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3】六祖壇經講話 機緣品第七 (4)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文/星雲大師 經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㉕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㉖,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㉗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遶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㉘,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㉙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 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曰:「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云:「會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還得否?」 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鉢。」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五) 註釋 ㉕止觀:為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即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的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 ㉖佛心宗:禪宗的別稱。出自《楞伽經》的「佛語心為宗」。禪宗以不立文字,直傳佛的心印為宗旨,所以又稱佛心宗。 ㉗威音王:乃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 ㉘無生:謂諸法的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 ㉙威儀: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行、住、坐、臥四威儀。 譯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人家的兒子。自幼研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法門。因為閱讀《維摩經》,得以發明心地。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偶然相訪,和他暢談,玄覺所說都能契合諸祖的意旨。玄策問他:「仁者是在哪一位老師門下得法?」 玄覺說:「我聽大乘方等經論,每部都各有師承,後來從《維摩經》中悟得佛法相傳以心印心的宗旨,只是還沒有為我作證明的人。」 玄策說:「在威音王佛未出世以前,還可以說有無師自悟的人;在威音王佛出世以後,無師自悟的人,都是天然外道。」 玄覺說:「希望仁者能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人微言輕。曹溪有位六祖大師,各方前往參學者眾,而且都是領受正法的人。如果你要去,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 於是玄覺就和玄策一同前來參謁六祖。玄覺繞著六祖走了三圈,振錫杖,而後站立不動。 六祖說:「出家人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從什麼地方來,為何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生死問題是人生的大事,因為生命無常,來去迅速。」 六祖說:「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來了悟生命來去本來就沒有所謂迅速不迅速呢?」 玄覺說:「體認自性則自性本就無生無死,既無生死,則無遲速可言。」 六祖說:「誠然是這樣!誠然是這樣!」 玄覺這時才具備威儀向大師頂禮拜謝,隨即告辭。六祖說:「就這樣回去不是太快了嗎?」 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哪有遲速可言?」 六祖說:「什麼人知道本來不動?」 玄覺說:「是仁者自心生起了分別。」 六祖說:「你已深悟得無生的意義了。」 玄覺說:「無生哪裡還有什麼意義在呢?」 六祖說:「如果沒有意義,誰來分別呢?」 玄覺說:「分別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六祖說:「很好!請小住一晚吧!」 當時的人就稱玄覺為「一宿覺」。後來著有《證道歌》,流傳於世。 智隍禪師,最初參禮五祖的時候,自稱已經得到佛法真傳,曾在庵中長習靜坐達二十年之久。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雲遊到河北朔方時,聽到智隍禪師的聲名,就到他所住的庵堂造訪,問他說:「你在這裡做什麼呢?」 智隍禪師說:「入定。」 玄策禪師說:「你所說的入定,是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如果說是無心入,一切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應該算是得定了;如果說是有心入,一切有情含識的眾生也都應該得定了。」 智隍禪師說:「我正在入定的時候,不見有有心或無心。」 玄策禪師說:「不見有『有心或無心』,那就是常在定中,還有什麼出定入定呢?如果有出入可說,那就不是大定了。」 智隍禪師無言以對。過了許久,智隍禪師問道:「禪師是嗣承哪一位祖師的法門呢?」 玄策禪師說:「家師是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說:「六祖以什麼為禪定呢?」 玄策禪師說:「家師所說的禪定,法身湛然常寂,性相體用一如。五陰緣起,其性本空;六塵境相,不是實有,心本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本無所住,遠離住著禪的寂靜;禪性本無生滅,遠離生起禪定的念頭。心好比虛空,又沒有虛空量可得。」 隍禪師聽了這一番道理,就直接來拜謁六祖大師。六祖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呢?」 智隍禪師於是把遇到玄策禪師的前緣述說一遍。六祖說:「的確如玄策所說。只要你的心如虛空,不執著於空見;應用自在無礙,或動或靜都不分別思量,忘卻凡聖的差別,泯滅能所的對待,如此性相一如,自然無時不在定中。」 智隍言下大悟,二十年來的有所得心,完全無聲無影。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隍禪師今天得道了!」 後來智隍禮謝辭別六祖,又回到河北,廣開法宴,教化僧俗四眾弟子。 有一個僧人請問六祖大師說:「黃梅五祖的佛法意旨,到底是什麼人得著?」 