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23) 有心與無心

文/星雲大師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有心的東西就是有生命;無心的東西就是無生命。你吃魚吃肉,牠有恐懼、有死亡、有心識的活動,所以這是有心的生命;你吃青菜蘿蔔,它沒有恐懼,沒有心識活動,所以它是無心的東西。 人,所以稱為「大道心眾生」,所以稱為「有情」,就是因為人是有心識的動物當中,最高級且心識活動最強而有力的動物,所以人稱為「萬物之靈」。 世間上有心的動物之多,萬萬千千,各懷不同的心意;損人利己則是多數眾生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因為有心,所以成其為人,正如一個家,有了主人才成其為家。心是道之根,心有真心有妄心,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妄心念念生滅,三心不可得;但是真心離卻過去現在未來,當下一念即是真心的妙用。 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也不管是有心是無心,其實「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做事並非不好,只是有心就有相、有計較、有對待、有人我、有是非;無心,也並不是要你凡事漫不經心,甚至漠不關心,而是要你「做時盡力以赴,結果隨緣無求」,撇開得失心做事,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開車,你用心駕駛,但還是會出車禍;你用心游泳,結果還是會溺斃;不用心,反而能開得平順,游得自在。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歸巢」;大自然中,凡一切事,自然天成,無需用心。道樹法師以無對有;無,才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故無能勝有。老子的「無為而治」,更是最高的領導學。 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有」一「無」,境界馬上分高下。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缺。心離於有無,如寒山詩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真心既然不可說,又何來有心與無心之說呢?所以有心與無心,端乎一心;有心與無心,就在於你的一念穎悟罷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七冊 第九十頁 即事二首 宋.王安石 雲從無心來, 還向無心去; 無心無處尋, 莫覓無心處。 雲從鍾山來, 卻入鍾山去; 借問山中人, 雲今在何處。 作者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臨川鹽阜嶺(江西撫州)人。北宋的政治人物、文學家、思想家、革新派領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寧二年,初拜參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導熙寧變法。後任宰相職位,受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因此後人稱王荊公。宋哲宗即位,加司空。 作者小故事 王安石與佛門結緣甚早,年輕時就結交許多高僧大德。晚年二次罷相、退隱鍾山,在城外築了「半山園」。他常騎著一頭毛驢,在田野、山村漫遊,吟詩念佛,創作大量禪詩和雅麗清絕的寫景詩。如著名的〈夢〉: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王安石很多詩常用「閑」與「雲」二字,以此表達他對閒居生活的快慰,如《遊草堂寺》「只有春風似我閑」,《遊鍾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閑」,藉空中的雲彩飄忽不定,舒卷自如,來去自由,象徵適意。 詩人寓哲理於意象,以禪家淡泊寧靜平常心來對待生活的大起大落,從中表達了他對閒適生活的滿足。 王安石長女頗有文才,出嫁後寄給父親一首詩,以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王安石隨後為她寄去一本《楞嚴新釋》,勸她以佛法為解脫,從中領悟諸緣如夢、不可執著的道理。 此外,在江寧鍾山上有一座寶公塔,裡面設有王安石長子王雱的祠堂。一次掃墓後,王安石決心將朝廷贈予的田產捐給寺廟,為亡兒置辦功德。後來在一場大病後,他將「半山園」捐出來作為寺院。從中可見,晚年的王安石,幾乎把全部的心思都集中到宗教上。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22)你我之間

佛國美景絕塵埃, 煙霧重重卻又開; 若見人我關係處, 一花一葉一如來。 ──古德 「佛國美景絕塵埃」,佛國在哪裡?佛國美景是什麼樣子?佛國的美景,像西方極樂世界,有七重樓閣、七重行樹、八功德水,佛國裡除了有會念佛的鳥外,沒有惡道的可怕,沒有交通事故,沒有壞人干擾,沒有經濟困難,沒有感情糾紛。佛國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沒有骯髒、沒有垢穢,真是非常的清淨安樂。 「煙霧重重卻又開」,佛國跟我們之間也有重重煙霧隔閡:煩惱的煙霧、無明的煙霧、自私的煙霧、執迷的煙霧,因為這些煙霧,使我們不能見到佛國的美景。 如何才能將煙霧排開,將我們心靈的佛國大門打開呢?「若見人我關係處,一花一葉一如來。」人我關係的處理,是悟解人生的一道門扉。 人我之間的問題,有一首四句偈可提供給大家思惟參考:「初見三句話」,你好、我好、大家好;「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面時,微笑相向,點頭作禮;「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一句話就夠了,不要一直爭執下去;「讚美要適當」,讚美人時,要恰如其分,宛如春熙暖照。能夠如此絕塵埃,我們就是生活在佛國了! ──節錄自《星雲說偈》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直饒熱得人流汗, 荷池蓮蕊也芬芳。 ──古德 這首詩偈,主要是勉勵我們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努力則必有所成。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寒冬時節,大部分的花木都枯萎凋零,而梅花是冬季的花卉,不怕寒冷的霜雪摧逼,愈冷愈綻放,香味愈沁人心。好比一個人不經過一番徹骨寒霜的考驗,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就不會有「梅花撲鼻香」的成就;經不起種種的魔劫考驗,跨不過千般的艱難險阻,也不會成功。因此我們要像梅花一般,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能獨立崢嶸。 「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荷花雖然生長在汙泥裡,反而長得更茂盛;愈是酷暑炎熱,豔陽高照的氣候,愈是清香撲鼻。 我們做任何事,除了事前要有周詳的計畫、審慎的思考,縱然是遇到挫折困難,也要有堅毅向前的勇氣,如此便能堪得起種種的千鎚百鍊,轉逆境為順境。就如梅花、荷花,它們經得嚴酷環境的考驗,終能脫穎而出,贏得世人的讚賞。 ──節錄自《星雲說偈》 你我之間 文/星雲大師 「你我之間」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因為我認不清緣分,沒有把你我的關係連在一起,認為你和我是兩個個體,因此我不容你,當然你也不能容我。這並非誰好誰壞的問題,只因為你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所以我要排拒你。 男女結為夫妻,因為彼此認為你我是一體的,所以就會相親相愛;兄弟姊妹由於是同一個母親所生,所以你我就是一體的。是一體的東西,即使是身體上的爛瘡爛肉,我也要好好的洗滌、敷藥、包紮、愛護,讓它不要受到傷害。 假如你不是我的,你有多好,你擁有多少的東西,因為不是我的,即使被偷被搶,與我何干?我一點也不會為你心疼。所以,人就是因為分你分我,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才會彼此排斥、彼此相爭、彼此不能同在一起。 假如你是我的,任何事情我都不會和你計較,我都能原諒你、體貼你、幫助你。你是我的爸爸,你打我兩個耳光,我不會和你計較;你是我剛學走路的兒子,我做父親的跪下來讓你當馬騎,我不但不會怨恨,而且感到很甜蜜、很歡喜。因為爸爸是我的,兒女也是我的;是「我的」,所以就能天下無事,一切平安。 假如不是我的,你給我一個眼色,我可能會給你一拳;你給我一拳,我可能會捅你一刀。一句話不喜歡聽,我非得回罵過去不可;一件事我不喜歡看,我就非得給你難堪。因為你不是我的,生死與我何關?榮辱與我何干?但是只要你侵犯我一點點,我就和你誓不罷休。 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志,凡是我的,我會把他們都看成是好人,我喜愛他們,我幫助他們,即使再艱難困苦,我也會忍耐,因為他們和我的關係不容許我不重視這許多的因緣。 假如不是我的,你有學問,你有能力,你再多才多藝,我也會嫉妒你、批評你,因為我不容許你比我更好。最好你是不學無術、一無所用、一無是處,我反而能容許你的存在,總之,我不容許一個跟我對等的不同個體存在。 其實,人生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都是因緣的相互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我之間是相關的、相通的。今日我不要你,不一定將來我會求你;今日我要你,你也不要排拒,將來不一定你會來求我。所以做人心胸要放寬大一些,眼光要放深遠一點,要懂得人我一如,彼此相關。能夠認清自己與法界眾生「同體共生」,這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迷悟之間》第四冊 第一一九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21) 成佛以後

如滿禪師偈 唐‧佛光如滿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 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體常寂, 智者善思維, 更莫生疑慮。 【作者】 如滿禪師是中唐時的禪僧,嗣法於馬祖道一禪師。曾住五台山金閣寺,後住洛陽佛光寺。與唐順宗談禪,深得帝心,對禪宗更加敬重。《景德傳燈錄》卷六有傳,更收其詩偈二首,《全唐詩續拾》亦據此收錄其中。 成佛以後 佛教主張「佛性平等,人人皆得成佛。」所謂「即心即佛」,又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所以,在成佛之前,大家都是一樣,是一個「藏佛人」。成佛之時,自己已經把精神、生命、真心,融入到大宇之中,和真理同在。真理是無處不遍,無所不在;佛性真理遍滿虛空,在大宇宙之中,享受自然、平和的法性之樂。 直到成佛以後,佛陀的法身可以繼續安住在寂靜的法性裡,也可以如如而來,應現世間,開導眾生。像釋迦牟尼佛應化世間,給予眾生示教利喜,應病與藥,把般若真理的種子,播向一切眾生的心田,給予眾生得度的因緣。 成佛後的佛陀,示現凡夫相,作眾生的津梁,背負眾生渡生死海,登涅槃岸。成佛後的佛陀,一樣晨起托、經行、教化、入定、靜思、運動,慈悲教化眾生,帶領他的教團作世間眾生的明燈。 成佛後的佛陀,是常精進、是不休息、是大慈悲、是大般若,是大勇猛、大威力總合的聖者。他把信解行證融和在一起,他把慈悲喜捨融入於一體;他不重空談、不尚虛浮,他事理圓融、福慧同等;他行化於宇宙虛空之中,就好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唐朝的順宗皇帝曾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寂,智者善思維,更莫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明,佛陀是一個活生生、有歷史可考的聖者;成佛後的佛陀,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而是心懷度生慈悲願的人間佛教行者。從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的問答詩偈,足以為證。 你也是佛!你怎麼做呢? ──摘自《迷悟之間》第六冊 p.103 【佛法小辭典】 何為佛身?