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文教 | 人間福報

文教

暑假留下美好回憶 青年戲劇實驗室開鑼了!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要如何做出快樂或誇張的表情,理解戲劇核心呢?想發掘自己的戲劇天分嗎?可於暑假以27個小時邂逅劇場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戲劇,不管是初學者或是有表演經驗者,劇場實驗室將可以發掘你的戲劇表演天分,並一起探索劇場表演的無限可能。 暑假期間,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有高雄市文化局攜手橄欖葉劇團共同打造活力四射的青少年戲劇工作坊「劇場實驗室」。 文化局今(6/1)日指出,「劇場實驗室」是個充滿創意與挑戰的營隊,要讓學員接受從幕後技術到幕前表演的全方位訓練,4天27小時的工作坊有兩梯次,報名至6月12日止。 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文化局努力培養新世代觀眾,並關注青少年人際互動及藝術體驗議題,鼓勵青少年到駁二正港小劇場體驗戲劇,在暑假寫下不一樣的青春回憶!  「劇場實驗室」的課程內容有表演遊戲、肢體開發、特技魔術、效果髮妝、道具服裝及劇情及劇本剖析等,另有燈光技術初探、即興創作等,內容廣泛多元。 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戲劇實驗室師資由藝術總監張皓瑀領軍,以豐富的導演經驗和創意引導學員深入劇場世界,理解戲劇的核心等,還有表演的造型、髮妝技術教學等,課程趣味性且具挑戰性。參加年齡為13至22歲的青年朋友。 

MORE

小小核桃 變成童話娃娃屋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營養滿滿的核桃,吃完只能被丟進垃圾桶嗎?在藝術家眼中,卻是創作素材,尤其是核雕,它素有「鬼工技」(即鬼斧神工的技藝)之稱,便從明代傳承至今,但核桃到了俄羅斯微型藝術家克里斯汀娜.洛吉諾娃(Kristina Loginova)卻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娃娃屋,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的吊飾,打開來會發現有人偶、家具等,甚至可以拿下來把玩。 成為藝術家以前,洛吉諾娃在銀行工作,她分享:「當時我每天都在處理一堆無聊的文件,但我一直夢想做一些有創意的事情。」她的藝術之路,從蕾絲鉤針的項鍊、耳環等開始,後來女兒出生後,洛吉諾娃做了許多娃娃,尺寸愈做愈小,也逐漸愛上微型藝術,自稱為「一個真正的微型藝術狂」。 明代最著名的核雕作品為核舟,例如王毅的〈蘇東坡夜遊赤壁〉,他在一顆不到5公分大的核桃上,雕出宋代文豪蘇東坡與4名友人乘船的場景,不只船身精緻,就連人物手上的茶壺、書卷和念珠等,都清晰可見;洛吉諾娃同樣是選用核桃當創作素材,但不擅長雕刻的她,是用組合的方式,把一顆顆核桃變得充滿趣味。 鉤出小動物 還可以裝上燈 洛吉諾娃大多以鄉村生活為靈感,她先製作出小人偶,再依據場景製作小茶壺、桌椅、床舖等家具,或用毛線勾出花草、南瓜、小動物等。 經過洛吉諾娃的巧手,原本平凡無奇的核桃,變成童話王國,在沒有打開之前,不會知道裡面藏著什麼故事。 不只如此,洛吉諾娃也不斷精進技術,例如在核桃殼上雕刻,讓作品更美觀,甚至還去學了焊接電子電路,以便在核桃小屋點燈,讓原本就療癒十足的作品,變得更有氛圍。 童話、節日 也是創作主題 洛吉諾娃表示,會選擇核桃當媒材,是因為看到小小的核桃殼,就會想像裡面住著小精靈,因此,她決定把幻想化為現實,開啟核桃屋的創作路。 除了鄉村場景,她也會參考自真正的童話故事,例如她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靈感的作品,她把核桃內部塗上淺藍色,裡面有穿藍裙的愛麗絲、拿著時鐘跑的白兔,還有藏在樹上的貓。 有時,她也會依據節日創作,萬聖節時,洛吉諾娃製作巫婆的核桃屋,裡面有鐵鍋、掃帚等,核桃殼也雕成南瓜的形狀。 比起核桃舟,洛吉諾娃並不算很細緻,但一個個小故事,讓人會心一笑,在繁忙日常中稍微喘口氣,洛吉諾娃說,偶爾想逃避現實時,可以幻想自己在核桃裡生活。

