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雙語政策再檢討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蔡政府推動的「二○三○雙語政策」近期引發爭議。檢視實施兩年的成效,從小學到大學都出現亂象,不論是師資還是教材乃至於學程,幾乎都是趕鴨子上架,且成效不彰。

多數學生認為,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只會影響該科的學習成效,而英文也不見得學好。學者更認為英語難和本土語言共存共榮,建議暫停雙語政策。 

從國際化來看英語是國際語言,不論在資訊的取得、應用方面都更直接,在國際場域的溝通上也便捷許多,尤其國際間的最新或最頂尖的資訊,大多數是英語發表。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當然和雙語政策有關,近年,印度的科技迅速崛起也和雙語教育有關。

主張雙語教育者認為,雙語教育是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而且從歐盟的經驗看,根本不必擔心會排擠母語的問題。 

反對雙語政策者認為,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我們應該發展的是多元語言,落實「多語台灣,英語友善」,而不必特別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他們認為,英語普遍使用一定會使得母語使用者愈來愈少。就以台灣原有的方言為例,除了被視為台灣話的閩南語一枝獨秀,客家話、原住民語言都愈來愈沒落,主要原因就是使用國語後造成方言的使用降低,一代一代過後就自然沒落。 

這是從政策面看雙語教育的爭議。台灣一直都沒有推廣雙語教育,但卻無礙於台灣人拿到諾貝爾獎,也無礙台灣經濟的發展,如台積電至今仍是舉世矚目的護國神山。可見雙語教育未必會對整體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產生必然的作用。

畢竟個人的研究才能或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靠個人或是企業的實力。當然這些頂尖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都具備英語能力,然而他們的英語能力也不是在雙語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而是個人的努力,多方面的因素匯聚而成。 

從實際的執行面來看,雙語政策實施兩年下來問題重重。有些私立大學的法商學院系所招生根本就不採取學測英文。

教育部用上百億的預算,選出重點培育學校,也列出績效指標,但是學校根本無法落實,有些系所只是象徵性地另外開了英語課程,如傳播英文、新聞英文之類的,基本學科仍是用中文教學。 

至於中小學就更難了,有些老師擔心用英語教學會拖累進度,乾脆直接用中文教學,最後一堂再象徵性的用英語講一下。而藝術課程用中文都不好解釋,用英文就更不知所云了。畢竟一下子要讓所有學科老師都能用英語教學,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過去從小學開始學英文到大學畢業,連開口都不會講,學習語言沒有那樣的環境,根本就不可能。一些雙語國家所以能成功,就是從小開始講,形塑一個英語的語言環境,但相對地就會造成母語的流失。 

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多一種語言能力等於是多一項才能,但語言的學習不必填鴨式的教育,更何況語言背後是文化的底蘊。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自然就會排擠到母語,喪失了母語能力就等於喪失了母語的文化底蘊。

今政府為了遂行去中國化的目的,推行雙語政策是最有效且快速的方法,但是一旦台灣人失去了中華文化的根,那還剩下什麼?這才是雙語教育最值得關切之處。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