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從興向衰?

THE MERIT TIMES
文/Sven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圖/陳孟廷
文/Sven

說到郵票,就不能不提英國,因為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郵票的國家。不過當時郵票問世的過程並非一切順利。

英郵政制 歷經變遷



英國19世紀初,郵政制度相當繁瑣,弊端叢生。郵費是依照路程的遠近及信件紙張的數量,按件以個別計算的,有時依據郵遞條件不同還要額外收費。郵費由收件人支付,且非常昂貴。寄一封普通的平信郵費要6~17便士,而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才大約18便士,因此逃避、拒付郵資或拒收信件的情形時常發生。

這麼高的郵資甚至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後來國會通過決議,讓議員享有免費郵件的待遇,偏偏一些議員私下把這種優待轉送親朋好友,結果免費郵件竟占了總郵件數的75%,郵政單位因此虧空連連!各方要求改革的聲浪四起。

羅蘭希爾爵士(Sir Rowland Hill)在1837年提倡了幾項改革措施:取消免費郵件的特權;降低郵費;郵件改由寄件人付費;統一收費標準;平信的重量在規定範圍內(0.6盎司),不管多遠,ㄧ律只收1便士;提出「郵票」的概念。

不意外地,這些提議很快就收到廣泛的回響,最後並獲得國會通過。

  郵票誕生 黑墨印刷



1840年5月1日,世上第一枚郵票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式發行了。以黑色油墨印刷,上面印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頭像,且面值是1便士,所以一般又叫「黑便士」。針對這枚郵票,希爾爵士不僅提出構想,還親自參與設計,於是被後人尊為「郵票之父」。

郵票的出現改變了郵資付費的順序及郵資的徵收對象。郵票是預付郵資的憑證(貼了郵票就表示郵資已付),打破了之前「先服務(送件)後收費」的模式;且付費的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

黑便士的發行,使得通信能夠在尋常百姓中普及,不再只限於少數權貴。英國的郵件數量也在短短幾年爆增了3倍多,從1839年的近7千萬增加到1844年的2億4千萬。美、法、瑞士、巴西等國看到了黑便士的成功,也在不久後紛紛仿效。到了一戰前夕,郵票的應用達到了高峰,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通訊方式。

網路蓬勃 郵票頓減



今日,網路與電子郵件的蓬勃造成了紙面郵件的急速萎縮,全球每年郵票的使用量不斷在減少(但仍有數十億),其中一大客群是集郵者,也就是說,郵票不再單純只是郵資憑證,而變成一種收藏愛好了。

為了迎合這個趨勢,郵政當局做了許多創新及多元化的經營。例如,將票面從早期單一的元首肖像擴充到藝術、科學、史地、運動、建築、盛事、動植物、自然景觀等各種領域的主題。此外還開發了水晶郵票、影片郵票、刺繡郵票、巧克力口味郵票、足球材質郵票等各種有創意的郵票。從2002年起,德國的民眾可以通過軟體自行由網路下載、列印郵票。緊接著荷蘭和芬蘭也開放讓用戶用自己的圖片、照片自行設計郵票。

集郵確實是一項很好的興趣愛好,小小的方寸空間中,包含了的各種巧思,可以怡情、養性、益智,甚至是能儲蓄、投資。

郵票是一種有價證券,具有一定的儲值、增值效應,尤其是特殊、稀少的郵票,或一次性、限量發行的郵票,升幅更是驚人。就拿當年僅僅1便士的黑便士來說,今天價值至少600萬英鎊。

除了個人之外,郵票對一些較弱小的國家來說,甚至是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北韓曾經以歌星鄧麗君為題,出版郵票。非洲也曾有國家發行成龍、李小龍等功夫明星的郵票,來賺取外匯。人口不到4萬的歐洲小國列支敦斯登,販賣郵票的收入竟然占到國民收入的10%,最高甚至曾達到20%呢。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