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信徒香會

文/星雲大師 我記得過去棲霞山每一年都有香會,這個香會不是寺裡面辦的,而是由信徒發起回山聚會。為什麼佛光山要訂二月初一作為信徒香會的日期呢?因為佛光山僧信四眾弟子認為這一天是我的出家紀念日,頗具有意義,所以就把它作為香會的日子了。 85年前的這一天,我臨時起意,要剃頭出家做和尚,當時連穿的衣服都還沒準備好,好在我的「半個」師兄,臨時給了我兩套衣服,才順利出家。名為「半個」,是因為他是別人家的徒弟,只是借我師父的名義做他的徒弟。 12歲出家後,穿師兄的衣服,因為質料不好,沒穿幾天,就這裡破、那裡破,到處縫縫補補,壞了以後又不敢告訴人,就找來字紙簍裡的紙把破洞給補起來。這樣的情況,大概也有2年的寒暑,已經記不清是怎麼過去了。 一直到我15歲時,因為我的得戒老和尚過世,留下很多衣服,我的師父就揀了幾件給我。奇怪的是,得戒老和尚的衣服給我穿後,五、六年間都不會壞。我心裡還想:衣服壞了,就可以換新的,但是衣服怎麼樣就是不壞。因為他是老和尚,衣服的布料很好。 其時,我心裡想,我不只是穿他的衣服,還應該學習他的德行、修行、做人的功德。從此以後,我養成了這一生一個重要的習慣,無論什麼東西我都不據為己有,都可以給人。 20歲那一年,我離開焦山佛學院,由師父帶著我回到出家的祖庭,也就是現在的宜興大覺寺禮祖。在即將離開時,我將幾乎近10年出家生活中的一些東西,通通都送給了同學。 回到宜興大覺寺後,有一個好機會,南京教育局長聽說我從南京來,那是國民政府所在地,又看我個子高大,大概覺得是個人才,就說:「這裡有一間小學,你來做校長吧。」 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看過學校,現在忽然有人要找我做小學校長,總覺得機會難得,能可以服務社會,弘揚佛法,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想到不妨「做中學」吧,我也就答應了。時光迅速,今年我96歲了,從20歲做校長到現在,弘法已經有76年,而佛光山開山也有56年了。佛光山雖然是我創辦的,但它是有制度的,1985年,我就把佛光山住持一職交給了心平和尚,相繼地,又有心定、心培、心保和尚繼任。 我記得,當我把住持一職交給心平和尚時,後來也成為信徒的《中國時報》記者蘇正國還抱著頭說:「我不懂,為什麼你要把辛苦擔任18年的住持職務交給別人?」我告訴他,佛光山不是我的,是萬千信徒共同成就的。 佛光山寺是個教團,以傳教為主,它不是社會團體,不是工會、商會、紅十字會。佛光山的信徒也不光是幫忙建寺院,教育文化慈善什麼活動他都參加。甚至你喜歡參禪,有禪堂給你打坐;你喜歡念佛,有念佛堂給你念佛;你喜歡朝山,可以從山下三步一拜,拜到大雄寶殿;你喜歡唱歌、活動,有佛陀紀念館大覺堂供你表演;口才好的,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你人來到佛光山,不管是有錢或沒錢,不管你是客人或信徒,肚子餓了,都可以到齋堂吃飯。 尤其佛光山的信徒都不是大企業家、大財主,只是一般大眾,有點餘錢就拿來從事教育、文化建設,大家也從來不曾跟我要過什麼名義。但是所有信徒的善款都來之不易,我們很珍惜,為了感念他們,我們還在幾棟建築的牆壁上刻有功德主芳名。 總之,佛光山的信徒不要名,只希望從事佛教文化教育,讓佛教興隆,其品德人格可以說是比一般人高尚。 信徒香會的緣起 1974年9月7日,佛光山首次舉辦信徒會員大會,後更名為「信徒香會」。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揭示「信徒香會」的意義:「佛門倫理的加強、信心教育的增進、禮儀傳授的周到、喜捨功德的普及、佛法接心的相應、大眾溝通的聯誼、修持考功的測驗、生活忍耐的訓練。」並責成徒眾以解門與行門等多元活動,接引老中青三代信徒回山參加香會,讓信仰得以延續、傳承。 信徒香會的精神意義 85年前,星雲大師因一句承諾剃度出家,不僅開創佛光山,造就逾千名佛門龍象,更將佛法種子遍灑五大洲。2022年適逢星雲大師出家85年,在國曆3月3日(農曆二月初一)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裡,佛光山舉行《金剛經》修持法會(全球同步直播)、百萬心經入法身暨地宮珍寶入宮等活動。 佛光山是「給」出來的,相對的,功德主及信徒是佛光山的頭家,他們也「給」了佛光山。星雲大師自創辦佛光山以來,一向講求僧信平等,僧眾弘揚佛法,信眾護持佛教,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是一鳥雙翼,因此,透過信徒香會,期望來自海內外的所有信眾齊聚一堂,與大師印心,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上都能了解「佛光山做了些什麼」,凝聚佛光人共同的信仰──人間佛教,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讓人間佛教的光明普耀世間,吉祥平安、歡喜滿人間。 信徒香會的重要性 信徒香會是佛教寺院每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所有信徒都會回道場祈福。 佛光山遵循傳統,選擇大師出家的這一天舉辦信徒香會,讓海內外所有佛光人能帶著一顆清涼、精進的心,回來朝山禮佛、聽聞佛法、祈福消災、親近諸佛菩薩;並以此日作為春節平安燈法會的圓滿,為新的一年各種弘法佈教做嶄新的出發。 因應政府防疫措施,2022年度信徒香會舉辦【線上金剛經修持法會】,歡迎全球佛光人帶著一顆清淨、精進的心,持誦《金剛經》祈福消災;並以此回向疫情早日消散,世界永無戰火,人民幸福安樂! 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01t91Cjzas 同時也誠邀大眾參與【地宮珍寶入宮暨百萬心經入法身法會】,一同見證珍寶入宮歷史性的一刻!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 574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46 成功的條件 4-4

