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現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與「念佛四感」?(十七)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54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第二、感情:稱念佛號時,要有一種「子若憶母,如母憶時」的深厚感情

第三、感動:稱念佛號時,不但要有深厚的感情,還要有一種深深的感動

在前面四周的文章中,為了具體地解說「念佛四感」的第一感:「感覺」,我特別將《阿彌陀經》裡面「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等六方世界諸佛(共計三十八尊佛)的聖號意涵,一一加以說明,已經在上周全部介紹完畢。

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了這幾篇文章之後,能夠進一步認識及熟悉這六方諸佛,在心理認知上化解無謂的陌生感,與諸佛拉近彼此的距離,不斷增強熟悉程度,進而與六方諸佛一一「加好友」,持續培養出一種親切的感覺,然後大家在日常持誦《阿彌陀經》及稱念諸佛聖號的時候,就能夠很自然而然地與這六方諸佛即時連線(Online)了。

我們在誦經、念佛的時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誦念過去,而在心中連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樣當然不會有任何功效;反之,如果我們在心中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自然就會有相應的功效。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感覺」這個階段,念佛的力量仍然有限與不足;因此,我們還需要更上一層樓,要在心中產生一種「感情」與「感動」的能量與動力內涵,這樣就進入了「念佛四感」的第二感及第三感:「感情」與「感動」;因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就結合起來一併講解。

那麼,大家一定會想要知道: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具體且實質地培養出念佛的「感情」與「感動」呢?

就念佛修行的實踐層面來說,這一層功夫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我們要從根本上回歸到經文所闡述的義理,深刻地了解到《阿彌陀經》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中的微言大義,也就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說經文中所暗藏的「念佛修行密碼」,此項奧祕的「念佛修行密碼」有二:其一是《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其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念佛三昧」。

我們再回顧及複習一下兩部經典所開示的關鍵奧義,《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的:「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中略)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中略)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兩部經文中所闡述的深奧微妙義理,有個共通的地方,就是六方諸佛(或者十方如來)的慈悲垂憫,無時不刻都在護念著我們芸芸眾生。即使在我們沒有念佛的時候,諸佛也仍然護念著我們,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與關懷護念,我們怎麼可能無動於衷而毫無感覺與感情?我們怎麼可能不心生感動?

我們從上述經文的微妙義理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念佛修行密碼」當中,就能深切地理解與感受到十方如來的慈悲攝受,以及對我們凡夫眾生的護念之情,諸佛如來就有如慈母一般,無時不刻地掛念出門在外的遊子一樣。

慈母掛念遊子最為深刻之處在於,即使遊子沒有在憶念慈母,甚至於都忘記了慈母一直在家中掛念著他,慈母仍然無時無刻心繫遊子;同樣的道理,當眾生沒有在念佛的時候,諸佛仍然在護念著眾生。

有了這一層深刻的理解與領會,就等於是在我們內心深處開發了一種念佛的心性能源。我們先從「感覺」開始奠基,先跟阿彌陀佛以及六方諸佛建立起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和他們一一「加好友」,然後我們在誦經、念佛的時候,就不再只是一種單向的獨白,而是一種我們與諸佛之間的雙向及時連線(Online);也就是,當我們誦經、念佛的同時,心中也很清晰地知道,諸佛也都在護念著我們,就有如我們在憶念慈母的同時,慈母也在掛念著我們一樣。

我們以這樣的認知、體會與心境來誦經、念佛,心中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與「深深的感動」,而且這種「感情」與「感動」是超越世俗世間的情執,是一種與佛法相應、與佛心相印的法喜。

以這樣深刻的情感與心境來誦經、念佛,力量就可以加倍地增長,而且可以突破及跨越時空的局限,最終可以達到感應道交的境界。(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