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早餐吃錯蛋白質 3NG行為害她昏昏欲睡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8歲OL(女上班族),每天上班都昏昏欲睡,兇手竟是「早餐吃錯蛋白質」?營養師提醒,當心「蛋白質攝取3NG行為」, 吃錯恐釀健康危機。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早餐「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杜絕「勞命又傷財」的健康NG行為。 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提醒,現代人總以為蛋白質有吃、多吃就好,反而容易落入「吃錯食物、吃錯順序、吃錯時間」的「蛋白質攝取3NG」陷阱,不僅在補充蛋白質的早餐黃金期愈吃愈累,還可能招致「脂肪負擔」找上門、讓健康亮紅燈。 「大家都重視蛋白質的攝取,但是你吃對了嗎?」趙函穎營養師表示,民眾在把關日常飲食均衡時,多會秉持「多一點蛋白質、少一點澱粉」的原則,原因來自多攝取蛋白質可幫助肌肉生長,維持健康。 「現今大眾每餐加一顆蛋,確保蛋白質來源充足,人們購買蛋白質餐盒的情況日趨普遍,但你的蛋白質攝取方式是正確的嗎?」趙函穎提醒,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眾都會仔細計算三餐熱量、力求蛋白質攝取足夠,但其實蛋白質的攝取潛藏不少陷阱。 現今大眾每餐加一顆蛋,確保蛋白質來源充足,卻又常陷入蛋白質攝取迷思。圖/pexels 趙函穎營養師警告,攝取蛋白質時,若像上述OL誤犯以下3個NG行為,可能反而讓自己籠罩在健康風險中。 NG1:吃錯蛋白質  讓油膩和澱粉跟著下肚 現代上班族外食比例高,雖然蛋白質食物選擇多元,但卻容易連帶將高油、精緻澱粉吃下肚。 以早餐來說,豬排蛋餅、蘿蔔糕加蛋等常見的早餐菜單雖然有蛋、肉等蛋白質,卻也會同時攝取多餘的油脂、澱粉及調味料,增加身體負擔。 研究指出,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恐囤積內臟脂肪,進而提升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營養師指出,豆漿中除了有屬於植物性蛋白質的大豆蛋白,可以幫助肌肉生長、少負擔,還含有「大豆異黃酮」,可打造好氣色,「大豆卵磷脂」則可幫助提升精神、讓思緒更靈光。圖/pexels NG2:吃錯順序  動物性蛋白質增健康風險 只要是蛋白質,怎麼吃、怎麼挑選都可以嗎?許多人會優先選擇肉、蛋、魚作為蛋白質來源,然而動物性蛋白質中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中,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國外也已有研究發現,增加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恐讓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隨之提升。因此,營養師提醒,應跟隨國健署的指引,以「豆>魚>蛋>肉類」順序來補充蛋白質,優先挑選屬於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減輕身體負擔。如超商常見的豆漿,就含有大豆蛋白,是外食族方便取得的植物性蛋白選擇。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也指出,若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3%的動物性蛋白質,死亡風險就能大幅降低10%。 圖/趙函穎營養師提供 NG3:吃錯時間  錯過攝取黃金期恐流失蛋白質 蛋白質攝取不是「吃夠」、「吃對」食物就好,原來還有「蛋白質攝取關鍵期」?趙函穎說,經過一整夜能量消耗,早上是身體非常渴求蛋白質來補充能量的時段,能夠為身體「開機」,開啟一天的機能運作。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人體一次合成蛋白質的量體有限,若集中在一餐中攝取大量蛋白質,超過負荷的部分,反而會流失、浪費掉。 她建議民眾,可以多把握蛋白質攝取的早餐黃金期,透過以「豆類」為優先的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開啟一天的活力。例如用一杯豆漿,取代部分動物性蛋白或澱粉,補充「黃金三角營養」。 豆漿中除了有屬於植物性蛋白質的大豆蛋白,可以幫助肌肉生長、少負擔,還含有「大豆異黃酮」,可打造好氣色,「大豆卵磷脂」則可幫助提升精神、讓思緒更靈光。

