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日本網紅帶父母探路 登佛光山看佛館驚呆了!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哇、這實在太壯觀、太震撼了!」日籍You Tuber,Mana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當他們走進禮敬大廳已被這座現代化博物館所的設計所吸引,再循著縱軸線踏上成佛大道,仰望「佛光大佛」,Mana父母都讚歎建築的宏偉,直說「太感動了!」 擁有近30萬訂閱人數的You Tuber Mana擁有高人氣,原來是這位櫻花妹率真不做作,可愛的模樣特別討喜,所以網友持續追蹤也給予好評。 日前她帶著從日本來台旅遊的父母到南台灣,前進佛陀紀念館,Mana一邊導覽,也沿路深度介紹,讓網友不禁留言她彷彿是「台灣觀光大使」。 Mana的父母下了車,看著迎面的「禮敬大廳」已感受到一股不凡的氣勢,Mana媽媽誇讚建築「好像總統府」般的莊嚴。當他們走入大廳,對於井然有序的空間規畫,提供諮詢、商店美食,甚至還有星巴克咖啡館等時尚空間,都令他們驚豔不已! 特別是他們穿越禮敬大廳,循著成佛大道往佛館主殿前進,一路上欣賞著夾道盛開的紫色九重葛花海,八塔與大佛相互映照,讓佛陀紀念館更顯莊嚴宏偉。 走在成佛大道上仰望「佛光大佛」,Mana爸爸直說「很震撼、太完美了,非常壯觀!」 佛光山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日籍網紅Mana也聞名而來,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圖/截自影片 Mana不忘介紹「佛光大佛」是亞洲最大的銅鑄釋迦牟尼佛坐像。Mana爸爸感受到大佛充滿量能,讚歎「令人感動!」Mana介紹佛光山在日本東京、大阪都有寺廟道場,佛光山是個很有規模的宗教聖地,特別是,發生地震等災情,佛光山都是最快捐助,很令人感動! 他們沿著風雨走廊欣賞壁畫,Mana爸爸還不時的透過手機翻譯了解佛教聖典的故事,也讚歎佛館的規模及建築設計,還有廣大信眾的護持,在在令人佩服。 很有佛緣的Mana媽媽自在的遊走欣賞,探索佛陀紀念館的奧祕,他們還各自抽了法語籤筆,也領受法語智慧,盼對人生有更多的啟迪。Mana媽媽還帶了一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4年新春祝福語「雲水自在,祥和歡喜」,渴望得到心靈指引。 佛光山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日籍網紅Mana也聞名而來,日前帶著父母暢遊佛陀紀念館。圖/截自影片 讚歎佛陀紀念館的壯觀、宏偉,Mana偕父母登上大佛平台,近距離的禮敬大佛,也回望佛光山和佛陀紀念館的壯闊,領受大佛守護大地的神力。 Mana爸爸說,日本的佛寺多是百年的老建築,木製較多,相較佛陀紀念館的恢宏,日本寺廟就顯得樸素許多。他說,走訪佛陀紀念館讓他感覺「充滿能量!」 逛累了,Mana帶著父母大啖冰品消暑,有愛玉、紅豆豆花及綜合刨冰等,還不忘血拚購買佛館紀念品。這一趟難得的佛教聖地之旅,他們有滿滿的收獲。 Mana父母對佛陀紀念館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也推薦更多的日籍觀光客到這處可以讓人心靈平靜的博物館來朝聖。

