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忍為端正因

忍辱不亂眾, 瞋恚不犯人, 撾罵不還報, 所生常端正。 ──《辯意長者子經》 做人的第一修養,就是忍耐。所謂「忍」,不光是忍苦、忍難、忍飽、忍餓、忍冷、忍熱,最重要的是要忍一口氣。一個人能把一口氣忍下來,就不會擾亂大眾,就能自他兩安。 在佛教裡,忍是一種智慧。人在世間上,不光要忍受外在的境界,還要認清實相,能擔當起世間的酸甜苦辣,處理世間的是是非非,化解人我衝突的各種問題,才是真正的忍。忍一口氣天下太平,忍一口氣風平浪靜,能行忍者,世間無事! 「忍辱不亂眾」,有些人不肯吃虧,不肯忍讓,一口氣忍不下,動不動就回報以瞋怒、打罵,但是罵人、打人就真能勝利嗎?那只能暫時宣洩心中怨氣,並不是真正的勝利。惟有忍一時之氣,不理睬他,忍他、讓他、隨他去,再過幾年看他如何。 有的人忍,頂多忍之於口、忍之於面,但是從面上、口上還是聽得出他的不歡喜。最上等的忍,要能忍之於心,連心裡都不生氣,不讓人察覺到一點蛛絲馬跡,那就是最上等的忍了。 「瞋恚不犯人」,不可經常對人發脾氣、得罪人,因為別人沒有理由受你的氣,我們應該給人歡喜、給人鼓勵、給人讚美,不要把語言當刀劍,到處去刺傷人。如果真遇到粗魯無禮的人打罵我們,最好的處理是「撾罵不還報」,如果你再去以瞋還瞋,那麼就「冤冤相報,無有了期」了。 能涵養忍辱的修養,心就能常保持和順平靜,不管到什麼地方,「所生常端正」,他的面貌自然端正莊嚴,心誠意正,處處都會受人敬重,得到美好名聲。忍辱的功德,不可小視!

MORE

星雲說偈-- 超越的生活

雖處居家, 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維摩詰經》 這四句偈出自《維摩詰經》,說的是這部經的主人翁維摩詰居士。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雖有妻子兒女、房屋田產,但是他不貪戀執著,悠然自得於清淨的梵行生活。因此在歷來眾多學佛的在家居士當中,以維摩詰居士為最佳模範,這部《維摩詰經》就是描述他修持行儀的記錄,也是在家學佛者必讀的經典。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三界,是佛教對世界的看法。我們生存的世界稱為「欲界」,是以感情欲望、飲食為主。欲界再往上的一個層次是「色界」,是純粹以精神為主的世界;再往上就是超然於欲望與精神的世界,稱「無色界」。維摩詰居士和一般人一樣娶妻生子,一樣擁有世間的生活、事業,身處於五趣雜居地,卻不為種種的欲望所染著。 在家居士應該如何過信仰的生活?佛教並不是叫人不要錢、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感情,在家居士要想賺錢,當然是可以,只是「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必須有正當的經濟生活。說到名聲,好的名聲可以影響大眾學佛聞法,所以名譽也是一種度眾的工具。談到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人是感情的動物,以情愛來滋潤生命,當然更不可能排斥感情。只是佛教要我們把情愛擴大昇華為「慈悲」,從個人的小愛,進一步擴大去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的眾生。 因此在家學佛,一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清淨的修行生活。每天定時密行,念佛、打坐、讀經,有著精神上的超越,自然就能「不著三界,常修梵行」。

MORE

星雲說偈--樂修福業

若樂修福者,捨施隨力分,樂修福業人,今世後世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你想要求得人生的快樂嗎?那就必須修福,沒有福報就得不到快樂;要享受幸福快樂,就要有幸福快樂的因緣。 有人說,我享受兒女孝順的快樂,那是源自於你對兒女的悉心栽培,下了多少教育的功夫;我享受多少親朋好友給我的贊助,那是由於你過去給予他們多少的助緣幫助;我受到大眾給我多少的尊重、敬愛,這也是因為你平日待人謙卑柔和,對人付出關懷尊重。 因此,一個人若能懂得修福、持戒、布施等種種善行,就能有幸福的回報。 要想得到福報,最要緊的是「捨施隨力分」。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不能捨就不能得。 好像我們走路,一步往前跨去,後面的一步如果不捨,就無法向前;要把後面一步給捨了,自然會向前進一步;又如家中有多餘或損毀的物品,不捨棄它、處理它,就不能有新的氣象;甚至身上有一塊爛肉,不忍痛清除,就不能生出新的皮肉肌膚。 因此,平常要學習隨力、隨喜、隨分、隨緣的施捨,不自苦惱也不惱害他人,不求美名也不求表現,所謂樂善好施,當如是也。 「樂修福業人,今世後世樂」,福業,即行各種善事,能為自己積聚功德福報,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輔導他人家庭和樂等。 樂於廣修福業的人,「今世後世樂」,不但現世能得到善美因果,後世也能得到好的回報。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福有福報,修福結緣,必然現世來世都能蒙受好的果報!