MORE

2024廳院學計畫 首邀啟聰學生感受音樂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家兩廳院「廳院學計畫」邁入第五個年頭,今年首度邀請台北市立啟聰學校11位學生參與,經過六周針對非聽人族群規畫的「聽覺之外的聲音探索課」,透過視覺、觸覺、手語及科技工具等方式,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並於昨天(30日)晚間於表演藝術圖書館舉辦音樂體驗分享會。 兩廳院表示,整體課程設計包含六堂主題課與音樂體驗分享會,其中「感受喇叭震動」課程,讓學員從閱讀歌詞開始,再播放歌曲,藉由震動感受節奏,連結自己對聲音的相關記憶;「物件博物館」單元以音樂去感受與物件的連結,開啟學員想像力,聯想生命中的故事並加以表達;「共感背心與肢體互動」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配合音樂的節奏與情感風格,利用裝置上的光點和震動器,設計出專屬於每首歌曲的音樂感受。 學員於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體驗音樂。圖/國家兩廳院提供、周嘉慧攝影 昨日的音樂體驗分享會讓學員充分展現所學成果。蕭紘睿因受課堂上演員郭耀仁的自創曲《媽媽咪呀》所啟發,因而創作了新詩,並將其改編成手語詩與其他學員一同表演,讓在場觀眾驚嘆,手語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具有表演張力與情感的展現,眾人被向母親致謝與愛的詩詞所感動。 課程也邀請到出身於聽障家庭且成長過程與父母皆以手語溝通的藝術家——廖曉彤共同參與規劃與設計。廖曉彤以「聾人文化」(Deaf Culture)為核心作為課程設計的脈胳,引領學員跳脫聽覺的限制。 廖曉彤表示,聾人有獨特的觸覺和視覺去感受「生活的聲音」,學習聲音的方式不一定只能用聽的,學生們能各自用自己的態度和方式所表達的作品,就是專屬他們的「音樂」,因此非常以學生為榮,也期望藉此幫助學員培養身份認同與自信,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學生連顏瓏也表示,一開始以為是無聊的課,但沒想到相當好玩有趣,很希望以後還有再上課的機會。

MORE

這個龍舟不能划! 故宮北院「端陽時節」展出〈清 象牙仙工船〉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為迎接即將來臨的端午連假,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應景推出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展出故宮精選端午相關文物,以夏日傳說、重五故事、收藏端陽、天中同樂、鯤島端午五大主題,帶領民眾探索傳統歲時節日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清 象牙仙工船〉,長僅5公分、高3.6公分,舟作昂首龍形,卻可見細微窗花樓閣、鏤雕繁密,精巧雕工盡現。展期即日起至8月25日。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賴玉玲表示,「端午」原是指五月開端的「端五」,起源夏、商、周朝的夏至節,主要意義在於避邪驅疫,並配合節氣、節儀和節物,而有五月節、重五節、天中節、午日節、端陽節、菖蒲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别稱。 〈元人天中佳景〉為端陽應景之作。圖/故宮博物院提供 賴玉玲說,這次「端陽時節」展覽,透過古籍文獻讓民眾認識端午節由來,追溯夏季毒月驅厄,以及懸掛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等祈福納祥的傳統習俗,同時展出描繪蜀葵、石榴、菖蒲、荔枝、粽子或五毒的應景擺設圖畫和器物,展現古時節令清供的風雅趣味。 精彩展件〈元人天中佳景〉以「天中」為畫題,即端午節的別稱。畫中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上繫有香囊,畫幅上方則有道教靈符與鍾馗畫像,蘊含端午驅鬼迎福寓意,為端陽應景之作。 〈清 象牙仙工船〉為象牙雕製的端陽陳設,舟身呈昂首龍形,船艙為三層樓閣,船身左右各配有八槳,舟上共插飾十六面三角旗幟、一頂傘蓋,甲板上還雕有欄杆、牌樓、迴廊等細節,展現精美細膩的雕工。 〈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為花形小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有由粉、黃、藍、綠構成的幾何稜格紋,以及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 〈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為花形小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有由粉、黃、藍、綠構成的幾何稜格紋,以及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圖/故宮博物院提供 為搭配當期特展「端陽時節」,在端午節6月10日當天,北部院區結合〈元人天中佳景〉畫中元素,推出「佳景掛天中—來去故宮過端午」掛飾手作體驗活動。民眾憑當日故宮門票至正館B1兒童學藝中心,即可免費兌換材料,隨到隨做,數量有限,換完為止;下午3點於故宮北院正館B1大廳,舉辦「故宮樂端午絲竹音樂會」,由「小巨人絲竹樂團」帶來精彩演奏,以音調細緻悠揚的琵琶、二胡、笛、揚琴、阮等多種樂器,演繹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MORE