六祖說:「會佛法的人得著。」 僧又問:「和尚可曾得到?」 六祖說:「我不會佛法。」 有一天,六祖想要洗滌五祖所傳授的法衣,卻找不到好泉水,因此就到寺後五里遠的地方,看到該處山林茂盛,瑞氣盤旋,六祖於是振動錫杖卓立該地,泉水立即應手湧出,積聚成為一個水池,六祖於是跪下,在石上洗衣。忽然有一僧前來頂禮膜拜,說:「我方辯,是西蜀地方的人。我從很遠的地方來,希望能看到祖師傳來的衣鉢。」 六祖就把衣鉢拿給他看,接著問說:「上人精通什麼事業呢?」 方辯說:「善於塑像。」 六祖正色說:「你試著塑一尊像看看。」 方辯一時不知所措。過了幾天,他塑成了一尊六祖的法像,大約有七寸高,維妙維肖。六祖笑著說:「你只懂得塑像的性,不懂得佛性。」六祖伸手為方辯摩頂,說:「永遠作為人天福田。」 有一個僧人舉述臥輪禪師所作的一首偈: 臥輪有一個伎倆,能斷絕百般思想, 對外境心不攀緣,菩提心日日增長。 六祖聽了,就對他說:「這首偈語還沒有見到自己的心性,如果依照這首偈去修行,反而會受到束縛。」 因此,六祖為他說了一首偈語: 惠能沒有什麼伎倆,不用斷絕百般思想, 對境時心不斷生起,菩提心作麼增長呢?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4 八大人覺經十講11】 第九講 大乘心 為普濟的根本

文/星雲大師 第八、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本經所講的菩薩應覺悟的八事,第一覺說的是佛教世間觀;從第二覺至第七覺說的是佛教人生觀;最後的第八覺是本經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我們閱讀本經,從開始到結束,都講此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脫,三界要離開,好像本經是小乘出世的思想,但本經的宗要是要學者有大乘普濟的悲心,在世間願代眾生擔當苦難,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學小乘,光求自己的解脫,對於如何救濟世間,一點熱情也沒有,那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的色彩。而到了大乘行者,自己不但要求解脫,而且要更進一步地實踐救人救世的悲願,向社會展開普濟的活動,這才是本經的主旨和心要。 佛陀說法大多以比丘為對象,但這部《八大人覺經》卻是著重在家佛子的經典,說明在家學佛的居士如何改善生活,如何認識世間,以及如何普度眾生。 本經的經文雖簡,但確實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從本經的思想體系來看,是要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先從小乘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能夠放下,給身心一種徹底的磨鍊,等到不會再被世間染汙的時候,再活活潑潑的應現世間,做解救世間的工作,這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無論是小乘行者要脫離世間也好,大乘行者要救濟世間也好,大小乘行者對世間的「生死熾燃,苦惱無量」,是有著共同的看法。 眾生在生死輪迴之間營營擾擾,身犯殺盜淫,心患貪瞋痴,造作的無量無邊罪業,像無常的劫火,熾烈的燃燒著這個世界,燃燒著我們的身心,使遭遇無量無邊的身苦與心惱。 說起無量的苦惱,在經裡不時提到二苦、三苦、八苦等等,總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苦的世界,我們在前文也說過身體有老病死的苦,心有貪瞋痴的苦,家庭有恩愛別離、眷屬不和的苦,社會有求不得、怨憎聚會的苦,國家有刀兵盜賊的苦,自然界有水災、震災、風災的苦。苦,緊緊的控制著世間,逼迫著眾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脫苦。 發大乘心 度一切苦厄 人生是苦,但我們要問︰苦是從哪裡來?苦是從多欲來的。多欲是從哪裡來?多欲是從我執來的。我執為何會聚苦?因為我執和法執的關係不協調。有的苦是從我與物而有的,因為所希求的物質不能滿足所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他而有的,因為我與人來往發生磨擦的關係而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身心而有的,因為老病煩惱是與生俱來就有的;有的苦是我與欲所產生的,因為內心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才有的。我人即為苦惱所包圍,無論是什麼人,要求脫苦,都是共同的願望。所以菩薩的責任,就是要能發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講到普濟一切眾生的苦難,度脫一切眾生的苦厄,就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先救度自己,然後再救度他人;一種是先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不要緊。 發心先救度自己然後救度他人,這是說己未得度,焉能度人?像苦海中,沉溺的苦惱眾生,自己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如何度法?所以要想普濟一切眾生,必先自己了脫生死,沒有憂悲苦惱才行;另一種先度人,己未得度,先來度人,這才是菩薩發心。學菩薩是在眾生的身上學,菩薩離開眾生,也不名為菩薩了。救度眾生的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薩道完成的時候。 不管怎麼說,即發大乘心學道,普濟一切眾生是首要的急務,「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人生態度。 「發大乘心」,什麼才是大乘心呢? 佛教,分有大乘與小乘。大乘是指菩薩,小乘是指聲聞與緣覺,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不能載物;緣覺自度兼度親屬,好比鹿車能載少物;菩薩自度復能普度眾生,好比大白牛車,能載種種貨物,此處所講的發大乘心,也就是發菩薩普度眾生之心。 大乘心裡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虛大師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一個菩薩行者發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發大乘心。 普度眾生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的心。所謂佛道,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達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哪能經過那麼久遠的考驗?經裡說,世間多一個人發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種子。學佛不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耕田不下種,將來哪會有收成?