MORE

國人因高血壓死亡率拉升 定期這樣做可預防

【本報台北訊】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性疾病佔據第7名,奪走8720位國人的性命。衛福部國健署表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但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進行一次「722」測量,更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原則,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世界高血壓聯盟連續4年倡議「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呼籲世界各國政府重視測量血壓的重要性。 您還記得上次在家量血壓是什麼時候?血壓有正常嗎?國健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有高血壓。 同時,依據111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4位及第7位,且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率及排行呈現上升趨勢。 吳昭軍表示,民眾定期量血壓,可避免發生白袍高血壓的情形,國際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在家量一次血壓,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如果健康成人7天血壓平均超過參考值120/80 mmHg,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以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吳昭軍表示,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並掌握3C(Check、Change、Control)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 1C規律測量(Check): 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的參考依據。 2C改變習慣(Change): 在日常生活上,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如採用低油、糖、鹽及高纖(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3C控制血壓(Control): 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除落實良好生活習慣外,更需遵循醫囑服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

MORE

管好胰島素 變成易瘦體質

文/楊沁弦(資深減肥達人、健康管理師) 如果控制體內胰島素濃度,讓其處於一種低濃度狀態,就會激發體內分解脂肪的酵素活性,這些酵素會啟動脂肪分解模式,開始啟動燃脂。瘦身要攻克的「大敵」是胰島素,它是瘦身裡最大的槓桿,攝取同樣多的熱量,胰島素分泌多則長得胖,胰島素分泌少則利於瘦身。 「胰島素」是醫學界的一個偉大發現。體內胰島素濃度是否正常、敏感度是否正常,與脂肪和糖的代謝都有密切的關係。 胰島素(insulin)是一種蛋白質激素,可以幫助身體合成肝糖,促進肝臟細胞、肌肉細胞把吃進去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儲存,儲存滿了以後就變成脂肪儲存起來;但如果能讓體內胰島素分泌降低,就讓肝臟細胞把肝糖、脂肪轉化為葡萄糖,並把它釋放到血液中轉化成身體運作時所需的能量。 因工作關係,我經常接觸一些健身界或者營養界的專業人士。不管他們推崇的瘦身法是什麼,我發現幾乎都有一致的觀點,那就是「瘦身最重要的是穩定血糖」。日本的牧田善二出版一本書《飲食術》,裡頭也是同樣強調:健康飲食就是要穩定血糖。 血糖和胰島素幾乎就是共生關係:攝取糖過多,血糖飆升後身體馬上就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血糖,把血糖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接下來,我們解釋一下穩定胰島素對瘦身的重要作用。 減肥的啟動開關 當身體停止分泌胰島素,體內胰島素濃度開始下降時,身體才會開始利用脂肪分解作為能量。所以,降低胰島素濃度就相當於瘦身的啟動開關,如果這個開關不打開,身體便不會開啟燃脂模式。 胰島素是一種促進合成激素。當體內胰島素濃度升高時,它就會命令細胞「張開嘴吃」身體裡面的各種營養,「吃不完」再把它們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 所以,如果我們飲食裡不攝取讓血糖飆升的食物,胰島素不會波動,那麼身體就不會合成脂肪。但話雖如此,理論上除了白開水之外,其他食物都或多或少地會引起胰島素波動,所以我們只能盡量穩定它。三大營養素中,對胰島素影響最大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其次,脂肪對胰島素的影響最小。 所以,如果控制體內胰島素濃度,讓其處於一種低濃度狀態,就會激發體內分解脂肪的酵素活性,這些酵素會啟動脂肪分解模式,開始啟動燃脂。 易胖體質從何來 你是不是常聽到有些人說:喝水也會胖,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易胖體質。