MORE

【妙相莊嚴】 《法華經》與觀音信仰

文/本報綜合報導 大乘佛教悲智雙運,示現無盡的方便解脫法門,諸佛菩薩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是最為世人熟知、仰仗的佛菩薩。其中,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觀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尤為世人所悉,都是解脫生死、求福消災的易行法門。  觀音菩薩能為世人解除生活遭遇的種種苦難或災禍,完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願望。圖/微信旃檀精舍 經典譯出 觀音名號 據佛經紀載,最早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是後漢支曜所譯《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說有一位菩薩名「觀音」,之後也在《心經》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 ,然而對觀世音菩薩的廣泛信仰,是在《法華經》譯出以後。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譯本中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此後,以「觀音」為名的經典紛紛出現,觀音信仰也因此盛行。 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不久,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有善財童子參拜觀音,觀音為其說大慈悲法門的記述。後來劉宋畺良耶舍譯出《佛說觀無量壽經》,觀音則以阿彌陀佛的右侍菩薩身分出現。在北涼曇無讖所譯《悲華經》,有佛為觀音授記的記載。此外,東晉南北朝時期,亦先後譯出許多有關觀音菩薩的重要經典。 隋唐以後,隨著密教的興起,漢譯佛經以觀音菩薩為名的經典數量增多,特別是以「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稱號的經咒尤其多。而唐般剌密帝譯的《楞嚴經》,將觀音菩薩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以及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乃至將修圓通法門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詳盡載述,與《法華經》的觀音菩薩同等重要。  觀音信仰一般都注重於菩薩的大悲願力,希望得到救助和護佑。圖/微信旃檀精舍 稱念菩薩 聞聲救苦 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具體來說,觀音菩薩在世人遇到各種災難,聞其稱念觀音名號,即能解救眾生之苦,如經云:「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又云:「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 經文所載事例,即是觀音菩薩為世人解除生活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或災禍,以及完成人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願望。不僅如此,經中還說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隨機方便教化,應現種種身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這是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慈悲關愛眾生的示現。  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隨機教化,現種種身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慈悲關愛的示現。圖/微信旃檀精舍 觀音圓通法門 觀音信仰一般都注重於菩薩的大悲願力,希望得到救助和護佑。其實,在不少經典都提到觀音菩薩的修證及教化。以《心經》來說,觀音是實踐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此可視為般若法門最精要的經典。  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觀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都屬解脫生死、求福消災的易行法門。圖/微信旃檀精舍 聞思修入三摩地 《楞嚴經》卷六記載,觀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圓通法門」,其中三十二應化身和十四施無畏與《法華經》大致相同。再者,觀音菩薩由獲「圓通」、「無上道」,而得「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其中一個「妙德」就是:「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祕密神咒。」然而《楞嚴經》並沒有舉出咒語,反而是其他經典出現了神咒,例如《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大悲神咒〉。 其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第三卷云:「善男子,彼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若有人能稱念其名,當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淪。」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音菩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此微妙本心,即時解脫。而陀羅尼咒語有神奇廣大的功德,具有濃厚的密教色彩。 觀音菩薩在大乘顯密兩教中,都是世人所敬仰的大菩薩,不僅發願救護眾生,還能幫助世人實現願望。事實上,觀音早已成就佛果,但倒駕慈航,化身菩薩,遊諸國土,這正是觀音菩薩修證的圓通法門。