菩提心就是願心,有願心才有成就。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發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的心。菩薩下化眾生,是要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把眾生的苦難看做自己的苦難,把眾生的歡樂看做自己的歡樂,度眾生而不望回報,為眾生工作覺得是應該的。本經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發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的心。眾生根性不同,要解救眾生的痛苦,必須廣行方便。佛陀對於眾生觀機逗教,開出八萬四千法門,這無非是佛陀有度生的方便。菩薩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說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這三者就是大乘心。發大乘心救度眾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否則,大乘心是不容易發的。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時,回小向大,轉發大乘心,當他正要進入菩薩第七不退住的時候,天人來試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為一個孝子,坐在舍利弗經過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見到時就上前問道︰ 「請問大德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為什麼在這兒哭呢?」 「不關你的事,請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說。 「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專愛為人排難解紛,你有什麼困難,說出來或許能幫助你!」 「我的問題,怕你不能幫助。」 「你說來聽聽!」舍利弗催促著。 「唉!」化人孝子嘆息道︰「我的母親染了不治之症,醫生說,必須活人的眼珠熬藥才能治,而且必須要修道的聖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經很難找了,何況是要修道的聖者,這到哪裡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親就要死去,我怎不傷心流淚?」 舍利弗聽後,微微一笑,對化人孝子說道︰ 「請你不要難過,我能幫助你!」 「真的?」 「一點不假!告訴你,我已經是證果的聖者,我已發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給眾生,我正想有機會將此身體,甚至生命布施給眾生,請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幫你救活你的母親,你就來挖我一個眼珠去吧。」 舍利弗說著,把頭偏過去,但化人孝子搖搖手說︰ 「那不能,我怎麼敢挖你的眼睛,這不犯法?假若你真願意救我母親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他說得有理,隨即勇猛的把左邊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給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願你母親早日康復!」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給他的眼珠,連忙搖手道︰ 「糟啦!醫生說,煎藥治病,要右邊的眼珠才有用,左邊的我要了做什麼呢?」 舍利弗一聽,大驚失色,心想︰「這真糟糕!左邊的眼珠挖下來,還有右邊的可以看,現在怎麼辦呢?」他怪自己粗心,當初怎麼沒有問他一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學菩薩道,發大乘心,過去的聖者,捨頭目腦髓,經過多生多世,為什麼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邊的眼珠既然沒有用,右邊的再挖下來給他就好。因此不等再問,他又勇猛的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聞一聞,隨即往地上一擲,並用腳踏眼珠,大罵道︰ 「你是什麼修道的聖者?眼珠這麼腥臭難聞,怎麼可以煎藥給我母親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東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聽到化人孝子罵他的聲音,聽到化人孝子用腳踩踏他眼珠的聲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為發大乘心,普濟眾生,願意把眼珠布施給你,左邊的你不要,右邊的你嫌臭,我有什麼對不起你,你還罵我…… 對度眾生的熱情已經感到萬念俱灰的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不願再發大乘心了。 這就是舍利弗往昔因中一段修行的經過。 願眾生離苦 不求自己安樂 可見大乘心難發,但我們不要畏難,假若能做到《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能離此四相,則大乘普濟眾生的心就好發了。 利他應該有赴湯蹈火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歡喜的代眾生受無量無數的痛苦,這才是大乘菩薩行者。 佛陀當初出家所發的四種願心︰(1)願濟眾生困厄;(2)願除眾生惑障;(3)願斷眾生邪見;(4)願度眾生苦輪。這四種願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大乘普濟一切的心! 像文殊菩薩的大智,像普賢菩薩的大行,像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像地藏菩薩的大願,這都是發大乘心的代表人物,值得我們去效法! 總結前面所說︰願意自己脫苦,這是每個人的希求,當然也有下劣眾生不望脫苦的,更有喜歡坐牢的人;願意別人脫苦,這是有大善心的人;願意代眾生受苦,這就非發大乘心的菩薩不可了。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都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他們都能「令諸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指一切有情識活動之動物)「畢竟」能獲得清淨解脫涅槃的「大」安「樂」!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32】隨堂開示錄 65 《 TVBS 看板人物》專訪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20 說「心」 7-5  《 TVBS 看板人物》專訪 時間:2014年1月9日 地點:佛光山大悲殿  主持人:大師!