台灣公共藝術第一部劇情片《環南時候》 入選紐約亞洲影展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首部劇情長片《環南時候》,成功入選紐約亞洲影展。這部由導演李鼎針對「環南市場」的河岸歷史與在地人文精神,執導出的愛情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耗資千萬拍攝,還融合在地食材、傳統宗教等多元文化,呈現出萬華在地最真實的人生況味。電影今(31)日上映。 《環南時候》是文化局接受台北市市場處委託辦理,突破公共藝術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常規,歷經了三年的田野調查和製作,克服了疫情的限制而完成。 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環南時候》是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市府跨局處長期合作,讓公共藝術作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也感謝大家齊力將台北市最有味道的市場,透過台灣的影視實力推銷到國內外,讓大家看見台北常民生活的美景。 每座城市中傳統市場獨有的買賣方式,塑造了城市獨有的生命樣貌,台北萬華「環南市場」,擁有有機蔬果、熱食區等八大類型食材攤商,遍及南北艋舺公廟及夜市。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電影《環南時候》運用該市場獨特空間文化及絕佳的場景特色,階級差別、情感及宗教衝突等呈現,讓觀眾思考並與之對話;劇中也藉由全世界理解東方食物,代表團圓的水餃,透過劇情編材傳遞多元情感,帶領閱聽者領略台北西城文化。 「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包含三類型作品,包括影視音、藝術推廣計畫及實體公共藝術設置;除本次影音作品《環南時候》入選國際影展,另藝術推廣計畫,藝術家陳永賢錄像作品《饗食聚》及《饌食記》也受邀「台灣X芬蘭文化燉2024」於今年7月至芬蘭Kulturhus Björkboda展出,以傳統市場為主題,藉由食物為載體,體現地方風情,期待環南市場絡繹不絕的交易影像,熱鬧的流動,藉此促進與芬蘭當地之國際文化交流。

MORE

第十六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

第十六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 篆隸楷組首獎 孫偉庭

MORE

走進新世界

陳畇如 新竹縣仁愛國中九年十四班 微風輕拂,我的臉上感到一陣涼意,初秋的校園雖然已經轉涼,但還是帶著夏季的餘熱。我望向窗外,等待下課的鐘聲,對於我這個初來乍到的新生來說,每一節下課都迫不及待想認識陌生的校園。 「噹——噹——噹!」當下課鐘聲響起,我立刻走下樓,來到中庭。中庭的角落,有一座散發著淡雅清香的荷花池,讓人忍不住走過去好好欣賞。池中佇立著一塊刻著「八德」的石碑,它的下半部浸在清澈的池水中,身旁圍繞的荷花有白與粉紅兩色。白荷在水面亭亭玉立,風一吹便像身穿白衣的少女,裙裾迎風,左右搖擺;粉紅色荷花緊貼著水面,一遇到風就害羞的點頭,形成了點點漣漪,不斷的向外擴散,啊!多麼美好的畫面,這是一個在喧囂環境中仍保有寧靜氣息的角落。 突然,一群黑影快速的掠過視線,我好奇的追過去才發現是麻雀。我驚喜的發現石碑後也別有一番天地!原來,這裡還有一片花圃!矮矮的灌木圍繞著一棵柳樹,垂下無數碧綠長辮。眼前景色,讓我想起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在微風中,形成了涼爽的綠蔭。 池塘裡有許多魚群嬉戲,見到我的倒影就好奇的聚攏過來,不過,當我將手指輕輕的點在那明鏡般的水面時,牠們立刻快速游走,清澈的池水俄頃間變得混濁不堪。我看著正入迷,恍惚間也化身優游自在的魚兒們,一同在水中嬉戲呢! 自從發現這座荷花池後,我便時常在此駐足,一個人靜靜的欣賞荷花與魚兒,也開始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無限想像。我希望未來三年能在這美好的校園與師長、同學好好相處,度過青春好時光。

