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5) 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港「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1920年代,鹿港的「不見天街」,最早於清代嘉慶年間開始興建,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街」、「五福大街」, 綿延長達一公里餘。街道上方以木架構搭成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雨淋,因而稱為「不見天街」。清代名儒洪棄生曾形容不見天街:「樓閣萬象,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 此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基本上呈現了不見天街之清代原貌。 斗六街之清代原貌 1908年,斗六街,清代屬於斗六堡和溪洲堡,是漢人開發墾植靠近山區的地帶,與原住民傳統領域接壤。此照片反映早期漢人市街的建築格局。 原台灣府城之兩廣會館 1915年,原台灣府城的兩廣會館,日本政府殖民後徵收作為公署廳舍,之後又作為台南中學校校舍。清代這座建築原來稱為嶺南公所,為當時旅居台灣的粵桂兩省人士所營造,1877年改建為兩廣會館,主要接待來台灣的兩廣商旅人士。會館由三座主要建築並列組成,主軸建築有兩落,左右側建築各有三落,所有建材悉由廣東運來,外型宏偉壯麗,是台灣曾經存在的最大粵式建築。 清代鳳山曹公圳水道原貌 1915年,鳳山曹公圳水道。清代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開鑿灌溉渠道,以舒解旱災之害,後開通灌溉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里,合稱「五里圳」。後來,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兼提督熊一本將之命名為「曹公圳」,並刻碑紀念。 之後,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率眾開鑿大圳,亦灌溉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內里、興隆外里等五里,被稱為五里新圳或曹公新圳,原先的曹公圳就稱為曹公舊圳。 鳳山圳屬於曹公舊圳,這項水利工程對早期高雄一帶的農業發展有很大貢獻。日本時代,在清代曹公圳水道的基礎上,改建鋼筋混凝土堰,並使用電動抽水馬達。 阿緱廳阿里港市街 1915年,阿緱廳阿里港市街,建築為傳統的閩南磚房。1914年,由於不滿日本殖民政府的高壓政策,霧台等地的排灣族人焚毀阿里港支廳警察駐在所,殺阿里港支廳長脇田義一等十一人,為霧台抗日事件。 蕃薯寮街閩式工坊 1908年,蕃薯寮市街,典型的閩南式工坊,在鄉間常見。蕃薯寮廳位於台南、鳳山、阿緱三廳的交界,在今天的高雄旗山。此地區漢人開墾甚早,照片中為日本殖民時代初期的樟腦寮市街,反映了清代閩南工坊的風貌。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MORE

【佛源成語】蒸沙作飯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蒸沙作飯: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 《楞嚴經》:「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民俗資產】台灣LV包,「茄芷袋」的故事

文/吳芳枝 偶然看到一則報導:外國遊客來台看到雜貨店門口掛著成排的「茄芷袋」,紅藍綠顏色相間的袋子,色彩鮮艷,竟如獲至寶,還稱讚是「台灣LV包,物美價廉」。茄芷袋的魅力,近年紅到國外,因為輕薄便宜又耐用,成了許多遊客到台灣必買的伴手禮。 這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戰後初期,民生物資缺乏,小學生背的書包,只有少數經濟好的家庭買得起,多數學童上課用一條正方形花布,把書本和鉛筆盒捲一捲,繫在褲腰上,或斜揹在肩上,倒也瀟灑自在。還有的人提藺草編織的草袋仔,也有些勤儉的媽媽利用零碎的布料拼接成小書包,那時叫「咖棒」。總之,書包樣式五花八門,是那年代爺爺奶奶共同的回憶。 早年農村種植藺草和竹子,手工編織製作成帽子、草蓆、拖鞋、手提包、手搖扇等各種用品,茄芷袋也是其中一種,又稱加薦仔、茭薦仔。夏天到來,家居用品換上藺編或竹編的材質,精緻美觀,經久耐用,暑熱季節帶來涼意,非常受歡迎,環保又健康。一九六○年代,隨著台灣工業蓬勃發展,塑膠製品大量興起,逐漸取代費時費工的手編製品,日常購物的茄芷袋由藺草變成塑膠材質。 茄芷袋由紅、綠、藍三個顏色構成的條紋,含有特殊的意義:紅代表台灣濃濃的人情味、綠是青山綠野、藍是湛藍天空,是台灣精神的本質。防水、耐用、耐髒,而且容量大,成了鄉村阿嬤最愛的提袋。阿嬤上街採買,總是背著色彩鮮艷的茄芷袋,阿公則喜歡把不花錢的白色農藥袋當提袋,掛在腳踏車上。商店或是菜市場,一整牆的紅藍綠顏色相間的茄芷袋,各種大小尺寸都有,近年也多了其他顏色選擇,經濟又實用。 從事提袋設計的施先生說,有一次他在國外機場,拿著紅綠藍護照套。遇到旅居海外的台灣人向他搭訕,「好久沒看到熟悉的茄芷袋顏色了,真懷念。」一個代表台灣文化的茄芷袋,讓他們感到親切和感動。 從一塊布包巾、草袋仔到茄芷袋,過去的事物有些再也見不到,只留下滿滿的回憶。但外出或購物永遠離不開提袋背包,有設計師延續茄芷袋的紅藍綠三色,設計新的商品兼顧環保與便利,實用又美觀:飲料袋、後背包、斜肩包、護照包、錢包等應運而生,找回大家心中的美好與記憶。 近年來環保意識提高,提倡重複使用,減少浪費,送禮時用茄芷袋搭上傳統糕點,滿滿復古風,創造茄芷袋的新面貌。  