您說小時候因為家裡貧窮,從小到大沒有進學堂讀過一天書,可是到目前為止,您有十四個榮譽博士學位,這就是肯定大師的人生智慧。大師!我想請教您,您是怎麼樣去精進跟自修的?可以詳盡地讓我們了解嗎? 大師:「佛陀」的意思,就是有三種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現在的人讀書缺少一個「自覺」,讀書好像是為別人讀的,但是耳目不經心,就是看一次、兩次、三次也都記不得,所以考試就不能考到好的分數。 我雖然沒有讀書,但是也能說有讀。怎麼讀呢?那許多老人家或者學長在講故事,或者講什麼人,我就用耳朵聽,以「聽讀」的方式,他講我聽,也能有所得,「喔!這樣的。」在思惟的過程中,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聽久了、想久了,觸類旁通,慢慢地理路也就通了。 我要感謝觀世音菩薩。我在十五歲受戒的時候,忽然變成一個愚笨的兒童,因為那時候受戒,要燒十二個戒疤,我的師父看我小小年紀,深怕將來我在佛門靠不住,或者還有其他顧慮,就拜託替我燒戒疤的戒師,把戒疤的記號燒大一點。這一個戒師沒有經驗,當十二個香珠往下燒的時候,原本是應該讓它自然熄滅的,他卻「呼」地一吹,把火吹得都脹起來了,十二個戒疤就燒得變成一個,頭蓋骨都凹下去了,之後很久剃頭都不好剃,從此也沒有了記憶力;用現在的話來講,或者就是腦神經受損了。 不會念書了,當然要挨老師的打。有一個老師在打罵我的時候,說:「你好笨喔!拜拜觀音菩薩求智慧。」我一聽,「太好了!」世界一片光明,我又有了希望。拜觀音菩薩! 那時候沒有二念,一心就是拜觀世音菩薩。但是要想禮拜也是不容易的,沒有地方可以給你拜。在大叢林裡,殿堂並不是我們這些小沙彌可以隨意進出走動的,尤其到了晚上,殿門也都關閉鎖上了。不得辦法,我就偷偷地找了一個小禮堂,裡面供奉有一尊觀世音,我就進去禮拜。 古寺深山,靜靜地,我記得自己每天沒有別的希望,就只有拜菩薩。過去有人說觀音菩薩會為你摩頂,為你灑甘露,但是我都沒有。不過,大概三、四個月以後,忽然間,我什麼都懂了,連書都不用念,幾乎看一下就會了。甚至後來,煮飯、做衣服、起房子,也都不用學、不用老師教就會了,無師自通。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要感謝觀世音菩薩,這對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一心」很重要,如果心有雜念、有二念、有其他企圖,那就雜亂了。水要完全沉靜下來,月亮才會在水裡顯現出來,否則你稍微搖動它,就什麼都看不見了。 主持人:大師!其實剛剛舉這個例子,讓我想到,很多人問您:為什麼您這一生裡面,很多事情可以迎刃而解?您常常送我們七個字是「有佛法就有辦法」。 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句話一般人都會說,但是所謂「有佛法」,什麼是佛法呢?慈悲是佛法、智慧是佛法、靈巧是佛法、忍耐是佛法、擔當負責是佛法、尊敬是佛法、不要執著是佛法,你要融會貫通,要把這許多佛法都擁有,才有辦法;否則,你沒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忍耐,怎麼會有辦法呢?還是沒有辦法啊!「有佛法就有辦法」這不是一句話,這是一個修行,這是一個動力。 主持人:所以它不是一個我們講的「撇步」,或者是竅門,它是一個過程、一個修行。大師!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來過佛光山,我們俗家的人第一個感覺就是看到它的規模。大師!我想請教您,佛光山目前弘法的規模,是您從一開始弘揚人間佛教的時候就立定的一個志願或計畫嗎?您怎麼樣看規模這件事? 大師: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既然是「佛教」,為什麼要加個「人間」呢?表示過去的佛教不在人間,它在山林裡面,到深山裡面才能找到寺廟、佛教。現在我要讓山林的佛教走到社會。過去的佛教要到寺廟裡面才能看到菩薩、佛像,現在佛教不應該在寺廟裡面,要走到家庭裡。過去的佛教是出家人的,要找出家人問道,現在是從出家人的佛教到在家人的佛教。甚至現在的佛教,是從講說的佛教到服務的佛教,從山林到人間來做服務的工作,救苦救難,為人設想,以人為本,我認為這才叫做「人間佛教」。 比方說我們的佛陀紀念館,有人說佛陀紀念館有幾「多」,第一個就是廁所很多。內急的時候找不到廁所在哪裡,會很苦,所以要有好多的廁所。再來就是凳子多,走路很辛苦,玩也很辛苦,佛陀紀念館坐的凳子很多,有上千個凳子,讓旅人都有椅子坐。我們的書也很多,佛陀紀念館到處都有書可以看,書中寫的都是佛法,你也可以去了解。甚至於我們服務多,老人家來了,有輪椅;小朋友來了,有換尿布的嬰兒室。我們都有這樣的設備,讓人方便,所謂人性化的佛教,我們就勉強說「人間佛教」吧!(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52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 14-1

文/星雲大師 我八十五年前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貧窮的家庭;七十三年前,十二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十年後,二十一歲回到祖庭,祖庭就是我師父出家的地方,在這裡我做過短期的小學校長,後來各種因緣湊合,來到了台灣。我已經在台灣生活六十二年了,但是台灣人說我是外省人;我回到故鄉之後,揚州的父老兄弟不認識我,也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我是中國人。其實,我是中國的和尚,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台灣也好,揚州也好,都是中國人。 有的人對我的一生很好奇,其實我是很平凡的人,我沒有讀過書,也沒有見過學校,是寺廟給我成長的因緣。 生於戰亂 勤勞慈悲 我在一九二七年出生,正是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和蔣介石在我家鄉會戰的時候。母親曾告訴我:「正當家門口在殺人時,你就出生了。」從此,也就是軍閥割據的時代、土匪猖狂的社會。不過,由於家裡貧窮,也不受什麼影響。只是,雖然貧窮,父母對我的恩惠還是很大,他們生養了我一個好的性格。什麼性格?這也是我後來才漸漸懂得的,一個是宗教的慈悲性格,一個是勤勞的性格,還有一個是忍耐的性格。 說到慈悲的性格,從小我就愛護小動物,總覺得生命很寶貴,所以不會傷害生命。雖沒敢說自己從小就素食,但是從小經常跟隨外婆跑寺廟,也幾乎都是素食。 至於勤勞的性格,我在五、六歲的時候,雖然沒有機會讀書,但很喜歡做事,即使沒有人教我,我也會主動掃地、洗碗,把家裡整理得很乾淨。 甚至到了八、九歲的時候,儘管家裡貧窮,我也覺得沒關係,我會有辦法的!因此,一大早天才剛亮,我就起床。別人家裡養的狗在路上大便,我就趁這個時候把它撿拾起來,等到累積到一個相當的數目,也能賣個幾毛錢,幫助家用。 再者,傍晚黃昏時分,農村裡的牛群回家了,牠們沿路大便,我也去撿起來,學習大人把牛糞貼在牆上晒乾。等到晒乾之後,累積到一個數量,就可以賣錢,貼補家用。 這樣的舉動,不但獲得了大人的讚賞,也讓我得到很大的鼓勵,從此也覺得勞動很有趣、很有用。 「忙」是快樂 「忍」為力量 我這一生沒有周休二日,也沒有假期,過年的時候更忙,總覺得閒暇很苦,忙才是快樂,忙是一種營養。