通常引發的原因是「胰島素拮抗」,也稱之為「胰島素阻抗」,意思是,由於長期攝取大量的澱粉和糖,使體內胰島素一直處於高濃度的活躍狀態,造成身體「不認識」自己分泌的胰島素,對胰島素不敏感了,便開始抵抗胰島素了,也代表身體雖然分泌了胰島素,卻沒辦法達到利用血糖的作用,這就叫「胰島素拮抗」。 胰島素拮抗的後果是身體分泌了更多的胰島素,希望藉由增量來解決問題,而一旦體內胰島素濃度過高,身體就沒有辦法啟動燃脂模式了。所以,胰島素拮抗就會造成所謂的「易胖體質」。 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從高變低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多人會覺得困惑:「我從小到大每天早上都吃麵,中午吃米飯,晚上喝粥,可是為什麼以前不胖,現在卻一直發胖呢?是因為年紀大了,代謝變慢了嗎?」 這是因為持續的高糖飲食造成了胰島素拮抗,於是攝取同樣的碳水卻會長胖。而且,身體因為攝取精緻澱粉而產生大大小小的炎症,而高糖飲食又為炎症「推波助瀾」,炎症進一步導致肥胖。這一切都是互有因果的。 如果胰島素拮抗過於嚴重,身體最後完全不認識胰島素了,那就是得第二型糖尿病了,到時候就不得不開始服用或注射胰島素。但也先不用過於擔心,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拮抗,我們都可以藉由調整飲食來改善。 至於第一型糖尿病,其病因不是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而是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所以必須注射胰島素。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不幸患了第一型糖尿病,那麼即便他每天吃再多東西,攝取大量超出正常標準的熱量和糖類,只要不注射胰島素身體就還是無法利用,最後他就會逐漸瘦弱。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有胰島素參與,身體才會合成脂肪,所以讓胰島素盡可能減少分泌,是不發胖和瘦身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胰島素拮抗症狀 當我們身體產生胰島素拮抗時,如果程度達不到臨床上需要治療的標準,醫生不一定會發現或加以治療,但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出現一些症狀表現。如果我們能在這個階段就加以注意,並且利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去逆轉、改善,就能預防肥胖發生,也能預防罹患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病。「胰島素拮抗」身體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吃完飯後就特別不想動,只想躺著,以前明明很活潑好動,但突然就變得愈來愈不想動了。 ˙小腹(肚子)明顯變大。這是因發炎導致胰島素拮抗,胰島素拮抗又會讓炎症更加嚴重的緣故。而胰島素拮抗或發炎導致的肥胖,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都是肚子變大。 ˙食量變大,特別容易餓,才剛吃完飯沒多久就餓了,尤其是特別想吃甜食。這是因為雖然嘴巴吃了食物,但細胞卻沒吸收足夠,體內胰島素很難讓細胞「吸收養分」。 ˙無法忍受飢餓,超過三、四個小時不吃東西就會全身無力、渾身發抖,甚至出現低血糖症狀。 ˙瘦身特別困難,別人一用就有效的瘦身方法,自己用起來卻一點用都沒有。 ˙夜尿頻繁。 ˙傷口難以癒合。 如果你已經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建議盡快去醫院抽血檢查。 這裡可以先給大家介紹一個計算公式: 胰島素拮抗指數=空腹血糖濃度x空腹胰島素濃度÷22.5 如果計算下來的數大於1,那麼就可以看作有一定程度的胰島素拮抗了。 當然,針對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胰島素拮抗的判定標準也不一樣。比如,中國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林金芳教授團隊的研究認為:對於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患者來說,只有這個指數大於1.66 時,才會被判定為有胰島素拮抗。 這是給大家判斷自身是否有胰島素拮抗的參考,但大家沒有必要去斤斤計較於這個指數,而是要注意身體的症狀和反應。 如果真的出現胰島素拮抗症狀,就一定要及時修正。「低糖、低碳水飲食」就是最好的修正方式。 飲食調理 改善胰島素拮抗 要修正胰島素拮抗, 主要就是要讓身體減少胰島素的分泌,促使逐漸恢復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說到底,胰島素拮抗就是因為胰島素分泌得太多了。 從具體的執行角度而言,我認為最有效的調理方法就是嘗試生酮飲食,同時結合間歇性斷食,拉長空腹期。 生酮飲食也是屬於低碳水飲食的一種,這種飲食方法強調每天攝取極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幾乎不刺激血糖和胰島素分泌。 而間歇性斷食強調讓攝取的熱量和營養充足,並在此基礎上拉長空腹期。空腹期愈長,血糖和胰島素平穩的時間就愈長。 或許,很多人會開始懷疑自己已經有胰島素拮抗症狀,此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戒掉日常飲食裡的精緻澱粉、蛋糕、麵包、餅乾等高糖、高澱粉的食物,然後多吃肉和蔬菜就可以了,但也要特別注意控制水果的攝取,因為水果的糖分太高了,要少吃甚至盡量不吃。

