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尋常滋味大文章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文/朱振藩

作為常蔬之一,食茄軼事甚多。

宋代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記載:「胡紘謁考亭先生(朱熹)於武夷。先生待學子惟脫粟飯,至茄熟則用薑、醯(醋)浸三、四枚共食。胡至,先生遇禮不殊。胡不悅,退語人曰:『此非人情,隻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胡紘自恃身分,認為接待不周,因而發發牢騷。其實,身為千秋大儒,朱子一視同仁,並未虧待了他。

茄子滋味如何?可謂見仁見智。清人葉申薌〈踏莎行‧茄〉,力讚茄子味美,指出:「昆(昆侖)味稱奇,落蘇名俏,五茄久著珍蔬號。自從題做紫膨哼,食單品減知多少?作脯原佳,將糟亦妙,老饕所嗜從吾好。憶並白莧話清操,自慚肉食非同調。」揶揄消遣胡紘,公道自在人心。

半個多世紀前,家住台灣員林,三面環田,一面竹林,前面還有小湖,像個世外桃源。有次去同學家,正值新茄收成,居鄉之人好客,邀我一起用餐,但見洗淨紫茄,放在飯鍋之內,與飯同時炊熟,加醬油、麻油、醋及薑末一起拌食。飯帶茄香,茄頗酥嫩,吃得歡喜,是以難忘。

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上說:「茄,甘涼,活血,止痛……種類不一,以細長深紫,嫩而子少者勝,葷素皆宜,亦可醃曬為脯。」吃的正是這個,也和黃庭堅的感受略同,其詩云:「藜藿盤中生精神,珍蔬長蒂色勝銀,朝來鹽醯飽滋味,已覺瓜菰漫輪囷。」另,朱熹食茄之法,似已在其中矣。

近日在一建商招待所用膳,最後上的一道菜,居然是白蒸茄子。擺盤至為新穎,先將蒸透紫茄切寸段,環列白瓷盤正中,優雅和諧;其外則鋪萵筍,片薄呈放射狀,望之似向日葵,賞心悅目,不啻炎夏一劑清涼散也。

又,早年我曾在香港的「菜根香」,吃了一道挺特別的素菜,名叫「麻醬矮瓜」,製法其實不難,但卻蘊藉有味。首在調好蘸汁,先將芥辣發好,以小碗盛之,接著加入芝麻醬、醬油(生抽),拌勻備用。紫茄洗淨蒸好,用手撕成六條,蘸著醬汁而食,濃香而帶微辣,特別開胃生津。

倘若追根溯源,蘸醬食茄之法,早在北魏時的《齊民要術》,即載有「缹(煮)茄子法」:「用子(籽)未成者(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瀹黑),湯渫去腥氣,細切蔥白,熬油令香,香醬清,掰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薑末。」尤須注意者,此椒為花椒,而不是辣椒。

此外,《群芳譜》載兩款茄菜,名字特殊,料理不俗,值得一提。

其一為「蝙蝠茄」。其製法為:「嫩茄切四瓣,滾湯煮將熟,拓好醬上,俟鹹,取出加椒末、麻油,入籠蒸香,籠內托以厚面並盛油。」先加調料再蒸,熟後即可食用。只是為何名為「蝙蝠」,令人難以想像,而且不好理解。

其二為「鵪鶉茄」。做法甚為繁複。「揀嫩茄切作細縷,沸湯焯過,控乾,用鹽、醬、花椒、蒔蘿、甘草、陳皮、杏仁、紅豆研細末,拌勻晒乾,蒸過收之。用時,以滾湯泡軟,蘸香油炸之。」此醃製乾藏法,在《西遊記》中,亦有「旋皮茄子鵪鶉做」之說。鵪鶉應是加工之法,有謂鵪鶉恐為「醃醇」之轉音轉形,或謂其味近似鵪鶉肉,唯待考證。

總之,戲法人人會變,光是吃個茄子就有無限可能,一再玩味其中,頗能自得其樂。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