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戒學 ①

文/星雲大師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很高興一年一度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的佛學講座,今天起又將在這裡和大家共結第二十年的法緣。在這三天的講座裡,我將以「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慧學」,分別將佛教的根本教理「戒定慧」三學提出說明,請大家指教。 在此以前,我與香港佛教的信徒結緣,至少已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回顧往事,自從在沙田大會堂及油麻地梁顯利中心講演以後,就固定每年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到今年正好屆滿二十年。這二十年來,我在這裡講過《阿含經》、《六祖壇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八識規矩頌》等佛教的經論大義。也從佛教的「禪修法門」、「淨修法門」、「律修法門」,講到「身與心」、「空與有」、「教與用」。這些講題所探討的都是佛教各個宗派的義理主張與實踐修行法;甚至透過「禪師與禪詩」、「禪心與人心」、「禪道與佛法」,進一步參究禪的妙諦。另外,我也曾經提出「佛教的財富之道」、「佛教的長壽之道」、「佛教的人我之道」,乃至「佛教看素食」、「佛教看管理」、「佛教看環保」等主題,提供人間佛教對現實人生各種問題的看法與解決之道。 二十年來,每次的講座很感謝大家熱忱參與,每年都有不少人遠從世界各地回港,大家聞法的熱忱,足證香港佛教信眾的信仰虔誠。尤其大家十分熱心,總在聽聞佛法後,當天回家馬上就把聞法的歡喜,透過電話分享給全世界的親朋好友。因此我走遍世界各地,在五大洲建寺弘法,香港移民最熱忱,無數的香港人在世界各地跟著聞法、護持,出錢、出力,卻從來不居功。所以我常說,如果今天我在世界各地推動佛法能有一些成就,應該感謝香港信眾們的因緣,真的很謝謝大家。 此外,這麼多年來也承蒙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校的邀請,讓我有因緣多次到各個大學結緣,尤其香港中文大學更在二○○五年四月,與佛光山合作,共同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使佛教研究更上一層樓,更是意義重大。

MORE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自序

文/星雲大師 在佛教裡,一個初入道的沙彌,又名「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意思。由此可見,人生最強大的敵人「貪瞋痴」煩惱,需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才能降伏。 戒定慧三學也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藏詮釋定學,律藏詮釋戒學,論藏詮釋慧學。所以,修習戒定慧三學,在思想和生活上就能實踐佛陀的教法。 其實,不只是沙彌需要勤修戒定慧,就是在家信眾也要受持三皈五戒,要研習經論;甚至大阿羅漢、大比丘、大菩薩,也莫不如是,都要勤修「戒定慧」。乃至佛教的宗派,雖然有漢傳、藏傳、南傳之分,但是每一個地區的佛教,也都是以戒定慧為本。可以說,佛教的僧信二眾,都要依三藏經律論、三學戒定慧為學習的主要內容。 「人間佛教」既然淵源於人間佛陀的開示,對於戒定慧三學,自然也定為人間佛教行者根本的勤修目標。乃至人間佛教的傳播,一方面固然要迎合時代的需要,但也要有傳統的佛法為根據,所以人間佛教發展至今,不得不把根本佛教的戒定慧提出來,作為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 例如,佛教的「三皈五戒」,人間佛教跟著就提出「三好、七誡」;佛教有「四禪八定」,人間佛教也定出各種生活禪定的修法;佛教注重義學之般若、中論、唯識、天台、華嚴等,人間佛教也以傳統佛教的慧學,融和當代的文、史、哲、科技等學問,把佛教生活化於人間。 星雲一生,弘法利眾,建寺安僧,現在到了年老告退之時,不得不為人間佛教做一些古今映照、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工作。所以此次在香港弘法三十餘年、紅磡香港體育館講座二十年紀念之時,特別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題,分三天講說。不敢說這是引古證今,只希望古今融和,也希望當代研究人間佛教的佛子們,以根本佛教的戒定慧為修學目標,並加以發揚戒定慧的時代精神,讓它成為人間佛教的依據。 所謂「一切人皆依一切法」,一切法都不離我佛如來的戒定慧三學。此次隨著「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佛學講座之後,我將把三天的講演未定稿,加以重新整理,作為佛光人弘揚人間佛教的依據。這三天的講演,不敢稱談學論道,只能說是野人獻曝。只希望未來在「三法印」的印證下,人間佛教能點燃起戒定慧三學的火炬,以佛法來普照世間,為人間建立起一片清淨安樂的淨土。祈願以此微薄心願,供養一切眾生。 二○○六年十二月上旬於佛光山傳燈樓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以法相會