MORE

【禮讚諸佛】七如來功德利益

文/本報綜合報導 佛教七如來有兩種說法,一是「過去七佛」,指離現在最近的七位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據《佛說七佛經》記載,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這七尊佛是現在賢劫出現的四尊佛,加上過去莊嚴劫的三尊佛。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指《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軌》稱讚皈依的七如來。 七佛出現因緣 《長阿含經‧大本經》中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在娑婆世界裡的過去七佛,其中釋迦牟尼佛是離現在最近的佛。過去七佛之首為毗婆尸佛,意為勝觀,以其如月圓智滿,則云遍見;魄盡惑亡,則云淨觀;既圓且淨,則為勝觀、勝見。 尸棄佛為過去七佛的第二位,尸棄,意譯為火,謂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於心頂。第三位毗舍浮佛,意為遍一切自在,謂煩惱斷盡,於一切處無不自在,是莊嚴劫中千佛之最後一佛。拘留孫,意為所應斷,謂斷一切煩惱,永盡無餘,為過去七佛的第四位。 拘那含牟尼佛意為金寂,謂金則明現,寂則無礙也,為過去七佛的第五佛。迦葉佛意為飲光,謂身光顯赫,能飲蔽一切光明故,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第七位是釋迦牟尼佛,意為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雙運,利物無窮,故立此號。 依佛經所載,過去、現在、未來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現,而這七佛都在娑婆世界成佛,與娑婆世界眾生有很深的因緣。因釋迦世尊未成佛時,曾經過三大阿僧劫的時間廣修福德智慧,然後再用一百劫的時間廣修相好。在這百劫時間中,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共有七尊佛住世,且這七佛與此世間因緣較深,故諸經常有所論。 焰口七寶如來 「七如來」除了常見於佛寺主殿,或是安立圖像、名號在佛塔中,也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軌》所唱禮的七尊如來,即:寶勝如來、多寶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阿彌陀如來、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法會中唱誦的「七如來禮讚」,將各佛利益眾生的本願、功德詳述無遺,文字淺白易懂,唱誦音調優美。 瑜伽焰口法會˙禮讚七如來 南無多寶如來!諸佛子等,若聞多寶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具足財寶,稱意所須,受用無盡。 南無寶勝如來,諸佛子等,若聞寶勝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塵勞業火,悉皆消滅。 南無妙色身如來!諸佛子等,若聞妙色身如來名號,能令汝等,不受醜陋,諸根具足,相好圓滿,殊勝端嚴,天上人間,最為第一。 南無廣博身如來!諸佛子等,若聞廣博身如來名號,能令汝等,餓鬼針咽,業火停燒,清涼通達,所受飲食,得甘露味。 南無離怖畏如來!諸佛子等,若聞離怖畏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常得安樂,永離驚怖,清淨快樂。 南無阿彌陀如來!諸佛子等,若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入不退地。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諸佛子等,若聞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名號,能令汝等,獲得五種功德。一者於諸世間最為第一;二者得菩薩目端嚴殊勝;三者威德廣大超過一切外道天魔,如日照世,顯於大海,功德巍巍;四者得大自在所向如意,似鳥飛空而無阻礙。五者得大堅固智慧光明,身心明徹如琉璃珠。 七如來不可思議 佛經記載,七如來以誓願力拔濟眾生,令其滅諸業報障,永離煩惱,脫三途苦,並慈悲為眾生授三皈,施法食,令發菩提心,圓滿利生之事。因此,能持誦七佛如來殊勝功德名號,可使一切眾生得如來願力加持,離三惡道,往生極樂。 七如來如何利益眾生?首先,要稱揚七如來聖號。一一名號有大功德,聞其名者,於一切法中,捨麤入妙,捐諸細累,得諸如來禪悅之食,乃至往生極樂國土。當知諸如來,一稱其名,即現全身,於眾生前,作諸利益。 惡道眾生為求離苦趣,但因業火未息,稱念如來名號,得令彼滅除塵勞之火。業火既息,於幽暗之處,乍見光明之境,遠離驚怖,常得安樂。然而,稱念如來名號雖得甘露法食,其色相猶然醜陋不滅,若稱如來名號,便得相好圓滿,脫惡道之形。 然色相雖已具足,但受用乏少,再稱如來名號,便得財寶豐足,稱意所需。又唯恐眾生信心難堅,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再稱如來名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得不退轉。總言之,七佛如來誓願廣大,拔濟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因禮讚七如來,煩惱滅竟,具大智慧,身心明徹,證無上道。