地點:台中佛光山惠中寺 時間:2008年10月15日  與北京京劇院青年團會面 現在我們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不是口號,而是要實踐的。話說給人聽容易,但是要說給自己做到,就要有力量,要有忍的力量。即便罵人,也要有藝術,就像京劇裡唱的:「你……你……你……不要咄咄逼人。」 忍的力量 3種層次 人生要生活,要維護生命,最重要的: 第一、要「生忍」。對生活、生命要能忍,就像松、竹、梅,也得經過風霜雨雪,才能生長。世間上哪一樣東西不要忍呢?忍才能成功,忍才能進步,忍才有力量。忍不是沒有用,智慧的忍耐,就是勇敢,堅忍不拔。 第二、要有「法忍」。什麼叫法?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好好壞壞、有無苦樂,金錢、愛情、父母、兒女,對一切法都要能忍。忍,就是剛才講的,要能認識、要能接受、要能擔當、要能化解。 第三、「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就是到最後,有和無、你和我、好與壞、善與惡、苦和樂,一法不生,都不計較。好的,我也不得意,不好的,我也不很難受,我能可以不動心。 例如,有一個父親回到家裡,小孩子就說:「爸爸,你跪下來讓我當馬騎。」爸爸哈哈一笑,為什麼?因為他能忍,他「認識」這個小孩是自己的兒子,所以小孩要他當馬騎,他能夠「接受」。如果換作是別人叫他跪下來當馬騎,他怎麼可能接受?他不能接受,因為他的「認識」不同啊! 有時候,小孩子對著自己的爸爸一直打:「爸爸!你好壞、你好壞啊!」爸爸哈哈笑說:「好了、好了,不要打了,下次買糖給你吃。」為什麼?這是我的兒子嘛!我愛他,他沒有壞意啊! 擴大愛心 包容助人 所以,我們人要有愛心,要有好的意識。例如,我的手害了瘡,流膿、流血,骯髒、臭穢,怎麼辦?剁了嗎?不能,這是「我的」手,我要給它洗滌、敷藥、包紮、愛護。因此,在這個世間上,對於你不喜歡的、不好的,只要存一個「我愛他」、「我願意幫助他」的心,就沒有壞人,都可以包容。 現在我對海峽兩岸的看法是,希望要多來往。像各位青年京劇團的團員,不要想只有到台灣玩一次就好,以後不來了。以後還是要來,所謂「一回生,二回熟」,要覺得台灣好可愛,我們還要再來。 像你們前天在台南表演過之後,台南的許多官員、人民都跟我說,謝謝你把大陸的北京京劇團帶來台南,他們表演得真好,感激不盡啊!下次多安排幾場演出好嗎? 在你們到恆春去的那一天,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兵,從我們的《人間福報》知道你們要在高雄表演的消息,即使不得交通工具,他仍然千辛萬苦地從旗山坐汽車、轉車,輾轉到南屏別院看你們表演。 京戲登場 老兵圓夢 到的時候,你們已經上演了,他匆匆忙忙地來,也不知道去哪裡看。因為你們演出的八樓場地已經坐滿了人,人家就把他帶到五樓看電視牆。他想,我到台灣快六十年了,夢魂顛倒地就是想看京戲,都不知道上哪裡去看,現在好不容易南屏別院有京戲演出,就是看電視牆,也不錯啦! 演出結束之後,看到很多人要離開回去,才聽到人家說表演的場地在樓上,「啊!我沒有看到現場。」但他還是很感謝,「終於圓滿六十年來的願望了,我滿足了。」後來有人告訴他,明天在台南還會上演,他說他一定要趕過去看。 我現在把台灣人對大陸的感情、對文化的關心告訴你們,因為兩岸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今天早上我在來的路上,有一通從大陸打來的電話,說:「師父啊!我們這裡的官員叫我們以後不可以跟大陸的人來往,他說,你們台灣的可以和台灣的人來往,對大陸的信徒,要叫他們到大陸的寺廟去,不可以找台灣來的。」要這樣分開嗎?我們不都是一體的嗎?我們不都是一家人嗎?我們不都是兄弟嗎? 我的身分證也給老市長看過,籍貫是「中國江蘇」。我在台灣,台灣一般的人不認同我,都說我是「外省的和尚」;我回到江蘇揚州家鄉,也因為已經離開七十多年,大家不認識我了,都說:「這是台灣來的和尚。」我沒有家了耶!好在我是佛教徒,沒有關係,地球沒有開除我,我就做「地球人」吧!我雖然做地球人,還是要有國家的,國家是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本體沒有了,怎麼做一個人民?難道要做國際孤兒嗎? 像我們在外漂泊流浪幾十年的人生歲月,更感覺到國家的重要。尤其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過去被稱為「東亞病夫」,為人家看不起。但是到了現代,情況不一樣了,如今中國崛起。從十七世紀開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英國等國很強盛,在海上爭霸,但是現在不同了,海權不是他們的了,在中國不但有海,還到太空了,慢慢地,已經超越他們了。 現在中國崛起,經濟成長、社會安定、科學進步、文化發揚,像你們京戲唱得好,今後走遍世界,中國人的鼻子是比美國人還要高的。 最後感謝大家給我掌聲,說一個掌聲的故事給你們聽。 掌聲讚美 生活和睦 有一個先生下班回家吃午飯,桌上有一道菜叫「清蒸板鴨」。先生一看,就說:「嗯?鴨子都是兩條腿啊!我們家的鴨子怎麼只有一條腿呢?」 太太就說:「先生,我們家的鴨子都是一條腿啊!」 「亂講!鴨子都兩條腿的!」 「不信,你到我們家後院的池塘邊上去看,看我們家的鴨子是幾條腿?」 中午吃飯時間,鴨子都在休息。鴨子休息時另外一條腿都是蜷起來的,當然一條腿嘛!太太就說:「你看!」 先生也是不簡單的人物,他雙手一拍,「啪!啪!啪!」鴨子聽到掌聲,受到驚嚇,兩條腿一放,就游走了。 先生問太太:「你看,不是有兩條腿嗎?」 太太就說了:「先生,你難道不知道嗎?有掌聲才有兩條腿的啊!我每天做飯給你吃,做菜給你吃,你都沒有讚美過。一個掌聲都沒有,就吃一條腿。早一些給我一點掌聲,一點讚美,我就給你兩條腿吃了!」 各位男士回去要讚美太太,以後才有兩條腿吃。女士們要想先生買一點化妝品、衣服送你,你也要會讚美先生,說好話、讚美,必定有兩條腿吃的。 謝謝你們的掌聲。

