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語禪機】一串穿卻指頭禪

THE MERIT TIMES
文/林明昌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文/林明昌

我們如果執迷於萬物表象,往往囿於形而忘其神。許多人認為,只要看得到、聽得到、碰觸得到或感官能捕捉到的,大概就是「真實的」、「可靠的」。然而,感官所反應的可能只是瞬息萬變的一剎那,或一時錯覺,如果將感官捕捉到的各種色、聲、香、味、觸視為真實或恆常,則不免謬之千里。尤其學習的過程若只見外在感官,不知內在覺悟,愈努力則可能愈深陷歧途。

學習並非單一面向的事,大致可分為智慧覺悟、知識理解、技能熟練和行為實踐四個方向,且需要不同的方法、心態以及條件。其中的智慧覺悟,並不是光靠眼耳感官從外觀上仿傚就能學會了,若要頓開茅塞、覺行圓滿,則必須超越感官、心領神會,才能內外貫通。

學習的陷阱很多,多數人往往執著於眼見的現象或耳聞的語言,造成覺悟的障礙。語言文字是虛構的符號,因此傳播佛法一方面經常使用,但另一方面又清楚語言文字是不可靠的媒介,不可執著。如此複雜的態度,使得佛教文獻經常使用了某個詞彙後,卻還要反覆說明不可全然盡信這些文字。

禪宗許多公案,就是試圖掃除讀者、聽者對語言文字的依賴和執著。指月之喻即是最好的說明,以指指月,目的在使人見月,不可執著於手指。《楞嚴經》:「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手指如同語言文字,只是用以指引的工具;月則譬喻指引的目標,即佛法。

儘管指月之喻十分簡單明暸,然而透過文字了解佛法,畢竟不似以手指月般單純,因無須手指也可以看見月亮,但是一旦去除語言文字,要了解佛法並不容易。也因此,禪宗費盡口舌指出語言文字隱含的危機,在於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並無固定關係,是偶然的,具任意性的;同樣一個詞彙,可以詮釋成各種不同意義,因此作者(言者)想表達的意義無法完全傳遞給讀者(聽者),閱聽者也無法透過語言文字完全了解創作者的用意。

此外,語言文字的意義也並非創作者能夠決定,因為意義是在閱聽者的閱聽過程決定的。佛經的文字在閱讀過程中,不同方式的空白填補、不同狀態的期待視野、不同讀者的先備知識,均會影響解讀出的意義。

「俱胝和尚凡有詰問,唯舉一指。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指頭。」俱胝和尚用一指暗示領悟佛法應單刀直入,杜絕謀慮,故示以一指。然而佛法畢竟不在一指上,要進一步破除一指的執著,才能了解佛法。俱胝的一指雖非語言文字,然而卻與語言文字有同樣的作用與困境;此一指可以使人喻知佛法,卻也可能使人迷失在眼前的指頭上。

顯然,童子即是掉入一指的陷阱,以為只要學習師父豎起一指頭,就能說明佛法。「胝聞,遂以刃斷其指。」俱胝想斷的不是童子的手指頭,而是童子以眼為師的學習迷障。慧開說:「若向這裡見得,天龍同俱胝並童子,與自己一串穿卻。」古往今來,只要向這裡見得,都可以一串穿卻指頭禪。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