MORE

【其音和雅】 佛教梵唱讚唄功德

文/本報綜合報導 佛教「讚唄」又稱梵唄,與印度歌讚並不相同,因為梵音和漢語的結構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或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翻譯雖漸發達,而梵樂讚唱卻未傳授。梁慧皎《高僧傳》記載:「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 一般讚唄是以歌詠讚歎經典中的佛法僧三寶,唄是梵語的音譯,印度佛教原本的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唄。佛教傳至中國,將歌詠長行別開為轉讀,唄乃專指歌詠讚偈而言,故謂之讚唄。《法苑珠林》亦云:「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翻譯雖漸發達,而梵樂讚唱卻未傳授。圖/資料照片 漢傳讚唄起源 漢地讚唄的起源,相傳始於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嘗遊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幽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製音,流傳後世。其所製梵唄凡有六契,後世所傳《漁山梵》即其遺制(見《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其後康僧會造有「泥洹梵唄」,當時名師所作讚唄,至六朝齊梁時代仍多有留存。 南朝僧人慧皎云:「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讚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讚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設讚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見《高僧傳》卷十五)這說明了在六世紀之前,中國佛教寺院內已經流行「唄唱」。  讚唄是以歌詠讚歎經典中的佛法僧三寶,印度佛教原本的十二部經,長行、偈頌都稱唄。圖/資料照片 佛教讚唄儀式 讚唄法會始於晉代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讚唄主要有三種用途,首先是講經儀式,通常行於講經前後;其次是六時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課誦之用;最後是經懺法會,例如「觀音菩薩聖誕」、「梁皇寶懺」、「水陸法會」等。唐代之前出現的讚唄作品,有《如來唄》、《云何唄》、《處世唄》及《讚佛偈》等,唱詞都出自佛經。 在佛教講經、授戒、誦經等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唄,稱為「作梵」。這種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故又義譯為止斷或止息。據《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傳》記載,講經法會的成員有法師、維那、梵唄等,各有專職,梵唄即歌讚專職之人。 講經時的讚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後。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記載,講經應遵行的儀式:初禮三寶,二讚高座,三打磬靜眾,四讚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復作讚唄、九下座禮辭。講經法會中的讚唄一職,有時亦可由聽眾任之。  據佛教經典記載,緊那羅常在法會中詠讚諸佛,以音樂莊嚴道場。圖/微信禪林網 佛教梵唄形式 佛教梵唄形式可以分為讚、偈、咒、誦四大類。讚,有祝禱和歌頌佛菩薩之意。「讚」為韻體體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為一組,例如《戒定真香讚》、《佛寶讚》、《楊枝淨水讚》等。「偈」有五字體和七字體之分,也有八句復唱,也有四句復唱。「咒」由梵音轉讀,只可意會而不可解讀,無韻咒常以木魚單點伴擊;有韻咒則以磬、鈴、鐺伴奏。「誦」與讚同是韻體體裁,但更富音樂性。 梵唄音調參差 梵唄的詠唱不限於講經、行道,也常用於一般齋戒會。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設「八關齋會」,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又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戒會。另外,唐代譯經道場置有「梵唄」一位,與譯主、筆受、譯語、潤文、證義、校勘等同為譯場九種職位之一。 讚唄流傳以後,其音調也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的有南北之別,南北梵音,各有特長。梵唄普通分為三節,即初唄、中唄、後唄。據《南海寄歸傳》卷四〈讚詠之禮〉記載,學習讚唄有許多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製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  在佛教講經、受戒、誦經等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唄,稱為「作梵」。圖/資料照片 唱讚形式多元 佛教梵唄,亦稱為「唱念」,唱念內容除《水陸道場儀軌》及《瑜伽焰口》等屬於佛事,古德多於課誦、祝延等舉唱。一般最流行的是六句讚及八句讚,六句讚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讚六句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讚,代表作品為《爐香讚》。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讚韻調流行最廣。 《香讚》還有數種,例如「戒定真香讚」、「寶鼎讚」等;北方另有一種讚譜,讚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讚,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各系一讚。這類的讚唄,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 八句讚是由八句讚詞構成,多於誦經之後所唱,亦稱為大讚,如《三寶讚》、《彌陀讚》、《藥師讚》等。近代禪林梵唄,有「四大祝延」、「八大讚」,都是佛寺僧眾於佛誕、安居時常唱的名讚。唱念方法的記譜法,只用點板,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大小、音階高低及旋律等,均依口授。  讚唄中的《香讚》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故。圖/資料照片讚唄中的《香讚》多於法會開始時唱之,用以啟請諸佛故。圖/資料照片

MORE

大馬達城蓮花綻 芙蓉佛光緣安基

【人間社記者戴家恩森美蘭報導】馬來西亞佛光山「芙蓉佛光緣於森美蘭新據點安基暨灑淨祈福典禮」,9日於芙蓉達城的新據點舉行,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及佛光山雲林講堂住持慧得法師主持典禮,700人共同誦經祈福及灑淨,場面殊勝莊嚴。 參與人員有森美蘭州行政議員張聒翔、亞沙國會議員謝琪清、沉香州議員吳金財、中馬佛光協會協會長拿汀斯里楊翠蓮、金群利集團董事經理何官訓等政要及社會賢達,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佛光山東禪寺副住持滿慧法師、佛光山怡保禪淨中心監寺慧性法師、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聯合會會長林汶楷等人共襄盛舉。 經過7年規畫,森美蘭芙蓉佛光緣新據點9日正式奠基施工,工程預計2年半,完成後不僅是大馬佛光山另一個地標性道場,將成為集教育、弘法和文化於一身的弘法據點。 工程預計2年半 致力兒童發展 啟建新據點的因緣是芙蓉佛光緣空間有限,加上各宗教場所先後在芙蓉達城興建和啟用,金群利集團創辦人兼集團副執行董事主席拿督斯里李典和,在2017年捐獻土地給佛光山,作為芙蓉佛光緣的新據點,其土木建築費用由李典和個人及其公司名義承擔。 興建計畫獲得森州政府、佛光山和十方大眾支持,耗資1600萬馬幣(約新台幣1億元)的芙蓉佛光緣新據點,占地1.86英畝(約0.7公頃),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尺(約6000平方公尺),未來有大雄寶殿、幼稚園、社教教室、齋堂、滴水坊、青年活動中心、禪堂及可容納200多人的講堂等,希望能成為森州一個社教與文教中心,並擴大至青年兒童發展。 集體創作因緣 融和才有力量 心保和尚指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時常提倡宗教融和,有融和才會有力量和互動,希望透過芙蓉佛光緣的新據點,推動與各宗教的互動。新據點所在地的達城,綜合各宗教的地方,非常殊勝和特別。 心保和尚指出,在星雲大師的開示裡,常聽到「集體創作」,集合所有人因緣力量,才促使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動土禮,能夠圓滿進行。心保和尚期許道場落成後,信眾能持續護持佛法、護持道場。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四大宗旨,這也是芙蓉佛光緣竭力追求的目標。」李典和表示,如今的達城有清真寺、興都廟宇及錫克廟宇,接下來也會迎來衛斯理教會,相信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建立,將進一步豐富達城多元並存的宗教與人文色彩。 議員張聒翔表示,宗教土地轉換流程較繁雜,芙蓉佛光緣新據點的落實,顯示州政府的開放透明,讓各宗教能在森州進行活動。政府重視人民的宗教信仰,甚至成立非伊斯蘭事務行動理事會,協助各宗教團體解決土地等問題。張聒翔代表州政府宣布撥款2萬馬幣,以示支持芙蓉佛光緣落實新據點。  