文/星雲大師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 時間:2015年11月21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參加「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教授們,萬分歡迎你們的光臨。這一次水陸圖畫展覽,有佛光山的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的館長如常法師,甚至北京的田青教授、台大的林保堯教授,一起熱心前來指導、參與,非常難得。 法界眾生 平等無礙 各位嘉賓,大家平安吉祥,早安!水陸圖畫在各個地方都很容易見到,但是我們這一次的水陸圖畫卻是不容易看到的,這一批圖畫,不是民間哪一個人所繪,而是明代、清代,三百年前到六百年前之間,由宮廷畫師所畫。當然他們都是那時候國家一流的高手,以色彩來表達水陸法會的程序、內容、意義。 這些圖畫是中國國家文物交流中心的國寶,平時是不能送出國展覽的。由於如常法師和大陸文化部有一些來往、結緣,所以今天我們才有機會、有眼福看到這許多圖畫。同時又有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各位學者,對水陸圖畫深有認識、研究,即將為大家講說這當中許多的理論和意義,可以說我們的眼福、耳福真是不淺。 所謂「水陸無遮法會」,用現代的白話來說,就是「請客人吃飯」。一般請客人吃飯,會有等級的不同,如朋友小聚、貴賓光臨、舉行國宴是有差別的,水陸法會的請客則是超越國宴等級,尤其法界之內一切眾生平等無礙,都能受到邀請,從那些圖畫裡就可以看出,有時候請天堂的諸天帝王光臨,有時候請地獄的無祀孤魂參加。佛教對一切眾生平等邀請,沒有遮攔、比較、大小分別,所有人等到了三寶面前都是第一、都是平等,所以水陸法會的意義是非常殊勝的。 人間佛教 不談靈異 我在七十八年前,十二歲的時候出家做和尚。七十八年以來,雖然我五音不全,不擅長佛教唱誦,但是看過的水陸法會場數不少,只是水陸圖畫能與這一次做比較的,還不曾有過;能有這麼多學者來參與解說的,更是不曾有過。 我個人倡導「人間佛教」,不提倡靈異的事情。靈異是個人信仰的感受,不必拿出來宣傳,但是今天在這個場合裡,我要告訴大家,歷屆的水陸法會我參加過無數次,感受到靈感奇異的情況次數之多,也讓我對佛教增加了信心。 有人問:「這個世間上有神、有鬼嗎?」我認為這個世間上沒有神,也沒有鬼。話是這麼講的嗎?也不是,應該說神在神的世界,鬼在鬼的世界,人在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裡,平常並沒有神鬼和我們摻雜在一起。但是民間疑神敬鬼的神話倒是很多,就像我因為罹患五十年糖尿病,眼睛模糊不清,經常看到房子在「走動」,事實上並不是;我也經常看到前方有黑影,那是天神嗎?是鬼怪嗎?我當然不會當真,我知道那是錯覺,畢竟我已經做了七十八年的和尚,對佛教的道理了解,心裡能夠明白。 神鬼屬於靈界,靈的世界和物質的世界不一樣。在人間,隔一道牆壁,我們就不能通過;很遠的路程,我們也不容易走到目的地。但是神鬼不像我們的身體,祂不受物質的限制,可以穿牆入壁、上天下地,動作迅速。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不但有各位學者、專家、嘉賓大駕光臨,多少靈界眾生也圍繞在我們四周,看我們做事、聽我們講話。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在我出家的生涯中,確實有一些精神信仰世界裡的情況發生。 啟建無遮大會祭祀無祀孤魂,這是比國宴還重要的。過去這一類的事少有人知道,唯有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法界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說到「水」和「陸」的眾生,在這個世間上的人,走路走最多的,一者商人,出外做生意;二者探險家,到戶外探險;三者軍事家,前往邊疆地區維護國家安全;另外就是出家人,為了雲遊行腳,參訪明師學道,走遍世界。甚至過去悟道的高僧大德,遊走在法界之中,與神鬼打交道的,也為數不少。我想,他們的人格道德之高,並不是用「神話」來解釋給人疑惑的,是真實有的。這也在說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世界之外還有多少世界。 以現實世界來說,人類的世界之外,魚蝦歸於大海,海洋就是魚蝦的世界;虎豹歸於山林,山林就是虎豹的世界;鳥雀歸於山林,樹木就是鳥雀的世界;昆蟲歸於泥土,泥土就是昆蟲的世界。當然,神有神的世界,鬼有鬼的世界,各有各的世界,平常他們也不會和我們來往。就如同在一個家庭裡,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隨意進出的,就算沒有公安、保鑣,這是他的家,又怎麼可以任你來去呢? 但是現在我們舉辦「水陸無遮法會」就不一樣了,我們是以多少的儀式來表達邀請的誠意,比下請帖、派代表前往邀請他們光臨,還要更隆重。我想,此中的意義就不凡了。 無遮大會 禮儀通達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飯桌上好解決問題。」無遮大會請客,我們不要以為只是請這麼一餐,佛門有謂「七粒遍十方」,七粒米可以普遍十方世界,我們的一點心意,或者一滴水,可能給予天神諸鬼幾年的營養、幾年的受用。因此,我們舉辦水陸法會,不要以為一年或幾年才請一次客人,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如佛法常講的「無窮無盡」、「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水陸無遮法會」在我的感受,就是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感謝學者、教授、專家們的光臨,也感謝各位嘉賓參與開幕典禮,尤其感謝如常法師在佛陀紀念館展出一百多幅由宮廷畫師所繪的圖畫。我雖然眼睛模糊看不清楚,但是站在那許多圖畫面前,我感受到它們的美妙和震撼力。各位有時間,不妨前去觀賞。 一個有條件的家庭請客,並不是人家來了才請他吃飯。現在的請客,都是早在兩個月前,就要打電話先邀約;一個月前,請柬就要寄到對方家裡;請客前二個禮拜,再打個電話確認:「你記得我邀請你們嗎?能夠光臨嗎?」到了當天,或者前一天,再打電話說:「一定要請光臨到場。」 請一個客人是要經過這樣多次的邀請,所以對於十法界眾生前來赴會,我們也是一樣,要三請四邀。待他們來到這裡之後,還要請上坐,怎麼上茶、上果、上菜也要講究,甚至還要懂得給予讚歎。 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如果能把佛門水陸無遮大會的禮儀通達一點,真可以到高級機關裡去舉辦國宴的,都不為失禮,甚至還要更超越。 今天這一場無遮大會的舉行,我們心懷感謝,尤其感謝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提供這樣的國寶讓我們展出,讓台灣的同胞們也能大開眼界。致上無限萬分的感謝,祝福大家平安吉祥!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因果帳簿 3-3

