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通車周年 烈嶼湧觀光潮

THE MERIT TIMES
本報金門訊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金門大橋通車滿周年,雙向流量已逼近150萬車次;圖為在攝影大師的專業拍攝下,大橋宛如一頂皇冠。 圖/金門縣政府提供
【本報金門訊】金門大橋通車滿1周年,1年來大大改變小金門烈嶼的生活型態,雖然交通更方便、緊急事故時不再因一海之隔受困,居民賺到觀光財,但過去可夜不閉戶的小鎮已不再平靜。

金門人等了近3年的金門大橋,去年10月30日通車,這座橋連通烈嶼鄉(小金門)與金門金寧鄉(大金門),定位「三分交通、七分觀光」,1年過去了,大橋雙向流量已逼近150萬車次。通車後,烈嶼鄉民往返大金門,不必擔心船班受天候影響,至少節省半小時路程;兩地民眾因大橋附掛的民生管線,可共享水、電、通信等民生資源,形成緊密的生活圈。

救命之橋

病患後送占比高

金門大橋是烈嶼居民的「救命之橋」,以前烈嶼居民最怕半夜生病或受傷,因為島上僅有簡單的醫療救護,如果突發重症或重創,又無緊急船班可協助後送到大金門就醫,就要與死神拔河。

大橋通車1年來,病患後送大金門件數就占57%。

縣府觀光處統計,金門大橋雙向流量已突破148萬車次,其中以小型車105萬餘車次最高,其次是機車40萬餘車次。

扶植產業

維持免收費

烈嶼餐廳因大橋通了賺得盆滿缽滿,王姓鄉民說,以前烈嶼的餐廳很少客滿,幾乎不用預訂,隨時都有位子,但通橋後假日幾乎都客滿,沒預約根本沒位子。

島上幾家賣「芋頭冰」的冰店也表示,現在業績成長數十倍,以前一天頂多幾十個客人,現在常座無虛席,不到幾小時就都賣光了,「剉冰剉到手痠麻」,即使漲價也一樣。

鄉民也在意治安變差了,烈嶼鄉民代表林宜蘭表示,以前小金門「夜不閉戶」,居民很少拔掉汽機車鑰匙,車門也不必鎖,但日前烈嶼仙姑廟被搬走功德箱,雖然後來破案,但已讓居民有危機感,相互提醒要鎖門鎖車。

金門大橋原規畫滿周年起收費,但金門縣長陳福海表示,在做相應決策時,應要有完善相關配套,大橋將於通車前3年維持免收費,扶植烈嶼產業發展;也爭取將金門大橋定位為國道或比照澎湖跨海大橋,由中央接管通車後的維護管理作業,減輕縣府財政負擔。

金門大橋興建,縣府已負擔39.6億元工程費,通車以來仍須封橋修補,國工局當初評估,維護管理費用每年3000萬左右,逐年遞增,30年至少要9億。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