MORE

佛神像守護者 卓進勇願當蠟燭點燃光明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從事佛像製作逾40年,卓進勇2021年邁入70歲之際時,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除了持續耕耘佛像的修繕、外借與轉贈結緣服務外,最大的心願是建構一個苗圃,打造一個平台,培養專業的工藝與宗教文化藝術創作人才,傳承佛像製作的知識與技藝,「人生到70了,就是把最後的熱情,跟蠟燭一樣燃燒殆盡,就算不能當材料,我也願意當肥料!」他饒富熱情道。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公分高的景泰藍五方佛。圖/記者曹麗蕙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卓進勇領軍的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將首度公開亮相,舉辦宗教藝術展,屆時民眾將會鑑賞到別出心裁、186公分高的景泰藍五方佛、琉璃藥師佛、漢白玉媽祖、黑曜石關公等20多尊不同材質佛神像,更邀請膠彩畫名家陳恭平,以及漆線、安金、雕塑師傅到展覽現場,親自拆解示範佛神像製作的細膩工藝,邀民眾細品味宗教藝術之美。 琉璃佛。圖/記者曹麗蕙 卓進勇出身農家子弟,父親是虔誠佛教徒,哥哥後來也在基隆靈泉寺出家,「退伍後,我在哥哥帶領下,進入了佛像製作,至今已45個春秋了。」正因有信仰基礎,卓進勇都秉持恭敬與歡喜心製作每一尊佛像,「當慈悲莊嚴佛像完成後,被大家請到寺廟、家中供奉,信徒在拜佛時,能從清淨法相中,心生虔誠,得到法喜,我也會覺得非常歡喜。」 紅木觀音菩薩。圖/卓進勇提供 看到法會有需要 發心外借佛像 鏡頭轉到1980年代,當時台灣佛教鼎盛,各地常有法會啟建,亟需佛像布置臨時佛堂,1986年起卓進勇便直下承擔,發心免費提供佛像莊嚴道場,「從一開始10多尊,後來欲罷不能,愈做愈多,最後增加到200多尊,尺寸從最小60公分到最高5公尺都有,全盛時期台灣1年有200多場水陸、齋僧等各式法會,大部份的佛像都由我提供,甚至國外如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的寺院道場也都會來借佛像。」 嵌珠彌勒。圖/卓進勇提供 200多尊成本也要逾2000萬,再加上搬運過程中難免磨損,回來後需要維修,卓進勇也特別租借200多坪倉庫安奉這些佛像,這些都需龐大經費支付,「我本身並無這麼大財力,過程中有借錢來圓滿,但因為自己是佛教徒,看到佛教有需要,剛好又從事相關行業,就想盡自己一份心力。」不僅如此,卓進勇也協助寺院道場、民眾媒合佛像轉贈,「例如有些寺廟精舍製作新佛像,希望舊佛像能找到有緣人轉贈供奉,我們也會鼎力玉成。」 將事業轉志業  成立修繕協會傳承 為什麼想在古稀之年成立中華國際寬宏佛神像修繕協會?卓進勇分享:「70歲之後,我想把事業轉為志業」,除了希望協會延續佛像的外借、修繕與媒合外,「最重要是協會聚集我們這一輩經驗豐富的佛像創作者、工藝家,希望把累積幾十年的知識經驗、技藝功力傳承下去」 景泰藍孔雀明王。圖/記者曹麗蕙 「若沒有建構平台傳承,眼睛一閉什麼都消失了,很可惜。」他強調,「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展現生命的價值。」有人說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本來就沒有要討好,吃力沒關係。」包括木雕、銅雕、漆器、玉器等各材質佛像在製作上的技術、修繕等,他們都會傾囊相授,盼能拋磚引玉,培育更多新生代,也樂意與同行交流分享,一同促進宗教藝術產業蓬勃發展,未來朝國際化邁進。 迴向韋馱。圖/卓進勇提供 蔬食文化節亮相 首推宗教藝術展 卓進勇說:「福報相當用心推展國際蔬食文化節,意義格外不同,也因此協會選擇在活動中跨出對外的第一步,首度推出宗教藝術展,讓大家更認識我們。現場也將陳列景泰藍、玉雕、銅雕、琉璃、水晶、漢白玉、阿富汗玉、緬甸玉、黑曜石等不同材質、不同造型工法的佛神像作品,同時邀請多位工藝大師親臨現場示範技藝,讓民眾能從製作到展品的過程中,一窺宗教藝術豐富面貌。」 《延伸閱讀》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MORE