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親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為憾事。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進入涅槃的佛陀,其實只是佛陀的應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隨時隨地與眾生同在。 在大乘佛教裡,將佛身分為三種。據經典所說,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 一、法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即能見到佛陀的真身。在覺悟的聖者眼中,宇宙萬象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法界全體無處不是諸法的自性。佛陀應現世間,即因法身能隨處顯現相用,故能教化三千國土。 二、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經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根據《百福莊嚴經》說,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故經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三、應身:佛陀為救渡苦難眾生,應眾生根機,以大悲願心,隨處隨類權巧化現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時而顯現佛身,時而顯現凡夫身,時而顯現龍天護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之身。 「身」有聚集義,乃聚集「法」而成「身」,故「法身」是理法的聚集,「報身」是智法的聚集,「應身」是功德法的聚集。 總合上述所說,佛陀真正的樣子是清淨無為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為了慈悲化益眾生,示現報身與應身。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一)》第三課〈佛身〉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20) 剋星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惡人怕天不怕;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德 【賞析】 這四句話要提醒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佛陀在世時,和我們常人一樣,也有老病死生的現象,在因緣裡,都不出因果的範圍,這是很偉大的思想。因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是什麼?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現今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倡導因果觀念,因果是非常科學、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觀念,就不需要警察、法院。因果是自己的警察、導師,因果是自己的法律準則。 ──節錄自〈人間佛教的思想〉,《人間佛教叢書》第五冊 p.220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雲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古德 【賞析】 三十三天,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分,佛教認為虛空有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就像我們世間,是以情欲來維持我們的生命;色界是沒有肉體的愛情,只在精神上滋長存在;無色界是完全清淨的境界,連精神上的一抹雜念都沒有了。 欲界裡,有六個天,其中有個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並不是最究竟的,如同一般人常說的「天外有天」。「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天人的壽命很長,福祿很多,功德很大,是我們理想中的高人。然而我們常羨慕的這些天人神仙在哪裡?在九霄雲外?或者在天外之天?其實神仙也只是人格崇高的有德之士、有道之人,這許多九霄雲外的神仙,不是無緣無故成仙的,世上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彌勒菩薩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也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磨難,一步一修,千劫千應,才巍然成佛。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由凡人修成。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所以佛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一個已經覺悟,一個沒有覺悟;一個已經完成自己,一個還沒有完成自己。所以,神仙也是凡人修行出來的,我們理想中的神仙,能幫助人間解除苦難,給予人間幸福安樂,因此成聖成賢。問題是,我們凡人如果心志不堅定,常常隨境界流轉,退失修行的信念,不能堅持成佛的一念,不能忍百苦耐千憂,希聖希賢就只是人生的海市蜃樓了! ──節錄自《星雲說偈2》p.120 剋星 世間上有很多能力很強的人,但是再強的人也會有剋星,老病死就是人類的剋星;獅子老虎很兇猛,是百獸之王,但只要被一根牙籤樹所刺,牠就疼痛難忍,甚至無法走路覓食而餓死,牙籤樹就是獅虎的剋星。 「蟑螂怕拖鞋,烏龜怕鐵錘。」蟑螂的生命力很強,到處亂竄,但是蟑螂被拖鞋一踩,牠也無法逃命,所以拖鞋是蟑螂的剋星;烏龜的殼很堅硬,然而再硬也不堪鐵錘一擊,所以烏龜怕鐵錘,鐵錘就是烏龜的剋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就是螳螂的剋星;黃雀高飛,彈弓就是黃雀的剋星。