MORE

FMD飲食 提升代謝、免疫力

編譯/韋士塔 斷食療法由來已久,支持者認為,這種飲食方式能減輕體重,甚至排除體內毒素、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但醫師提醒,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引,貿然採用斷食飲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不過,斷食療法確實有醫學依據,近來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也發現,採用所謂的擬斷食飲食(FMD),能夠在不捨棄必要營養素的情況下帶來一系列益處,包括降低患病風險、延緩細胞老化。 FMD飲食每個周期為5天,期間透過精準計算熱量來設計食物,提供身體所需的最低熱量,每天攝取的熱量不超過1000卡路里,食物內容則是特定比例的植物湯、能量棒、薯片、茶、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藉此提高不飽和脂肪、低熱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 美國南加州大學老化研究中心的專家朗戈(Valter Longo)長期關注人類老化機制,他發現FMD飲食方法,可幫助人們避免斷食時產生的飢餓感,還能延緩老化,讓人在生理上更年輕。朗戈指出,FMD飲食可減緩人類免疫系統老化的速度、減少胰島素阻抗及肝臟脂肪,從而降低生理年齡。此外,這種飲食方式不僅能達到傳統禁食(僅攝取水分)的效果,還能保有吃東西的樂趣,免除斷食的痛苦。 朗戈的研究團隊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義大利AIRC分子腫瘤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兩項臨床試驗,募集了144名年齡18~70歲的受測者,進行3個周期的FMD飲食;檢驗數據顯示,受測者的糖尿病風險因子明顯降低,包括胰島素阻抗以及血糖水準都明顯下降,生理年齡平均降低了2.5歲。 朗戈表示:「這次的臨床實驗,證實了FMD飲食可降低生物學年齡降低的證據,以及幫助代謝及免疫功能恢復活力。更重要的是,受測者的健康狀況改善,並不是體重減輕的結果。也就是說,這種飲食方式除了幫助減肥,還有延緩衰老、降低罹患疾病等好處。FMD的另一個優點,是無需大幅改變生活型態,只需調整飲食方式。」 目前,許多醫師及倡議者已在美國、歐洲推薦FMD飲食,他們認為,FMD擬斷食可讓細胞自噬(autophagy),清除舊的細胞組件中已損壞的部分,修補人體的細胞與組織。 FMD飲食也可降低身體吸收的熱量,減少胰島素的波動。此外,FMD飲食也有助提升專注力,因為人體依賴醣類為主要能量來源,若透過FMD飲食讓身體習慣使用酮體及脂肪代謝來滿足能量需求,將使身體狀態轉變,代謝過程產生的氧化代謝物較少,使神經傳導更靈敏,進而提高大腦清晰度,提升工作效率與表現。 不過,許多醫師對斷食或FMD等飲食方法持審慎態度;他們表示,斷食確實已有醫學基礎,但各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最安全的做法,是徵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後再採取這種飲食方式。  