【圓融無礙】 華嚴三聖 微妙莊嚴

文/本報綜合報導 「華嚴三聖」是《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一、毗盧遮那佛;二、文殊師利菩薩;三、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於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三位聖者 史源發展 「華嚴三聖」在中國最早是由李通玄在《華嚴決疑論》提出來的,他謂《華嚴經》以佛果不可言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而毗盧遮那佛悲智無比,是文殊、普賢的總體,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因此,華嚴三聖是顯示總別悲智的法門。 華嚴四祖澄觀國師繼承李通玄「華嚴三聖」思想,並發展成《華嚴經》的一種觀法。澄觀在《三聖圓融觀門》云:「三聖者,本師毗盧遮那如來,普賢、文殊二大菩薩是也。三聖之內,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超言想,且說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這是說文殊、普賢和毗盧遮那佛三位聖者,以文殊、普賢為因,毗盧遮那佛為果。  「華嚴三聖」是《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圖/微信旃檀精舍 心佛眾生 圓融觀法 佛教三聖圓融思想是《華嚴經》的宗旨,此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證之「理、證、智」亦不離心;眾生之心念即是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普賢,不空如來藏則是文殊。最後,總如來藏之理是毗盧遮那佛,故須在此一念上具足三聖圓融之觀法。 跟隨澄觀大師多年的高足,被後世尊稱為華嚴五祖的宗密,創造了華嚴三聖像。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一「道場七門第六嚴處」記載:「以香泥塗地,懸諸幡華,堂中置盧舍那像,兩畔置文殊、普賢二像,是為三聖。佛前安圓覺經,以函盛之,點蓮華燈,焚百和香,諸莊嚴具,唯要潔淨。」 華嚴三聖像經由李通玄和澄觀及其高足宗密,從《華嚴經》毗盧遮那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圓融無礙的關係,而有「華嚴三聖」及其觀法之發展。華嚴三聖像造像,源於四川,從唐末至宋代,已遍傳至各地。  毗盧遮那佛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能放智慧之光,普照法界眾生,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圖/微信旃檀精舍 華嚴三聖造像 中國四川是華嚴三聖造像最早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在大足、巴中、安岳、資中的石窟群。華嚴三聖像的成立,可推定是在唐朝宗密在世時,大約是九世紀初期。從文獻來說,可視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為華嚴三聖像之初創。 從文物來說,四川重龍山摩崖造像,以西元845年及858年的題記亦可為證。以四川為中心所造的華嚴三聖像,經五代至宋代向東傳播,在杭州飛來峰有石造刻像。金代在山西北方的大同善化寺也有造像,西夏時代的榆林窟則繪有壁畫。 華嚴三聖形式 《華嚴經》描繪一個莊嚴神妙、盡善盡美的佛國世界,稱為「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分別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毗盧遮那」意為除暗遍明,以智慧日光照遍一切處,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的善根,乃至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殊勝事業。 文殊菩薩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代表佛智,所乘的獅子 ,象徵其威猛。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信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這種華嚴三聖像在中唐以後,漸漸形成一種特殊的造像形式。 安岳石窟華嚴洞  安岳縣赤雲鄉箱蓋山斷崖上的安岳石窟華嚴洞。圖/微信旃檀精舍 安岳石窟華嚴洞高6.2公尺,寬10.1公尺,深11.3公尺,洞窟後壁正面有高5.2公尺的華嚴三聖像。中是毗盧遮那佛,左是騎獅文殊,右是乘象普賢,左右壁上各有五尊菩薩坐像,其中左壁上有觀音,右壁上有彌勒。與石刻題記的大般若洞,都是南宋時期所雕造。 石鐘山石窟華嚴三聖像  雲南劍川石鐘山上石窟群的華嚴三聖像。圖/微信旃檀精舍 石鐘山石窟華嚴三聖像是在雲南劍川石鐘山上的石窟群,其中第四窟裡有石雕華嚴三聖像,推測是雕造於劍川歸入南詔國版圖的794年後,即8~9世紀。 鄧峽石筍山華嚴三聖龕    四川鄧峽石筍山上的華嚴三聖龕。圖/微信旃檀精舍 四川鄧峽石筍山上有華嚴三聖龕,主像為坐在蓮台的毗盧遮那佛,手結禪定印。左側是騎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右側是騎著青毛獅子的文殊菩薩,前面還有兩名童子合掌站立。 榆林窟第二窟華嚴三聖壁畫  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榆林窟第二窟華嚴三聖壁畫。圖/微信旃檀精舍 在位於敦煌莫高窟附近的榆林窟的第二窟中,保存著繪於西夏時期(1032~1227)的華嚴三聖說法圖壁畫,三聖周圍排列供養菩薩、弟子、天龍八部、梵天、龍王等有情眾生,腳下飄浮著五色祥雲,充滿濃厚的佛國氛圍。