MORE

星雲說偈--自依法行

見世之過患, 身自依法行, 賢者不樂惡, 為惡不樂善。 ──《五分律》 這四句偈頌告訴我們在立身處世上,應如何樹立律己守法的道德觀。 「見世之過患,身自依法行」,你是否常見到世間有諸多的惡行惡事,常看到身邊有不少不善的人呢?比方:有的人貪財好利,有的人貪名好欲,有的人貪色好賭,有的人貪污搶劫,世間上總有一些人放縱自己,做出非法的事情。 甚至有人見到一點小利就紛爭不已,看到一些小事便與人紛爭不息,為了一個座位而爭先恐後。又像一些暴力分子,你無心看他一眼,對方即回以一刀一拳,使得原本和諧的社會、安定的人心變得紛亂恐慌。 見到世間的種種過患,要如何自我約束、自我把持而不被影響呢?《五分律》告訴我們:「見世之過患,身自依法行」,自己要有自我的價值標準,行事的準則。與其花時間做不正當的嗜好或行為,不如做些有利於人、幫助他人的好事。人要向上、向善就如逆水行舟,比較困難,但是要向下沉淪卻很容易,因此做人最重要的,遇到艱難的事,更應該向上提昇,千萬不能隨波逐流,否則一失足則成千古之恨。 所以,每個人應該要用道德、規矩法制來規範自我的身心,要明白因果,善用佛法,如八正道、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來規範自我的身心,就不會偏離正軌了。 「賢者不樂惡,為惡不樂善」,自古以來,賢能的人都喜好親近善事而遠離惡行,不善的人不歡喜做善事,而喜好親近惡行。其實,善與惡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如果能將自我的觀念轉化,天堂地獄立刻就不同了。

MORE

星雲說偈--作佛不難

文/星雲大師 常自調順不放逸, 一切能施無妒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 彼人不久當作佛。 ──《大寶積經》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成佛作祖很難,但是《大寶積經》的這首偈語告訴我們:只懂得自我調整,行為嚴謹有度,對人無妒嫉,常行慈悲,不久必然當能作佛。 「常自調順不放逸」,首先要能做到自度,時常自我要求。如何自我要求呢?就是自我調順、不放逸。 所謂的調順,就是自我調整性情,不流於偏激、暴力,讓心地柔軟,能調伏、和順,也就是自己能領導自己。現在的人有時候管理或領導別人不得要領,管理自己也不得辦法,連自己都無法接受自己的領導。 譬如說,有的人犯了過失,就說自己當時無法自我控制,管不住自己,或者說身不由己,無法自主,這種人就是不能調伏自己。 一個真正有力量、有修行的人,先要能調伏自己,服從自己的領導,然後才能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不放浪形骸,說話不隨便,做事不隨便,不應當的事情絕對都不做,也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不論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莊嚴有威儀,不超乎自己該有的言行,像這些都是不放逸。 「一切能施無妒嫉」,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僅可以布施給別人,對於別人所擁有的,也能歡喜尊重,不會心生妒嫉。 因此,能夠不妒嫉人家的好,不妒嫉人家擁有的多,心念時時謹慎不放逸,就可以自我調伏內心的貪欲、妒嫉。 「慈悲念於諸眾生」,上述所說的不放逸、不妒嫉、不偏激,這些都還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就積極面來說,還要發心將慈悲廣遍一切世間,將慈悲廣遍一切眾生,念念於眾生。即自己的每一念,都慈悲掛念著家人、朋友、同胞,乃至遍及一切眾生。 「彼人不久當作佛」,如果有人能夠如此調順自己,不放逸,不妒嫉,普施慈悲於眾生,這樣的人不需要等待長久的時間,必定很快就能夠圓滿人格,成佛作祖。

