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羌族的山神信仰

THE MERIT TIMES
文/出谷司馬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文/出谷司馬

歌手羅大佑曾寫過一首〈童年〉,其中一段歌詞寫著:「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在雲霧繚繞的崇山峻嶺中,對於神祕未知的群山,自然是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居住在中國西南的羌族,因為環境的因素也發展出了一套山神信仰,甚至可以說是一套「山神體系」。

在羌族的社會裡,「村寨」是個人所歸屬的群體;而村寨之上的「溝」,是一個更大的區域。所謂的「溝」,指的是從山中流出的小溪和溪兩岸的區域,因為兩岸都是高山,所以此處就稱為「溝」。我們常聽到的旅遊景點「九寨溝」,就是由九個寨子所組成的。

傳統上,羌族會以寨子當作一個基本單位,而不同村寨在語言和服飾上都可能有些許的不同。在傳統的社會裡,羌族人不會把女兒嫁到太遠的村寨;同樣地,他們也不會到太遠的地方給兒子找媳婦。所以,在愈傳統的羌族地區,人們的血緣關係會與地緣綁在一起;也就是說,住得愈近彼此的血緣也會愈親近。

這種親疏關係,往往也會呈現在服飾的差異上,特別是羌族女性的服飾。一般而言,羌族男性的服飾大同小異,甚至看不出來寨子與寨子間的差別;然而女性的服飾卻明顯不同,可藉此分辨出不同村寨的婦女。

村寨,可視為是羌族最基礎的行政單位,往上是「溝」,往下則有各個家族;而隨著現代地方行政組織的轉變,寨子一般則多稱「隊」或是「組」。

就像羌族婦女的服飾一樣,每個寨子都有各自崇拜的山神;鄰近的幾個村寨,又會在各自崇拜的山神之上,有共同崇拜的大山神;而在更大範圍區域,又會有一個共同祭祀的更大的山神。所以,在羌族的山神信仰裡,是一個有著層層關係的山神體系。

舉個例子來說,根據學者王明珂院士在四川松潘小姓溝埃期村蒐集到的資料,這裡有三個組,相傳是三兄弟分了家以後,老大在二組、老二在三組、老三在一組。

三個組都有各自的「山神菩薩」;老大所在的二組又分為上、下兩寨,兩寨也各有各的山神菩薩。此外,二組的下寨與一組,共同祭祀一個山神菩薩──「忽布姑嚕」;同時,這三個組還有一個共同祭祀的大山神──「格日囊措」大菩薩。由於一、二組共同祭祀「忽布姑嚕」的緣故,因此一、二組常常聯合起來跟三組的人打架。

這段記述是很典型的羌族「三兄弟故事」,述說著他們的祖先原是緊密的兄弟關係,後來因為分家才成為不同的寨子。而在這段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大小山神在羌民信仰中形成的階級體系,甚至影響了村寨之間的親疏與敵我關係。

這種信仰體系,也有點類似台灣常見的「公廟」與「角頭廟」的模式。公廟猶如大山神,是角頭廟所尊崇的上層信仰,下轄多個地區性的角頭廟,可以調停角頭廟之間的糾紛;一旦外來勢力入侵,公廟也可號令角頭廟一致對外。

公廟把不同族群的角頭廟整合在一起,就像大山神整合了小山神以及寨子裡的信眾一樣,藉著信仰將民眾結合成一個緊密的體系。儘管一個是在中國西南的山溝之間,另一個則是在台灣的農村社會,但是這樣的相似性,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