MORE

春季養生又養肝 中醫食療3撇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而從3月「立春」開始,春季歷經六個節氣,天氣由寒轉暖,及至明天(4/19)「穀雨」,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中醫師提供食療3撇步與自製茶湯,讓民眾把握春季養生又養肝。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吳炫璋指出,所有生物都會去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這是正常的規律,而人們若能順應自然變化,適時養生,就能避免或減輕疾病發生。為此,吳炫璋特別提供三項春季食療養生重點和補氣養生湯的製作方法,讓民眾可以在溫差大的春天健康養生,增加身體抵抗力。 春天對應於人體屬肝,肝屬木,有生發之意。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季是人體肝氣最暢旺之時,也是調養肝臟的好時機,吳炫璋表示,春夏養陽,要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和調暢,在飲食上,可遵循下列3個重點: 1.宜辛甘性溫,避酸味、生冷黏滑食物 辛甘味食物如麥、棗、豉、花生、香菜等有發散效果,能順應季節扶助陽氣升發,所以春季適合食用。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生冷黏滑的食物也有傷害脾胃的可能,所以都不宜於春天食用。 2.飲食以清淡平和為宜 由於冬季人們食用較多膏梁厚味的食物,少補充維生素,因此到了春天,要多補充新鮮綠色的蔬菜水果,並減少高脂肪食物或辛辣的調味品。 3.養生茶飲避免感冒 春天溫差變化大,所以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抵抗力弱的小孩及老人除了注意保暖,也可以煮橘子皮、金桔、蘿蔔、梨子或荸薺入茶,幫助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提高對呼吸道的保護。 中醫部吳炫璋主任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吳炫璋表示,春季養肝,民眾可以自行製作老少咸宜的補氣養生湯,選用補脾燥溼、扶助正氣的藥物如黃耆、太子參、山藥、茯苓,藉此補氣健脾,一方面增加代謝,一方面去除體內溼邪。此外,也可以加入當歸、枸杞子、紅棗來養血補血,再配合麥門冬養陰化痰。 其作法為準備當歸1錢、枸杞3錢、蜜炙黃耆5錢、太子參3錢、懷山藥2錢、茯苓3錢、生甘草3錢、麥門冬3錢、紅棗10顆、冰糖一茶匙,之後先以3000C.C.水加入當歸、蜜炙黃耆、太子參、懷山藥、茯苓、生甘草和麥門冬煮沸10分鐘後,再加入紅棗與枸杞煮5分鐘,關火,放置微溫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其中紅棗與枸杞藥材可一併食用。 除了食療外,吳炫璋主任也建議民眾能在春天多從事「緩」的運動,使身心舒暢、活潑,適應春生之氣,包括早起到空氣清新的公園、廣場做運動,舒緩全身筋骨。

MORE

飽受失眠困擾這樣解 醫師教助眠儀式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常有睡眠困擾,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7%的人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若長期睡眠不足,身體功能會出現異常。對此,醫師建議民眾平常可建立好眠習慣,除了外在環境及行為的塑造,更需要心態轉換上的技巧。 影響睡眠的因素很多,包括工作、情緒及環境,都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根據聯安診所2023年「10大健康困擾調查統計」中,睡眠問題排名第9名。 長期缺乏足夠睡眠或睡眠品質不佳,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能導致肥胖、憂鬱、認知功能下降與免疫力下降,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長期缺乏足夠睡眠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圖/Freepik 助眠儀式睡好覺 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指出,雖然無法全面掌控與改變干擾睡眠的因素,但可主動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她分享6招助眠儀式,包括掌握足夠睡眠、營造好眠環境、飲食控管、限制白天睡眠時間、規律運動及主動管理壓力。 足夠的睡眠:成年人每日至少有7小時睡眠,因此需在起床時間前7.5至8小時就寢,才有辦法予以自己充足的睡眠時間。 營造好眠環境:安裝遮光效果好的窗簾、戴上耳塞、打開風扇、手機調靜音模式等等,也可透過泡澡、伸展、熱敷、寫日記等習慣,讓身心放鬆,記得保留睡前1個小時進行儀式。 飲食控管:愈接近睡眠時間,愈需要避開消化困難或分量太大的飲食,也建議避免攝取會干擾睡眠的咖啡因與尼古丁。 好的睡眠環境會影響睡眠品質,安裝遮光效果佳的窗簾有助提升睡眠品質。圖/Freepik 限制白天睡眠時間:白天睡眠時間應不超過1小時,理想的午休小憩建議20至30分鐘,如若太長會干擾晚上入睡與睡眠品質。 規律運動:規律運動有助於強化體內的清醒睡眠循環,並改善深層睡眠。睡前避免進行激烈運動,避免破壞睡前的平靜與放鬆。 壓力管理:主動管理壓力有助於維持好眠,例如整理思緒與感受,並設定優先順序,為自己做任務安排等等。冥想也有助於排除焦慮,主動練習有助於睡前放鬆。 養成好眠習慣 想要養成好眠習慣,可從小地方開始改變,除了外在環境及行為塑造,更需要心態轉換,建議可以4方面開始著手。 從小小的開始:無論是小小的比例、小小的舉動、小小的不同,從小小的開始,可以讓我們在改變時保持動能和信心。 保持耐心與持續下去:改變後的成效無法立竿見影,改善睡眠品質需數周至數月才能感受到助益,因此,請安頓急躁與受挫的自己,保持耐心堅持下去。 友善對待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能每天都擁有完美的睡眠,因此將注意力放在實際與可發生的期待,避免過度失落與自責。 與夥伴合作:若睡覺環境需與夥伴共享,及睡眠時間和夥伴重疊時,與夥伴合作相當重要,無論是空間或時間的安排、各自對於睡眠的需求與規畫,都需要相互了解與配合。 資料照片:失眠睡不好?因為少了儀式感!醫揭6招「助眠儀式」不吃安眠藥也能睡 想要養成好眠習慣,可從小地方開始改變,除了外在環境及行為塑造,更需要心態轉換。圖/Freepik

