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茄鮝話題性十足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29觀看次
文/朱振藩

近世中國菜當中,「茄鮝」大名垂宇宙,透過《紅樓夢》宣揚,更是無遠弗屆。依書製作者有之,卻似雲深不知處。

「茄鮝」的起源,應從宋代浦江吳氏的《中饋錄》開始,載有「談乾茄方」、「糖醋茄」、「食香瓜茄」這三種。

茄乾頗能保持茄子本味,方法亦甚簡單,其法:「用大茄洗淨,鍋內煮過,不要見水,掰開,用石壓乾,趁日色晴,先把瓦晒熱,攤茄子於瓦上,以乾為度,藏至正二月內,和物勻,食其味如新茄味。」

醃漬加工之茄,食來另有風味,製法有二,分別為:「糖醋茄,取新嫩茄切三角塊,沸湯漉過,布包榨乾,鹽醃一宿,晒乾,用薑絲、紫蘇拌勻,煎滾糖醋潑浸,收入瓷器內,瓜同此法。」

至於「食香瓜茄」,則是「不拘多少,切作棋子,每斤用鹽八錢,食香同瓜拌勻,於缸內醃一、二日取出,控乾。日晒,晚復入滷水內,次日又取出晒,凡經三次。勿令太乾,裝入罈內聽用」。如此,已粗具日後戚蓼生本的「茄鮝」之模型。

到了明代,宮廷開始食用「糟瓜茄」。事實上,它就是糟茄子。依清初顧仲的《養小錄》,糟茄製法的廚行口訣為:「五(五斤)糟六(六斤)茄鹽十七(十七兩),一碗河水(四兩)甜如蜜。作來如法收藏好,吃到來年七月七(二日即可吃)。」其具體之作法,「以霜天(深秋)小茄肥嫩者,去蒂、萼,勿見水,布拭淨。入瓷盆如法拌勻,雖用手不許揉挐。三日後茄作綠色,入罐,原糟水澆滿,封。月許可用,色翠綠味美,佳品也。」

清人丁宜曾《農圃便覽》裡,載有「茄鮝」這味,云:「立秋茄鮝,將茄子煮半熟,使板壓扁,微拌鹽,醃二日,取晒乾,放好蔥醬上,露一宵,瓷器收。」此法流行魯南,乃民間之俚食,目的為久貯茄子,以便隨時取食。

《紅樓夢》中的「茄鮝」,誠小說家之言,充滿想像空間,尤其素菜葷烹,加入江南特產,成為精緻南食。例如庚辰本載:「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有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各色乾果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用炒的雞瓜一拌。」

這比起戚蓼生本,少了切茄絲蒸後再晒乾,必須「九蒸九晒」,工序雖少了些,但多了點創意。

文中的糟油,一稱糟滷,適合清淡菜餚,以江蘇太倉所產者,最負盛名。唯這樣的茄鮝,像是個大雜燴。我吃過純素的,用糟油及素高湯製作,另外加了豌豆及花生,食來頗有風味。

然而,如此踵事增華的茄鮝,配料已凌駕在主料之上。夏曾傳《隨園食單補證》一書,指出:「《紅樓夢》『茄鮝』一法,製作精矣。思之,茄味蕩然。富貴之人失其天真,即此可見。」一針見血,確為的論。

還有一種茄鮝,居然是用茄蒂。茄子又名落蘇,在吳地方言中,「落」與「樂」字同音,故又叫「安樂菜」。清末《清嘉錄‧安樂菜》云:「分歲筵中,有名『安樂菜』者,以風乾茄蒂,雜果蔬為之,下箸必先此品。」

文中所謂「分歲筵」,即舊歲與新年交接之時的晚餐,乃今之除夕團圓飯。此宴先品「安樂菜」,其目的無他,圖來年能平安喜樂的好口采罷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