MORE

【走進大西南】少數民族的五穀雜糧

文/出古司馬 在前一次的專欄裡,我們分享了中國西南民族的烏飯與烏飯節。烏飯的原料是糯米,也是西南民族飲食中常見的一種主食。由於西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高冷山區,這些地區不利於稻米的種植,反倒是糯米比較容易栽種與成熟。再者,相較於一般的稻米,糯米的味道更加香甜,對缺乏菜蔬與肉食的少數民族來說,糯米更能滿足大家的味蕾;而且,糯米本身具備黏著性,所以很容易捏成飯糰,是一種便於在長途跋涉時隨身攜帶與食用的糧食。 此外,糯米不太容易消化,很多胃不好的人都被醫生建議少吃糯米,特別是參了油膩餡料的糯米,對消化不良的病人更是大忌。但也正因為糯米不好消化,加上糯米的熱量比一般白米高,可以讓吃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到飢餓。因此,在食物種類不那麼豐富的地區,糯米成為西南民族飲食中常見的糧食。 然而,儘管糯米可以成為主食,許多民族在烹煮的時候還是會加入其他的雜糧作物。即使是居住在較為寬廣平地的少數民族,雖然比住在高寒山區的人更容易取得白米,他們在烹煮白米的時候還是會加入一些如玉米、豆類、大小麥等的雜糧。一方面是為了讓吃的人獲得更多飽足感,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希望節省白米的消耗,盡量以單價便宜的雜糧與米飯混煮,成為他們很常見的飲食習慣。 除此之外,蕎麥也是中國西南民族中常見的糧食之一。在一些西方基督宗教傳教士的著作中,記載著少數民族以蕎麥當作主食。例如中國內地會傳教士黨居仁(James Adam,1864~1915)就曾記載,他與一群大花苗民第一次邂逅的時候,大花苗就從兜裡拿出蕎麥粉,加水揉合之後捏成麵糰,用以充飢。因為當時大花苗族經常要長途跋涉到遠處打獵,蕎麥粉便成了他們便於攜帶又能飽足的食材。黨居仁也在初次的會面中給了他們西洋的餅乾,並且告訴大花苗民,這是「上帝的食物」。透過食物的交流,傳教士與少數民族打開了話匣子。 仔細看看少數民族的食材與飲食習慣,其實有很多是現代營養學專家也推薦的。像是在白米中混入雜糧作為主食,可以多攝取一些「原型食物」,藉此獲得更多元的營養素;而蕎麥,近年來更被大量製作成麵條、餅乾等食物。 營養學專家推廣時,都是打著健康與養生的口號,可這些到了現代才在號稱「文明」社會中被提倡的食材與飲食習慣,似乎早就存在中國西南民族的飲食中。所以,到底精緻的西洋餅乾是上帝的食物,還是從遠古就流傳下來的少數民族飲食才是呢?或許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