MORE

【星雲一筆字佛光菜根譚】(67-2)

四無量心(二) 四弘誓願菩薩發心 無位真人本來面目 量周沙界心包太虛 心口芬芳內外一如 四安樂行誓修三業 無師自通緣覺之資 量己審分知所進退 心有靈犀彼此相應 四大調和身心安樂 無獨有偶成雙成對 量時度力評估時勢 心空無著正命吉祥 四光喻智聖者悟境 無出其右天下第一 量腹而食知所節制 心地柔軟仁美善良 四無漏智成就佛道 無為之美法爾自然 量大福大宅心仁厚 心燈亮了本自具足 進退之間 學開汽車,只知前進,不是高手;要會倒車,才更高明。學開輪船,不能一直前行;有時轉彎、倒退,更為重要。 做人,不是一意地猛衝,走向前去;所謂進退之間,是人生應有的修養哲學。 你只知道向前,碰壁的時候,你怎麼辦呢?你只知道退後,後面有個懸崖、陷坑,你怎麼辦呢?所以,做人要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退如儀,才是合理的人生。 我們鼓勵一個人,要勇猛地向前,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人生的前面只有半個世界,你回過頭來,後面還有半個世界,所以不必認為前進一定是好的,也不要認為後退就一定不好。 人的一生,應該要能進能退,進退自如。一場戰爭,勝利的時候,衝鋒陷陣,勇往向前,固然重要;敗軍之際,周折迂迴,轉進後退,如果沒有大將之風,不擅指揮,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勝戰易打,敗退艱難;因此,人要能擅於前進,也要能懂得後退。 語云:大丈夫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不能向前的時候,你硬是向前,則前途多乖,前途危險;不應該後退的時候你一直後退,退到無路可退的時候,你又怎麼辦呢?所以,《百喻經》中「不退一步」的譬喻,實在可以做為我們在進退之間,重新估定一個立場。 向前進,是吾人的責任;往後退,也是吾人的責任。破冰之旅,冒險前進,而你不進,則何能到達目標呢?要你退守最後防線,以保安全,而你不退,則又如何善後呢? 所以,進退之間,就是要吾人在社會上,不管任何時候,都要能進能退。我們在功名富貴場中,要「能進則進,能退則退」;我們在朋友、感情、金錢之中,也要「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甚至在親族、父母、人事之中,也要能「應進則進,應退則退」。 一部機器性能好的時候,就能進退自如;一個人能夠通情達理,自然也會進退有序。進退之間,你是不是都能把握得宜呢? ──摘自《迷悟之間》第五冊 p.139 【生活佛法】 ◆佛法能提升人生的幸福,而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以為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和有些宗教獲取、要求的思想大異其趣,因此見棄於淺見之徒。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如果關係良好,相助相成,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則痛苦不堪。人我之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諒解、幫助,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必然會發生問題。人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立場互換,才是群我的和諧相處之道。 ◆對不歡喜的人要忍耐,不習慣的環境要適應,每個人應依需要而懂得調適自己的舞台。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必定有新的挑戰,對我好不好、有利沒有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崗位上如何去成就大眾。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人喜歡犯錯,而犯錯也並不盡然都是壞事,如果當事者能力求改正,錯誤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於自己的過失,固然要嚴厲苛責,對於他人的錯誤,則應以寬容的耐心,給予改正的機會,以權巧的智慧規勸引導,令生正確的見解。對於他人的錯誤,我們若能自他互易,立場調換,以包容代替埋怨,以諒解代替厭惡,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責,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我們的社會必定能夠更加進步,我們的生活必定能夠更加美好。 ◆我們見到一個身體殘缺的人,若有我優你劣的心態,怎能達到平等的尊重?必須要想殘障的是我,立場互易以後,自然心境就會不同。將社會上的醜陋缺失,看成與自己有關,自然不會排斥,自然會以慈悲胸懷,以平等觀念去對待。所以唯有人我互易、異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和平共存。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語錄》中冊,〈處世觀〉