文/星雲大師 各位參加水陸法會的功德主,你們一年、一年地回來打水陸,我們不去說其他的靈感,像今年,你們回憶一下,有八、九個颱風逼近台灣,但是到最後一個都沒來,到別處去了,台灣靠的是什麼力量?台灣靠的就是信徒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佛祖的力量。信仰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對自己有信心 不光是對佛法的信仰,對自己也要有信心。像我,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會寫字,覺得寫不好。不過徒眾都跟我說:「師父,你寫得不錯,有進步耶!」慢慢地也給了我信心,自覺最近寫的兩個字可以給人看了。過去我都叫人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現在可以稍微大膽一點說,我的字可以看,不是太好,但也不是太不好。這個程度是如何達到的呢?因為對自己有信心,覺得我能寫。現在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寫字。 再跟各位坦白講,五十多年前我就患了糖尿病。很奇怪,我不懂糖尿病,家裡沒有人有糖尿病,也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名稱,怎麼會有這個病呢?而且是在四十歲左右,還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問醫生:「怎麼會有糖尿病?」他們都說:「還沒有研究出來。」等於癌症,為什麼會有癌症?目前還找不出原因。但是我自己感覺到,是因為極度飢餓,把胰島素破壞,導致糖尿病的產生。 糖尿病本身也不是很嚴重,但是它會影響眼睛、血壓、血管和腎臟等器官,很麻煩。不過,五十多年的糖尿病,對我並沒有構成威脅,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一點畏懼,因為老是要喝水,像這個茶杯,喝它十杯、八杯都不夠,一直都處於口渴的狀態;才吃飽就又餓了,吃下去的東西到哪裡去了?怎麼老是感到飢餓呢?甚至不斷地要小便,才從淨房出來,又要去小便了,為什麼那麼快呢?真是教人痛苦不堪,一天到晚都是吃啊、喝啊、拉啊,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呢? 學習自我管理 我雖然有糖尿病,但是沒有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渴、多睡的情形。我從高雄坐車到宜蘭要十幾個小時,一坐下來就不再動,一直到抵達宜蘭下火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做到。我都跟大家說,我會訓練自己「與病為友」,病沒有什麼了不起,把它當朋友,就不會太痛苦。 今年的水陸法會,從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到長老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他們都告訴我,你們拜得很虔誠,場面很熱烈、很盛況。尤其這一次在家居士參加短期出家戒會,來受沙彌戒的,就有好幾百人,真的很了不起。當中有好多人都是董事長、總經理,平時工作忙得不得了,但是聽到可以受戒,都非常踴躍地報名參加。 我想,人總要管理自己,戒就是讓我們自己管理自己,戒就是老師,戒就是保護我們的長城。所以,現在大家也都知道受戒、行佛的重要性;知道要教育、要文化。 施與受同等利益 最近佛光山推展很多人間佛教的弘法,我也經常用來鼓勵大家。例如: 一、你訂報,我看報:我們希望人家訂閱《人間福報》,即使自己沒有時間看,但是有錢,也可以訂一份報紙,找人代你看。所以,現在《人間福報》有好幾萬份的訂戶都是贈報人,報社就將這許多贈閱的報紙送到學校,讓學校的老師、學生也能看到。目前《人間福報》已經被評為台灣最乾淨的一份報紙。 有一個報社的總編輯,還特別送他的兒子到「人間福報社」工作,也不計較薪水多少。為什麼?他不要他的兒子到別的報社染上不好的習氣,受到汙染。 二、你讀書,我買書:現在我們有雲水書車到各個鄉鎮巡迴,提供大家借閱圖書,看完後歸還,我們再送到別的地方給其他人看。 三、你看病,我出錢:鄉下和偏遠地區的民眾看病不容易,所以我設立雲水醫療車,把醫生送到你家門口為你看病,讓你不用跑到都市找大醫院,雲水醫療車的義診醫生就都是大醫院的醫生。 四、你念佛,我出車費:佛光山打禪七、佛七,終年不斷,有的人想去,但沒錢買車票,就有信徒響應「我買票,你念佛」,我沒有時間念佛,就出錢買票讓你去念佛,你只要分一點功德給我就好了。 過去台北道場「以粥代茶」,現在樟樹林滴水坊、佛光山的檀信樓,每天也都提供平安粥,來的人都可以去吃,甚至吃一碗飯、一碗麵都不要你的錢。佛光山不開銀行、也不開工廠,哪裡能讓人吃得起?那不是問題!從今年元旦起,我請覺具法師負責「樟樹林滴水坊」,據統計,我們沒有因此倒貼過一塊錢。有的人每天都來吃,有辦法的就會添油香,不方便的也沒有關係,能來吃就是功德。佛教有很好的道理,施者、受者都是同樣的功德,不用花一塊錢,這樣的社會多可愛,好平等、好幸福、好美滿啊! 我們在佛光山,做為佛光山的信徒,參加水陸法會、各種活動,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在改變社會,雖然我們無法讓這個社會一下子變成佛國淨土,不過我們的願心是希望讓這個世界慢慢地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佛陀紀念館從12月25日到明年元旦,一共八天,每天都有慶典、開光、落成、迎佛等活動,你們可以來參加。大家可以參加一、二次就好,不一定要天天來,但也不要都不來。歡迎大家都能來參與這個難得的盛會。 以後有人要參觀佛陀紀念館,必須有兩個鐘點以上的參觀時間。因為在裡面稍微走一走,沒有仔細參觀,只是簡單地看一下,也要兩個多鐘點。但是台灣的旅行社都要把人帶出去買東西,導致到一個景點,才半點鐘,就要趕快把人帶離開;他不喜歡你看風景,也不喜歡你參觀學習。 大眾共同護持 佛陀紀念館不賣門票,水電的支出怎麼辦?沒關係,落成啟用以後,我們成立了一個「護持委員會」,你一個月出一千元、二千元,就將你的名字掛牌在上面,你這個月不出錢了,就把你的名字拿下來,換另外的人上去,這表示佛陀紀念館是由大家來共同維持的,這很公平。 12月1日到22日,佛光山的出家眾和短期出家的沙彌要環島行腳托鉢,行佛所行。托鉢的錢如何運用?昨天召開會議,從佛光會選出管理人,成立一個小組,托鉢所得的每一塊錢,將來都要做公益基金。這是來自大家的錢,將來也是要布施給大眾,「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 我現在是半殘障人士,右手能動,左手就不能動,這隻腳也不能動,但不嚴重,一般稱「小中風」,不過我每天還是開會。有病很好,與病為友,我的徒弟當中,頑皮、古怪、傲慢的也有,不過遇到我有病,他們都不發脾氣了。所以病也能教育眾生,難怪維摩居士為了教化而示疾。 最後,希望各位參加水陸法會的功德主們,都能將禮佛拜懺所獲得的平安、快樂、幸福、歡喜帶回去,祝福大家!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因果帳簿 3-2