貓捉老鼠,貓就是老鼠的剋星;警察抓小偷,警察就是小偷的剋星。 狂風是花草的剋星,蝗蟲是稻穀的剋星,白蟻是木頭的剋星,光明是黑暗的剋星,所以世間上一物剋一物。太陽的光很強,可以照破烏雲;烏雲也可以遮蔽太陽,彼此互為剋星。 因此,世間上的人不要以為自己很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強大的東西也有人克制你。例如煩惱最強,人生都是在煩惱中飽受折磨,但修道人就是「煩惱」的剋星。《法華經》云:「不怕煩惱起,只怕覺照遲」;人有八萬四千煩惱,故大藏經也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如「五停心觀」也說:用「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用「慈悲觀」可以對治「瞋恨」,用「因緣觀」可以對治「愚痴」,用「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用「念佛觀」可以對治「妄想」。「貪瞋痴」三毒再強,也有「戒定慧」三學作為它的剋星。 作惡的人,自覺自己鬼計多端,天不怕、地不怕,但是當因果報應來臨時,你又能奈何?所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因果就是為惡者的剋星,只是報應遲早而已。 俗語說:「豬八戒怕孫悟空,孫悟空怕唐三藏,唐三藏怕如來佛。」可見強中自有強中手,每個人都想到自己背後有剋星,自然就不會輕舉妄動,就不敢胡作非為了。 現在科學家研究許多醫藥造福人群;醫藥是百病的剋星。所以人在社會上要奉獻行善,要見義勇為,做為社會之罪惡、染汙的剋星,讓社會人間充滿真善美好。 ──摘自《迷悟之間》第九冊 p.111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9)智慧的人生

無相頌2     唐‧惠能大師 苦口的是良葯,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若能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賞析】 常聽人說:「苦口的是良葯,逆耳必是忠言」,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確沒錯。我們在人間,若想成就一切事業,也必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逆耳必是忠言」,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者好的老師、長官,他們給予我們的指導或訓斥,才是我們應該在意聽從的。這些忠言逆耳、不好聽的話,其實都是給我們的忠告,給我們的參考。如果願意真心接受這些勸告,日後必然會有長足的進步。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改過,是聖賢的行為。人不必諱言自己的犯錯,只要肯改過,肯反省,不斷的自我革新,將來還是大有可為。不過自我革新需要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會不斷地為自己辯解、找理由。 所以說「護短心內非賢」,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護短;真正聰明的人,甚至還會以自己的短處做為警惕、借鏡。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斷自我改進,離聖賢之道就不遠了。 「日用常行饒益」,生活日用之中,要懂得饒益眾生。能以菩提心攝化眾生,慈悲心利益他人,用清淨心行道,才有可能契入佛法。 「成道非由施錢」,你要想成就佛道嗎?光是物質的布施是不能成道的。因為布施是求福德、求功德,多布施就有多功德,少布施就是少功德,這還只是停留在「福德」,而不是「福德性」。 什麼是「福德性」呢?《金剛經》講到的福德性,不是透過布施而有,而是每個人的清淨自性,本自具有的真如、本體。我們修行學道,最終是要悟道,要求證菩提。 「菩提只向心覓」,菩提並非從外面尋求而得,是要向自己的內心去探求。 禪不是向心外求取、攀緣而能得到的。所謂「平常心是道」,能將佛法的慈悲、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算得上是行道之人了。──摘自《星雲說偈》 智慧的人生 人生要擁有什麼最好呢? 有人希望擁有洋房,有人希望擁有汽車,有人希望擁有嬌妻,有人希望擁有子女;也有人希望擁有土地、田產、股票、珠寶等。其實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擁有;人生最好的擁有,就是智慧。 智慧是人生的導航;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來轉,便能開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謂智慧,「智」者從「知」,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然而,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能「日進新知」,並將知識活用於生活,融入於生命,這才是真智慧。平時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智慧。 人類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錢造就的,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有智慧的人,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而不致於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於內心的智慧;能夠開發內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 「別人看到外,我看到內;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面。」