MORE

【星雲大師全集209】 十大弟子傳-9

十大弟子傳 文/星雲大師 富樓那──說法第一 3 ●弘化的態度 富樓那一鉢千家飯,各方弘化,千山萬水,萬水千山,像詩一樣的生活,像畫一般的人生,數不盡千千萬萬的人民,因為有富樓那的宣揚,而認識了佛陀,而接觸到佛陀的真理慈愛。 富樓那的生活,時而摩揭陀國,時而憍薩彌羅國;今天在毗舍離城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說法。被他感動而信仰佛陀、皈依佛陀的人數之多,在僧團中無人能和他相比。再頑固剛強的眾生,聽到他的教化,也都會息下狂馬似的心而接受佛法的淨化。他究竟有什麼力量?大家都不明白。 有一天,有幾位比丘和富樓那閒談時,就問道:「尊者!你佈教的時候,即使在荒涼的草原之上,只要你一說法,那地方就好像成為莊嚴的聖地;再多的聽眾,你的法音一起,他們就會安靜、平和、誠懇。除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像你佈教說法如此成功。你怎麼會有這樣的威德之力?」 富樓那謙虛誠實的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有什麼力量,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老師佛陀。我沒有一次不在佈教前,默默的向佛陀祈禱,我祈禱佛陀慈光庇佑我,讓我能為佛陀完成淨化人間的事業。我不要人知道富樓那,我希望人人都知道大覺者的佛陀。區區之我,哪有什麼使人感動的力量?使人感動的是佛陀,是佛陀的真理教示。」 光榮歸於佛陀,富樓那的真實之言,諸比丘聽了,沒有一個不點頭佩服,他們又都問道: 「尊者!你佈教弘化的生活太辛苦了,你既不肯休息,又不肯吃好一點的食物來調養身體,你除說法外,還要經行、靜坐,如此辛苦,身體怎麼支持得住?」 「謝謝你們對我的關懷……」富樓那把頭稍為點了一下,溫和的說道:「我們生活在佛陀的法海中,這一點修行就說辛苦,那佛陀久遠劫來的修行、度生,日食一麻一麥,布施頭目腦髓,不知該如何來形容? 我對眾生說法的日子久了以後,我就回到佛陀的座前,聆聽佛陀的教示,佛陀的甘露法水,是我滋長慧命最好的養分。我在各地行腳雲遊,一草一木,都像是朝我微笑;一山一水,都像是給我安慰。佛陀之光庇佑著我的身體,莊嚴的佛陀活在我的心中,我不知道什麼辛苦。諸位!當我見到千萬的人歸向佛陀,向佛陀合掌,向佛陀跪拜,我往往會感動得流下歡喜的眼淚,我也向佛陀合掌,向佛陀頂禮,我祈禱佛陀攝受他們,給他們信心,給他們力量!」 諸比丘聽了富樓那的話,對他更由衷的生起敬仰之心,大家都自然的對他合掌問訊,讚歎尊者富樓那。 ●到處是家鄉 富樓那弘法行腳的生活,像浮萍似的在人海中飄遊,他沒有一定的住處。白天,在大街、小巷、廣場,隨緣弘化;晚上在山間、林中,或是水邊獨自靜坐。 像行雲,像流水,富樓那到處為家。有時,為了使佛法常住,他也發動建立精舍講堂,但精舍講堂的建成,他從沒有看作是自己私有的財產。有德者居之,每當精舍完成時,富樓那又行化到他方。 富樓那不私蓄金銀,他除了三衣、鉢、具以外,身邊沒有別的東西,我們不要看表面,不要看物質,除了物質表面以外,富樓那有的是無量的功德智慧法財。不知有多少眾生,因得到他的法財而豐富了人生,成就了生命永恆的事業。 富樓那對於衣食從未掛心和計較,三衣是染色的;托鉢行化,則不分貧富,不擇好壞,只要肚子填飽就好。他沒有想到要吃什麼補品,他認為最好的補品就是佛陀的甘露真言。 有一天,富樓那在拘利城行腳的時候,路上遇到一位俗家的鄉親,這位鄉親向他問訊作禮後說道:「尊者!我聽說您每日雲遊行腳,到處奔波,不知您忙些什麼?自您出家以後,我從來沒有見您回鄉探親,大家都很掛念。您出外這麼多年,田園村莊、家財一樣都沒有,為什麼會這麼貧困?您什麼時候可以回去呢?」 富樓那很有禮貌的回答道:「謝謝你,今天遇到你真高興。你問我每天忙些什麼,我每天都忙著度眾生離苦得樂的事。這個世間到處都是我的故鄉,到處都有我的親人。現在我是大聖佛陀的弟子,變幻的田園村莊,無常的家庭財寶,我不願做它們的奴隸,不願被這些不實的東西束縛。我喜歡到處行腳,到處弘法,做真理的使者,為眾生鋪往正覺的道路。請你回去為我謝謝大家的掛念,富樓那也應該為他們服務的,是回去的時候就會回去。」 「尊者!一別多年,想不到跟佛陀出家後,您竟有這麼積極的精神和充沛的熱情,您完全忘了自己,只為大眾的利益,我深感佩服!您回鄉的時候,我一定盛大歡迎,歡迎您把佛光帶到我們的家鄉去。」 「謝謝你,我一定如你們的願望!」 富樓那說後,又趕忙到各地播撒菩提種子了。 ●佈教的方法 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是一位偉大的佈教家,佛陀對眾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於運用。「方便說法」、「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事理圓融」,可以說,富樓那已得到佛陀說法佈教的三昧了。 富樓那知道,所謂說法佈教,完全是為了眾生而非為了自己,說法是說給眾生聽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高深玄妙的道理,除了少數上根的人,能透徹體悟;大眾之前,富樓那總是說人能接受的道理。 對不同的人,觀機說法,是富樓那的特長。他見到醫生的時候,就會對醫生說道:「醫生可以替人醫治身體上的病痛,但心裡的貪瞋痴大病你們有辦法醫治嗎?」 「尊者!醫生只能醫頭痛、肚痛、腳痛等身體上的疾病,心裡的大病沒有辦法,您有辦法嗎?」 「有!」富樓那肯定的答道:「大聖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眾生心垢,戒定慧三學,如萬靈丹,可以醫好貪瞋痴的心病。」 見到官吏的時候,富樓那會這樣問:「你們做官的人,可以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治人不犯罪嗎?」 「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們回答。 「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行佛法。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輪迴的法則,這個世界就不會犯罪。」 富樓那因為懂得善巧說法,無論是醫生、官吏,沒有不因此而皈依三寶,信仰佛教。 有一次,富樓那經過一個村莊,他對田裡工作的農夫說:「你們耕水田、種糧食可以資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資養慧命的方法好嗎?」 「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麼方法呢?」農人們問。 「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於沙門要恭敬,對於病人要看護,慈善公益的事業要熱心,堂上雙親要孝順,對於鄉鄰要隱惡揚善,不要亂殺生靈,這些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眾農人合掌問訊,大家都願意接受富樓那的教示。 富樓那沒有固定的住處,佈教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有時在露天公開演說,有時到家中個別訪問,有時候唱歌讚美佛陀,有時示現神通啟發人的信仰,就因為如此,佛陀的教法很容易讓眾生接受。 ●為頻婆娑羅王說法 富樓那也會運用神通,在頻婆娑羅王被他兒子囚在獄中的時候,富樓那和目犍連就曾奉佛陀的慈命,從空中飛進獄中,為王說法並授八戒。 頻婆娑羅王是摩揭陀國的國王,在印度諸王中,是第一個皈依佛陀的,後來提婆達多挑撥他的太子阿闍世,把他囚在獄中,不給他飲食,想把他餓死,阿闍世就可以繼承王位。 頻婆娑羅王被囚在獄中,阿闍世不准人送飲食給他,他雖然養了如此忤逆的兒子,但他並不怨恨,心中總是安慰自己,這是過去的因緣。 他愈是受到艱危困苦,就愈想到佛陀說過的話:天地、日月、須彌、大海,沒有不變易的時候,有成必有壞,有盛必有衰,有合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樂必有苦,有喜必有憂。 世間上沒有永久不變的快樂,唯有苦才是綿綿無盡期。 頻婆娑羅王雖是這麼想,但他並不能完全放下,對於未來的生命,感到憂心。 富樓那和目犍連從空中飛進層層封鎖的牢獄,陰森森的,黑黝黝的,裡面的空氣,像死寂了一樣。 富樓那坐近頻婆娑羅王的身旁,低聲說道:「大王!我是奉佛陀慈命來的,佛陀叫我告訴你,業力所招感的色身,總要感受苦報。業報要了結了才好。修道最要緊的就是能消滅罪業,獲得解脫。 在牢獄裡被囚的人,像是失去自由被束縛了;其實沒有進入監獄的人,同樣的還是被金錢、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就等於是一個大監獄一樣。無論在監獄或不在監獄,死亡是不能免,死亡本不必恐怖,當生的時候就注定有死,所要擔心的是死後所往的去處。佛陀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一個自由解脫的安養國土。」 頻婆娑羅王聽了富樓那的話後,心中很安慰,好像是見到死後的光明。他就這麼安詳的往生了。 富樓那對於救度苦難中的眾生,總不後人,且很善於說法。(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83】合掌人生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 5-5

