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台灣風情】台北府城與安山岩

THE MERIT TIMES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很多人都有從台北搭捷運到淡水的經驗,途中會經過一個怪怪的地名──唭哩岸站。大家覺得怪,因為它不是漢人熟悉的地名。

現名「吉利」的唭哩岸,早期的確不是漢人住的地方,而是平埔族的聚落,也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之地,如今尚存有明永曆年間創建的「慈生宮」,殿內供奉神農大帝。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唭哩岸地區對台北的建城,可是大有貢獻呢!

清光緒元年(一八七四)台北設府,立即著手建造城廓,至光緒六年落成。至於五座城門的城樓,則是過數年後始先後建造落成。台北城除城門是使用觀音山石建造外,城牆大多使用今北投區唭哩岸的白色「安山岩」砌成。

日治時期拆毀城牆後,白色的安山岩被移用於建造三線道路,以及其他大路的下水道。當時的下水道屬明溝,非暗渠,兩岸皆用城牆之石護岸,相當美觀。至光復後明溝改為暗渠,唭哩岸安山岩之美不再復見。

清光緒年間(一八七四~一九○八),大直北勢湖金面山以及後面的內湖連山,也有採石場出產「安山岩」,供台北府城築牆所用。至於如何自山上運下石材,又怎麼利用舟船運至府城,地方父老言知鑿鑿,均說是由小舟溯淡水河至今日北門外。而內湖山上,確有大小石塊散亂於荒煙蔓草之中,如今被指定為「內湖清代採石場」(環山路一三六巷底),為該地住民珍視的一處鄉土古蹟。

北投區的唭哩岸,在明朝時由漳州人開發,後漳人遷往八芝蘭(今士林區),泉屬安溪人遷入。內湖區則在清乾隆時由廣東客家人開發,嘉慶初年,八芝蘭部分漳人翻過大崙尾侵入內湖,將客家人驅逐,占有該地。從此,內湖就成為漳州人的地區。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