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曹操墓的千年風華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桂娟、翟翔
字級
收藏文章
38觀看次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三塊石牌。圖/新華社
曹操墓出土的環首刀。圖/潘偉斌提供
潘偉斌(左)清理曹操墓墓壙內的填土。圖/潘偉斌提供
曹操墓出土的玉觽。圖/新華社
曹操墓出土的鎧甲殘片。圖/潘偉斌提供
曹操墓出土的白瓷罐胎體純淨,白色微微泛紅,瑩潤發亮,有細小冰裂。圖/潘偉斌提供
曹操墓出土的錯金鐵鏡。圖/潘偉斌提供
曹操墓出土的煤精虎雕與水晶珠。圖/新華社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圖/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提供
高陵西側出土的北宋釉陶龍頭形建築構件。圖/周立剛提供
文/記者桂娟、翟翔

曹操墓出土文物日前於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首度集中亮相。館長孔德銘介紹,在遺址展示區,觀眾可以通過棧道近距離參觀曹操墓本體、神道、陵前建築基址、圍壕等;博物館展示區集中展示一比一復原的模擬墓室、五百餘件(套)高陵出土文物。



魏武遺風,道出千年往事。有人說他是超世之傑,也有人說他是亂世梟雄。千百年來,曹操的長眠之處也有如他的人生一樣,備受關注與爭議。二○○九年底,經專家綜合論證,確認河南安陽西高穴村二號墓的主人,正是曹操。

傳說中蹤影成謎的曹操墓是怎樣被發現的?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折射出曹操那個時代怎樣的性情?經過多年跟蹤採訪,本文講述曹操墓的千年風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古代中國,鮮有哪個時代能如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一般星漢燦爛,湧現出如此之多的揮灑英風豪氣的人物。

公元二二○年春,曹操去世。兩漢時代,厚葬成風。史料記載,他葬在鄴城以西的高陵,卻踐行薄葬,不封不樹;兩年後,曹丕更是以「躬履節儉」為由拆毀高陵地表所有建築。

《資治通鑑》中,唐太宗李世民率軍途經鄴地時,特意拜謁高陵致祭。宋人文獻裡,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對高陵在內的十座陵墓給予「置三戶,歲一饗以太牢」的保護。

可見雖無封土和陵園建築,從曹操去世到宋代初年,其安葬之處,並非祕密。

北宋中期,王安石寫下「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到了南宋范成大筆下,則是「周遭十數里,城外有操疑塚七十二,散在數里間」。此時,曹操墓的具體所在消失在人們視野中,而其設有重重疑塚的說法正甚囂塵上。

明代《三國演義》中,曹操遺命「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內容,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到了清代,《聊齋志異》更稱曹操墓真身在「七十二塚之外」。

一九九八年,後趙駙馬都尉魯潛的墓誌在西高穴村出土,指出其與曹操墓的相對位置。魯潛與曹操年代僅間隔百年,所言所指,具有較高可信度。

西依太行,北臨漳河,西高穴村位於曹魏都城鄴城遺址以西十餘公里處。村民代代相傳,曹操曾在附近練兵。魯潛墓誌的出土,更讓人們對這個村落的過往心生猜想。

二○○二年,有村民在一塊這樣的區域取土燒磚,發現土質異樣、結構特別緊實,但是並不了解原委。到二○○五年,這裡已被挖成一個五公尺深的取土坑。

消息不脛而走,引得盜墓分子垂涎。

避免繼續盜掘破壞

二○○五年,村民聽得一聲悶響,只當是過節燃放爆竹。殊不知,盜墓分子此時正破墓而入。

此後,有人在取土坑底部發現大洞,方知地下有古墓葬存在。當地非常重視,督促派出所盡快破案,並讓村民封填了盜洞。然而,仍不斷有盜墓分子前來「探墓摸金」,封一次、盜一次,成了常態。

二○○六年,盜洞的洞口再次被打開。為解開這座古墓何以頻受侵擾的謎底,當地請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潘偉斌。

「當時墓內有較厚的淤土,被盜墓分子挖得高低不平,墓室內空間巨大,層層疊疊,我根據結構判斷該墓是東漢末年王侯一級的大墓,而且很有可能是曹操墓。」時隔十七年回憶起當年情景,被用繩子綁著放進盜洞的潘偉斌心情仍難以平復。

為避免它被繼續盜掘破壞,經報大陸國家文物局批準,二○○八年十二月,大墓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啓。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曹操墓千年之久的謎團慢慢被揭開。



曹操善打虎?

