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民國子午線:南京中山大道

THE MERIT TIMES
文/尚智
字級
收藏文章
19觀看次
文/尚智

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定都於南京,稱為南京特別市,開始推動大規模的都市計畫,其中以「首都計畫」為代表,將大量資源投入首都建設。而首要工作,就是新闢整座城市的交通大動脈──中山大道。

一九二八年八月,首都建設委員會成立「建設首都道路工程處」,根據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該處業務報告,分設計與建築二科,負責建造中山大道,由南京市長劉紀文兼任處長。中山大道工程費共一百五十萬元,其中七十五萬來自華僑捐款,路基土方由當局調派工兵建築,路面工程經公開招標,由該市工務局、各營造商分段承包。

中山大道是首都水陸交通進入中山陵的主要幹道,始自南京西北方的下關,往東南一線至鼓樓(今中山北路),一路往南至新街口(今中山路),最後往東一線至中山門(今中山東路),再連接至陵園大道抵達中山陵。沿路還有中山橋、逸仙橋、中山碼頭等工程,全長共十二公里。

中山大道的建造標準十分嚴格,路面中央是柏油鋪成的十公尺寬快車道,左右兩旁以行道樹分隔,有四公尺寬的遊憩道(預留為電車道)、六公尺寬的慢車道、五公尺寬的人行道。以快車道為例,先用三十公分大石塊作為路基,再放上十五公分碎石,最後鋪上一公分厚的柏油。

由於沿線地形複雜,施工困難,尤其冬季雨雪連綿,工程進度緩慢。第一期工程原定於一九二九年二月底完成,後來延至五月完成,所幸當年六月一日的孫中山奉安大典依然如期舉行。同年三月,南京市長劉紀文於中央廣播電台以「建築中山大道的經過」為題發表演說(收入國民黨黨史會一九八二年出版《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首都建設(三)》),是後人認識中山大道的重要史料。外界多認為,中山大道是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櫬而建的大道,但他強調不只如此,還有建設首都、整頓交通方面的考量。

劉紀文表示,南京是孫中山指定的首都,然而當時南京的道路並不完善,建築參差不齊,應有大規模的建設,使之與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美國華盛頓等世界名都並駕齊驅。而建設市政的第一要務就是整頓交通,因此開闢中山大道,橫貫全市交通。由於中山大道沿途徵收的公私土地近五百戶,為了減少民怨,市府對被拆除的房屋發給拆遷費,居民優先入住租金低廉的市民住宅,而徵收的土地將來按市價發給補償費。

中山大道建成以後,沿線有許多民國時期的重要官方機關,包括海軍總司令部、交通部、鐵道部、外交部、總統府、中央醫院、勵志社、中央博物院等。這些民國建築大部分保存至今,因此中山大道也被譽為「民國子午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舉行一九二九年的孫中山奉安大典,在中山大道與陵園大道沿路種植從上海引進的法國梧桐,作為迎櫬大道的行道樹,對南京的城市風景影響深遠。法國梧桐已成為今日南京街道的一大特色,也是老南京人的集體記憶。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