MORE

星雲說偈--吉祥之道

文/星雲大師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為空而行, 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 「居孝事父母」,身為人子,上有父母,最要緊的就是孝親,侍奉父母,這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一個人若對於父母的恩情都不記得,哪裡可能會記得國家、社會、大眾對他的好處呢?一個不記得他人好處、不記得他人恩惠的人,怎麼能像個人?所以,孝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要務。 「治家養妻子」,長大成家以後,有了家庭,有了妻子、兒女,就要能夠養家,對家庭要有責任。如果結婚成家之後,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夫妻彼此有虧,怎麼可能從家庭的恩愛,進一步將愛擴大到全社區、全人類?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孝也好,愛也好,都要從自己、家庭做起。 「不為空而行」,許多人常在學佛和不學佛之間排徊、矛盾,為什麼?像有的人學佛,就說佛教講「空」,說「黃金是毒蛇」,那麼金錢就不要了,以為一切皆空,這不對的。佛教講的空,不是這樣的錯解,把一切都否定了。在其位要謀其職,不可以有父母卻不孝父母,有家庭卻不顧家庭,說什麼不要錢、不要愛、不要家、不要世間,這樣是缺乏責任感,也是對佛教很大的誤解。此外,還有的出家人,雖然已經出家了,卻還是天天掛念著俗世的種種,念念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什麼東西,像這樣,無論出家或在家,就過得很矛盾、不安心。 我認為,如果是一個在家信徒,就依照世間人的生活來做人處世,將信仰做為是心靈的依靠;如果是已經出家,就好好弘揚佛法,把佛法傳播到世間,不應該時常掛念人間的俗事。「是為最吉祥」,能夠把握好這樣的原則,無論在家也好,或出家也好,都盡到各自的本分,就是最吉祥、最圓滿的了。

MORE

星雲說偈--枯木

文/星雲大師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那得苦追尋。 ──唐.大梅法常 「摧殘枯木倚寒林」,被摧殘腐朽的枯木,孤立在寒林裡,雖然幾逢春天,但它都安於蕭瑟枯黃的枝幹,不羨慕春天,也不需要春天給它幫助,好讓它可以轉青發綠出新芽。 「樵客遇之猶不顧」,樵夫看到這種腐朽的枯木都不會想要。 「郢人那得苦追尋」,就是善用刀斧的人,也不會苦苦追尋已殘朽的枯木。 枯木能安於寒林的清冷,暗喻修道者不要隨便見異思遷,才不會「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不要羨慕榮華富貴,不要隨便放棄對道的堅持立場。有人說:「不羨王侯不羨仙,但得知足有安寧。」對王侯仙家能不羨慕,安於知足、安於淡泊、安於寂靜、安於寧靜,即有種種勝妙自在。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道守不住,禁不起誘惑,羨慕人家有名有地位,就被名位誘惑去了;貪求人家有金錢有利益,就被金錢利益誘惑去了;喜歡人家甜言蜜語,就給甜言蜜語誘惑去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有的人在團體裡做了逃兵,在大眾裡迷失,在修道的環境不能安住身心,最主要的是不能甘於淡泊。一個真正的修道者,最要緊的就是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道場,肯定自己的團體。不一定要處處引人注意,能安於韜光養晦,等於倚在寒林裡的枯木,樵夫走過都不注意它,就算看到了也不予理會,因而免於被砍下來的災劫。修道的人要能安住身心,守住不變的道心,才是最重要的。