MORE

地震來臨,防災大小事

陳庭宇 台北市東山國中七年和班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空氣中充滿著陽光灑下來的溫暖。忽然,一陣天搖地,動劃破了早晨時的寧靜,同學們躲進桌子底下,老師們則急忙疏散大家,當時的我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蟻。 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要就地掩護,保護自己的頭部,並靜待下一步的指示。只是,現今許多人,尤其是學生族群,本末倒置了。他們將地震及地震演練當成一場遊戲,在桌子底下聊天或是嬉戲,完全忽視這種心態會造成不好的結果。首先,人們會因此缺少面對災害的應變能力,導致傷亡人數增加;再來,人們因為缺乏常識與經驗,無法好好教育後代,讓後代對於災害沒有危機意識,防災水準愈來愈低。 面對上述問題,我提供了解決辦法。首先,學校應該要加強防震教育,例如將防震、防災相關的知識編入教科書中,讓學生可以直接吸收相關知識;此外,父母也應該要教育孩子正確的防災知識和避難動作。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改變做法,將防災的正確觀念深入心中。當然,政府的宣導也特別重要,不能只是強調善後工作,應該在事前就加以防範,檢修建築耐震度,加強警報系統。 俗語說得好:「禍患常積於忽微。」地震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傷亡,往往是沒做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我們都需要改變自己對於災害的看法,才能有效減少傷亡。

MORE

【回音播放器】 蝶戀花

文/泱汀 庭院深深深幾許 一寸相思千萬緒 雲深處 響起你的幽幽琴聲 陽光下 彩蝶伴你花下輕舞 任思念漫天 伴隨這美好的季節 彩蝶 戀曲 皆化作夢中一幕 蝶戀花 花戀蝶 花舞花落淚 蝴蝶為花飛

MORE

【青春部落】 偏鄉就醫路迢迢

蘇宇凡/新竹市光武國中八年二班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會是什麼呢?許多人的反應大概就是看醫生吃藥就好了,反正家裡附近就有診所。但我們似乎沒發現,在台灣有一些偏遠地區的角落,有人正在為了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看病一事而煩惱…… 位於花蓮的奇美部落,在瑞港公路開通後才有了一條正式的聯外道路,從部落到最近的門診至少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車程。連生病想要就醫都成為一種奢侈,更何況是常常需要看診領藥的慢性疾病? 九歲的小妹妹寶婷也深受其擾,她因為小時候發高燒延誤就醫而導致聽力受損,又因為就醫花費高而延後了配戴助聽器的時間。一條對都市人來說稀鬆平常的就醫之路,對寶婷這樣的偏鄉孩子來說,竟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反觀新竹這座科技重鎮,科學園區附近的社區不用五分鐘的車程就有約十家的診所,兒科、牙科、復健科、中醫甚至醫美診所,各種服務應有盡有。明明大家都有繳健保費,明明都是台灣的公民,為什麼他們的就醫路途會如此遙遠和艱辛?為什麼居住在都會區的我們對這一切都一無所知,甚至漠不關心呢? 身為國中生,我們雖然對這類城鄉差距沒有辦法帶來實質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在社群網站上關心他們的故事,點出這些問題,引起大眾的關注,進而為偏鄉的醫療狀況帶來正面的影響。

MORE
/555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