MORE

【寶島踏查】基隆「小敦煌石窟」—— 仙洞巖最勝寺今昔

文/瑞奇 仙洞巖位於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一號,走西岸碼頭旁道路,見左方「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指標後,車行約一分鐘,依指標指示左轉,即可抵達仙洞巖。 有學者研究推論,清同治年間龍華派源齋堂(今代明宮)第一代堂主張賜歡曾於此修行。現今的山門四柱前方置有四大天王像,舊時「清淨法界」山門上之偈「仙佛度有緣同超苦海、台陽海上留真宇、仙洞巖中禮梵宗、洞天一合相成就菩提」已不復見。對比「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網站之「基隆仙洞辨天宮」照片,可見日治時期的山門為神社鳥居型態。 過山門來到第一層階梯,左側兩處佛像基座為日治時期所造,仍可見由「昭和四年五月、世話人、香川縣」等日文漢字,往昔供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之第九番興福寺不空絹索三目八臂觀世音,與第十番三室戶寺二臂千手觀世音,如今兩尊觀音像因擔心遭竊,移入右洞供奉。 步上兩層階梯,可見門內一尊笑口常開之彌勒佛,正對著來訪遊客展露笑顏。主洞四大天王後方的岩壁,可見「仙洞」、「別有洞天」及古代騷人墨客行旅至此之落款。 續往右洞內走去,兩旁岩刻佛像甚是莊嚴,據說大多出自於一九七○年代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之手。入內後自左側起,雕刻佛像依序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與釋迦牟尼佛,頗有「小敦煌石窟」之感。 由原路返回至主洞圓通寶殿處,於神龕旁不動明王石刻佛像左側,可見左洞入口處為一小徑,堪稱仙洞巖最特別的通道,其徑狹窄且深邃,一次限十人前行,途中僅一處容許兩人會身而過,別名「一線天」。途行三分有二,寬度與高度同時限縮,身高一米八及體型較魁梧者,較不易通過。過此處後,眼前開闊,即見左洞內祭祀日治時期仙洞主祀之神——石刻日本七福神中之弁財天。 依原路返回入口處,望向前方山門,想起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關於海外神社遺址」之資料,亦將此處列為神社。加上明治元年(1868)前日本的「神佛習合」信仰,多數地方神社旁亦會設立神宮寺與神社併存,而供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第九番興福寺不空絹索三目八臂觀世音的奈良市興福寺,便被分類為神宮寺,可見基隆仙洞辨天宮照片中出現之神社鳥居,乃合理現象。 根據前述資料,管見以為,仙洞巖之型態應是歷經清領時期民間信仰廟宇、日據時期神宮寺,直至二次大戰戰後之民國時期,方再次轉變為佛寺!

MORE

香港商店 喜收48年前10元紙鈔

【本報綜合報導】舊版鈔票除了是歷史印記,也可能具有收藏價值,近日香港有店家發文稱收到顧客付錢是給「舊式10元紙鈔」,細看後更驚訝發現紙鈔是48年前發行的,不少網友看到鈔票照片後也表示新奇,勸原店家好好保留。 店家日前在臉書專頁「糖水雄」發文表示,收到客人給錢時,發現其中一張10元(約新台幣41.2元)紙鈔是舊式鈔票,令他驚呼:「幾世紀之前?」從照片可見,這張綠色10元紙鈔的發行銀行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發行日期是1976年3月31日,紙鈔表面略有發黃,但沒有什麼摺痕,圖案清晰。 照片引起網友熱議,有年輕網友表示新奇,「哇,第一次見」、「真的沒見過」、「撿到寶!留起來」、「這張價值應該高過鈔票本身面額」,也有人好奇顧客身分,店家回應「一個約30幾歲的女性」,令網友充滿遐想,笑言想到電影《胭脂扣》中梅艷芳飾演的如花一角:「她是不是穿旗袍,拿著一個保溫瓶來買?」有部分網友向店家表示有意收購:「骨董,想要,是我出生的年分、月分。」也有不少人指出1970年代的紙鈔有收藏價值,勸原店家好好收著。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1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護生畫集】虎知酬勞