文/星雲大師 昨天有一個記者一定要採訪我,要我回答他幾個簡單的問題。他說:「現在佛陀紀念館要落成了,今後是誰所有?」 佛陀紀念館的定位 我說:「佛陀紀念館不是佛光山所有,佛陀紀念館是十方大眾的、是佛陀的、是所有信眾的;它是歷史的、是文化的、是十方共有的,不是任何個人所擁有的。」 他再問:「佛陀紀念館將來做什麼活動?」 你到了佛陀紀念館,從禮敬大廳看去,八座寶塔旁有兩道長廊,半點鐘就可以看完。但實際上不只這些,再往前走,本館有四十八個地宮,八座寶塔也有五十六個天宮;此外,本館除了大會堂,還有八個展覽館。甚至你想知道佛陀的一生嗎?我們利用現代的聲光科技,把佛陀從出生、成道到涅槃,一一表現出來。 你想知道中國民間一年當中的傳統節慶,像清明節、盂蘭盆節、臘八節,乃至過年的意義嗎?我們設有「佛教節慶館」,一進門,先看到的是一尊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大年初一,彼此見面,不是都要互道恭喜嗎?「恭喜!恭喜!」就是從彌勒菩薩的典故而來。 這一天是彌勒菩薩的生日,他是歡喜佛,見到人都很歡喜,逢人就說:「恭喜!恭喜!」所以,來到「佛教節慶館」,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節慶的意義。 在佛陀紀念館裡,有一個展館名為「地宮還原館」,裡面陳列的文物,是台北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伉儷所捐贈。過去在大陸,有很多佛教的地宮文物出土,例如發現佛指舍利所在的法門寺地宮,或是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也發現不少金銀寶物。這些文物,他們都收藏了不少,甚至還派人到海外蒐購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落到各地的文物,歷代的都有,每一件文物在市面上都是價值數千萬。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教徒,捐贈了兩百多件文物,像明天又有一批要送過來,我們會替他將這些珍貴文物好好地收藏、管理,陳列在「地宮還原館」裡,繼續流傳下去。 我們的地宮文物,並不是以世俗的價值標準來收藏,只要是可以禁得起數百、數千年長時間不腐壞的,像金、銀、銅、鐵、石頭、陶瓷等材質的,都是放在地宮裡。以後一百年開啟一次,四十八個地宮就需要四千八百年、將近五千年,才能全部開啟完畢,這對未來文化會有重大的貢獻。我們先把材料都準備好,讓後代的子孫要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不必那麼辛苦、困難。 佛陀紀念館除了地宮,也有天宮,分設在八座寶塔裡,每座寶塔有七層,共有五十六個天宮,收藏的文物有佛、法、僧三寶。佛寶的部分,有佛塔一層,裡面典藏了各個朝代的佛像,讓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歷代佛像藝術的演變過程。 法寶的部分,有藏經區,裡面收藏了《龍藏》、《磧砂藏》、《頻伽藏》等各種版本的藏經。僧寶的部分,裡面供奉有八宗祖師、歷代高僧大德的雕像;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禪宗達摩祖師、淨土宗慧遠大師,以及各宗派祖師特有的形相,栩栩如生,雖然我們不是活在那個時代,卻也能與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聖賢面對面,彼此相遇。 能布施即富有 再說公益信託基金,從一開始的三千多萬元,慢慢累積到現在,每年都要支出五千萬元左右,分配給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獎,甚至全台各個文教單位來求助,十萬、一百萬、二百萬,也都是從中給予幫助。 我是代表你們大家施捨的人。能布施,表示我們富有,就怕天天跟人家要,那就是貧窮了。我們寧可做富有的人,何必做貧窮的人呢?我一生有一個理念,就算我沒有錢財、沒有東西送人,但我可以送你一句好話、布施你一點笑容、一點歡喜。 各位功德主對佛光山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有一些你們還是不了解,比方說:你們了解我嗎?你們頂多會說:「大師很慈悲、很勤勞、很辛苦。」這算什麼呢?你們在社會上,論財富、經濟都很相當,哪裡是我能比的呢?但我講一句話給你們聽,我沒有到銀行存過款,口袋裡也沒有放過錢,我沒有鑰匙,沒有櫥櫃,沒有用過保險箱,也沒有開過抽屜。可能你們會想,這樣一個人可以在世界上建多少寺廟、多少大學、多少佛教的事業嗎?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的,我什麼都沒有,都是你們的,是你們將你們所擁有的拿到我這裡來,我就替你們把它運用出去。 我常講「以無為有」,以不要為有。你們給我的,我也可以存到銀行去,可以放高利貸,可以買喜愛的東西,可是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不要、我不買。不買,我就富有;不要,我就富有。所以很感謝你們大家,成就我這樣的人生路。當然最要感謝佛祖,讓我在佛門中養成一些好的觀念,我覺得好的觀念,正是成就事業的根本。 學習般若智慧 今天上午,大陸河北省張慶偉省長的夫人王文莉女士等幾位官夫人到佛光山訪問,問了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有智慧?」智慧就是聰明、般若、明理、方法,但是一般人不懂,錯用方法,不明真理,也就無明了。 我們學佛法,要學習般若智慧。人總想要求得多少錢財,但是有了錢,卻又把那一塊塊的金磚包起來擺在床底下,或者把錢財留給子孫繼承,導致後輩起紛爭,那有什麼意思呢?當然,佛教講布施,也不是隨便地把錢財布施出去,而是有智慧地布施,不苦惱、不後悔,我要知道這是不是一塊良田,要知道什麼時間播什麼種子、要怎麼讓它成長,這些都是要事先預算,要運用智慧的。(待續)

MORE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因果帳簿 3-1

文/星雲大師 各位功德主,大家午安,大家好! 昨天你們請我開示,剛好我到台北出席「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頒獎典禮,有從美國紐約、新加坡、大陸、香港、台灣等國家地區的新聞媒體界朋友前來受獎。其實,這些都是你們的成就。每位得獎者的獎金是一百萬元,共十八人獲獎,名主持人陳文茜小姐也名列其中。 設立社會公益基金 當初為什麼會設立社會公益基金呢?過去常有一些零碎的錢,集中之後也不知道怎麼用。佛教講因果,據我所知,像慈航法師、大醒法師,你供養他一個紅包,如果說:「師父,這給你買水果。」他就在紅包上寫:「這是買水果的。」他不會拿去做別的事情。你說:「師父,這是供養你喝茶的。」他就在紅包上寫:「這是買茶葉、喝茶的。」 在佛光山,錢要怎麼用,都有一定的規矩。稅捐處、國稅局也常到山上來了解佛光山的收支情況,我們在如來殿、雲居樓的牆上貼了很多的名字,是用陶瓷燒的,這些都是我們的因果帳簿,所有的因果都在那個地方。 曾經有一位來自基隆的女士告訴我,他有四百塊金磚,包裝得很精美,擺在床鋪下面。我告訴他:「你把它放到床鋪下面,很可惜,最好能用了。不用它,就等於用紅紙包了四百塊磚頭,卻還以為是黃金;要把它用了,才有價值。」 起初我也不懂「公益基金」,大約四、五年前,有一次我從大陸回到美國洛杉磯,我問:「我還有多少錢啊?」有人告訴我:「有三千萬。」我說:「不要,三千萬太多了。」 我這一生不積聚錢財,有了錢就是捐給佛光山,捐給常住,我也是信徒啊!當初佛陀八十歲入滅,我現在要八十歲了,人生無常,還要活多久?等到有一天倒下來,一定會有很多人關心:「星雲大師有多少錢啊?」我想,如果人家說:「有幾千萬。」「喔!一個出家人有這麼多錢啊!」這不好聽。我就說:「你們如果愛護我,就幫我把錢用掉。」 怎麼用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來。後來有人就提議:「把這許多錢交給銀行管理,成立公益基金,我們就不可以動用了。但是你可以訂宗旨、章程,說明今後要怎麼使用這些錢,由銀行來替你支配。」我也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不過,三千多萬一下子就可以用出去了,所以為了公益基金,我努力寫字,讓大家一起都來做公益。慢慢地也就有些錢了。 此外,現在我的書在大陸出版,我還被列入版稅富豪排行榜。這許多錢怎麼用呢?也是用做公益基金。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要會用錢,錢才有用。 鼓勵媒體淨化 公益基金已經有三年了,現在每年都要舉辦「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媒體界多報導正面的新聞。你們都知道,現在台灣的媒體,不管是平面媒體或電視,都報導負面的,不報導正面的;都報導虛假的,不報導真實的,有時候一點小事,就把它擴大渲染,反而真正好的事情,他不替你宣傳、不替你報導。 但是一個健全的國家社會,媒體業者應該要報導歡喜、報導知識、報導幸福、報導快樂,讓人能從閱聽中受益,感受到世間的美好,而不是盡報導一些打架、殺人等負面的報導。壞的看多了,人心也被腐蝕壞了;壞的聽慣了,不壞也跟著壞。所以我昨天到台北頒獎,提到報紙有四大功用: 第一、報紙是全國人民的老師: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老師教我,但不能說我沒有知識。我的知識從哪裡來呢?從報紙來的。我天天看報紙,報紙上有很多的社論、副刊、學術研究,我讀了之後,就懂得很多的知識,所以報紙是全國人民的老師。現在我們問:台灣的報紙可以做老師嗎? 第二、報紙是社會精華的成果:媒體要報導什麼?報導這個社會最好的、最精美的成果,現在不是最好的成果沒有人要,但是報紙都是報導最壞的。你講好話,沒有人要報導;講負面的話,卻刊登好大的版面。 第三、報紙是社會大眾的通道:透過報紙,大家可以彼此交通、彼此來往、彼此了解,知道佛光山又做什麼了。但是就像現在我們啟建萬緣水陸法會,也不敢報導,因為報導以後,社會上又會有人說:「怎麼那麼多人?你們怎麼那麼會集眾?」佛教興盛,他們不歡喜;佛教衰微,他們也看不起,真的讓我們很為難。 第四、報紙是世界未來的明燈:我們的人生要有未來,未來在哪裡?未來一定要有知識,要了解國際情勢,而透過報紙,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報紙是一盞明燈,我們看不到的,藉由報紙的報導,都能看到;我們不知道的,從報紙的報導,都能知道。但是現在的報紙沒有做到這些,一天到晚都只是報導幾個政治人物的事。台灣有二千三百萬人,很多的好事,他不替你刊登,但是這些政治人物一有什麼動作,報紙就去研究它是什麼意義。所以,台灣的媒體不可愛。 改變觀念社會更好 過去《天下雜誌》提出一句很觸動人心的話:「媒體讓台灣沉淪。」沒有一個國家,只報導壞事不報導好事,只報小事不報大事,只報政治不報人民的事情。 幾十年前,有一次我到日本訪問,大家都出去玩了,我對玩沒有興趣,一個人就留在飯店裡。打開電視一看,覺得電視真好看,可以知道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哪裡的交通怎麼樣、市場的青菜、蘿蔔一斤多少錢、米的價錢是多少等等,或者你要買什麼民生用品,也會介紹哪一種品牌比較好、到哪裡去買比較好,所報導的統統都是關於人民的生活、人民的需要。我就想,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真是幸福、美好,可以了解到這麼多的知識、這麼多的生活新知。 我們已經辦了三屆的「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昨天在台北頒獎後,今天這些得獎人上山來參觀佛陀紀念館,其中有許多是高階層的報業人員。我想,他們把佛教帶回去,也會改變他們的一些想法、觀念,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這個「更好」,是你們的功德,就等於佛陀紀念館,多年來集合了眾人的因緣,現在即將落成了。(待續)