每次我到美國弘法,儘管十分忙碌,每天仍抽空到母親那裡晨昏定省,略盡孝思。每次見到他對我那種殷切盼望的神情,總是心中不忍,所以雖然身邊有許多事情還未處理,我也都坐上一兩個小時,和他閒話家常,有時甚至談到深夜時分。後來兒孫輩知道了,就常提醒他:「二太爺該去睡覺了。」「二太爺還沒吃飯。」「二太爺等會兒要開會。」「有客人在等二太爺。」母親十分體貼人意,每次一聽到這些話,總是催促我趕快回去。 母親往生後,我在美國寓所設置靈堂,在香煙裊裊中,往事一幕幕襲上心頭。六年前,就在這間屋子裡,母親從樓梯上摔下來,跌斷腿骨,當時我正搭機前往澳洲弘法,得知消息時,他已開刀完畢,正在療養恢復當中。他知道自己骨折後,第一句話就叮嚀西來寺的住眾:「不可以通知你們的師父,他在外面弘法,不要讓他掛念我。」 母親有他自己的人生觀:「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經過抗戰,經過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我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 母親來到台灣佛光山那一年,萬國道德會正在編寫《賢母傳》,想採訪母親。我徵詢他老人家的意見,問他要不要讓人家寫?母親連忙搖頭說:「不要,人愈小愈好。」然後不勝憐惜地對我說:「你這樣『大』,不苦嗎?」真是天下父母心。 這一切,言猶在耳,而母親已經離開了。 六月十六日,承佛光山徒眾孝心,為母親舉辦了懷恩法會,事先我一再告訴徒眾不可驚擾信徒,沒想到,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湧入如來殿大會堂悼念母親的賓客絡繹不絕,竟達五千餘人。此情此景,讓我想起母親初來佛光山時,曾經向大家說:「佛光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要我兒子好好接引大家,讓大家都能成佛。」 如今,母親世緣已了,應該會回到另一個地方,整裝待發,就像移民出國一樣。以他這樣一位「有人相」,充滿人間佛教性格的人,必定不捨眾生,相信不久以後,他必定乘願再來。 一九九六年六月