MORE

台北道場三皈五戒 佛子福慧增長

【人間社記者胡琇媚台北報導】佛光山台北道場於三月三十日舉行「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典禮」,恭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法,為近七百名發心求受三皈五戒的信眾證盟受戒。 心保和尚恭喜戒子皈依三寶,令身心有依靠、法身慧命得增長。皈依佛,即皈依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證悟世間緣起及因緣和合的空性智慧。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心、佛、眾生等無差別,透過修行去除煩惱,可以與佛平等。」「法」即八正道,是通向涅槃解脫的道路;皈依法,可具足正見,如《雜阿含經》云:「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了解世間法的因緣果報及出世間法的緣起性空,即可隨緣安住、自在生活。「僧」是弘法利生的佛教團體,皈依後要自動發心,做佛教的「不請之友」,常回道場,增長法身智慧。 持戒是修行助道   保護三業清淨 「持戒是修行的助道。」心保和尚說明,戒,不是束縛,是佛陀指出的修行之道。在家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受戒讓自己多一層保護與提醒,增益菩提道業,是殊勝的福德因緣。 戒會講習,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說明皈依受戒的意義和功德,期勉戒子相信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做自己的主人。大師經常提醒「我是佛」,只要相信自己具有佛性,就能持守五戒、不侵犯,生命財產獲保障,也令家庭和樂幸福。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根本,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滿謙法師指出,三皈五戒也體現「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皈依三寶、自己作主是民主;求受五戒、不毀犯他人可保護彼此自由;肯定眾生皆有佛性,就是平等。 從積極面看,不殺生是「愛護生命」,不偷盜是「喜捨」,不邪淫是「彼此尊重」,不妄語即「誠信」,不飲酒、不吸毒可避免因亂性而喪失智慧。五戒能全數持守,就是「滿分戒」。持守五戒令身、口、意三業清淨,具體來說就是力行「三好」。 戒會最後,由心保和尚灑淨清淨身心,戒子搭衣合掌,一起禮謝得戒和尚,場面莊嚴法喜。 孫翠鳳求受五戒   佛青發願弘法 明華園戲劇總團當家台柱孫翠鳳素顏輕裝,與青樺視覺攝影公司董事長蔡青樺一同參加戒會。孫翠鳳在二十五歲時,因喪子之痛首次與佛光山結緣,二十年前已皈依星雲大師座下。星雲大師曾鼓舞她「用戲劇洗滌人心、宣揚忠孝節義,也是法布施」,這次因緣具足得以受戒,感到欣喜萬分。 來自中美洲瓜地馬拉的戒子桑如雅,三月初甫於葡萄牙佛光山道場以佛化婚禮完成終身大事,今日把握因緣求受五戒,祈願家庭和樂幸福。 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胡素華陪同台北道場「藝起來讀書會」的成員黃雅蘭、徐曉明前來,藝起來讀書會由從事藝術工作的女企業家組成,七年來共讀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及《金剛經講話》;問起受戒因緣,三人齊聲笑道:「因緣具足」。 許多戒子闔家參與,年齡從一歲到九十多歲高齡,體現佛光人的信仰傳承。松二分會蘇碧輝高齡九十五歲,偕兒孫共五人與會;許惠娟帶著兒、媳及一歲多的孫子來皈依;松三分會許貫琳闔家六人,一起求受五戒。 北投二分會的曾繁穎帶著女兒前來,大女兒曾紫玲即將赴美讀書,期望以善法因緣,讓女兒未來能親近西來寺道場;對於就讀高一的曾紫晞,則祝福她能獲得心靈平靜。 佛光青年及青年書院學生集體求受戒法,由譚均廷代表受訪,表示受佛法精深奧妙吸引加入青年書院,從而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受持五戒是對自我的肯定,期許未來能將人間佛教推廣至生活。