MORE

【佛法真義3佛門行事154】六齋日

文/星雲大師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吃」是維持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但是,吃要能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吃得有文化,這才是一個文明的現代人應有的素養。 現在舉世都在風行「素食」,素食已經成為世界上非常流行、非常文明的一種文化與美德。說到素食,一般人都會聯想到佛教,因為在佛教的經典裡,倡導一切眾生都有平等的生存權;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與保護,所以佛教反對殺生。 圖/資料照片 佛教主張素食,可以說最為適合現在這個重視生態環保、提倡生權平等的時代潮流。但其實佛教最初並沒有提倡一定非要素食不可,早期印度的佛教僧侶,托鉢乞食,都是隨緣隨喜,信徒布施什麼,就吃什麼;後來佛教傳到中國,才開始提倡素食。 不過到了現在,印度的鐵路餐館都是素食;印度的素食人口,是全世界第一名。在美國,雖然不像中國提倡素食那樣徹底的尊重生命;不過他們不准虐待動物,這也是愛護生命,這在文明社會裡,也算是非常美好的文化了。 中國佛教對護生的提倡,比儒家更為徹底,儒家只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在佛教則基於「不斷大悲種」的理念,勸人不要殺生,也就是為了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 在早期,佛教也配合中國文化,對於素食的問題,也有所謂的吃「三淨肉」,就是「不見、不聞、不疑」為己而殺;也就是說,如果不方便素食,那麼方便吃「肉邊菜」,或吃「三淨肉」,也會吃得比較安心。 圖/unsplash 甚至於也有人提倡吃早齋,或是吃三、六、九;不過在佛教裡,基本上對在家的信徒,有所謂的「六齋日」。就像基督教,一個月放假四天,叫「禮拜日」;在佛教則是一個月有六天,叫「六齋日」,凡是佛教徒,也要到寺廟裡去受八關齋戒。 六齋日,就是農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在這六天當中,要到寺廟裡去受八戒一齋。 「八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香花鬘塗身、不歌舞觀聽;「一齋」就是這一天應該素食、持齋。 但是,也有人把他解釋成要過午不食,要力行出家的生活。其實,現在的社會結構形態早已經改變了,過午不食已經不合乎時代的要求,所以現在一般提倡「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倒也滿合乎健康衛生的意義。 不過,這個「六齋日」,主要就是要讓信徒學習出家人的生活,能夠安貧樂道,少欲知足,增加修行上的功行,所以在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倒也非常適合。 圖/unsplash 在早期的中國大叢林裡,還有所謂的「放香日」,因為一個月當中,總要有一點空間、時間,讓所有修道者處理個人的事情。例如,要清洗、縫補衣服,要有自己特殊的空間寫一封家書等,所以給他一些假日,叫「放香」。 放香日,一般排在初一、初八、十四、二十三,也近於六齋日。總之一句,佛教對於修道的生活,是很人性化的,不是強迫要你苦修,完全不給你一點時空的自主性。所以,在我們的感覺,過去中國大陸上有四天的放香日,和基督教的星期日,意義上大致都是差不多的。 不過,這個六齋日,它是不分出家、在家,大家都要奉行六齋日。甚至於連國家的國王,過去對於飲食,也規定每逢星期五禁屠一天,或是倡導素食幾天;只是偶爾一次不能發生影響,不如佛教訂六齋日,明確的訂定,讓整個社會以六齋日做為工作、修行、生活上的依循。 再說「六齋日」,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儒家講「天地人」,六齋日對於上天來說,給予生命的保護;對於大地來說,讓萬物多一點養分,給它施肥、給它水量;對人來說,增品進德。 因此,六齋日可以說合乎「天地人」,所以過去儒、佛也都有共同的地方。儒家講仁義,佛教講慈悲;儒家講恕道,佛教講悟道。不管講恕道、講悟道,都是對於這個人世間,建立良好的風氣,樹立美好的榜樣。 圖/unsplash 但現在的假期,好像都已失去了這個意義,大家認為放假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想到要增品進德;也不是把它用來做為個人事務的處理,或是家居人人的團聚,或對萬物的愛護,意義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六齋日這種良好的文化,應該由我們的國家,或由我們佛教的社團,再把它加以提倡才是。 補充說明 1.「六齋日」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2.《四天王經》說:「每月六齋日,四天王會派遣使者、太子,甚至親自下人間來巡察,如果發現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少,諸天則心生不悅;如果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多,諸天就心生歡喜。」因此,佛陀教誡弟子們應於六齋日持齋守戒。

