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大腸癌 留意鋸齒狀腺瘤常為防治死角

THE MERIT TIMES
王淑芬
字級
收藏文章
200觀看次
大腸癌是名列前茅的癌症,醫生提醒清淡飲食,安排定期檢查。圖/Pexels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案例始終名列前茅,民眾多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防癌。義大大昌醫院今(5/14)日指出,一般認知大腸癌多半為腺瘤性瘜肉造成癌變,但有約15%的案例是「鋸齒狀腺瘤」導致,惟這種腺瘤扁平、透明卻不易察覺,應多加留意。

義大大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葉人豪指出,過去認知大腸癌多半為腺瘤性瘜肉造成的癌變,但即使民眾有定期檢查卻仍有漏網之魚,成了患者的憾事。

國民健康署目前提供50至75歲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需進一步做採檢,大腸鏡是必要的路徑。

葉人豪引用文獻指出,2018年以來每年大腸鏡下「鋸齒狀腺瘤」的發現率逾7%,相較於過去研究文獻平均發生率4.6%已經明顯成長,這同時也意味著大腸鏡檢查更精準了。

他說,大腸鏡檢查不應只是「有做有保庇」,還要精準才能有效釐清病灶。葉人豪說,過去認知大腸癌多半為腺瘤性瘜肉逐漸癌變而成,但有約15%的案例是「鋸齒狀腺瘤」導致。「鋸齒狀腺瘤」外觀和一般腺瘤迥異,典型大腸腺瘤通常有較明顯的隆起或顆粒外觀,而鋸齒狀腺瘤多扁平、透明且伴隨黏液覆蓋,不易覺察,導致鋸齒狀腺瘤扁平的外觀常成了大腸癌防治的死角。

葉人豪強調,為求讓大腸鏡的檢查更確實,讓病灶無所遁形,每次的大腸鏡檢查務必排空腸子以利檢查;又為了讓「鋸齒狀腺瘤」現形,配合染色與影像內視鏡等技術有助於提升檢查的精準度。

醫生說,研究顯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且20至49歲族群的鋸齒狀腺瘤發生率與逾50歲者幾無差別,代表鋸齒狀腺瘤在年輕族群也不能輕忽。他強調,如果透過檢查找到瘜肉,就應盡快切除,才能達到防治腸癌的效果。

圖/義大大昌醫院提供

醫生也提醒民眾保持良好飲食習慣與體重控制,避免吸煙、攝取過多紅肉及油炸物的飲食,並多吃蔬果,如果有家族病史,應該安排定期檢查。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