在人生當中,無論是佛門的事情、社會的事情,或是人的事情,總之,不是處處都順利的。因此,一個人要想把人做好,將生死榮辱視為另外一回事,這要靠忍耐;忍耐是一個很大的力量。 說到這,我非常喜歡山東人。我二十三歲到台灣的時候,就遇到很多山東人,他們都很耿直坦率。曾經幾個山東的在家青年,和我住在一起,對我更是如同兄弟一般,舉凡圖畫牆壁、布置等事,都幫助我很多。所以,我對山東人的性格、生活習慣,都有一些了解。我們之間,唯一的不一樣,就是山東人喜歡吃大饅頭、老蔥,除此之外,我們都非常地友好。 我到現在這種階段,對世事都忘得差不多了,也覺得人世間沒有什麼重要、不重要,沒有什麼好、不好,現在唯一想到的是,兩岸關係要和平,不能戰爭;唯一想到的是,中國佛教應該再進化,再好一點,以領導社會大眾生活得更美滿一些,所以我們積極倡導「人間佛教」。 隨處安住 廣結善緣 我這一生都沒有到外面參觀風景、雲水行腳,或者「走江湖」參學。雖然我是江蘇人,但是江蘇那麼多的大寺院,我都沒去過。當初在大覺寺這個地方,兩年國民小學校長的任內,就連十華里路外的鎮上,我也都沒有去過。即便到現在,也還沒有到過宜興市,這裡是宜興市的邊緣。我無論到了什麼地方,就是安住下來,既不外出,也不會跟信徒求助、化緣。 後來佛教逐漸地在世界推展,每到一個國家,信徒們總是盛情地說:「師父,我帶你到哪裡去……」由於信徒集會都有固定的時間,平常都是各自隨緣,因此,有時為了給人歡喜,我也就勉強答應。 不過,即使他們好意帶我到哪一個風景區或名勝地區參觀,我也難以好好地參觀。怎麼說?現在來自各地的旅行團很多,他們一看到我來了,都說:「咦!那不是某某人嗎?」趕緊就上前要求拍照。這個人跟我照一張、那個人跟我照一張,有時一個團就有三、四十人,等到這一團的人都和我照過相了,我們主事的人就說:「師父,要回去啦!」我也就只好跟著他上車,回去了。上了車之後,他就問:「師父,剛才你看到什麼?」我說:「我看到照相機啊!」 所以,我縱有在世界走動,也都是看到照相機。再說,我現在眼睛不好,也不要看了,看外面不如看心,心裡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更好、更大。 (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0】隨堂開示錄 542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 37 一個人成功的條件 3-2

佛光山叢林學院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休業式   時間:2001年6月30日   地點:佛光山東禪樓禮堂 現在我對大家掛念的是: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歷經千生萬死、千辛萬苦,一件事沒有經過這麼多的時間,怎麼能成就?讀書沒有多花一點時間,怎麼能消化?水果沒有多花一點時間,怎麼能成熟?不跨越時間而想要有所成就、給人肯定,此事難矣! 今後,你必定要能在一個地方發心幾年。要知道,時間不能空過,在時間之流裡,要有計畫、有規矩,想要有成就,就要付出,分分秒秒都要流下自己的血汗。想讓自己的人生理念成熟,就不要輕易錯失自己選擇的方向,要仔細思考。如果選擇不當,換一個方向也可以;如果沒有錯,就不要輕易換跑道,換跑道,必定落後。 二、要禁得起人情冷暖、挫折困難 不想經過挫折、磨難,而想要有所成就很難。 有一個職事擔任住持,勤勞、負責、有道心,只是性情剛烈,聽到一點不如意的事,就火冒三丈。有人批評他貪汙舞弊,這種傷人格的事情,我想依他的性格,聽到一定會受不了,心裡就想不能告訴他。但幾經考慮,想到人不經過折磨、冤枉,無法成長,決定還是告訴他。 這個人大智大勇,他聽了之後,很鎮靜地說:「師父,我知道你的意思,對於批評我的人,我會待他更好,因為我過去與他的因緣不夠,我要與他結好的善緣。」看他說得那麼平靜,我說:「你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點都不怨恨、氣憤,也不說明,只說要對別人好,這樣的人才堪以造就。 當然這種事情在山上常常發生,但是,也有很多人為自己辯護、生氣、吵架等,這不是智慧,也不是勇敢。勇敢、智慧的人,要能在挫折、困難的時候具備力量;在委屈的時候,明白解決的方法;在加重壓力的時候,更要有超脫的信心面對。能衝破這些風雨、波浪,就能向前,否則就會被打倒。 試問自己,遭遇困難、挫折、冤枉、委屈的時候,怎麼辦? 一件衣服太大、太小要修改,修改需要剪刀、針、線;房子漏了、壞了要修理,修理需要材料、工具;衣服髒了要清洗,清洗需要肥皂、清潔劑,你都有準備好嗎?現在,你們在學院裡,大家都是同學、同參,生活單純,換作在社會,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沒有「武器」,怎麼生存呢? 我們的「武器」是什麼?忍耐、慈悲、禮貌、謙讓、智慧、慚愧、結緣、勤勞等都是。你們有把這些「武器」學好嗎?十八般武藝,每一樣都要會,如果不具備這些,等於到了前線沒有武器,必定會陣亡。不能蒙混地過日子啊! 譬如這兩天,你們舉行典座評鑑。聽說有人將鳳梨和苦瓜放在一起煮,怎麼會呢?這說明,我們平時學習的理念不夠清楚。橋歸橋,路歸路,不能混為一談。各位到佛光山來,不管是一年、二年、一學期、兩學期、一個月、兩個月,你對佛光山的認識不能有錯誤,對很多深奧的事、理、佛法,認識得不深沒有關係,但是淺顯、普通的常識不能不懂。 例如:為什麼叫東禪樓?為什麼叫西淨、不二門、華藏玄門、同登法界?大雄寶殿為什麼叫「大雄」?對於不熟悉、說不出來的,必須一點一點地去了解,探討其中歷經的困難、挫折和因緣。 我向慈惠法師建議,現在本山發行《普門學報》,大家熱烈地在寫論文。但要學生一下子寫論文,很困難。你們不需要在藏經、書本中找尋論文資料,從建築上,就可以寫出很多的論文。比方:探討放生池名稱的由來,不二門的內涵和意義及對佛門的影響,乃至大雄寶殿、東禪、西淨、如來殿、金佛樓、玉佛樓、朝山會舘、陳列館……光是一項建築,就可以寫出很多內容。 (待續)

MORE

佛光菜根譚.吉祥精選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 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念念不起惡心,自然沒有業果; 處處不攪人我,自然沒有是非。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佛光菜根譚》

MORE

【星雲大師全集252】海天遊踪1-13