MORE

驚蟄早起多晒太陽 保持樂觀疏肝解鬱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是「驚蟄」,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中醫師指出,驚蟄養生要點,是順肝益脾,平和五臟。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增強免疫力,預防感染;情緒方面,要疏肝解鬱、保持樂觀,可早起晒太陽,除了預防春睏,也能使自身精氣神如同春日一樣,生機盎然。 每年入冬後,動物和昆蟲就會蟄伏冬眠,直到「驚蟄」這天,大地轉暖、春雷乍響,萬物方才甦醒。「驚蟄」即意味著: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蟄伏冬眠中的動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到此節氣,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被驚醒。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明顯增加,但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大。 先熱身再運動 增陽氣防春睏 莊可鈞認為,以四季配五臟,春季屬肝臟,一系列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病,經常會在春季復發或加重。春季唯有保持肝臟生理功能正常,才能夠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 肝屬木,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指的是肝喜歡通達開朗,而不喜歡悶悶不樂。 調情志、養肝血,是春天養肝、護肝的重點。疏肝理氣,首要心胸開闊、保持樂觀想法,以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身心方能如同春日一樣,舒展暢達。 莊可鈞說,由於身體剛從冬天的寒冷中舒緩,春天身體容易感覺懶洋洋、昏昏欲睡,亦即所謂「春睏」。而運動是提振陽氣、擺脫春睏的好方法,所謂「動則生陽」,春天運動前,切記要注意先熱身,進行緩和式伸展後,再循序漸進,避免運動傷害。 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意指有別於冬季的早睡(九點),睡眠可以少一點,如晚上十一點就寢,早上六點至七點之間即可起床,在室外緩緩散步,或找機會多晒太陽,有益身體健康。 飲食清淡為宜 多吃新鮮蔬果 驚蟄養生要點,是順肝益脾,平和五臟。飲食方面適合清淡,要增強免疫力,預防感染。可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與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如穀物、豆類、堅果類等,多攝取新鮮蔬果,如春筍、菠菜、芹菜、蘆薈、苦瓜、香蕉、柳橙,以及山藥、蓮子、銀耳等。 莊可鈞也推薦兩款養生湯:菊花枸杞薏仁湯,與山藥茯苓豆皮湯。 菊花枸杞薏仁湯的材料為菊花五到八朵、枸杞三十克、薏仁四十克。作法是將中藥材洗淨後,放入電鍋中燉煮,直到電鍋跳起即可食用。功效方面,菊花、枸杞清肝明目,薏仁排除溼氣。 山藥茯苓豆皮湯的材料,有白扁豆、茯苓、淮山藥、土茯苓、芡實、豆皮各一兩。也是先將中藥材洗淨後,放入豆皮,並加入適量水,煮熟即可食用。此養生湯助清熱健脾止癢,改善春季容易出現溼疹等過敏疾病。

