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旅人】漫步菲沙河畔小鎮

THE MERIT TIMES
文/大地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由罐頭廠改建的布泰尼亞造船廠。圖/大地
倫敦家族保留完好的古蹟農場。圖/大地
中國移工當年睡在狹窄不加蓋的棺材床中。圖/大地
漁人碼人潮熙來攘往。圖/大地
文/大地

從水泥叢林擁擠的台灣,移民到溫哥華,眼界豁然開朗。在山高水長的加拿大,確實能體會到曹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意境。

溫哥華到處是公園、綠地及步道。其中,我最愛走的步道是3號路底,順著菲沙河的河堤步道,一路走到史提夫斯頓的漁人碼頭,單程僅約一小時。

起步走了15分鐘,在右邊有占地四公畝,由倫敦(London)家族在1898年建立,居住了50年的倫敦古跡農場。該家族居住之白色維多利亞主建築,及農場的耕作器械、穀倉、水塔,經整修後皆供人參觀。從農場裡花團錦簇的小公園,眺望著門前滾滾菲沙河,讓人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歎。

繼續前行約30分鐘,即進入魚港小鎮史提夫斯頓。此地本為原住民捕魚,兼做海產罐頭之地。1877年Manoah Steves由加拿大東部移居來此,當時他是此地第一位白人居民。1880年開始,他買下許多地皮準備開發此區,1889年他將此鎮冠名為史提夫斯頓(Steveston)。

迄今,原址仍保留著13座建築,諸如罐頭廠宿舍、日本僑民的家園、漁網晾乾及修補的閣樓、日人建構的造船廠、由罐頭廠改建的布泰尼亞造船廠……等,皆展示有詳細的文字解說、相片,及珍貴斑駁的黑白短片,絮語著當時代的點點滴滴。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中國打工仔的宿舍,每人的床位,有如窄窄不加蓋子的棺材,連翻身都困難。他們隻身飄洋過海來異地打工,艱苦、思鄉、思親之餘,凡事只能默默含淚承受。木頭床柱上,刻畫著無數的淚水、無奈及歎息。

繼續前行,即進入熱情洋溢的市區,來往行人都笑臉迎人。漁人碼頭更是熙來攘往,碼頭邊的餐廳,賣英式薯條的速食店,常人滿為患。2020年,加拿大最大媒體CBC,曾舉行溫哥華最理想社區的票選,結果史提夫斯頓在192座社區裡奪得冠軍。它更是全世界近百部電影的拍攝地,其中《哥吉拉》最膾炙人口。

回程又是另外一幅風景,沿著菲沙河走回列治文,太陽在河上慢慢下沉,河水潺潺,烘托著依依不捨的夕陽,天上,落單的倦鳥飛翔在天際,恰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