海天遊踪 文/星雲大師 泰國 13 ●馬來亞駐泰大使館 皈依典禮剛舉行好,我駐泰大使館黃祕書打來電話,說他在馬來亞駐泰大使館中等我們,要我們趕快前去辦理赴馬來亞的簽證。馬來亞使館辦好,還要到印度使館中去辦理赴印簽證。 赴各國的簽證,是我們旅行在外的人多麼重要的課題啊! 我們離開台灣時,只將泰國、日本、香港的簽證辦好,此外如馬來亞、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都要在曼谷由杭大使為我們辦了。 說起杭大使,這位文質彬彬的學者大使,他是駐泰外交團的團長,我們獲得他的協助是很多很多。馬來亞和印度都和我國沒有邦交,菲律賓對於華人旅客是最刁難的地方,若非杭大使協助,能否去成,實是問題。 我們除杭大使幫忙我們辦理簽證外,各國要覓得保證人才行。我們赴馬來亞的保證人是馬來亞佛教會的主席竺摩法師,赴印度的保證人是印度華僑聯合國的主席葉幹中先生,赴菲律賓的保證人是菲律賓世界佛教友誼會菲分會的主席瑞今法師,竺、瑞二位法師及葉先生的肯發心負責保證,也是我們非常感激的。 在馬來亞駐泰大使館中,我們的簽證手續很順利的辦好,唯有劉梅生居士的簽證發生困難。原因是劉居士從菲律賓來,我們在台灣,未將他的名單寄向馬來亞政府申請。我們曾寫信給劉居士請他在菲律賓直接辦理,劉居士未接到此信,現在要想補辦,哪知馬來亞使館怎樣也不肯通融。不得已,再請黃祕書回大使館打電報給竺摩法師,請他再辦一次保證手續,為劉居士保證入境,這只得等從印度朝聖回來聽候消息了。 ●印度駐泰大使館 我們從馬來亞使館回到中華佛學社午餐,下午二時我們到印度駐泰大使館中辦理簽證。 我們進入印度使館,親切的印度大使,絕不像一位與我國沒有邦交的異國人士,他對我們笑笑,也不經過什麼人介紹,就上前來和我們攀談。他會說中國話,尤其廣東話,說得非常流利,當他和我們一交談,就使我們吃了一驚。原來這位大使曾在香港駐過八年之久,他和我們杭大使的私交很好。他頭纏白布,滿臉黑絲鬍子,又高又胖,是印度人典型的樣子。 這位印度駐泰大使,對我們三言五語的客氣話後,就告訴我們說:「貴團到印度去朝聖訪問,不但我個人非常歡迎,同時,我們的總理尼赫魯先生也來電表示歡迎。祝你們在我國朝聖途中,有個愉快的旅行。」 我們聽了大使的話,心裡非常安慰,覺得印度到底是我們佛陀的祖國,尼赫魯先生不愧為偉大的政治家,我預感到我們這次印度之行,一定會非常成功。 印度駐泰大使在說話間,叫來一位祕書,為我們辦理簽證,交代了幾句,他就外出有事去了。祕書拿出很多朝聖資料送給我們,這些資料,有印度地圖、聖地說明等,都是中英文對照的。有一本介紹聖地風光和歷史的手冊,全是中文印的。十餘年來,中國人到印度去朝聖的,可說很少,而他們中文的朝聖資料,卻準備得非常齊全,這就不能不使人欽敬了。 我們獲得這些朝聖資料,好像有了朝聖指南,加之我對印度佛陀聖地的分布,在十年前寫佛陀聖傳時,就已經有個輪廓了解,現在再將這些資料仔細閱讀,雖未履及印度,對朝拜的聖地,已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了。 這位祕書為我們把簽證手續辦好後,對我們說道:「目前不少人傳說中國人到印度去,印度人對中國人非常不友好,這實在是一種誤會。就憑你們各位這幾件佛陀的黃衣袈裟,你們到印度時,一定會獲得優待,謹祝各位旅途順利,朝聖成功!」 我們向祕書謝謝,告辭了印度駐泰大使館。在回中華佛學社時,我特地到佛殿上禮佛三拜,感謝佛陀慈光加被到我們,我們可以朝拜佛陀的聖地了! 1963/7/6 ●我對泰僧的意見 今天,是泰國的敬僧節,我們訪問團每人收到一份僧皇的請柬,邀請我們今晚參加他們的敬僧節。 白天沒事,把東西整理整理,有的東西是要托大使館寄回台灣去的,有的東西是要存在泰國,以便印度回來帶去馬來亞的,有的東西則要隨身帶去印度用的。 要寄回台灣去的東西,大都是泰國各大佛寺及華僑佛社教友們送我們的禮物。這些禮物包括有銅佛像、僧袋、袈裟、圓扇、中泰英文佛書等,包包紮紮,我一個人就裝了一箱。這不是我貪心,在泰國凡是人家送我們的東西,都覺得是珍貴無比的紀念品,甚至他們供養的一包泰國香菸,我也放在木箱中預備寄回台灣去。 假使說要我對泰國比丘有所批評的話,那就是我覺得他們吃香菸和檳榔有失威儀;吃魚吃肉有失慈悲心;待人接物顯得自高自大。我們走在街上,不時看到三三兩兩的比丘嘴上啣著香菸,我們參拜佛寺時,佛殿上也放了檳榔罐,專給吃檳榔的比丘吐檳榔渣之用。 雖然戒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不可吃菸,但菸和酒同樣屬於刺激品,菸和酒同樣屬於習慣性的嗜好,一個嚴淨毗尼的比丘,自宜戒絕才對。 世界上很多風俗若成為習慣就不以為怪了,在我們中國,比丘吃菸、吃肉,這成為什麼和尚?但在泰國,信徒以菸、以肉供養比丘。我想,泰國比丘中一定不少人認為中國比丘不嚴持淨戒,但我在泰國十日來所見,除了他們想結婚時可以還俗外,其他持戒的程度不過爾爾。 ●曼谷街頭 我把東西整理好了以後,請楊乘光、林龍二位居士帶路,想到街上走走,並順便買一些泰國的畫片和幻燈片,預備帶回台灣紀念。 出門時,我特別對楊居士說,我們最好不要乘車,多在街上走走。希望在告別泰國前,能多看看泰國社會上的形形色色。因為每天乘著車子飛馳在各地,有些地方看得實在不夠深入。在泰國十天來,住的地方每天有政府派出的警衛作安全措施;每到一個地方,政府便派有車輛接送;每次訪問,都受到官方安排、當局者的禮遇。這些優待如果過久了,也會覺得怪拘束的,所以,有時希望自由走走比較好。 可是,主人的美意,好像不請客人乘車,就不夠隆重,就不算禮貌似的,雖有些地方走了路,但有些地方仍然是乘了車。 曼谷的車子和英國一樣,是靠左走的。我很奇怪,泰國是接受美援的國家,為什麼不學美國的靠右走,而學英國的靠左走呢?美國汽車公司一定少做了泰國生意,美國不愧是自由世界的盟主,肚量確實很大。 曼谷沒有三輪車,機器三輪車是有的,可說曼谷滿街都是機器三輪車的天下。計程車也有,但計程車比較貴,有同樣速度的機器三輪車,比較便宜,當然機器三輪車的生意就比較興隆了。 泰國比丘,無論乘車乘船,只要是公家的,都不要錢。民營的交通工具,如我們今天乘的計程車、機器三輪車,凡是見到黃衣僧,司機也是馬馬虎虎隨你賜給一些,他們不會和你計較多少的,由此可以看出泰國人敬僧的情形。 到店裡買東西,出家人也會受到優待,往往都要打個折扣。佛國,到處都有佛國的氣氛! 街上人很多,泰人華人,都不太容易分清。仔細看才能認出泰人皮膚比較黑些,而且衣著也比較簡單。 我們走走看看,忽然覺得時間不早,匆匆忙忙趕回中華社用餐。飯後,就等著晚間去參加敬僧節了。(待續)

MORE

【延伸閱讀】悟與不悟

一位學僧,非常恭敬地請問慈受懷深禪師道:「禪者悟道時,對於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說得出來嗎?」 「既然悟的是道,就說不出來。」 學僧再問:「那麼,說不出來時,像什麼呢?」 「像啞巴吃蜜!」 「一個沒有悟道的禪者卻善於言辭,他說的能算是禪悟嗎?」 「既然沒有悟道,說出來的怎能算是禪悟呢?」 「他講得頭頭是道,如果不算作禪悟,那他像什麼呢?」 「像鸚鵡學話。」 學僧再問:「啞巴吃蜜與鸚鵡學話,有什麼不同?」 慈受禪師回答:「啞巴吃蜜是知,只是說不出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話是不知,如小兒學話,不解其義。」 學僧接著問:「那麼,未悟的禪者,如何說法度生呢?」 慈受禪師回答:「自己知道的,就給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不要給他知道。」 「老師,請問您現在是知,還是不知呢?」 慈受禪師回答:「我是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也如鸚鵡學講話,講得非常相似。你說我是知,還是不知呢?」 學僧於言下有所省悟。 禪悟的境界是怎樣?這實在是無法說明的。所以,禪門不立語言文字,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是,不用語言文字,沒有說法,又怎麼樣悟道呢?佛法、禪心,是自證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這不是黃蓮,應該是甜蜜;這不是鸚鵡,應該是菩薩。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 在人間歡喜修行】 ── 維摩詰經 25╱第七講③ 人間七聖財 是究竟財富