MORE

【佛法真義3 佛門行事153】水陸法會

文/星雲大師 佛教裡有「法會」這項活動,從「法會」這個名詞來看,很有意義;表示這一個集會,是以法來聚會,是以真理來相會的。就如念佛法會、禪修法會、慶祝佛誕法會、慶祝落成法會等;既然稱為法會,就必須要說法、要傳道,才算是法會。可惜現在的佛教,大多數已不稱法會了,而是稱為「齋會」;大家只是為了來趕齋,只為了來吃上一頓齋飯,反而把法會變成是吃飯的齋會,這便失去了法會的真義,實在是可惜啊! 在佛教的種種法會當中,最隆重的無遮大會,就是不限定對象、一切平等的水陸法會;凡是陸地眾生、海洋水族眾生,都歡迎來參加。過去沒有提到空中的眾生,現在增加了,應該改稱「水陸空」法會。其實,過去的法會,也有普施法界中所有一切眾生、冥陽兩利的無遮大會。 水陸法會的緣起,可說是從梁武帝的時候開始,他與寶誌禪師綜合梁皇懺等儀軌而成,首於大陸鎮江金山寺舉辦水陸法會,廣度有情,生亡兩利,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凡是舉辦水陸法會的道場,都要衡量自己的力量,依水陸壇場的規矩,要有七個壇口,還要有百位僧眾,這才合乎水陸的法規。 圖/unsplash 現在有一些條件不夠的道場,也想來舉辦水陸法會,就要衡量考慮,這是要負因果責任的。等於一個家庭,如果宴請國家領導人,或長官領導來聚會,還是宴請企業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人來聚會,或者安排士農工商界來聚會,不論是請哪一等人,就要給予哪一等的待遇才是。 在水陸儀軌裡面,迎請的時候,不但迎請主人,連同祂的侍者、隨從、車夫、馬夫,都要另外接待,都有祂們的位置。接待了以後,還要按照一般請客的待遇,三請四約,邀其上座,給予種種的讚美,以及供養香、花、燈、果等酥酡妙供,讓祂們歡喜,還要說明邀請大家參與法會的緣由,最後還要有程儀,送祂們回程。 所以,能把水陸儀軌真正研究精通了,你這個寺院團體,對於請客的程序、禮儀、準備的內容,就會合法合理。如果連平常的請客,都沒有禮貌、不合禮法,你說今天要請上堂(佛菩薩)、請下堂(六道眾生),你招呼得了那麼多人嗎?儒家說「祭神如神在」,既然是邀請虛空之眾,要能夠有大行、大願,有大的能量才行。 水陸法會是發心供眾,供齋結緣,如果是藉助水陸法會來增加紅包或收受禮物,就是很顛倒的。水陸法會是供養、布施的無遮大會,不是做買賣;這與平時收油香、收功德不同。 做水陸法會就要依水陸儀軌。假如是拜梁皇懺,它有十卷,過去要拜梁皇懺也不簡單,等於像犧牲家產來拜梁皇;不惜一切,要有這種豁出去的決心。真正來說,這不是只來吃一餐飯,而是我把身心都供養了。 圖/unsplash 中國的經典,文義深奧難懂,但是古德很慈悲,把它製作成各種懺儀,讓信徒藉由朗朗上口的唱誦方式,透過拜懺的修行,達到身心的淨化。所以自古以來,梁皇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各種懺儀都非常興盛,尤其像放燄口、三時繫念,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不過,希望佛門弟子對於這許多的法會,要為信徒服務,要真正做到人我兩利、生亡有益,讓彼此皆大歡喜,這就是人間佛教裡非常美好的事。 八關齋戒 佛教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確實,佛教對於社會大眾的施教,真的是有無限的方便。例如,佛陀為了讓一般信眾有機會體驗出家生活,特別為在家弟子制定了「八關齋戒」。 因為眾生各有不同的因緣,有許多男士、女性,他們發心出家做了比丘、比丘尼,在寺院裡享受安貧樂道的生活,同時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為社會大眾服務。在家信徒見了,也不禁生起無限的羨慕,可是已有了家庭,想再與他們一樣做比丘、比丘尼,也不可能了;但如果就這樣在紅塵裡翻滾,完全沒有一點清淨的生活,實在也不甘願。 圖/unsplash 佛陀很慈悲,便為這許多在家人士,制定了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讓信徒在一個月當中,可以有幾天的時間到寺院裡修行。就像基督教徒,他們固定要做禮拜;天主教徒,他們要過安息日。那麼在佛教裡,也有超越他們的方便法門,就是讓佛教徒有一日一夜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的方便。 佛教徒固定在一個月當中的哪幾天,上午到寺院報到,學習出家人晨鐘暮鼓的生活,直到晚上養息;這樣經過一日一夜之後,就能體會出家人的修道生涯。那麼,他們雖然沒有出家做比丘、比丘尼,可是也有機會經歷出家的生活,體驗出家生活的過程。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像這種美好的制度,漸漸不盛行了,近來的寺院很少為信徒傳授八關齋戒。原因在於,過去的寺院都比較寬敞、廣大,所以受八關齋戒的信徒來了,晚上都有廣單可以睡眠。但是現在的都市,人口稠密,故而辦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晚上的住宿睡覺,可能就會比較困難。 我曾經為八關齋戒做過一些改良,也就是稍微方便一點;早晨讓信徒早一點到寺院,晚上開大靜之後,就讓他們回家,不一定要為信徒設置睡覺的地方。像這樣,就是一個小廟,也能為信徒服務,滿足他們學習出家生活的心願。 圖/記者張睿杰 此外,我也為八關齋戒設計一些課程,例如:幾點鐘報到,幾點鐘講戒,幾點鐘禪修,……當然這些程序也是暫定的,可以就寺方的環境、作息、師資來改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戒,本來當初佛陀制定的時候,就是可遮可捨,根本佛法就是苦空無常,世間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法無定法」,才是佛法。 不過,八關齋戒的八戒一齋,還是應該要嚴格規定、遵守的;用心受持八戒,把「一齋」當作是素食,那就不是難事了。讓在家的信徒們比照出家眾來修道,雖說只有一日一夜,但是一念三千,只要入了道,一時一刻的清淨,就超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 因此,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也不可以小視它的功德。