MORE

大馬佛光山三皈五戒 千人迎光明

【人間社記者卜佛海仁嘉隆報導】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於十四日舉行「二○二四年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典禮」,恭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法,為千人證盟受持三皈五戒。 「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典禮」開堂和尚、佛光山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在典禮開始前向與會者講解三皈五戒典禮儀軌,讓戒子更具信心。慧思法師強調,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受持一切戒的根本,藉由三寶威德加持,淨化身心並找回生命的價值,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佛性,帶來幸福自在、解脫的生活。 發菩提心 在人間修行佛道 心保和尚開示指出,人人心中有了「三寶」後,身心就有了依靠、福慧增長,去除煩惱,達至解脫自在。「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並說明五戒是「提醒」自己言行準則,並非束縛。 心保和尚說,佛陀誕生、成道和涅槃都在人間,是在人間修行的佛陀;佛陀的事蹟指引大眾,「修行可以成就解脫道」,佛陀所悟的就是世間緣起法,期勉大眾不執著,才能出離世間煩惱。 戒子依儀軌,進行懺悔發願、宣誓受三皈羯磨,並於秉宣五戒後披搭幔衣,也在心保和尚灌頂灑淨後完成受持五戒儀禮。心保和尚期勉戒子「發菩提心、成就佛道」。 心保和尚說,戒子在皈依後就是佛弟子,鼓勵新戒要常回寺院,寺院是法身慧命之家,做菩薩義工也能增長福慧,受五戒後要以佛陀為師,修行上以戒為導師,期許戒子了解「戒」的含義,是良善的提醒、也是導師。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恭喜戒子,完成三皈五戒的典禮,叮嚀所有皈依者都是佛光會的預備會員,鼓大家一起加入這個大家庭,一起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發光發熱,任重道遠,光大佛教,捨我其誰。 福慧增長 正知正見滅無明 此次受持五戒的陳素愛和妹妹陳素玉都覺得很幸運,在友人的引薦下參加了「甘露灌頂三皈五戒典禮」。陳素愛說,星雲大師是一位偉大的出家人,也是一位哲學家,是令人尊重的大師,能依循大師的指點,皈投在佛陀座下非常歡喜。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起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今日的三皈五戒典禮,千位佛子都得到無可量化的佛法利益及法喜,期望能達到心保和尚的叮嚀,「通過修行,慢慢減少煩惱,習氣」,產生正見,不貪不瞋、不起無明。

MORE

培養穩定情緒 天主教以行動劇鼓勵孩子「活出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屏東縣政府統計,一年透過113專線通報千餘件兒童受虐案,而家庭暴力案件也有4千餘件,外界質疑應該還有更多潛在未經通報的黑數案。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深入泰武原鄉部落,並將課程導入行動劇,培養孩子穩定情緒管理及解決衝突能力。 響應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推出「活出愛No Angry Day」活動並導入情緒管理、國際兒童公約等課程,透過系列活動,籲各界關注兒童權益及情緒管理。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今(4/16)日指出,於泰武部落執行系列兒少團體活動課程,鼓勵孩子激盪討論面對情緒問題,讓孩子分享相關情緒管理案例,及因應家暴的應變,還將課程內容編製成行動短劇。 屏東縣泰武鄉馬仕耶穌君王天主堂舉辦的「活出愛No Angry Day」活動,由天主教泰武鄉法蒂瑪堂等單位合辦,旨在關注兒童權益及情緒議題。 單國璽基金會董事杜勇雄神父指出,為改善部落家長打罵與孩童的情緒管理問題,由專家帶領團體課程,同時為培養孩子們解決衝突的能力和健康的人際關係,再延伸到家長,以遏止手足間暴力與家庭暴力的發生。  

MORE
/3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