不僅需要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更需要調整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就後者而言,根本出路是整個敦煌綠洲告別粗放發展,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實現綠色發展。

敦煌市委書記石琳說,敦煌市聚焦綠洲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積極構建以高效節水農業、文旅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為代表的綠洲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敦煌市黃渠鎮一帶,玉米青綠一片。今年春耕前,當地將零碎土地平整為高標準農田,並同步實施水肥一體化項目。如今,布設的設備能夠在對應時節更精細地為作物提供水與養料,大水漫灌的粗放用水方式大為改觀。

敦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文亮說,從二○二二年起,敦煌市計畫利用三至五年時間,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二十二點五萬畝,全部配套水肥一體化項目。通過管道和滴頭均勻、定時、定量的標準化灌溉系統,將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

以綠色產業培育推進高質量發展、以群眾增收致富激發生態保護自覺,在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中,這片「碧水沙山」正在向「金山銀山」悄然蛻變。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