MORE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世界因你而美麗

文/星雲大師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三十日 地點: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受獎致辭 各位嘉賓: 我今年八十七歲。八十七年前,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窮苦的家庭,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從小就在寺廟長大。 七十五年前,十二歲的時候,母親送我出家做和尚,六十四年前,我到了台灣,當然心懷祖國,希望兩岸和平。 從去年夏天,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口述歷史,名為「百年佛緣」。在《百年佛緣》裡,我寫了這樣的幾句話:「吾母送子入佛門,要在性海悟法身;兒今八十又七歲,弘法利生報親恩。」 我的工作是弘法利生,雖然辦了四所大學、四所中學,不過那都不是我的,都是大家的力量;甚至在世界上建了二、三百多間寺廟,那也不是我的,都是大家成就的。因此,終身成就獎,我實在不敢當,還是應該把這個成就送給全球大家。 剛才講「曲直向前,福慧雙全」,希望這個世界和平,大家都平安吉祥。 提問一:恭喜您獲得「影響華人終身成就獎」,今後包括您個人和佛光山,要以怎麼樣的正能量去影響全世界的華人? 大師:華人的成就很多,影響全世界的華人也很多,我只是提出一點對華人的貢獻,承蒙給我這樣一個獎勵,今後只有更加發憤為華人服務。 提問二:我們看到世界衝突不斷,您也提出個人希望為世界和平做出一些貢獻,依您看,中華文明的智慧可以為未來的世界和平做哪些服務呢? 大師:中華文化歷久彌新,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說:「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華人,有海水流到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不但在中國,對中國有貢獻,他們離鄉背井,到全世界,也不分哪個國家,在哪裡服務、貢獻,所以我們以身為一個華人為驕傲,謝謝。 發揚中華文化 獲頒「全球傑出華人終身成就獎」 時間:2014年3月26日 地點:香港海逸君綽酒店 各位嘉賓,大家晚安,大家吉祥如意! 給我終身成就獎,我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因為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是過去的前輩、先人把它的光芒、種子,在世界各處散播,我們後輩只是做一點小小的事情,算不了什麼。 發揚傳統文化 說到「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從漢朝的張騫通西域,就是在傳播中華文化。 我們香港在東晉時期,還沒有什麼人,有一位杯渡禪師,他有神通定力,以茶杯踩在腳下,渡海來到香港,到達後,在現在青山這個地方建了青山寺。 這個事情,大家都已經知道。 所以,在東晉的時候,就有不少華人把文化往各處傳播。像法顯大師,他經過廣東,也把文化帶到了東南亞很多的國家。 到了唐朝,唐三藏玄奘大師到印度,將中國道家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可以說是第一個把文字的文化傳播到國際的中國人。 距離現在一千三百年前,我的老鄉──揚州鑑真大師,他以六十五歲的高齡,為了到日本弘法,經過十二年的歲月,六次渡海,才成功到達日本。現在日本人穿的衣服、用的筷子、寫的文字、住的建築等等,可以說,都是鑑真大師傳過去的中華文化。 三、四百年前,在廣東、福建一帶,多少先民抱著祖先的牌位、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飄洋過海到國際。像現在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到處都有中華文化。 中國人傳播文化之外,移民到哪個國家的,尤其第一代、第二代的移民,到美國、歐洲吃了很多苦,不像現在是帶著中國人的光采,要到哪裡就到哪裡。 今日中國強大了,論土地之大,中國最大;論人口之多,中國人最多;論文化之豐富,世界上沒有像中華文化這樣豐富的。 像現在多少人到中國旅遊,大家都到哪裡? 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他們到四大名山: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或者到敦煌、龍門、雲岡等。可見中國過去的硬體文化,直到現在還是給人歌詠、欣賞、讚歎。 不過,我希望我們除了硬體中華文化的傳播之外,軟體的文化,像四書五經、詩書禮樂,也應該把它更加發揚光大。 過去諸子百家,尤其孔孟,他們對於中華文化所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到處講學,成為國家社會的倫理、人民奉行的法律、道德根本。 所以,中華文化一面維護了我們的傳統,一面也傳播到世界各國,我覺得你們辦這個中華文化的獎項,獎勵世界的華人,這是很難得、了不起的事。 朝願景前進 我個人業已老朽,不過,多年前在世界走動,也看到我們華人胼手胝足的種種辛苦。早期從做勞工,慢慢地到經商,到現在做教授、辦報紙,讓中華文化的傳播更加有成績。今天對於貴會頒了許多中華獎表示鼓勵,讓我也沾光,個人感到無比的榮幸,萬分謝謝大家。 講到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做「中國夢」,希望夢想成真。我舉一位佛教界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廣東人,雖沒有讀過書,但是他開悟了。 記得有一年,現在香港的中文大學,過去叫「新亞書院」的創辦人錢穆先生,他在台灣講演提到,要了解中華文化,要讀九本書,當中之一就是《六祖壇經》,是中華文化根本的、重要的典籍。 六祖大師懷抱著夢想,本來他是一個打柴做工的苦人,為了夢想,就到湖北找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悟道以後,再回到了廣東。中國佛教的宗派很多,尤其禪宗。可以說,六祖大師的門下弟子滿天下,全世界都有六祖大師這一個宗派的弟子,這也是廣東的光榮。 我們也要把中國人的夢再來實現、擴大,有發展、有夢想,中國就會有進步。  

