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立春時節品春捲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19觀看次
文/朱振藩

「一年之計在於春」,而立春日的重頭戲,就是當天早上的「咬春」。

所謂的咬春,通常是吃春餅,以及「春到人間一卷之」的春捲。原本早在宋朝時,是「盤裝薺菜迎春餅,瓶插梅花帶雪枝」;而在所有的春捲中,又以揚州的春捲最具特色,流傳亦廣,後傳至廣州的袖珍版,更是茶樓點心的重要一味。這款玲瓏珍品,在華僑的推波助瀾下,早已傳遍寰宇,尤其在歐美,處處見分身,食之眾口誇。

揚州春捲極講究,餅皮須薄如紙,嚼時略有筋道,而調和五味的餡,著實頗費工夫。其料通常為五花肉(可代以豆乾)、芽筍、韭黃(用芹黃更妙)、蝦籽(食素改用素肉鬆)等。首先將豬肉斬茸,芽筍細切為末,和蝦籽醬油等料,同倒入炒鍋內,煮沸勾芡成餡。再將韭黃切段,放入鍋內同炒。接著將餡起鍋,攤在春捲皮上,兩頭折起,捲成條狀,下油鍋炸,呈金黃色,即起鍋裝盤食之。

此揚州春捲,皮薄如油紙,透明且酥脆,色美如金條,外素而內葷,兩者合一,味美無比。港式茶樓只用韭黃、豬肉為餡,其味亦佳;就我個人而言,實不如純用薺菜。總之,這一炸春捲,既是宴席上的著名佳餚,同時也是闔家迎春的應景小吃。現則廣受歡迎,隨時可以吃到。

江蘇常州的「燥絲薄餅」,乃古春餅之遺。薄餅用麵製作,如中號菜盒子大小,入平底鍋熯(烘乾),就略如春捲皮而稍厚,用以包裹預先製就之「燥絲」食之。而此謂之「燥絲」,不外糖醋豆芽炒肉絲(亦能用豆干絲代之)及木樨「雞蛋」肉兩種。過去以春雲坊「存心堂」所製,堪稱首屈一指。

據劉枋《吃的藝術》指出:中國北方「春餅又名薄餅,餅的本身只要軟而薄就可以,主要的在於用餅捲著吃的菜」。在這些菜中,可預先備置的葷料(當然素食材亦行)均切成絲,臨時熱炒的,則有韭黃炒肉絲(或芹菜干絲),包心菜、胡蘿蔔炒粉絲、干絲牛肉絲、雞絲炒筍、菠菜梗炒金針木耳油豆腐絲等,配成六樣、八樣均可。而為了省事,多將韭黃、木耳、豆乾、粉絲等一鍋混炒,雅稱為炒「和菜」,雖然不如分而炒之既中看又中吃,但不失為一方便法門。

日後台灣的北方餐館,其菜單中的「合菜戴帽」,即是在此混炒菜上鋪一層煎蛋,是道可口的家常菜。又,炒蛋成片再切成條狀,亦是吃春餅重要的一味。北方人愛食的大蔥、甜麵醬,固然必備,但不愛吃的,也大有人在。

食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如有一碗酸辣湯調劑,亦頗適口充腸,能夠多吃幾捲。

至於清宮春餅的做法,愛新覺羅‧浩在《食在宮廷》一書中,記載著:「將和好的麵團(四百五十克)分成二十個劑兒,案板上撒上麵粉,逐個將每個麵劑兒按扁,刷上油,兩兩相合,即成十個新胚,再用麵杖,將每個餅坯,擀成直徑為四厘米的餅」,接著「鐺上淋少許油,用小火將鐺燒熱,放入擀好的餅,將兩面烙熟後,即可出鐺」。此外,「這種餅非常薄,少烙一會兒為佳。出鐺後,即可整個兒食用。」

另,春餅皮的製法,不論宮中、民間,大體相同。目前為求方便,多半買現成的,不是現製隨包,滋味難免差些。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