這就是智慧;「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六祖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能夠「知過改過」,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著眼,並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愈是緊急的時候,愈能鎮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無法正確判斷事理而貽誤自害。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韜光養晦,必懂內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智慧乃靠先天的稟賦及後天的努力,兩者相較,後天的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因此,不要羨慕別人的聰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種因,徒羨其果也是枉然。要緊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恆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望的人。 佛說:「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則能度己度他也! ──摘自《迷悟之間》第一冊  p.318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8) 十修歌

無相頌1 唐.惠能大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作者 惠能大師(638~713),中國禪宗第六祖,號六祖大師、大鑑禪師。范陽(河北)人,在黃梅五祖弘忍禪師處受傳法衣鉢,繼承東山法門。主張「頓悟」法門,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與北方同為五祖的弟子神秀並稱「南能北秀」。其生平教說有門人法海集錄成《六祖壇經》。 賞析 「心平何勞持戒」,凡夫與聖賢,都具足真如法性,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所以是平等;既是平等,哪裡有尊卑高下的差別?一切都是平等法。 在平等法裡,沒有分別、沒有大小、沒有糾紛。當一個人的心中常持平等觀,他的舉手投足必然合乎禮法,又何須再刻意去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如果我們的行為耿直正當,不諂曲、不虛偽,做人處事合乎八正道,如維摩詰居士說「直心是道埸」,何必一定在形式上去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每個人都要有感恩心。 我們今天可以立足在這個世間,國家給予我們多少幫助?教育給予我們多少知識?各行各業的人士,給予我們多少方便?他們對我們都是有恩惠的。 尤其父母生我、養我、教我,更應該感恩。 「義則上下相憐」,平日對上要尊敬,對下要憐愛,人我之間互相幫肋、互相友好、互相提攜,這不就是有情有義的人生嗎? 「忍則眾惡無諠」,一個人最大的修養莫過於忍。所以老一輩的人總是勸人「凡事要忍一忍」,但是對一個正值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往往會不以為然,認為:難道這個世間除了忍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嗎?實在說,真正能決解問題的,還以忍為最佳的良方妙藥。 「若能鑽木出火」,過去的人鑽木取火,如果功夫不夠、時間不夠,做做停停、停停做做,終究是徒勞無功;如果能持之以恆,必定能夠鑽出火苗。 「淤泥定生紅蓮」,一個人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待人謙和有禮、清淨無諍、常行忍辱,縱然是周遭的環境不好,也絲毫影響不到他;就像一池的汙泥裡,也能生長出清淨的蓮花。 有人說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我們身處的社會是個大染缸,其實,不管外在的境界如何汙濁,都不必害怕,只要自我期許做一朵清淨的蓮花就好了。 十修歌 文/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佛教講「修行」,有的人要到深山裡修,有的人想在寺院裡修,有的人就在家庭裡修,也有的人選擇在人群中修。其實,真正懂得修行的人,處處都可以做為修行的道場。 另外,喜歡參禪的人,到禪堂裡打坐;喜歡念佛的人,到念佛堂裡靜修;喜歡學密的人,到壇場裡結印;喜歡聞法的人,到處聽經。也有的人喜歡到寺廟裡做早課,有的人喜歡參加假日共修法會,有的人喜歡結伴朝山,也有的人喜歡行善作福。 總之,修行的方法很多,可以閉目冥思、瞻仰佛像,可以聽經聞法、諦聽無情說法,甚至也能以音聲作佛事,唱誦、稱念、讚歎,無一不是修行之道。 為了修行,有的人跋山涉水,尋師訪道;有的人萬里奔波,找尋皈依處。有的人「修你修我又修他」,有的人「修身修口又修心」,有的人「修時修地修人我」,有的人「修福修慧修資糧」。當然,凡夫要想超越自己,希望成賢成聖,必得要修行。好比破舊的衣服不縫補,穿起來就不體面;漏水的房屋不修補,住起來會不安心。同樣的,妄想紛飛的心不清理,又如何能超越自我呢? 以佛教禪門的打坐為例。身口意三業若想要與佛心相應,首先可以用「毘盧遮那七支坐法」調身,以「九住心」令心專注一境,或是智者大師的「六妙門」、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等做為修持,如此定慧等持,日久修行必能漸露曙光。 除了禪坐,念佛也是方法。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有計數念、禮佛念、金剛念等方式。最重要的是,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亂,當然,念佛也不能光只是念,還要再修「三十七助道品」,畢竟往生淨土,不可以缺少福德因緣。 若是身為出家僧侶,五堂功課正常、行住坐臥有威儀、吃飯五觀想、持誦各種經文等,也都是修行法門。 信仰的入門實在有多種,但是一般人總想「修行成佛」,卻很少聽到要「修行做人」。其實,修行先要把人做好,所謂「人成即佛成」。在此為讀者獻唱一首「十修歌」,提供做人的修持法門: 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 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 佛國淨土樂逍遙。 ──摘自《人間萬事》第十二冊 p.62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7) 教訓