MORE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一生做和尚

文/星雲大師 妙南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向師父上人報告,今天佛誕節(農曆四月初八),叢林學院的師生向師父上人請法。大家一心企盼師父來與我們接心,同學們經常感慨自己太晚來佛光山,這幾次長老跟大家上宗門思想,提到師父您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有好多的機智跟勇氣,同學們都很好奇您當時的勇氣是怎麼來的?今天能否讓同學們請法? 為佛教盡心盡力 大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平安吉祥! 現在以我的年齡,話已經沒辦法講得很好,往事也不得記憶了。如果你們要聽我講往事,我也記不得了,應該你們講幾句話來給我聽。 我出家做和尚已經八十二年,今年九十四歲,我是大陸江蘇揚州人,那是一個有很濃厚中國文化的地方,我很幸福,能夠在那裡出生。我從小就會掃地、煮飯、洗衣服、做工,歡喜為大家服務。我的家鄉,我的家人跟佛教的關係都很密切,現在家鄉還有很好的朋友在那裡,不過我已沒辦法和他們來往見面了,以後有機會你們可以到那裡看看。 我出家的祖庭是宜興大覺寺,八十幾年了,過去的事情不是記得很清楚。現在重建的祖庭大覺寺,有一百多位出家、在家眾在照顧,下次有機會,你們也可以到那裡指導指導。 我一歲、出生的時候,蔣介石和孫傳芳正在我家鄉的家門口打仗。後來十二歲出家,在寺廟裡面,幾乎是打掃、做工,沒有念過書。大家真有福報,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出家,為佛教盡心盡力。 我人生到現在,最大、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十五歲受戒那一年,燒戒疤時,我的師父志開上人找一個老和尚替我點戒疤,結果將十二個戒疤燒成一個,導致頭頂都凹了下去,大概有十年左右,都沒有記憶力;不過還記得我是一個出家人,我做了和尚,我頭上有戒疤,不能做在家人。我的師父也很保護我、愛護我,但因年齡、地位的關係,相隔太遠,很少有來往,算一算,只有十多次。我覺得他很慈悲,也很願意為他效勞。 出家以後,和父母幾乎沒有來往,二十三歲到台灣來,更不可能見面了,一直到四十幾年後才相聚,母親也來過佛光山。 一生無懼生死 我一生對生死沒有感到畏懼,覺得滿好玩的。記得我小時候,七、八歲時,差一點被日本人打死,那時候日本人看到中國人就打,有一次遇到了,我只好躲到死人堆裡,才沒有被發現。在宜興白塔小學當校長,也曾被共產黨關過十幾天,甚至要被槍斃,當時那個情況,在大陸根本住不下去,聽說我一個朋友大同法師在台灣,就想來找他,看他能不能給我一口飯吃,但來了以後,才知道他到香港去了。後來因白色恐怖,許多大陸來的出家人被抓,陳誠也關了我二十三天,幾乎要被槍斃,好在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等人救了我,才沒有被槍斃。 還有一次,我騎腳踏車不小心掉到一個有幾層樓高的深溝裡,暈了過去,人事都不知道,好久才醒來,看到腳踏車都碎了,我以為我死了,覺得死了也很好,都沒有事。後來摸摸身體才知道,自己還活著。 算一算,我一生面臨死亡有十幾次,但我對死亡沒有害怕,覺得生死都是一樣,是很平常的事。在台灣也很感謝妙果老和尚,還有那些受日式教育的各縣市佛教會會長,以及很多人幫忙我,事實上,我也跟他們結善緣。 孫夫人是一位很慈悲的佛教徒,不管是男眾、女眾,老人、年輕人,都與他有緣分,敬重他,我也很感謝。他年老時,兒孫沒有人管,只有我照顧他、保護他,因為他的先生孫立人將軍那個時候國家對他有意見,所以沒有人敢碰。其實說是我保護他,他也幫助我很多,彼此都幫助,雖然我想救孫將軍,但力量不夠。孫夫人往生時,後事是我處理的,我把他安奉在佛光山萬壽園,放在我母親塔位的旁邊。 總之,在這段生命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次數很多,我也記不清楚了。 全心全力為佛教 我買了佛光山這塊地以後,慢慢做到現在,沒有困難。到台灣至今七十多年,近年也回去幫忙大陸。揚州是我的家鄉,那裡我們有一個鑑真圖書館,很莊嚴,大家可以去看看,那是為了紀念唐朝的鑑真大師,很偉大的一個大和尚,我很尊敬他。他歷經困難,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晚年他因為無法回到中國,於是寫了一首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在南京,有一個天隆寺,是過去我住過的古林寺,當地領導很愛護我,就把那個地方送給我重建,我們有出家的男眾、女眾在那裡。上海星雲文教館也很漂亮,很莊嚴,你們將來都可以去。蘇州有嘉應會館,是當地政府交給我們管理的,我想也是廣結善緣,你們也可以去服務。現在重建的祖庭,是我出家的宜興大覺寺,比佛光山大,也可以去。大陸寺廟現在也多了,至少要有二百個人,你們發心弘法,不只是看到台灣,大陸也一樣,都會幫忙的,每一個大陸人對我都很好。 學生:弟子來自(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非常感謝師父,讓大陸的徒眾可以回山學習。尤其現在全世界疫情,讓我們還能在本山安住地學習,很感謝師父上人的庇佑,讓我們在這裡安住。 大師:很好。北京也有光中文教館,全世界三百多個道場都是我建起來的。 學生:弟子從南京天隆寺回來,非常謝謝師父。 大師:歡迎你們,好好學習,再回去幫忙。這些道場都不是我的,是你們大家的,我從來沒想是我的。將來有機會帶大家到北京,回到我們的道場服務。 學生:我來自上海星雲文教館,之前在大覺寺學習。 大師:祖庭大覺寺比佛光山大,南京天隆寺現都能住、辦公,三千人沒問題,你們也可以去管家,是你們的,不是別人的,都是大家共有的。 學生:二年前因為讀師父的文章開始學佛,覺得佛法真得很棒,想要學更多的佛法,傳播給更多的人,所以發願出家。 大師:只要你成功,我可以幫助你。 學生:有幾次見到師父,但都沒有機會跟師父接心。從您的書籍中,有體會到很多您在弘法的精神。 弟子從小就缺乏父愛,但師父您讓我感覺到父愛。看到師父弘法的精神很想效法,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但我仍會以我的目標前進。 大師:你上台來。(與大師握手)坐下來。(大師示意同學坐在自己旁邊)佛光山都是大家的,也是你們的。發心發心。 集體創作合作向前 學生:未來我們年輕的這一代,如何在佛道上無所畏懼? 大師:大家合作向前。你們常來找我,我也會很高興,只是很多事情記不清楚,我過去看書都會背的。 學生:我是預科班的學生,從菲律賓來,我以前跟師父學佛,現在發心要跟師父出家。 大師:出家是終生的事,不能改的哦。做在家可以,出家就不能改。我出家八十多年,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和尚。 學生:您曾為佛學院同學開示,一個人要大、要真、要美,但自己有一個安於現狀的性格,請示師父,如何讓自己擁有一個要大、要真、要美的性格? 大師:不要改變,但要努力,常常到我那裡看看。 學生:弟子非常感謝您,每當遇到煩惱時,就會在心裡默默跟您講話,然後找到自己的解答。身為弟子,不知道師父對我們有什麼期許? 大師:全心全力。 學生:我來自印尼,第一次見到師父是2008年您來印尼時,非常感謝這個因緣,等了十二年,終於回山讀書、見到師父,可以跟師父講話。 大師:歡迎你,下次再來找我,有話可以跟我講,我們都是一家人。 學生:我發願一生要跟師父弘法、出家。 大師:太好了,祝福你。 學生:這學期學院有典座認證的課程,因師父上人以前很會煮飯,可惜我們現在吃不到了,但是想要學習師父煮叢林菜祕訣,請師父傳授我們,讓我們有師父的好手藝。 大師:歡喜就好了。我當年很會做菜,現在老病,做不了了。 學生:學生從新加坡來,請示師父,如何讓自己更堅信我們的修行確實對社會大眾是有益的? 大師:全力向前,不要改變。我一生做和尚,就不做別的事。 妙南法師:全體師生最後想一起為師父唱一首〈弘法者之歌〉。 大師:以後常找我跟大家講話。我也很希望見到你們,大家在一起都是一家人。〈弘法者之歌〉是五十年前我寫的詞,楊詠譜先生譜的曲。

MORE
/3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