MORE

星雲說偈 心中無事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 ──唐.寒山禪者的心境,非常灑脫自在,像沒有繫縛的舟船一樣,任它東南西北航行,不為人情事物所拘。  過去有東寺、西寺兩個沙彌,他們每天都到市場買菜,東寺的沙彌較懂禪,有智慧;西寺沙彌比較不懂禪,沒有智慧。兩個沙彌買菜時,常在路上相遇。西寺沙彌問東寺沙彌:「你到哪裡去呀?」東寺沙彌回答他:「風吹到哪裡,我就到哪裡。」西寺沙彌不知該如何接下去,只好回去問師父,師父一聽:「你好笨哦!你不會說:『假如沒有風,你要到哪裡去?』」第二天,兩個沙彌又碰上了,西寺沙彌問:「你今天要到哪裡去?」東寺沙彌說:「我的腳走到哪裡,就到哪裡。」西寺沙彌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再問師父,師父罵他:「你好笨喲!你不會說:『若腳不走,你到什麼地方去呢?』」第三天,兩個沙彌又相遇,西寺沙彌得意洋洋地問:「喂!你今天要到哪裡去?」東寺沙彌率直的回答:「我到市場買菜去!」  東寺沙彌不為時空意念所拘,所以他的智慧千迴百轉,出言吐語皆可以闡釋妙諦!  「一住寒山萬事休」,縱然才識過人,技高膽大,更要責無旁貸,不遲疑猶豫,一旦住進了寒山道場,就要萬事放下。  「更無雜念掛心頭」,既已放下,就毋須再計較人間的得失、順逆、好壞,要一心一意朝真理的大道走下去!  「閒書石壁題詩句」,儘管隨緣放曠地去題詩、書畫、寫作,任運而行。  生活在在現今社會,有種種的法律規制,種種的束縛,我們如果能擁有像禪者們「任運還同不繫舟」的人生觀,心中無事,了無牽掛,那是多麼逍遙自在的事呀!

MORE

星雲說偈--甘露法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佛說本事經》 這四句偈主要是讚歎禪定與智慧的殊勝。 「禪為甘露法」,禪,如同甘露一般,能滋潤、長養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身體舒暢,心開意解。 禪坐時,心中會慢慢趨向安定和諧,進而法喜愉悅;悟道後的境界,更是一片光明,讓我們產生力量,歡喜迎向未來。 禪,不是佛祖的、不是出家人的,甚至它也不是佛教的,禪是我們每個人的心,人人都擁有一顆「獨一無二」的禪心。 現在問問大家,你知道你的禪心嗎?你有沒有獲得你的禪心、明白你的禪心呢? 「定心滅諸惡」,如果你具足了禪定力,就能不為金錢所動搖,不為愛情所動搖,不為名位所動搖,不為煩惱所動搖,不為一切誘惑所動搖。 真的就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定心就能滅除諸惡。 「慧殺諸愚痴」,如果你有了智慧,就如同心中有了光明,所有的愚痴、不明理、邪知邪見等,都能破除;又如一把寶劍,能斬斷各種的無明煩惱。 因為你有了禪的甘露法,有了禪定的力量滅除諸惡,有了智慧的寶劍,把愚痴無明都破除了,就能夠「永不受後有」。 什麼是「後有」?即未來的果報、後世的身心,去除了愚痴、煩惱等後患,美好的人生自然能現前。 縱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做到禪宗裡講的「大徹大悟」,只要能擁有一些禪定、智慧,對我們還是會有很大的幫助。

MORE

星雲說偈--常存善意

善意譬如電, 來明去復冥; 邪念如覆雲, 惡起不見道。 ──《三慧經》 這首詩偈以簡明的譬喻,說明善、惡念對人的影響,讓我們能知所警惕。 「善意譬如電,來明去復冥」,我們如果生起善念,就像燈有了電,就能光明照耀,處處溫暖明亮。如果失去善念,就像停電一般,光明沒有了,又陷入了黑暗。 學佛的人,要恆常發菩提心、發菩薩心,心燈就點亮了;假如菩提心退了,菩薩心退了,不想再行善,就等於電燈又再暗下來,什麼都看不清楚了。 「邪念如覆雲」,邪念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旦生起,本來朗朗乾坤的天空,一下子就被烏雲所遮蔽,見不到天了!正如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光明,沒有垢穢,只因為起了妄想雜念,等於烏雲遮蔽了晴空,就把自己智慧光明的心性給蓋覆了。 「惡起不見道」,假若生起了惡念,比方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乃至於貪瞋嫉妒、邪見、貢高我慢等等,就不能見道,看不清自己的道路在哪裡。就好像走路或開車,如果見不到前方的道路,你敢行走或行駛嗎?因此,惡念一生起,就是這麼的可怕,會讓人不能見道,找不到真理的道路。 我們要發願時時生起善念,常行十善三好,也就是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善念來代替邪念,就能點亮心靈的燈光,心燈亮了,就能看清楚人生的道路,就能分辨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一個人能常保善意,心自然清楚明白,就會正派行事,不會迷失。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