文/星雲大師 人生,要受多少的教訓,才能學到很多的經驗;經不起教訓的人,就是沒有學習的態度,最後一知半解,不受人重用。 接受教訓是一種美德,能接受教訓的人,才是一個美好的器皿,才能裝得進東西。有的人從小到老,一直喜歡接受各種考驗、各種教訓,因為在各種考驗、教訓當中,他懂得摸索著進步。 自古以來,所以有家訓、祖訓、庭訓、師訓,甚至軍隊有軍訓,學校有校訓,都是為了教導吾人待人處世之道。古今聞名的,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是記錄歷朝政治上的得失,開示後人成敗的殷鑑;像李文炤先生教訓人要勤勞,淮南子教訓人要厚道;像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袁了凡的《了凡四訓》,都是為人所熟知。日本的道元禪師有一本典座教訓,是師徒生活必讀的寶典;妙喜禪師的《禪林寶訓》,更成為寺廟庵堂所必修之書。 花草需要水分的灌溉,稻禾需要施予肥料;做人需要各種的教訓,人格才能成長。兒童跌倒,他能站起來,跌倒就是他的教訓。青年受了委屈,能夠自我排遣,委屈就是給他的教訓。貧困潦倒,如果立志自強,那許多逆境也都是自己成功的教訓。 長輩的開示訓話,雖然聽起來逆耳,但那許多寶貴的教訓,都應該遵為圭臬。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過則拜」,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聽聞自己的過失,所以少去了風霜雨雪的滋養,所以要想成長、成熟,可說難矣哉! 中國大陸唐山大地震、台灣九二一地震、土耳其、墨西哥的地震、海嘯,他經過這些教訓之後,就知道不能在建築上偷工減料,反而更要加強鞏固。美國九一一遭受恐怖分子攻擊,受創嚴重,美國受了這種教訓後,重新檢討國家的政策,以保障將來的安全。 有的人開車太快,出了車禍,受了這樣的教訓,以後開車特別謹慎小心。有的人游泳,幾乎被捲入漩渦,慶幸有此教訓,以後對危險之地,不要輕易冒險。 有的人在官場中得到多少人情冷暖的教訓,有人在財務上得到多少貧富貴賤的教訓,有的人在交友中上當學乖,得到教訓。以股票為賭的人,傾家蕩產,假如引以為戒,就不致於再重蹈覆轍! 所以,前人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是很好的教訓。禪門的「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這都是很好的教訓。 ──摘自《迷悟之間》第十冊第二五七頁 垂訓詩          唐‧元真禪師 行藏虛實自家知, 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閑中檢點平生事, 靜坐思量日所為; 常把一心行正道, 天地自然不相虧。 【作者】 唐朝洪州上藍院(開元寺)令超禪師,諡號元真。初住筠州上藍山,開演夾山善會禪師之禪法,學侶俱會。後住洪井創禪苑,仍以上藍為名,化道益盛。 【賞析】 「行藏虛實自家知」,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別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最清楚,尚有天知、地知,因果報應也會知道,所以「禍福因由更問誰」,要想了解自己的禍福如何?運氣如何?不必問別人,自己最了解。 有人說好心沒好報,某某人半生行善、修福,卻遭到不幸的報應。有些作惡多端的壞人,不僅沒有惡報應,反而安享人間富貴。其實,這就是因果。 好人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他過去生中的惡業未報完,當然要受到惡報,就像昨日的欠債,今日還是要償還呀!惡人現在享受福祿,那是因為他過去生中,行善的果報尚有結餘,不能說不算了呀!佛教因果貫通三世,包含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的先後緩急,有時如春天播種,要多少年後才能收成,這是多生的因果。 人生因果,必定會有報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奉勸天下善心人不要灰心,作惡人也莫存僥倖,因果報應是歷歷不爽的。 ──節錄自《星雲說偈2》第一四二頁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6) 本來面目

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有一條法令規定:星期日上教堂,不能化妝,不能戴假髮,要以「本來面目」去見上帝。 說到本來面目,世間上,君子有君子的面目,小人有小人的面目,忠臣有忠臣的面目,奸臣有奸臣的面目。舞台上,唱戲的演員一出場,從他的臉上扮相,就可以知道他是飾演好人,還是壞人的角色。 人可以掩飾自己的面目,但偽裝的面目必然經不起時間的試煉,還是本來面目才能經得起考驗。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若人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面目」,禪師們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尋找這句話的答案,也難以滿意。 但是,世間上有一些人很容易被外界誤解,因而扭曲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擁戴、邀寵、毀謗、批評、嫉妒,都能掩飾他人的本來面目。所以,人要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很難,要認識他人的本來面目,也不是容易的事。 玄奘大師因《西遊記》被醜化成膽小如鼠,遇事畏縮不前的人,但真實的玄奘大師是中國人的光榮,他在西行求法途中,歷經八百里流沙,一路跋山涉水,備嚐艱辛,他展現出堅苦卓絕的精神毅力,他是第一個把中華文化宣揚到海外的使者,甚至因為他的《大唐西域記》,使得受到回教和印度教入侵而毀滅的印度八大佛教古蹟得以重現人間,這樣偉大的一代大師,卻被《西遊記》扭曲了本來面目,所以現在有人重編《玄奘西行記》,希望重樹大師的形象。 