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茄子吃法變變變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39觀看次
文/朱振藩

讀《笑林廣記》時,有一則甚有趣。說某坐館先生,東家每日三餐,只供他吃鹹菜,實在吃得膩了。見庭院內種茄子,饞得口水直流。有一天忍不住,乃題首詩示意,寫道:「東家茄子滿園欄,不予先生供一餐。」東家讓他如願,從此餐餐食茄,吃到滿臉菜色,他又以詩訴苦:「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難。」

長江尾(南京以下的長江兩岸)文風極盛。鹹菜以及茄子,均是當地特產,故事發生於此,並不令人意外。近人伍稼青《武進食單》有則「蒸茄子」,指出:「將茄子放飯鍋上蒸熟,以上好醬、麻油拌食,(或用甜醬)功夫最省。此外,切碎後用油炸透,加醬油、鹽、糖炒拌亦可。」變化實在不太多,加上家廚庸手,燒不出啥美味,頓頓如此吃茄,肯定不太好受。

文壇大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提到「我來到台灣,見長的茄子,試做燒茄,竟不成功。因為茄子水分太多,無法炸乾……客家館子也有燒茄,燒得軟軟的,不是味道。」

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梁氏所謂軟軟的,卻是許多人深愛,我便為其中之一,生平尤恨硬韌不入味之茄。

食事密集的我,近日吃了兩茄,均是客家風味,醬燒加九層塔,取名「塔香茄子」,滋味硬是不凡。其一為台北石牌捷運站附近的客家網紅菜館,用長條紫茄,先切成條狀,猛油急火炒,入九層塔後,迅速盛盤食,酥透且軟綿,乃下飯好菜。但比起南投埔里的「金都餐廳」,尚有成長空間。

「金都」曾舉辦多次國宴,播譽海峽兩岸,治饌每潔而精,吸引無數饕客。此次塔香茄子,茄係自家耕種,取幼嫩質細者,手撕成長條狀;醬則自家精煉,九層塔用嫩葉,在精心烹調下,非但充分入味,而且餘味不盡,味蕾迸發,沁人心脾,好到難以言表。

四川位於長江頭,川味的「魚香茄子」,味足夠勁,鮮爽而酥,燒得好的,極惹饞涎。

此魚香味型,由四川首創並來自民間,乃獨具特色的烹魚調味方法,鹹甜酸辣兼備,蔥薑蒜香濃郁,廣泛用於熱菜,偶亦用於冷菜。其製作之法,以泡紅辣椒、川鹽、醬油、白糖、醋、蒜米、薑米調製而成。用於冷菜時,調料不下鍋,不用芡,醋稍少,鹽多放。且無論冷、熱菜,糖和醋皆適量,不唯不能重,同時必不缺。

此菜傳至台、港二地,其用料及手法,皆因地域而變,仍受食客追捧,吃罷津津樂道。做成魚香茄餅,那就更高檔了。

香港的口味,載於大食家陳夢因的《食經》內,其作料有別,用茄子(矮瓜)、黃糖、薑汁、白醋、醬油和鹽。茄子去皮,炸過,用手撕成條,接著用黃糖等調料,將茄子炆至熟透即成。陳氏表示:「做得好的『魚香茄子』,確有魚香味,但卻沒有魚的作料。」就算出自同一家,也不保證必有魚香味。

至於台灣家常做的「魚香茄子」,只是「茄子炸一炸,再加進辣椒醬一起燒,口味相當重……老外以餅包食」,算是另類吃法,滋味應一般般,實不足以稱奇。

川幫菜的「椒鹽茄餅」,化自北京的「鵪鶉茄子」(一種高檔茄盒),豎切直縫,夾葷素料,入油鍋炸,外焦裡嫩,蘸花椒鹽而食,邊蘸邊食。或上鍋蒸透,調汁紅燒,或直接蛋液油炸,食法多變,其味雋永。教書先生倘若食之,相信將歡迎鼓舞,絕不訴苦了。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