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典故】陛殿閣足之下

THE MERIT TIMES
文/宋玉澄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文/宋玉澄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這十六字,之前在媒體上轟傳,不過,我的重點不在為官或食祿,卻在「殿陛之間」。如果將「之間」改換為「下」,就成了陛下、殿下,之後再引申出閣下、足下,就是一冊中國尊稱的簡史,其中有典故、有故事,間接也可窺知一些古老帝國尊卑上下的制度及內涵。

「陛下」的陛,是指建在帝王宮殿下的台階;沒有說明的,是站在階旁的近臣。近臣比較好聽,其實就是貼身武士,大概就如現代領導人的貼身衛士、被訓練成擋子彈的隨從,預防不測、防止意外的人物。放到今日,應該就是俗稱的「保鏢」,用英文字bodyguard比較好懂,就是「身體」(body)的「警衛」(guard)。

東漢大儒蔡邕解釋:「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意思是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講話,只好讓站在台階旁的近臣代為轉告。

所以,「陛下」的原意是叫站在陛下旁的人轉告皇上,而不是直接稱呼皇上。但陛下、陛下叫久了,就成了一種規矩,好像陛下就是皇上、皇上就是陛下,有時臣下直接對皇上說話時,仍習慣叫陛下,其中有規矩也有恭敬之意。

陛下的問題了解了,其餘的殿下、閣下就像有了公式一樣,套入就可迎刃而解,其餘的就是細節罷了。

「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后、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歷朝歷代略有不同,但多不失此原則。「閣下」一詞,盛行於唐代,主因是當時高官的官署稱「閣」,如龍圖閣、天祿閣、文淵閣等,故以閣下相稱,當然也是尊稱。演變至今,閣下已成為對一般人的尊稱,甚至還頻頻出現在國際外交場合。

另外,「足下」也是對他人的尊稱,卻不能套用以上公式。最早出現在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其次又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

由此觀之,足下顯然是臣子對君王的尊稱。但那是戰國時期,之後這個稱謂慢慢在民間漫開。唐朝皮日休〈移元徵君書〉:「果行其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窮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首句,即是「少卿足下」。可見秦漢時期,同輩間互稱「足下」已很普遍了;至魏晉時期,朋友互稱足下就更為尋常。

另外,也有人認為「足下」一詞,是出自晉文公重耳的一聲悲嘆︰「足下,悲乎!」那足下反倒指的是人臣,是介子推;故事曲折悲壯,有臣義、有君仁,有復國之喜,有忠臣不仕之悲,一把火燒死了介子推母子,也燒出了寒食節的由來。

當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