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常性薪資占比2成 攀新高

THE MERIT TIMES
本報台北訊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本報台北訊】主計總處日前發布去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儘管全體受僱員工每人全年勞動報酬總數首度破80萬元,但其中非屬每月經常性薪資比率悄悄上升到2成,創下歷年新高;反之,經常性薪資占比則跌到只有66%,相較於20年前的73%減少7個百分點。專家表示,這樣的薪資結構變化,對受薪階級愈來愈不利,絕對是「弊大於利」。

每月經常性薪資指的是每月固定領得到的薪水,非屬每月固定薪資則是指非按月發放之工作、績效、全勤獎金、年節獎金。當後者比重愈來愈高,意指要企業業績好、有賺錢,老闆才會多發獎金與紅利;另一方面,每月固定薪水占比偏低,又受通膨侵蝕,反使低薪問題更嚴重。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每人經常性薪資平均53.2萬元,非經常性薪資平均15.9萬元,薪資報酬平均69萬餘元;非薪資報酬平均11萬餘元,合計每人平均勞動報酬80.4萬元,較前年增加2.5萬元。

近20年來的員工薪資結構,除了勞健保及退休金占比變動不大,但經常性薪資占比逐年下降,若與20年前相比,占比從73.1%減到66.3%;非經常性薪資則從15.2%提高為19.9%,可見雇主已悄悄改變薪資發放模式,透過增加獎金、紅利鼓勵員工為企業賺取利潤,本薪則盡量不動。

每月收入不確定  弊大於利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這對勞工絕對是弊大於利,因為每月收入變得不確定了。」獎金紅利屬於每月固定薪資外加的收入,若固定薪資比率沒下降,只是額外給的獎金變少,只是少賺,但一般來說,非經常性薪資比率變高,本薪也會變少,兩者一定是連動。

他表示,企業常說為了鼓勵員工更努力工作,因此固定薪降低、獎金變多,「但這也是話術,若原本固定領到的每月薪資轉到獎金,等於確定薪資變少,不確定所得比率變高,因為獎金發放多寡要看表現及獲利,公司的獲利卻不是勞工能決定」。

人力銀行指出,經常性薪資占比愈低,意味每月固定收入下降,如果再扣掉通膨,不會增加,不利勞工生活,對於台灣近幾年一再強調的加強延攬國際人才也不利。

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整體勞動報酬首破80萬元,其中非經常性薪資每人平均近16萬元,年增率5.8%,原因是前年經濟成長亮眼,航運、科技業等業績強強滾,去年2月年終獎金發得多,其中領獎金最多的行業是金融保險業,平均每人領41.7萬元;但與前年相比,則由運輸倉儲業獎金紅利每人平均18.2萬元、年增率24.7%居冠,是整體年增率5.8%的4倍之多。

去年獎金 住宿餐飲衰退14.9%

反觀獎金領最少的是深受疫情之苦的內需服務業,例如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只有2.5萬元,倒數第二是住宿及餐飲業2.9萬元,其中住宿及餐飲業獎金與前年相比,甚至衰退14.9%,可說是重災區。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