文/林少雯 廬陵婦人蘇易,善收生。夜忽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壙,置地。見有牝虎難產,匍匐欲死。易乃為探出之。虎負易還,再三送野肉於門內。 ──《搜神記》 〈虎知酬勞〉這幅護生漫畫,令人莞爾。這樣的故事,叫人百讀不厭。 老虎在人們心目中,是兇狠的肉食猛獸,牠們以追捕和撲殺動物為食,看去行為殘忍。可牠們是為了求生存,為了果腹不得已才如此做。人類也殺動物為食,卻不覺得自己殘忍,這標準不知是怎麼定的?只是人類使用刀鋸切割,這樣比較文明? 這則護生畫的故事,出自《搜神記》,講述兇狠的老虎也有不為人知的溫柔一面。從前在江西盧陵這個地方,有一位叫蘇易的婦人,她是一個經驗老到的接生婆,一輩子都在為地方上的婦女服務,幫他們接生嬰兒,讓產婦家欣喜的迎接新生兒來到世上。 有一次,蘇易很意外的為一隻母老虎接生,當她抱著甫出娘胎的小老虎,交給虎爸爸時,心裡不知做何感想?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夜裡,奇怪的事發生了。蘇易家中忽然出現一隻大老虎,這老虎不知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實在把她給嚇壞了。這力大如牛的老虎不由分說,就一口將她啣起來帶出門去,約跑了有六、七里路,來到一處空曠的郊野,才將她放下。 蘇易早已嚇得魂不附體,被老虎這樣咬著跑,心中一定以為老虎要將她帶到巢穴裡去大啖一番,怎會不驚恐! 但是出乎意料的,老虎將她放下,絲毫沒要吃她的意思。反而用哀求的眼光向她求助。她看看虎穴,原來有一隻母老虎正在生產,但產程並不順利,難產的痛苦,令母老虎低吼呻吟,躺在地上不停扭動。蘇易看多了生產的場面,知道再這樣繼續下去,母老虎會因難產而死亡,胎裡的小老虎也可能不保。原來大老虎啣了她來,是請她來救妻子的。 於是蘇易放下驚嚇的心情,打起精神,壯起膽子,告訴自己,把老虎當成人吧,都是生小孩呢,沒什麼大不同。她集中思緒,拿出專業產婆的自信,伸出手去為母老虎接生,將小老虎從娘胎裡拉出來。小老虎終於在她的協助下,順利落地。 虎爸爸看在眼裡,那份感激就不必說了。蘇易成了牠妻子和孩子的救命恩人。牠當然不會傷害恩人,再次張開虎口將救命恩人輕輕啣起,送她安全返家。 蘇易虎口裡逃生,這事轟動鄰里,一時之間聲名遠播,紅透半邊天。這還不止,此後這隻公虎,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打獵所得的獵物,送到蘇易家門內,不但付清了接生費用,也報答恩人的救命之恩。 老虎都知道愛護妻兒,當妻兒有難,還會向人類求救,又懂得知恩圖報,有很多人連老虎都不如呢。老虎雖有兇猛的一面,但也著實令人敬佩和愛惜。

MORE

【微物瑣談】不妨另闢蹊徑

文/王兆貴 據《唐才子傳》記載,晚唐有個叫盧延讓的寒門士子,相繼考了二十五次進士,都沒能及第。他估摸自己名聲不夠響亮,於是就寫了一些與貓兒狗兒有關的詩,送給知名人士品評。例如:「狐狸沖官道過,犬觸店門開」「餓貓臨鼠穴,饞犬舐魚砧」「栗爆燒氈破,貓跳觸鼎翻」等等。不料,這些毫無意境可談的詩句卻備受讚賞,一時間聲名遠揚,也考中了進士。他深有感觸的說,我投謁各位公卿都沒用,沒想到竟得益於貓兒狗兒。 其實,盧廷讓並非俗物,腹有詩書,才華天成,為文質樸,不尚華麗,只是運氣不佳而已。我們熟知的那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正是出自他的手筆。 盧延讓的際遇曉諭我們,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不妨總結一下經驗教訓,另闢蹊徑。執著固然可敬,一條道走到黑也不可取。

