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軼事】 蘇軾房梁掛錢

THE MERIT TIMES
文/陸茂清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文/陸茂清

元豐三年(一○八○),宋代大文豪蘇軾,以「烏台詩案」蒙冤,被撤職後降為黃州團練副使。

他的原職是知府,屬一個州的首席長官,五品薪酬可觀,一門老少吃穿住用富足。而今官階跌到從八品,還不及七品縣令,俸祿跟著斷崖式下落,由富裕戶變為貧困戶,立時入不敷出。

作為一家之主,蘇轍不能不為溫飽擔憂,請看他在〈答秦太虛書〉中所言:「初到黃州,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貶居他鄉,受經濟困擾,生活困頓,蘇軾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在廢棄的舊營地上種菜種糧,以幫補餬口之需;另一重大舉措,則是「痛自節儉」實行計畫經濟。

他在盤點了歷年積蓄的家底後,做出長計畫、短安排,敲定了厲行節約之法:規定全家每日開銷為一百五十文。

首先,在每個月的初一取出四千五百文,分成三十包,逐一懸掛在屋梁上;之後,每天早上拿畫叉挑下一包錢來,作為這天的全部開銷。他規定,只准剩餘,不得超支,並有措施保證,就是把錢挑下來後,「即藏去叉」,沒了畫叉,自然也拿不到錢了。

事在人為,既已痛下決心,就照此辦理,言必信、行必果。對於每天的開銷,蘇軾都是精打細算、緇銖必較,該買的才買,嚴格自控,日復一日絕無例外,往往還能省下幾個小錢。雖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二文,因是得來不易吧,還專門做了一只竹筒當儲蓄罐呢!

步入中年的蘇軾,已是文名滿天下,盡管政治上失意,仍有諸多友人尋訪而來,或切磋、或求教,而他也總是熱情接待。但作為東道主,即使再簡單的酒菜,也得花上幾個錢,錢從何來?看他自己說的:「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自梁上掛錢後,數月已過,不僅沒有一天超支,還有了可觀的積餘,家眷咸表滿意,蘇軾亦深自欣慰,決志進行到底。他在給摯友秦觀的信中,專門告知了「房梁掛錢」事,字裡行間洋溢著儉以養德、以苦為樂的豁達心態。

據傳,清代名臣曾國藩也曾效仿蘇軾,以「房梁掛錢法」厲行節儉呢!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