MORE

【延伸閱讀】一張紙

人降生到世界上來,究竟是為了什麼?說穿了,只為「一張紙」! 每一個人,從母親懷胎十月之後哇哇墜地,醫院就會開立一紙出生證明,然後還要急急忙忙的趕到政府機關報戶口。長大之後,從幼稚園的畢業證書,也是一張紙,到了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大學畢業,都是為了一張紙。 男女結婚,要有結婚證書,要靠一張紙維繫數十年的婚姻關係;如果雙方情不投、意不合,要分道揚鑣了,訴請離婚,也只是一張紙。更悲哀的是,人到死亡的時候,要去辦理死亡證明,也是一張紙。 一張紙,功用很大。你的辛苦,你的努力,有時為了給你獎勵,頒發的獎狀,也是一張紙。法院裡,判決書說你有罪,甚至稅捐處開出罰單,交通警察說你違規,要你繳罰款,通通都是一張紙。 一張紙,會給你歡喜;一張紙,也會給你反感;是好是壞,都是為了這一張紙。你看!許多人的職業,考取了一項專業,最重要的是一張紙證明。行醫要有執照,駕駛要有執照,律師要有執照,甚至廚師會得做菜,也需要執照,理容師會得理髮,也需要有執照,乃至調酒、調咖啡的餐飲業,也都需要一張紙的執照。 一個人,有了證明職業專長的這一張紙,工作容易找,到處受人歡迎,因為有專業能力;如果少了一張紙,真是走投無路,拜託無門。有的人擁有多少土地,那許多的所有權狀,也是靠一張紙的記載;擁有多少房屋,也是要靠建築執照的一張紙。可以說,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就看你擁有了多少的「一張紙」。 人與人之間,為了維護彼此的信用,有時要靠一紙契約來約束;國與國之間,所定的平等、不平等條約,也都是要靠一張紙。社會上,許多平民百姓,每天都在指望數鈔票;有錢的大富豪,每天都要開立支票。數鈔票也好,開支票也罷,不管多少,說穿了,都是一張紙。 現代的人,為了替人作保,在一張契約紙上蓋了印,他就有了法律的責任,甚至在支票上的背書,也是為了一張紙。但一張紙可能讓你賠了夫人又折兵,甚至傾家蕩產,失去所有。 現在的旅行,要申請一本護照,要得到一份簽證,有時也是一紙難求。人生有許多重大的問題,固然難以參透;就是一張紙,有時也會弄得你團團轉。所以,吾人在現代裡生活,雖然只是一張紙,他的功能、力量,也不容你小看喔!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MORE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 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是怎麼樣管理的?」我都說:「佛光山不管而管,自己自我管理。」這就是佛光山五十年來的管理學。也有人問我:「怎麼樣行政辦事,才能周全?如何舉辦活動,才會皆大歡喜?」我就告訴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他聽了這個話,表情一片茫然,這二句話,與我們做行政工作、舉辦活動有什麼關係呢?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兩句話,一般是形容佛陀的法身境界橫遍十方,沒有邊際;豎窮三際,沒有時間的限制,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意思。這個佛法真理很偉大、很高,就是它能幫助我們做事很圓融、很歡喜。 圖/Unsplash 比方說「橫遍十方」,今天要開會,一個請帖、一個通知、一個聯繫,如果你不能橫遍十方,把你周遭的人事關係照顧周全,只告訴小部分的人,沒有告知所有相關的人,對方會生氣,認為你嫌棄他、不尊重他。像你在上班,吃飯的時間到了,你對旁邊的人,張先生、王先生……都能關心招呼大家一起來吃,你會想到我的老師還沒有吃,我的學生還沒有吃,通知他們都來吃飯,就是上下交流,你做人還不周全、周到嗎?他們會很高興,這就是你能「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就是人我的溝通,對上面要報告,對下面要通知;讓上面的人知道後可以指導我們,下面的人明白後,準備相關的材料,大家建立共識,萬眾一心,那麼你的行政工作,必定會獲得大家的支持。所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對一個行政工作的人來說,怎麼能說不重要呢?做人做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也就是廣結善緣,每一個緣分都關照到了,眾緣和合,凡事也就能成就了。 圖/Unsplash 因此,我們就想到,佛教裡面有很多的法寶,如四攝法、六度萬行、四弘誓願、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都可以用於生活,都可以用於行政;佛法是重視「知行合一」的,講出來的佛法,要能在生活裡面去落實。 以此類推,你在你的工作行政中,無論你做企業家開大公司,或者你開一個小飯店,哪怕只是一個小攤販,對於你的親戚朋友、周遭的因緣,你都不能忘記;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成就的緣分,只要懂得落實「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還怕事業做不成嗎? ——摘自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MORE

【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9)