其實,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提倡環保的人認為綠色才是大地的本來面目,清淨的溪流才是河水的本來面目;從事社會服務的人士,認為和諧友愛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公益道德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提倡人間教化的人,認為每個人誠實、慈悲、平和,才是人間世事的本來面目。 靈雲志勤禪師說:「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蘇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本來面目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八冊 第二六八頁 靈雲禪師悟道詩 唐.靈雲志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作者 靈雲志勤禪師,唐末五代僧,福州長溪人,生卒年不詳。嗣法於長慶大安。初住大溈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禪林稱為「靈雲見桃明心」、「靈雲桃華悟道」。 賞析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佛教常以「劍」來譬喻斷除煩惱的利器,就如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消滅煩惱的魔軍。靈雲禪師三十年來苦心參究,無非是希望明心見性,煩惱盡除,可是不管怎麼努力,始終不能悟道。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有一天,他忽然見到桃花綻放,體悟到原來自己的清淨佛性,就和眼前的桃花一樣自然美好,從此心中了無牽掛,不再存有任何的疑惑。 每個人悟道的因緣,各有不同,但是在悟道之前,必須有多年深厚的修行為基礎,否則縱然天天見桃花,也無法像靈雲禪師一樣當下悟道。 ──節錄自《星雲說偈》 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 唐.靈一 池上蓮荷不自開, 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有我, 未是回時那得回。 作者 靈一禪師(七二七~七六二),廣陵(江蘇揚州)人,諡號應真。自小天賦異稟,九歲時決意出家學道。人品高潔,戒行精嚴,慕名前來學法的四眾弟子絡繹不絕,以其高深的詩歌造詣名傳後世。其詩歌不僅思想內涵豐富,而且數量眾多,堪稱唐代詩僧之冠。 賞析 靈一禪師詩歌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廣闊,內容幾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中可以看出靈一對社會生活的關心與憂思。他在很多詩歌中,也常以景物喻禪意,藉以表述世事無常的佛理。如在〈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一詩云: 池上蓮荷不自開, 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由我, 未是回時那得回。 即是在詩歌中感歎人世的聚散無常,世事的身不由己。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5) 花語

木食草衣心如月, 一生無念復無涯; 世人若問居何處, 綠水青山是吾家。 ──唐‧龍牙居遁 賞析 「木食草衣心如月」,我雖然以花木水果為食,以樹木草皮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一生無念復無涯」,我一生不妄求、不計較、不執著,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無念便安閒。所以龍牙禪師參禪悟道以後,就過著木食草衣逍遙自在的生活。一般人百般計較,又要錦衣美食,又要名聞利養,但對一個修道者而言,木食草衣比錦衣美食更莊嚴、更美好! 我們住在五欲六塵裡,煩惱痴迷;天人居住在莊嚴的宮殿裡,享受欲樂;二乘人居住在清淨無為裡,佛的法身居住在虛空無住中,正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世人若問居何處」,若人問我住在哪裡,「綠水青山是我家」。這是一個比喻,有的人過去住在染汙的地方,現在搬到清涼淨土;過去住在執著裡,現在住在無我裡;過去住在煩惱裡,現在住在菩提裡;過去住在動亂裡,現在遷住安靜裡。我們不妨問一問自己,我們究竟住在哪裡? ──節錄自《星雲說偈1》p.60 朝看花開滿樹紅, 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 花與人間事一同。 ──唐‧龍牙居遁 作者 龍牙居遁(835~923),撫州南城(江西)人,世稱龍牙居遁禪師。十四歲,於吉州(江西)滿田寺出家。初參謁翠微無學與臨濟義玄,復謁德山,後禮謁洞山良价,並嗣其法。其後受湖南馬氏之禮請,住持龍牙山妙濟禪苑。號「證空大師」。 賞析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早上看花開,一時繽紛,滿樹都是燦爛紅花;晚上紅花凋謝了,美景不再,空餘一樹枯枝。花開花謝,可以悟到人生的無常;無常並不可怕,因為有無常,才有進步! 如果人生不是無常,我們凡夫就永遠是凡夫了,因為有無常,我們才有成佛的可能。無常,對我們來說,充滿希望,而非充滿絕望。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假如我們用花來比擬人生,花的朝開暮謝是無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無常。人與花的事理一樣,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有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因此我們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因緣,這是非常重要的。 ──節錄自《星雲說偈1》p.54 花語 文/星雲大師 人能說話,大家沒有異議。