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 | 人間福報

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

THE MERIT TIMES
主述/陳宗鷹醫師、文/吳宛霖
字級
收藏文章
40觀看次
大體解剖及大體模擬手術,教導學生如何表達對「人」的感恩與尊重;課程從開始到結束,由陳宗鷹帶著。圖/心靈工坊提供
AI的時代,醫學教育仍需「以人為本」。 圖/123RF
陳宗鴈(右2)教學示範。圖/心靈工坊提供
2005年,陳宗鷹(左1)擔任印尼亞齊醫療團團長,於亞齊海嘯過後前往義診,一天內即進行高達100台的手術麻醉。圖/心靈工坊提供
主述/陳宗鷹醫師、文/吳宛霖

科技的浪潮一波一波的襲來,醫學教育更是要走在浪頭,不但要跟著做,還要做到與眾不同。現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陳宗鷹醫師不斷思考,還需要為學生做些什麼?什麼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二○一九年世界醫學教育的趨勢已經闡明,醫學教育者應該要教學生如何去區別知識和訊息、如何使用AI,但歷久不變的,是「醫病關係」。

醫學教育終極目標

「科技的東西是很炫沒有錯,但不是把教學都變成花俏的東西而已,我們要把握做這些的目的是什麼。」陳宗鷹想著,有沒有科技無法取代的部分?當拉高視野,會看到這就像是一個時代的趨勢變化一樣,不論如何變,還是要回到原本的初心,回歸教育原本的目的。

如今各種假訊息橫流,要怎麼讓學生辨別真偽?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現在教育趨勢如此多元,未來醫學系有可能不再固定要讀滿六年,「以學生能力為導向」可依據學生的能力縮短或延長修業年限;「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則是當學生達到足夠的勝任能力,就能夠被信任而放心獨立執行的醫療行為。但不論是教學方法或是新興科技,陳宗鷹浸淫醫學教育多年,他有自己的體會:「我們曾經被PBL(專題式學習)誤導過,以為只有PBL才是正統的教學方法。其實並不完全錯,而是要更開放一點,PBL很好,但只是其中一個教學方法。」

「這也一直讓我們在想,到底要怎麼去塑造未來的學生?」陳宗鷹思索著醫學教育的價值和使命。「因為疫情,很多東西會變,但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通常方法改變,但實質內容不變。例如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會因為疫情而改變,但我們對教育的使命,要培養良醫的目的,這都是不會改變的。」

大體老師教會尊重

以大體模擬手術為例,雖然利用AR、VR或MR很炫,但真的可以全部取代實體的手術嗎?醫學院的大體解剖實驗,有真實的大體老師,從家訪、解剖到為大體老師進行縫合、入殮、送靈、追思會等人文儀式,讓醫學生可以感受到面對的是「人」,才是醫學院育才的重點。從慈大畢業的醫師,在經歷多年的歷練之後,回頭去看求學生涯,大體解剖或模擬手術,無疑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影響。

六年制第一屆的畢業校友趙若辛,認為慈大帶給她最大的影響力,就是「對人的重視」。她說,大體解剖時,她在過程中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感受「人」這件事情,同時也感受到學校很認真的希望學生可以好好記得這位老師,並身為一個人,應學會認識、尊重一個人的感覺。

七年制最後一屆的林宜臻也分享,當去家訪或是認識老師的生平,之後再到解剖台上,便會連結到老師原本也是活生生的一個人,而自己也才了解這樣的恩惠是怎麼來的。當儀式最後的送靈,陪著老師們最後一段路,林宜臻會覺得,其實這樣上課,自己沒有額外付出過什麼,最後只能付出這一段時間,來表達內心的感激跟虔誠。

科技無法取代之事

「如果今天捨去真的對人的情感與重視,利用科技來進行,或許對醫學生來說,可能就是把『人體』當成一個『物件』或『教材』。」陳宗鷹看過國外的一些例子、還有國內一些醫學院校,因為沒有足夠的大體老師而以科技來取代,目前也都遭遇這樣的問題,而必須另外以義診或其他服務方式,來補足人文的學習。「但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源,我們不能捨本逐末就不要了!」

重要的是,或許將來有科技的輔助還會發展出更新穎的應用方式,「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懂得感恩,要知道這些資源還是都來自於大體老師和他們的家屬,他們願意捐獻出自己的身體,家屬捨得願意成全,我們才有辦法有這人文與專業兼具的課程,也才能逐步建立這些數位人文資料庫!」

陳宗鷹不排斥科技,希望加入科技,但沒有要取代原有的東西,因為「我們原本有的東西就很好!」醫療最重要的初心,就是「以人為本」,全人照顧的初心與人文素養,才是慈濟醫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徐達雄教授曾在與新進醫師的座談中提及:「看各位的心,能不能看見病人的痛苦,能不能幫病人解決痛苦。」而一路走來,陳宗鷹覺得科技再厲害也不能取代的,只有一個字,就是「情」。

(摘自《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心靈工坊出版)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