觀音讚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海普陀山古德 【佛教問題】 一、觀世音菩薩的性格形象為何? 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眾所周知的,他以無比的悲心,發下十二大弘願以度脫五濁惡世的一切眾生。他隨時隨地駕著慈航,席不暇煖,運用神通方便,往來於各地,尋聲救苦;只要眾生發出求救的聲音,觀世音菩薩沒有不及時應現,及時灑下甘露。他為了隨順眾生,應病予藥,而示現種種法身,有時為諸天,有時為八部;或者現婦女相,或者為童男身;有時攜魚籃,有時騎蛟龍,有時持楊柳……,即是所謂的三十二應身,隨處示現,救苦救難。這種隨緣而化的道行,是菩薩從無我大悲的圓融性格中所流露出來的。 更進一步地說,在菩薩的性格裡,由於充滿慈悲的本質,因此,在菩薩的心中,沒有個人,只有眾生的存在。眾生需要什麼,菩薩都會毫不吝惜的付出;無論是錢財、產業、妻子、兒女,甚至耳目、肢體、肝腦、生命,也毫不怨惱地施捨。 二、佛菩薩聖像可以當藝術品、裝飾品嗎? 諸佛菩薩聖像的功能,一般可分為幾種情況: (一)信仰上的功能:1.佛教信眾供奉、禮拜佛菩薩聖像,以求淨化心靈,解脫自在。2.旅行者皆將聖像戴在身上,視為保佑衛護,祈求沿途平安,一路順暢。 (二)藝術上的價值:1.藝術家將之視為佛教藝術品,表現真善美的意境。2.收藏家將其視為古董、裝飾品,收藏或陳列家中,做為欣賞、裝飾之用。 佛菩薩的聖像縱使未被供奉而當作藝術品陳列,只要不褻瀆,也是佛教所許可。如敦煌、雲崗、龍門石窟等優美的佛教藝術傑作,吸引許多人前往欣賞、研究;觀世音菩薩莊嚴的法相,成為藝術家筆下的作品;彌勒菩薩的富態莊嚴、歡喜自在,更是廣受大眾的喜愛。佛法在恭敬中求,心淨則國土淨,只要心存恭敬,佛菩薩的聖像被視為藝術品或紀念品,難道不是菩薩百千萬億應化身之一!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系列(十)宗教與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討論)〈菩薩〉 濟世之心 文/星雲大師 大乘菩薩道,即是以利行大眾。阿彌陀佛的三根普被,釋迦文佛的示教利喜,觀音菩薩的慈悲普度,勢至菩薩的大喜大捨,地藏菩薩的大願救苦,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都是利行的最佳典範。那麼吾人以什麼來服務大眾,利濟有情呢?提供四點意見: 第一、淨心修天下之道:對一個菩薩行者而言,世間一切能夠利益眾生、圓滿生命的法門,都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佛教的四弘誓願中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習人間菩薩的萬行,更需要體認這層意義,抱持菩薩遍學一切的志願胸襟,時時進修,時時努力。經云:「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唯有以清淨的三業來受持佛法,讓修道心保持在正念上,才能自他受益,普濟群倫。 第二、平心論天下之事:種族間的相互歧視、宗教間的意見不一、稱霸群雄的貪欲誘惑,國際間難有寧日。加上現今科技發達,武器的功能日新月異,人類對戰爭的畏懼益深,渴望和平的呼聲水漲船高,雖有禁武、限核等高峰會議的舉行,使和平的腳步邁開,卻杜絕不了戰爭的發生。解決之道,需要事理配合、行解並重等各方面的考量,非僅去除表面的亂象。吾人面對詭譎多變的世局,分析或論時事,需要多一分客觀超然與理性平和的態度。 第三、悲心濟天下之急:菩薩以六度四攝關愛一切眾生,所以悲心不只是理念上的了解,更要有行動上的實踐。例如榮西和尚應時布施的善行,鐵眼禪師利濟群生的義舉,都是悲心濟世的典範。孟子說:「無惻隱之心,無羞惡之心,無辭讓之心,無是非之心者,皆是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相信利生濟世的事業必定能夠恆久綿延。 第四、慈心容天下之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菜根譚》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說明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人生哲理。佛陀開示我們「戒除我執、法執」的寶訓,即是教導我們要能包容異己,體會因緣和合、互相依存的真理。佛教的慈悲即是視人如己,立場互易,對於親人或仇敵、有緣與無緣都能慈悲相待,付出真心。 吾人本著淨心、平心、悲心、慈心的理念匡時濟世,服務群生,則佛國淨土,人間即是。 第一、淨心修天下之道。 第二、平心論天下之事。 第三、悲心濟天下之急。 第四、慈心容天下之人。 ──摘自《星雲法語》第三冊 P.273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 ㊳ 四經中的四不

文/星雲大師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以古今聖賢為效法的典範,有的人以一句話作為自我勵志的格言。在佛教經典中,所謂持誦四句偈的功德,勝過布施恆河沙的珍寶。原因就是,一句一偈,可以讓人得度,從迷到悟,從黑暗到光明。佛教的經典浩瀚無邊,當然有許多至理名言,都是佛陀智慧的言教,值得作為我們省思、奉行。我列舉四部經裡的偈頌,提供大家作為待人處世的參考,簡述如下: 一、《華嚴經》的「不忘初心」:《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就是要我們不可忘失最初的心意,這是菩薩學道最需具備的精神。有的人雖然發心立志與聖賢看齊,一遇到困難卻又畏縮不前,退失信心。如現在經濟蕭條,經商不易就改為務農;作家收入不定,就改當公務員。人生一直在換跑道,一直從頭再來,浪費時光,到最後一無所成。 如果我們能夠不忘最初的發心,自然就會有一股力量,鼓勵你向上、向前;如果忘記了最初的發心,則很容易被境界打倒。若能發願,不達目的死不休,誓言學不成功誓不回,如此堅持下去,再遠的路總會走到目的地。 二、《維摩經》的「不請之友」:一般人都是需要別人請託才肯幫忙;受人請託,給予助緣,這很正常。其實,在世間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靠父母、親戚、師長、朋友,乃至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支助,才能衝過重重的難關,因此我們也應該學習《維摩詰經》所說的「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做一位「不請之友」,不必等人家來請託,只要我有力量,就隨喜隨緣的奉獻、幫助,給予人間一些因緣。 佛教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諸佛菩薩為讓眾生得度而做不請之友,眾生也應該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主動走向社會,做大眾的義工。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平時不願意先主動付出,樂於做「不請之友」,等到你需要人家幫助,怎麼會有因緣呢? 三、《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朋友當中,善善惡惡、好好壞壞,都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的陋習,總是記壞不記好,記仇不記恩。有德之人,如唐雎跟信陵君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人受恩德於人,要銘記在心,並且知恩圖報;反之,別人偶有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記仇。 《八大人覺經》說對朋友要能「不念舊惡」,因為我們的親戚好友,都不是聖賢,為人處事總有不周之處,我們應該寬厚原諒,因為自己也會有得罪於人的地方,如果每見他人之過,即念念難忘,則心底何能清淨?要學習佛教講「比丘沒有隔宿之仇」,所以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 四、《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所謂「隨緣」,就是要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法而存活;同樣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也會成為影響別人的相互因緣。因此,人與人相處,應該要隨順好因好緣,要有「結緣總比結怨好」的觀念,能夠隨緣,才能成事。但是重要的是,在利害得失之前,則要能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不變隨緣」,凡事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隨緣」並不是沒有原則、沒有規矩,也不是要你隨波逐流、隨世浮沉;「不變」也不是要你墨守成規、泥古不化。過分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而成為執著,喪失人緣,也會使事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其實「不變隨緣」,就是在真理之前要有不變的原則,但在人情世故上,也要能有隨緣的性格;做人做事方法要圓融,但心中不能沒有原則。也就是說,大原則應該堅持,小地方則可以方便權宜行事,這就是「人圓心方」。 總之,我們立身處事若能奉行「四句偈」的智慧,便能隨心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了。 結緣比結怨好,與人相處要隨順好因緣,對朋友也要不念舊惡。

