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不傷陽氣 樂活養生喜迎春

THE MERIT TIMES
文/記者陳玲芳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賴睿昕中醫師。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羅季怡營養師。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肉桂是三九貼材料之一。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冬季養生,「不傷陽氣」是重點之一。平時要防寒保暖,出門戴圍巾,並且注意足部保暖。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枸杞是紅白補腎粥材料之一,有補精血、益肝腎的作用。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全穀雜糧類是吃素者三大蛋白質來源之一。 圖/翰鳴堂中醫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Pexels
文/記者陳玲芳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大寒日常養生重點為「不傷陽氣」、「不損陰津」。

冬季是保健養生重要時期,「不傷陽氣」亦即順應「冬藏」原則,早睡晚起,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很多人習慣早晨出去運動,但在此時節,建議日出後再外出行動,甚至可以適度晒太陽,讓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記得戴上口罩、帽子及圍巾,並且注意足部保暖。

「不損陰津」,因冬季為相對乾燥時期,隨著水氣減少,人體內的陰液也會容易不足,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攝取水分不夠,易造成血液太過濃稠,若再加上血管彈性功能下降,則易誘發心腦血管梗塞等問題。

睡前泡腳 可祛寒助眠

所以,要盡可能增加飲水量,不要等口乾再喝水。每天入睡前與起床後,都要喝幾口溫水。大寒時節,切忌運動過量、出汗太多,避免陽氣隨汗液而出,受到損傷,以微微出汗最好。

賴睿昕也建議,睡前「泡腳」、按摩「穴位」可祛寒助眠,增加免疫力。腎經起於腳底,腳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所以「足部保暖」至關重要。

腎虛患者可以睡前泡腳20分鐘、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即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睡覺時並穿上襪子保暖,來達到「養腎固精」作用。

命門腎火為生命之源,可以用按摩方式來暖腎助陽。容易怕冷的人可以把雙手搓熱,每天花10分鐘按摩、熱敷腰部「命門穴」(位於脊椎上,第2腰椎下方,前方對應肚臍)及「腎俞穴」(命門旁開一寸半,約兩指幅寬)。

飲食方面,其實不只黑色食物可以補腎,白色食物也有補腎效果,例如山藥、芡實、白果等都是很好的補腎食材,而紅色的補腎食材則以「紅棗」與「枸杞」為主。此外,適量飲用紅葡萄酒,也有助於補腎。 

三九貼 提振身體陽氣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當中有兩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氣,分別是冬至後的「三九天」和夏至後的「三伏天」。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三九天是天氣最寒冷的時候。

此時節,由於天氣變化,人體抵抗寒邪能力下降,使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關節痛等虛寒性疾病容易發作或病情加重。所以此時運用三九貼增強人體陽氣,提升抗寒能力,能起到治療與保健的作用,與三伏貼配合,效果更加明顯。

三九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節,此時人體陰氣旺盛,陽氣潛藏,因此更需要辛溫散寒、祛痰逐飲的藥物,在特定穴位進行敷貼,使溫熱藥材經由皮膚吸收,透過穴位經絡直達病所,可以有效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作及提振身體陽氣。

中醫以肉桂、乾薑、艾葉、麻黃、白芥子等10種材料做成中藥,在背部特定穴位敷貼,皮膚吸收後,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可驅散寒邪,預防過敏性疾病。



食療DIY

紅白補腎粥

一、材料

山藥1根(約300克)、芡實40克、大米100克、枸杞5g(先泡軟)、大棗5顆(剪碎)。

二、做法

1. 芡實洗淨後,用清水浸泡2小時。

2. 將浸泡好的芡實放入鍋中,倒入1500ml清水,大火煮開後,調成小火煮30分鐘,然後倒入大米繼續用小火煮20分鐘。

3. 將山藥去皮切片,以及紅棗、枸杞一起放入鍋中,再繼續煮10分鐘即可。

山藥可以平補肝腎,而芡實、大米可以調理脾胃,脾胃吸收好,營養物質才會轉換成提供我們腎氣所需要的精微物質;而枸杞、紅棗也有補精血、益肝腎的作用,每周服用一次可以讓我們面色紅潤、精力充沛,減輕疲勞感。



過年吃素 大好時機

「過年期間,面對大魚大肉,我想開始吃素。但聽說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取對素食者而言真的這麼困難嗎?我應該怎麼吃,才可滿足一天所需?」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營養師羅季怡表示,對於素食者來說,蛋白質的選擇的確會比較少,但只要能夠多注意食品的選擇,其實並不難攝取到足量的蛋白質。而且對現代人來說,飲食通常不會缺乏蛋白質,因為從早餐喝的牛奶、豆漿,或是午餐吃的藜麥飯、炒豆乾等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不少蛋白質,很容易便能達標。最重要的是,進食時要「有意識」地選擇食物,而且依據自身活動量與生活型態,變化、調整攝取量,達到「足量」而不「過量」的程度,才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素食者三大蛋白質來源

多數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質,除了肉類、蛋奶類之外,蔬菜水果中其實也都含有蛋白質,只是含量較少。對蔬食者或素食者而言,除了蛋奶類之外,主要蛋白質來源有三種:

一、豆類/豆製品

黃豆、黑豆、毛豆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而用此原料製成的豆腐、豆漿、豆乾,也不會因為再加工而導致蛋白質流失,是很好也很容易攝取到的蛋白質來源。光是一杯豆漿(240ML)就含有7公克左右蛋白質。

二、全穀雜糧類

全穀雜糧能提供醣類與蛋白質,是人體熱量來源之一,其中有「超級食物」之稱的「藜麥」,更是含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且具有完整的9種胺基酸,可提供「完全蛋白質」,因此很適合成為素食者攝取蛋白質的來源。另外,紅豆、綠豆、鷹嘴豆也是滿好的蛋白質來源。

三、種子堅果類

種子跟堅果類食物不只含有脂肪,更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像是花生、葵花子、南瓜子等的蛋白質含量都相當高。但攝取此類食物時也要注意,因其脂肪含量也高,千萬不要因為營養、健康又好吃,而不小心吃過量。建議一天最多攝取1至2湯匙分量即可。

除了注意攝取量,羅季怡也提醒大家,選擇食物時要把握兩個原則:

一、愈原型愈好

許多豆製品都有進行額外加工,建議選擇加工程序較少、添加物較少的豆製品,比如豆漿、豆腐、豆乾。至於素雞、素火腿這類素肉,在製造時為了增加口感、味道與造型,會額外使用添加物與油脂,吃多了反而增加身體負擔,所以建議減少食用。

二、吃足量而不過量

不論吃葷或吃素,蛋白質都不是吃愈多愈健康,因為蛋白質的攝取量一旦超過身體需求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囤積。至於腎臟不好的人,吃太多蛋白質,會加速腎臟損壞速度,建議可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規畫個人飲食建議。

羅季怡提醒,素食者除了蛋白質之外,也很容易缺乏維生素D、B12、鈣、鐵、鋅跟omega-3。這些營養素主要來源為動物性食品外,雖然也有植物性來源,但多半吸收率、利用率較低,因此應該視個人情況,與醫生、專業營養師討論並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額外攝取保健品,來做營養素的補充。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