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私德與公德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43觀看次
社論

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區分出私領域和公領域。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影響他人,只與家人或個人生活圈有關,也不涉及公共生活,都算私領域。但現代社會有太多生活圈與公共空間、公共政策有關,即使只是處理垃圾,家庭生活二手用品的丟棄,都會涉及公領域。更不必說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疊太多了。

這只是舉一點例子,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生活習性,如過馬路、開車、餐飲、服飾、居家建築等,都與公共空間、公共政策有關。這便是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卻也是一種公民道德的必要修養。

對政治人物來說,他的私領域就更少了。這是由於他是公共政策的制訂者、執行者,代表公民行使公權力。因此他更不可有絲毫的個人偏心自利,或違反公共道德的規範,否則就失去執行政策的正當性。

尤其在公眾注目之下,將受到更嚴格的檢驗。這就是為什麼政治人物的私生活、緋聞、論文抄襲、家庭生活很容易被公眾所討論的原因。因為他的作為將是一個執法的標竿。如果他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會使執法碰上困難。

在賴清德處理違建的問題上,也正是涉及到公私領域的分際。如果只是個人的私有財產,他的家人要如何處理財產,蓋多少房子,是個人的事,只要符合法令,去申請建照,安檢衛生合格,即可使用。但賴清德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卻將個人的家庭問題,擴大為公領域的判斷。明顯者即是:將父親為礦工與違建結合,以家庭曾經的遭遇,來博取同情,並將之形容為工寮。

但隨之而發現的卻是一幢新建築,前有客廳,後有花園,花木扶疏。這就讓外界有了批評的材料。甚至因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還特別派了憲兵去把守。這就更加激化了批評者的火苗。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屬於公領域的違建與否,可以透過地方政府的建管單位了解並處理,但將之轉為私領域的個人情感,訴諸同情,再引入國家公權力介入,就使得問題複雜化。而在訴說此事的場合,賴清德的五度哭泣,更讓事情在情緒中周旋。

簡而言之,其實這是一件單純的事。建築執照之有無,合法申請之有無,清楚可查。若無,則如何補照,如何拆掉再重新申請合法改建,都是很簡單的程序。一件本該公領域可處理的小事與私領域的情感糾結,反成為難解之事。偏偏賴清德正在選總統,於是擴大為政治攻防焦點,甚至可能影響選情。

做為一個政治人物,貴為副總統,本應更加沒有違法的餘地,以做為公民守法的表率。更多時候,他需要更高的道德標準,始能贏得更高的敬意。

或許政治人物有各自的考量,但公私領域的區分,畢竟是一種公民應有的修養。不能為一己之私,而傷害公領域的公共空間,破壞共同的法紀秩序,違反善良的風俗,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原則。小至一個社區,大至國家的公共財產、社會秩序維護,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再三提醒的。

希望這一次的風波趕緊落幕,讓選舉回歸公共政策、國家大政的討論,而不必浪費在私德與公德的爭辯上。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