MORE

【中醫專欄】幫媽媽順利度過更年期

文/吳建東中醫師 您有沒有覺得隨著時光流逝,媽媽好像變得不太一樣?平常溫柔體貼照顧人,最近似乎有點較無耐性,且容易發怒。好像常常很疲倦的樣子,但是又睡得不太好。常常抱怨這邊痛那裡痛,卻又說不清楚是哪裡不舒服。如果她的年紀又正好在五十歲左右,那別太擔心,這只是短期的現象,過沒多久就會改善了。眾所皆知,這段時間稱為更年期,而出現以下症狀,如潮熱盜汗、精神疲憊、情緒不佳、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皮膚粗糙、骨質疏鬆等,就稱為更年期症候群。 中醫古書《黃帝內經》說道:「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這幾句話就說明了女子在七七四十九歲會遇到的狀況,因為先天腎氣漸衰,導致任衝二脈氣血衰少、天癸乾涸,月經就不再來了。而且,就是因為腎氣不足,潮熱盜汗、腰腿無力、疲勞倦怠等症狀都會出現。因此,中醫治療更年期症狀,首要就是補養腎氣。然而,先天腎氣補養並不容易,還需要靠後天脾胃來補充,而情緒憂鬱的問題又與肝氣的鬱滯相關,因此調理更年期,就會從肝脾腎三個臟腑著手。 有的患者可能會考慮補充荷爾蒙,也就是荷爾蒙替代療法,然而使用外來的荷爾蒙副作用較高,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因此,除非症狀影響到生活作息,否則都應慎用荷爾蒙療法。至於有人認為使用荷爾蒙可以防止老化,中醫則完全不建議以此出發點來使用。 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倒是可以考慮,這有可能是植物雌激素會占據荷爾蒙的受體,導致荷爾蒙的副作用不易發生,而且也可改善更年期的症狀。比如說,大豆製品就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可用以改善症狀;山藥也含有植物雌激素,可以適量使用。除此之外,足量的蛋白質可以抗老化,上述的大豆就相當適合;深色蔬菜、根莖類等含有維生素、礦物質,也對改善症狀有幫助。而中藥的百合,就是很常用來清心補虛、安定心神的藥材。 調控自律神經也相當重要,上述睡眠障礙、煩躁焦慮、潮熱盜汗,都跟自律神經受影響有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深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在吸氣時讓腹部膨脹起來,呼氣時讓腹部消縮下去。這樣做,可以按摩內臟、幫助消化,同時也可穩定自律神經。適當的運動也對改善症狀有幫助,特別是配合呼吸的運動,比如說太極拳、八段錦、五禽之戲等等。 推薦八段錦的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可以清心除煩、消除焦慮、幫助睡眠。平時可以按壓小腿上的「三陰交」以養血滋陰。如果容易煩躁焦慮,也可以按壓足背上的「太衝」以疏肝理氣。更年期有長有短,有嚴重也有輕微,但只要過了這個階段,就會再度恢復平常。就讓中醫來幫媽媽們度過吧!