《三國志》裡的打虎往事

在眾多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字樣的幾塊石牌,尤為矚目。

這幾枚石牌為確認墓主身分提供了關鍵證據。然而,曹操打虎,史料本無記載;這座多次被盜的墓葬,還出土了哪些頗具魏武遺風的文物,更讓人不能不心生好奇。

二○○九年九月,曹操墓考古清理進行到墓室,墓內一片狼藉。

多次盜掘,導致泥土通過盜洞不斷進入墓室。據介紹,清理墓室時墓內淤土平均近二公尺,但也正是這些深厚的泥土對墓內部分文物進行了有效保護。經清理,遭到多次洗劫的曹操墓仍出土了刻銘石牌、武器、金銀玉飾等重要隨葬品。

像是六十餘枚刻銘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黃綾袍錦領袖一」、「黃豆二升」、「香囊卅雙」、「竹簪五千枚」……

這些石牌或為圭形,或為六邊形,以漢隸書體刻器物名稱、數量,大都字態雅逸而不失端莊,規矩間不失浪漫。

這樣的石牌在此前考古發掘中從未出現。直至二○一六年,疑為魏明帝曹叡安葬愛女曹淑之地的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三百餘枚尺寸、格式相類的石牌,人們方意識到,這些精緻的刻銘石牌,是曹魏時代墓主崇高身分的象徵。

曹操的倚天劍青釭劍

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考古隊員清洗一塊石牌殘片後發現其上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樣,領隊潘偉斌非常重視,安排大家立即對近日出土的其他石牌殘片進行清洗,發現恰有殘片能與之組成一枚完整圭形石牌,石牌上有銅鏈,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考古隊員日復一日,對土壤網篩水淘,反覆檢查,生怕遺漏任何研究線索,那種感覺十分艱苦和孤獨。」現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的潘偉斌至今記得,那時天下著大雪。

曹操的時代,並不乏勇者與虎搏鬥的故事。《三國志》記載,曹操因曹真「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令其統帥精銳部隊虎豹騎;曹丕「車駕出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

「親射虎,看孫郎。」曹操的老對手孫權,更在《三國志》中留下生動的記述。公元二一八年,孫權於今日江蘇丹陽一帶射虎,在馬為虎所傷的情況下用雙戟刺虎,隨從進而出擊,最終將虎擒獲;另一則記載則更為生動,稱孫權年少時愛騎馬射虎,遭張昭勸諫後非但不收手,還製作了「射虎車」……

「挌虎」石牌,便是那個時代精神的文物實證。

《三國演義》的刀光劍影中,曹操的「倚天劍」、「青釭劍」鋒利無比、削鐵如泥,時至今日仍讓人們津津樂道。

據介紹,曹操墓中共發現四件劍身殘塊,均為鋼質,部分還帶有劍鞘殘痕,分屬三個不同個體。

文獻記載,曹操曾命人以三年時間,鍛造五把鋒利程度超過勾踐與楚王佩劍的「百辟刀」,其中三把賜給曹丕、曹植等三個兒子,餘下兩把親自佩帶。

曹操墓中出土大型刀四件、中型刀二件、小型刀十一件,大部分已殘損,其中一把刀的環首上,發現含有金箔的編織物包裹。

反應古代超高手工業

墓中還發現鐵質鎧甲、鏃、蒺藜等兵器。其中,三千餘枚鎧甲殘片散落在墓內各處,更有鏽蝕在一起、保存著原始狀態的甲片。這些甲片十分輕薄,中部均向外隆起以增加抗擊性,邊緣用皮革包邊,相鄰鎧甲片之間用牛筋連綴。

石圭一件,長二十八點九公分,寬七點四公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表示,它的尺寸規格,體現曹操獲得了超出諸侯、近乎天子的禮制。

石璧四件,均已殘破,直徑均二十八點九公分;陶鼎十二件;錯金鐵鏡一枚,直徑二十一公分,其上有數層絲織品殘留……

「璧、鼎皆為禮器,數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分的高低。能夠用四件石璧、十二件陶鼎隨葬反映了墓主人帝王一級的身分。」孔德銘說,漢代錯金鐵鏡發現較少,技術要求比銅鏡高,反眏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手工業生產技術。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