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食味萬千豆腐菜

THE MERIT TIMES
文/朱振藩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文/朱振藩

曾讀《清稗類鈔》,有一則甚有趣,名「朱文正勸食豆腐」。話說,「朱文正公珪嘗留其門下士便餐。平居用膳,本二肴,一日,有門下士進謁,留之餐,為增二品,則一肉、一魚、一菜、一白瀹豆腐。文正語之曰:『豆腐清品,絕不可和以油鹽、醯、醬。此至味也,可多食之。』乃以勺頻取,置其飯中。」

朱珪了不起,他高居相位,竟清廉至此,其高風亮節,成有清名臣,真令人敬佩。如此受用豆腐,我也曾經有過,但總覺少了一味。就我個人而言,非得有好醬油,如果加上蔥花,撒一撮白鹽,添少許麻油,就很好吃了。和香椿拌食,其味更上層樓。

曾讀郭風寫的〈關於豆腐〉,他指出:福建莆田有兩款素豆腐,一是大瓷碟上的豆腐,上面浮著麻油、醬油,塗上芝麻醬,就著油炸紫菜及油炸花生而食;另一是「貢豆腐」,這是融合燜與煮的烹調方式,但見「棚前置一大木架,架上排著大爐,爐內火光融融,鍋內『貢』著豆腐,其中有冬筍、香菇等」。吃法相當特別,滋味想必不錯。

煎和炒的豆腐,在河北邯鄲時,吃了兩道料理,雖然普普通通,但很合我胃口,一為炒豆腐粉條蘿蔔絲,二為「雞刨豆腐」:乃將一塊老豆腐置炒鍋中,以鏟子在滾油裡戳碎,望之亂七八糟,但在略炒之後,加攪拌雞蛋再炒,撒上大量蔥花,即可盛盤上桌。宛如沙地草叢,食來香氣襲人,澆在飯上更佳,能夠雅上兩杯,其樂亦無窮也。

山東名菜「鍋塌豆腐」,也是我喜歡的味道。豆腐切成長方塊,厚薄可隨人意,先裹以雞蛋汁,再裹上薄芡粉,入油鍋炸後,兩面呈焦黃,取出。接著再下鍋,澆以調味汁,略烹片刻,待汁水收盡時,翻扣盤上即成。軟嫩鮮香,頗耐尋味。早年「天廚」、「松竹樓」等餐館,均優為之。後來台灣流行的「熊掌豆腐」,得其餘韻,領一時之風騷。

《素食說略》的作者薛寶辰,謂:「豆腐切丁,以油炸過,再以醬、醋、辣麵烹之,殊為爽口。」這是他所嗜食的「辣炒豆腐丁」,非常夠味,我亦挺喜歡吃的,曾品嘗過幾次。但書中另一菜,尤能對我口味,那就是「豆腐圪圠(北京稱餎餷)」,云:「豆腐擘(掰)極碎,以豌豆麵作糊和勻,入鍋攤成餅,按二分厚,再於籠上蒸過。俟冷切塊,撲以粉麵,入猛火油鍋炸之,搭芡起鍋,甚軟美而脆。」

我之前在北京時,吃過這玩意兒,不是用豌豆麵,而是用綠豆麵製成,軟中帶脆,相當可口。到通州去作客,吃一款相類的,名字頗有意思,竟稱為「餎餷餎」,它是以去皮綠豆磨出漿,烙成薄薄的片,再捲成卷炸食。考究的吃法,其內加碎嫩豆腐,堪稱金相白玉,味清新而酥脆。

品嘗「豆腐餎餷」,宜蘸以醬油、香油兌成的調味汁吃,外焦裡嫩,蒜香濃郁。它和廣東潮汕地區的「普寧豆乾」相類,足以分庭抗禮,滋味各有千秋。

形似豆腐而名為豆腐的,我吃過「芝麻豆腐」、「花生豆腐」、「雞蛋豆腐」等,細嫩柔軟,帶Q而彈,有如布丁(甸),惹人喜愛。據說還有「山芋豆腐」、「蕎麥豆腐」,甚至「蔬菜豆腐」等等,精采極了。

永和「三分俗氣」有一道菜,在台灣頗流行,起名「老皮嫩肉」,以雞蛋豆腐炸製,外表如老人皺紋,裡面則細而嫩。名字引人遐思,入口細滑而透,好吃,真是好吃。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