MORE

【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坐禪品第五 問題講解2

文/星雲大師 (二)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個人每天百般的忙碌,總是為身體而忙,甚至為別人而忙,卻很少想到要修心養性,要為自己的心來忙。 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慳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個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愛;二夫人擅於理家,平日操持家務,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是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三夫人年輕又有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最心愛的是四夫人,年輕貌美,與富翁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將死亡,他想到自己萬貫家財,妻妾兒女這麼多,如果就這麼一個人寂寞的死去,實在有點不甘心。於是在臨終前,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麼輕,怎麼能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無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三夫人一聽,嚇得直發抖,連忙道:「這是不行的,我還年輕貌美,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來,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說:「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這個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務,我死了,這個家由誰來理呢?況且你過世以後,我還要替你舉行喪禮。為了夫妻的感情,我會送你一程到山頭,但是我不能與你一同去死。你還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記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人說道:「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黃泉路上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富翁一聽,感歎地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把你忘了。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他也不薄,到今天他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竟然狠心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什麼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人生百年 唯業隨身 這個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平常我們為了這個身體,給它化妝、營養、運動,種種的愛護、照顧,但是,到了百年以後,這身體就不是我們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會喜離憂的財富。平常我們也是多方積聚金錢,不肯捨離。但是當人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帶不去,最終還是要讓給別人。 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很多,當人去世時,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從未獲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顧,可是,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們要「知心如幻」,真心才會現前。真心就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現在醫學發達,有的人心臟有了毛病,可以換心。醫學上的換心,換的是肉團心,現在我們所講的,不是心臟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迴、天上人間到處來去的這個心。我們上天堂也是這個心,下地獄也是這個心。所以,我們要換心,主要就是把我們惡的心換成善的心,把壞的心換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換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換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換成淨的心,把小的心換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換成愛的心,把愚痴的心換成智慧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換成真心。 心是我們自己的,可是,我們又何嘗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經裡,佛陀以種種譬喻形容我們的心,今列舉十種來說明: ● 心如猿猴難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心就像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於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 心如電光剎那間:我們的心好像石火電光,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宇宙,毫無障礙。 ● 心如野鹿逐聲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飢渴了,便四處追尋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抗拒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於聲色犬馬。 ● 心如盜賊劫功德:我們的身體如同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就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的善事功德。如果我們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詩說:「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我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 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好像是我們的書僮、僕人,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產生種種煩惱,這些煩惱都能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得自在。 ● 心如國王能行令:心是身體的國王,能夠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產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聽心的命令在執行任務。 ● 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盡。心裡的智慧泉源,具有無限的潛能,蘊藏無盡的寶藏,如果我們能有效的運用,永遠也不虞匱乏。 ● 心如畫師描彩繪:《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能夠描繪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浮現聖賢的面貌;心如凶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猙獰,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隨心生」,就是此意。 ● 心如虛空大無邊:我們的心好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心「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的心一生,萬法跟著生起;「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滅,萬法跟著幻滅。因此,我們的痛苦或快樂,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心自己招感的。 說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莫以肉團心為心,莫以喜怒哀樂為心,莫以見聞覺知為心,莫以賢愚利鈍為心。我們不要以為心臟、肉團心是我們的心,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心,見聞覺知是我們的心,好壞智愚是我們的心。其實,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謂真心,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甚至於我們所造的罪業,在有為法的相上而言,罪業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業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滅,罪也就沒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如果你用無心證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因此你修行也沒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沒有減少什麼。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從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到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凡。我們的心時而佛祖、菩薩、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一天當中不知在十法界中來去多少回。你發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嗎?不就是菩薩心嗎?你想布施,你想為人服務,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嗎?你起了貪、瞋、愚痴,想算計人,想殺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嗎?所以,在我們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說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謂「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間,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 轉身換心 世界寬廣 為什麼真心難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騎牛覓牛」,騎在牛身上,卻忘記了牛在哪裡。或是「刻舟求劍」,船在大海裡前進,一不小心,劍掉到海裡去了,他在船上畫個記號,要待有空再找;劍在此處掉入海裡,卻到彼處去找,怎麼找得到劍呢?「鏡裡尋頭」,在鏡子裡面找頭,鏡子裡面的頭怎麼是我的呢?「水裡撈月」,水裡的月亮,你怎麼撈得起來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實的月亮在哪裡,真實的頭在哪裡。 我們的心,對於愛瞋、是非,是沒有標準的。所以,知心如幻,愛瞋哪裡有標準?因此,經云「三際求心心不見」,亦即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兩眼看前眼不見」,兩個眼睛看著前面,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畫寶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就是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華嚴經》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境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時要能回頭,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頭是岸,有時回頭會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顯現出來;要能轉身,轉身會有更寬廣的世界;要換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換成如真如實的心,尤其重要。

MORE
/33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