MORE

【西夏檔案】火星男與金星女

文/赫連擁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說法,從兩幅西夏彩繪裡也許可以進一步印證。在與我們仰望的同一個星空下,西夏人曾深信有火星男神與金星女神的存在,並且與他們的命運相繫。 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西夏彩繪星宿圖像《火星》與《金星》,令人眼睛一亮,一幅圖的內容包山包海,光是品味細節即能增長不少見識——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乃至五炁真君和紫微斗數都能找出對應的圖示,小圖也讓人聯想起常見的星座標誌,辨識度極高且現代感十足。 《火星》一圖雖有殘破缺失,但絕對不減精采。右上方圈圈內有隻天蠍,正對應了右下角西夏文所標明的「尾宿」星官。仔細看,這位紅臉大哥的頭頂長出一個馬頭,再搭配手上的弓箭,莫非是暗示他「馬頭帶箭格」?那可是紫微斗數常說的「富貴吉格」啊!當然,這只是第一印象,再深入搜索資料後發現,此圖極可能參考了唐代金俱吒《七曜攘災決》書中的「五星臨十二宮吉兇法」,畫來張貼供奉以趨吉避凶。 《七曜攘災決》是一本包含了天文、星象、命宮研究,還附帶教人「自助消災祈福」的著作。內文就有提到,當火星運轉到與自己的星座犯沖時,如何供奉火曜神來消災解厄,包括這神像該畫成什麼樣子,皆有鉅細靡遺的描述:「作銅牙赤色貌。帶嗔色。驢冠。著豹皮裙。四臂一手執弓。一手執箭。一手執刀。」前述西夏火星男神的外貌,除了以馬冠替換了驢冠、裙褲看不出豹皮紋之外,與火曜神驚人的相似。 再和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敦煌絹畫《熾盛光佛並五星》比較,才知道原來唐代的火星男神頭頂上戴的「驢馬冠」(因此比較像馬),早就做了示範。至於「銅牙赤色貌」該怎麼畫,唐版為了表現「不滿嗔色」,乾脆讓他瞪圓眼睛把嘴閉緊了,所以,這位男神到底是一嘴銅牙還是鐵齒,只能任君想像。 唐代文字敘述的火星神形象傳到西夏,認真交代了「銅牙」特徵,張嘴既有虎牙獠牙,還缺牙;也有努力畫出火曜神像所要求的「帶嗔色」,然而面貌仍稍嫌老實可愛,更巧的是,多看幾眼這個造型,發現他居然跟日本傳說裡的赤鬼撞臉。 至於金星,在中國古代和道教頗有淵源。《七曜攘災決》記載有太白金星「著黃衣。頭戴雞冠手彈琵琶」的女神形象,在《熾盛光佛并五星》彩繪中描繪的太白金星,由黃衣換成白衣;宋代以後的金星形象則漸漸隱去了雞冠,但彈抱琵琶已是標誌造型。太白金星變作童顏鶴髮的男性老神仙模樣,是明朝以後的事情。 西夏版《金星》,和西方金星維納斯女神的設定,不謀而合。圖中右上角的西夏文直譯為「西方金星」。女神頭頂雞冠,琵琶不彈改用手捧,臉上化了花鈿妝,服裝既有五代味道、亦出現回鶻服飾常見的花紋,但整體裝束,從衣帶、鞋子到衣裙卻不像漢傳道教的太白君星基本形象,說明道教已滲入西夏不短的時間,應該頗受民間歡迎。 更吸引人目光的,是左上角的那個金黃色小牛標誌:金星落在金牛,以現代西洋占星術的說法,生為女子格局超好,最容易嫁給有錢人。左手邊偏中下的兩個西夏文翻譯為「昴宿」,標示在一位穿道服的小官人頭上,應該可以解讀為昴宿星官,正好處於金牛座也沒問題。昴宿出生的人,據說為人清高知性,在二十八星宿中擁有最強的貴人運勢。 一幅色彩鮮豔的繪畫,訊息量極大,其用途不排除下列假設:除了讓人請回家供養膜拜外,也可以是算卦師給人說命時候的道具,看到哪裡就說到哪裡。連筆者都能「看圖說話」寫上一堆,靠批命算卦吃飯的古人應該更沒問題才是。 連結同一時期的北宋,正是全民瘋星座、研究出版各種花式算命卜卦的朝代,包括文學大家蘇東坡都是個知名的星座迷——不但知道自己是摩羯座,甚至仕途不順多謗譽也怪罪給摩羯座。如是民風,鄰近的西夏恐怕很難不受感染。總結來說,篤信佛教的西夏人毫不含糊的玩星座拜星神,應該也是吸收外來文化與追趕潮流的生活日常吧。

MORE
/12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