文/星雲大師 諸度法等侶:除了善友以外,要以誰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伴侶?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度」這個伴侶能幫助我們掃除一些心裡的障礙。例如:布施,可以消除我們的慳貪;持戒,可以教訓我們的毀犯;忍辱,可以節制我們的瞋恚;精進,可以克服我們的懈怠;禪定,可以對治我們的散亂;智慧,可以化導我們的愚痴。 一般人都覺得「六度」不容易實踐。其實不然。比方布施,是給人?還是給自己?如果你認為是給人,當然就難以做到。如果你覺得是給自己,播種才有收成,才會發財,又怎麼不做?當然,布施要懂得布施的真義,要找好的田地播種,否則就像不會種田的人,把種子撒在石頭上,自是難有收成。 持戒是自由,還是束縛呢?一般人覺得持戒是束縛,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其實,要想得到自由,應該要持戒。試想,在監獄服刑的人,不就是因為犯法、犯戒而入獄的嗎? 假如人人能守持五戒,這個社會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五戒: 一是不殺生,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殺生」,就不必為了生命安全而恐懼。 二是不偷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產,進而尊重他人財產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偷盜」,就不必為了別人會動你財產的歪腦筋而擔心了。 三是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名節,進而尊重他人身體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邪淫」,相親相愛,社會將是多麼和諧! 四是不妄語,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譽,進而尊重他人名譽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妄語」,生活會是多麼快樂! 五是不飲酒,假如人人不喝酒、不吸毒,身體健康、頭腦清楚,就不會去侵犯別人。 現在許多人信仰有了偏差,總歡喜向神明祈求長壽、發財、健康、平安,擁有地位、名譽,其實大可不必求,只要守持五戒,不亂殺生而護生,愛惜生命,自然就能長壽;不偷盜而喜捨,自然就會發財;不邪淫,家庭就能幸福;不說謊,名譽就會好;不亂吃,身體就會好。真正的信仰不是在祈求,而是自己做了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守持五戒,必然能讓人福祿壽財喜通通擁有了。 四攝為伎女:許多人歡喜看歌劇舞蹈,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四攝法」作為歌舞娛樂。所謂「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佛教度眾的一種方法。你布施給人、讚美別人、給人方便、與人同事,別人歡喜,你也會很快樂。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你歡喜唱歌、聽音樂嗎?在電視台綜藝節目裡,所聽到的歌曲經常都是你愛我、我愛你,好像除了「愛」以外就沒有什麼可唱。但是在人間淨土裡不然,聽到的都是真理的法言,內容廣泛,樸實無華。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總持」,是包容一切,通通攝受,不排除任何一個。在人間淨土裡,以「總持」作為花園,裡面形形色色,有無漏清淨的法林、有淨妙的覺花、有解脫的智慧果實,悠遊其中,可以消除熱惱,獲得清涼。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在總持的園苑裡,除了有樹林、百花、果實,還有沐浴的水池,池中充滿清澈的定水,遍布七種清淨妙花。定水是透過修行八解脫法所得到的,七淨花是指七種淨德。在人間淨土裡,經常以清淨的定水沐浴,以七種淨花薰沐,去除身心的貪欲汙垢。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古代,交通往來依靠的是象車、馬車。現今則是乘坐各種車子,甚至還有廠牌的不同,有的國內製造,有的外國進口。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什麼為交通工具?以「五通」作為交通工具。 什麼是「五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有了五通,眼睛看東西可以看得很遠,耳朵聽聲音可以聽得很清楚,別人的心意我可以了解,也能夠飛行自在。 「乘」,指的是車乘。佛陀的教法如同車乘,能夠運載眾生到達彼岸。世間的車子,有大小之分,在人間淨土裡,是以大乘為車,可以載運無量眾生到達清淨的彼岸。 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一心」為車夫。今日社會人心動盪,不能安住,要想生活自在,一心專注非常重要,即如《佛遺教經》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以八正道為路。人生道路難免荊棘密布、崎嶇坎坷,唯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最為平坦安全,可以引導我們邁向成佛之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這個世間上,人人講究外相的美好,但是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莊嚴威儀為相好。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美,不一定只是面孔上的美麗,風儀、氣質、端莊才是真正的相好。佛教講「四威儀」,如果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姿態,即是威儀具足。 慚愧之上服:世間上的人,都歡喜穿著漂亮的衣服,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慚愧作為衣服。《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今日的社會,風氣敗壞,很多人犯錯,卻不知慚愧,所以提倡每一個人要有慚愧心,要有羞恥心,要有感恩心。慚愧我對不起國家,對國家沒有貢獻;慚愧我對不起社會,對社會沒有貢獻;慚愧我對不起大眾,對人類沒有貢獻;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清淨。所謂「知恥近乎勇」,人間淨土的美好,就是大家都有慚愧心、羞恥心。 深心為華鬘:一般人總歡喜配戴花鬘、飾品來裝扮自己,在人間淨土裡,是以堅固的信心來莊嚴身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深信種種善法之後,所綻放出來的智慧之光,比起華鬘裝飾更為莊嚴。 富有七財寶:世間以金銀財寶作為富有的象徵,但是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七聖財」,信仰、持戒、慚愧、聞法、精進、布施、定慧等作為財富。世間的財富是水火、刀兵、盜賊、苛政、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可能轉眼成空,七聖法財堅固不壞,才是究竟的財富。 教授以滋息:世間人以累積財富,增加利息為樂,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教授眾生,增加他人法財為樂。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9】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154