動物裡,走獸會說話嗎?飛禽會說話嗎?魚蝦會說話嗎?牠們有聲音,可能牠們的語言我們不懂。 總之,馬高興了,牠會長嘶;牛有興致了,牠會發出吼聲。深山叢林裡,飛禽鳴叫的聲音此起彼落,相互呼應,你能說牠們沒有語言嗎? 大自然裡,花草樹木有語言嗎?有的語言是有聲音的,有的是無聲的語言,像「溪聲盡是廣長舌」,這是有聲音的語言;像「山色無非清淨身」,這就是無聲的語言。 即使是人,語言的表達也有低能,也有高手。有的人,幾十年歲月裡,自己本國的語言都說不好,何況要他再多學一種外國語言呢?有的人能通六國、十國語言,甚至我們讚美聰明的人「善解人意」;能夠「善解人意」的女人,我們就稱她為「解語花」。 說到花的語言,像康乃馨不就是代表母愛對你的關懷嗎?百合花不就是向你表達它的純潔嗎?紫丁香代表初戀,玉蘭花向你宣誓,表示信任,牽牛花代表男女的情意,西洋的玫瑰花也在愛情的領域裡,與牽牛花一較長短。 其實,植物早已向世人說話。一年四季裡,「春蘭」、「秋菊」、「夏荷」、「冬梅」。春天的蘭花告訴吾人,他是山中的隱士;夏天的荷花訴說他的耐力與清淨:「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秋天的菊花堅毅不拔:「菊殘猶有傲霜枝」,他能抵抗嚴寒的侵襲,莊敬自強;冬天的梅花無畏冰雪霜寒,他一枝獨秀,傲骨凜然,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花各有特性,所以世界各國莫不選出「國花」,用以代表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國大陸以牡丹做為國花,表示他的榮華富貴;台灣以梅花代表堅忍卓絕。此外,目前世界上各國國花為人所熟知的,如:日本的櫻花、荷蘭的鬱金香、印度的荷花、尼泊爾的杜鵑花、俄羅斯的向日葵、美國的玫瑰、英國的薔薇等。 這許多花都是在向世人訴說他們的身世、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內涵、他們的價值。尤其,花最擅向世人說法的就是「花開花落」,道盡了人世的滄桑,一切苦空無常。雖然世事無常,花也有再生的希望,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豈止百花對我們說法,大自然哪一樣不是每日在向我們示意人間的滄桑?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聰明的人兒,你看清落花代表什麼意思了嗎?你聽懂流水的聲音表達什麼道理了嗎?你能像桃花一樣,有想到自己來生的春夏秋冬嗎? ──摘自《迷悟之間》第10冊 p.66

MORE

【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14)憨山大師勸世文

求籤與法語   文/星雲大師 人到了迷惘的時候,就會想要算命卜卦,求神問行藏。神明有否管人間的窮通得失?算命卜卦真能卜出吉凶禍福嗎?甚至神廟裡的求籤,有所謂的上上籤與下下籤;神籤真的能為迷惘的人提供出路嗎? 明朝憨山德清禪師說:「拋卻身心現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若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人生,要交代給因果,交代給自己;不要交給神明,不要讓神明來定自己的吉凶,不要請神明來做自家的顧問。 然而,人就是愚痴,自己對某些事情不能了知的時候,便想要請神明幫忙,神權因此就控制了人生。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都有一定的因緣果報之關係,為什麼我們不能自我了知,而要求助於神明呢? 求神卜卦、算命求籤;籤條最大的缺點,就是為人定吉凶,也不考慮好事有好事的因果,壞事有壞事的因果。比方說,有人要辦一所學校,想跟某人購買土地,結果他說要求籤問神明,可不可以賣地給他?政府在某地修建一座橋樑,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經過社區村莊集眾反抗,認為這是神籤的指示,這樣合理嗎?正如漢朝的賈誼說:「不問蒼生問鬼神」,豈不愚痴! 正信的佛教認為,世間諸事,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好有好的原因,壞有壞的原因;好的因必能有好的果,壞的因也必有不好的結果,此理不問自明。所以,佛光山為了糾正社會大眾的迷惑,為了幫助大家解開迷悟的情結,因此特別在佛光山設立「大佛法語」,也隨順求籤者列出六十條古德的開示。 法語最大的特點,不為人斷吉凶,只為人說明好因好事的因緣,惡行惡業的結果。我們希望藉助法語,能給無助的人一些方向。 其實,人生不是上上籤,就是下下籤。上上籤的人,升官發財,榮華富貴;下下籤的人,橫逆挫折,一生困頓。上上籤或下下籤,都不是神明所能左右決定,都是自己的行為造作而來。因此,對於世間上迷茫的人,我們雖然寄予同情,但是我們希望大家徘徊在難定之間的時候,最好能自問:此事合乎道德否?合乎正義否?合乎公理否?合乎法律否?而不要一味的求籤問卜。如果再不能,你也可以問因果,問因緣;甚至就請你問問自己的聰明智慧吧!   ──摘自《迷悟之間》第五冊 第二九二頁   明.憨山德清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份度時光。 賞析 「紅塵白浪兩茫茫」,說明一個人生存在娑婆世間,就如置身紅塵白浪,今日不知明日事,前途茫茫。要如何因應這麼錯綜複雜的世間生活呢? 「忍辱柔和是妙方」,要想創造一番事業,圓滿人際關係,必須經常給人讚美、鼓勵,此外還有個妙方,就是忍辱與柔和。 所謂柔能克剛,不管遇到什麼艱難與挫折險阻,只要柔和泰然地面對它,事情往往會有轉機;甚至我們的人緣、因緣也會隨之改變。 除了忍辱柔和,我們也要有「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的人生觀。好事就隨境,善事就隨行;好人就隨他,好念頭就隨心,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隨順因緣、不強求。 那麼,要如何「安份度時光」呢?這裡的「安份」,並不是固守本位,不思進取,反而是勉勵我們積極行善。佛門有所謂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能夠依此奉行,隨緣安然度日,自然會增長我們的善因好緣,處人處事皆能合宜得體,何樂而不為呢?

MORE
/55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