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學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THE MERIT TIMES
社論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社論

大學申請入學剛放榜之際,而部分學校停招、退場的消息也陸續傳來。據教育部審議結果,包括大同技術學院、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等三校,須自一一二學年起停止招生。隨著台灣少子化現象的加劇,大專院校退場已是大勢所趨,造成此一情況發生的固須檢討,更重要的是,面對此一問題,我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對策來。

剛公布的大學申請入學結果顯示,今年度招生缺額多達一萬六千一百二十一人,創下五年來的新高紀錄,不只缺額過半的學校增至十一所,包括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等台灣的頂尖學府,缺額也都突破百位數,凸顯生員不足的情況相當嚴峻。

當學生愈來愈少時,放任學校一間接著一間倒,是不是應有的主要選項呢?很顯然的,縮減大專院校家數是正在發生的事,即使那些短期內沒有關門風險的學校,面對年年報到率都不理想,教育品質是否還能夠有效的維持,實在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況且這種結構性的問題,不管中段班的學校如何努力都難以扭轉局面。即使某一學校可能因特別的原因,當年度招生情況尚好,但一來不保證下一年度可以有同樣的成效,二來吸收的學生可能導致他校招生壓力更大,三則是為了達到數量上的指標,很難在收取學生的素質上有所要求。

當學校的供給過多,而少子化又讓生員的數量有減無增,鬆綁海外學生來台灣就讀的限制,幾乎已是短期內的唯一解決方案,簡言之,擴大開放海外學生來台就讀,已是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至於具體的做法,必須兩頭並進,一是配合國際產業供應鏈的移轉策略,台廠前往東協為主的國家設立工廠,須要熟悉當地文化和語言的人手,若擴大東南亞各國學生來台就讀,並搭配由企業提供獎助學金和就業輔導等措施,就大方向而言,確屬兼顧學校需求與企業發展的方式。

重要的是,如要推動此一作法,不只是鬆綁現有的居留、就業等限制,台灣的大學目前的教育型態也要配合改變。以東協來台學生較多的越南為例,當地高中生畢業後,許多希望可以出國繼續念大學,其中很大一部分放棄來台的原因是,我們的學校國際化不足,無法提供英文授課的環境。因此,由政府媒合學校與企業,針對來源國學生訂作學制與課程,應列為轉型的考量方式之一。

其次就是停滯中的陸生來台要設法突破,做為增加生員的另一方案。陸生來台灣較無設計特殊課程的需要,可依附現有的學習設計招生,且此項開放措施,還具有增加大陸年輕人認識台灣、友善兩岸關係的積極意義,實可拋開意識形態上的堅持,讓更多願意來台就學的大陸年輕學子順利成行。

我們還要提醒一點,目前台灣的大學不只面臨學生數量減少,台灣學習能力佳的學生,也有更多機會在全世界或亞洲的領域裡,選擇大學就讀。如建中在內的多所知名高中,常態性的收到日本早稻田或香港大學的招生說明,提供獎學金和名額爭取前往就讀,中國大陸知名高校如清華、復旦等,也設立特定的辦法提供台生就讀的機會。我們的大學不只面對學生短少的「量」的問題,在吸收人才的「質」的方面,也同樣面臨著強大的競爭。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