甚至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12 文/星雲大師 如何改善人際關係不協調 【問】自私執著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固執己見、貪瞋、愚痴、嫉妒、傲慢、無慚、無愧等習氣,常常導致人際關係不協調,應該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痴的煩惱,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因為執「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見,煩惱不已。 《大方廣三戒經》云:「以執著故,為意所害。謂可意法、不可意法;若為所害,則為所欺。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及與人天諸所害者,皆由著故,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顧仁義,這是因為他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思想上的執著、觀念上的執著,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別人要做菩薩、要對人慈悲、要寬宏大量。但自己卻不願付出,自己自私、執著、無明,缺陷很多。 其實世間上無論什麼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即使你是釋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後,才能在菩提樹下開悟;如果你是耶穌,也要被釘上十字架,代眾生受苦難,才能贏得尊敬。 你要做菩薩,就說觀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難,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薩,也要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想要有所收成,就必須播種。 現代很多年輕人,年輕氣盛,常常自我執著、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處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氣主管領導,常跟同事抗爭,因此人際關係不和諧。 怎麼樣才能和諧人際關係? 我今年七十七歲,最近悟到一句話,就是「待人好」。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時,有一位徒眾問我怎麼樣跟大家相處,怎麼樣立身處世? 我說:「要待人好!」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會待你好,這是不變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麼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現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們好,但是我待別人不好不要緊,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為重要。待人好不是虛偽做作,也不是臨時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時養成。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希望別人待你好嗎?那你就應該以希望別人待你好之心,一轉而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會無往不利了。(待續) 【延伸閱讀】 自我改造 現代人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甚至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化妝等;卻忘了要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係。能夠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品質。 所謂改造,就是重新塑造自己。歷史上的聖賢君子,不是天生所成,而是經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造,方能致之。當一個人童稚的時候,要靠父母來改造自己;青少年時,要靠老師來改造自己;長大成人之後,則要靠自己來改造自己。有的人對自己行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言語的錯誤,往往不知道要自我改造一番,結果這種行為不端、惡習不改的人,最終不但一事無成,而且必定遭人唾棄。 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都在說明平常就要懺悔自己所有愚痴的行為,如貪欲心重者,要用喜捨心來改之,瞋恨心重者,要用慈悲心來改之。 經云:「人不可能沒有過錯,舉心動念都在造業。」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必需要自覺的自我改造。梁啟超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裡的沙門生活規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因能時時擁有戒定慧的武器,當然就能降伏貪瞋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改房屋、修改衣服、修改桌椅,都需要靠工具,我們要改造自己的憂悲苦惱、錯誤行為,需要靠什麼樣的武器呢?例如:洗碗要用洗碗精,擦地板要用非肥皂,除鏽要用潤滑劑。改造自我的洗碗精、非肥皂、潤滑劑在哪裡呢? 慚愧可以洗滌我們的懈怠; 正見可以擊退我們的邪見; 慈悲可以溫暖我們的心房; 精進可以鼓舞我們的力量; 知足可以增加我們的財富; 去惡可以督促我們的行善; 持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 淨念可以莊嚴我們的世界。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猶如今日生」,每個人一定要懂得自我改造,才能從改造中自我成就。 ──摘錄自星雲大師著《迷悟之間》〈自我改造〉

MORE
/33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