MORE

中年易罹高血壓 鹽與醬油成關鍵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高血壓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甚至為十大死因中的一項,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指出,飲食中的「鈉」過多是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ㄧ,飲食鈉來源不只有鹽,但鹽與醬油兩種調味料,最容易調整。 好食課營養師顏元瀅表示,高血壓的初期通常沒有特別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因此容易被忽視。最新調查發現,中年族群高血壓與「高血壓前期」的比例,已經超過50%,持續的高血壓會造成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睛疾病等,對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是你我必須重視的健康議題。 顏元瀅營養師。圖/取自臉書 顏元瀅說,一般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鹽6公克),而台灣營養調查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19至30歲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599毫克及4096毫克,達國人鈉攝取上限的1.9倍及1.7倍。 顏元瀅指出,飲食中仍然含有其他隱藏的高鈉成分,例如加工或調理食品、罐頭、速食、泡麵等,還有人們常用來解饞的休閒零食,亦需注意其含鈉量,而比較快速容易調整的就是調味料、醬料與鹽。 圖/pexels 在鹽品與醬油選擇方面,她建議要選擇「減鈉鹽」或「薄鹽」相關產品。減鈉鹽是利用「鉀」來取代鹽中部分的鈉,可以減低30-50%的鈉含量,而市售的醬油也有薄鹽款,大約也是市售醬油鈉含量的50%。建議民眾可選用這一類型調味料與鹽品,降低日常的鈉攝取,幫助改善血壓。 不過,顏元瀅也提醒,由於減鈉商品會使用氯化鉀取代氯化鈉,所以對於腎臟病患者並不適合,容易因鉀攝取過多造成心臟問題。

MORE

【中醫專欄】隆冬已至 三大呼吸道病毒也來了

文/吳建東中醫師 節氣已進入到冬季最嚴寒之時,也就是年末的小寒與大寒,走在路上、搭個公車,咳嗽聲此起彼落,臨床上也幾乎有將近一半的患者來看呼吸道疾病,包括咳嗽、氣喘、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等。這樣的狀況,似乎還比往年的冬天嚴重得多。 據報導指出,當下流行的呼吸道病毒有三種,分別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今年又捲土重來的新冠肺炎病毒,而臨床上也是以這三種病毒最常見。在筆者行文的當下,就連續看了好幾位新冠確診者,及新冠後遺症患者,看到我自己都覺得好像被傳染到了一樣。 患者每每說不知道何時何地就被傳染到,實在是防不勝防。那我們要怎麼保護好自己呢?中醫古書《黃帝內經》說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病養生的重要準則之一,就是要「避虛邪賊風」。 虛邪賊風有兩個概念,不正之氣稱之為邪氣,或稱為不時之氣,也就是不正常的氣候,屬於會影響身體的外邪。比如說,冬日過暖、春日過寒等等,這需要大家注意衣服穿脫,隨時關心天氣變化,以避免外邪干擾。另一個概念就是病毒、細菌等會傳染的疫癘之氣,這就要請各位勤洗手、戴口罩,注意社交距離了。 或許,上述事項大家都有注意到了,但一樣暴露在感染風險下,有的人得病,有的人沒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黃帝內經》裡面也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元氣較虛,抵抗力較差的人,比較容易受邪氣侵襲而得病,而同樣感染到邪氣,氣虛的人排除邪氣的效率也比較差,病後身體復原也比較慢。 如果單純氣虛抵抗力較差者,我們會考慮以補氣為主,如黃耆、黨參等等;若是因為經脈凝滯、氣血受寒者,則會考慮溫經通陽,如桂皮、生薑等等;如果是腸胃消化不良、元氣補充不足者,則會考慮白朮、茯苓等用藥。 平常又該怎麼保養以增強免疫力呢?《黃帝內經》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也就是要有正常的生活作息,適當且均衡的飲食,特別是天然且健康的飲食。建議可攝取較多的蛋白質、根莖類、深色蔬菜等等,多飲水,避免吃寒涼物或加糖飲食。適當運動也很有幫助,所有的運動都有幫助,然而強度需適當以免受傷。如果是跟抵抗力有關的運動,建議可練與呼吸配合的中醫導引術,也就是所謂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八段錦、太極拳、五禽之戲等等。 在天氣嚴寒的時候,祛寒就溫必不可少,若只是寒冷還不擔心,最麻煩的是白晝溫熱、夜晚寒冷。這種變動甚巨的天氣,天熱毛孔張開流了汗,氣候轉陰涼再起個風就又受寒了,導致咳嗽氣喘不時連續發作。除了保暖,更該注意溫度的調適,多穿幾件,隨時穿脫,會比單純穿得多更妥當。冬季最冷的三九天,許多診所會提供「三九貼」的服務,對於祛除寒痰、溫通經絡、止咳定喘也有幫助,大家不妨試試。

MORE
/1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