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法語>勇者的氣度

《論語》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一個人即使有膽量空手與虎搏鬥,膽敢不靠舟船就渡河,呈現的也只是匹夫之勇、血氣之勇。有勇無謀非真勇敢,真正的勇敢,不僅要具備勇氣,還要有謀略、有智慧。我們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勇者的氣度: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面臨大事或難事,有人選擇逃避或退縮,有勇氣的人則選擇面對。《三國演義》中曾描述魯肅向孫權獻計,設宴向關羽索回荊州。關雲長在眾人勸阻下,還是單刀赴會,卻於宴後佯裝醉酒,拉著魯肅說:「您今天請客,莫提起荊州之事。我醉了,怕傷故舊之情。改天請您到荊州作客,再作商議。」 單刀赴會,是勇;借酒脫身,是謀,關雲長有勇有謀的擔當正是勇者的氣度。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處於順境,也不會一輩子遭遇逆境。有些人在生活順遂時,不知養深積厚、未雨綢繆;等到逆境來時,又只會怨天尤人。其實,所謂「逆境來時順境因」,處於逆境,正好韜光養晦,充實自己。處於順境時,則應謙沖為懷,時存感恩,積福保福。看一個人對順、逆境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氣度。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唐朝時有位漕運使,遇風沉船,損失大批食糧,尚書盧承慶將他的考績評為中下,漕運使看了,不慍不火。後來,尚書考慮到風災非人禍,就將他的考績改成中中,漕運使看了,也沒露出喜色。尚書讚歎他的「寵辱不驚」,就將他的考績改為中上。一個人臨喜臨怒,能夠寵辱不驚,自有過人的涵養。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處在人群中,有時不免要隨順他人的行動,尤其在講求流行的現今社會,衣食住行育樂,哪一樣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就會被譏為落伍。但是,一個有識見的人,有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智慧,有分辨真相的能力,不會被視聽混淆,不會盲動、蠢動。對有意義的事,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對無意義的事,雖是眾人趨之若鶩,他也會堅決拒絕。 有寬大的胸襟,深厚的涵養,見長識廣,勇於擔當,都是勇者的氣度。希望大家都有勇者的氣度。 第一、大事難事看擔當, 第二、逆境順境看襟度, 第三、臨喜臨怒看涵養, 第四、群行群止看識見。  

MORE

行為之鑑

文/星雲大師 所謂「相由心生」,人的內涵、思想、品格,往往表現在他的言語、相貌、行為當中,而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是非善惡、得失榮寵,也是由他的行為可以看得出來。藉由別人或自己的行為表現,作為借鏡和警惕,時時觀照,時時反省,時時調整,以此圓滿人格、成熟自我。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吉凶禍福是因果的關係:命運不是定型,是可以改變、轉化的。命運之中的吉凶禍福有其因果關係,並非上天來懲罰我們,或獎賜我們,而是自己行為決定的,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此自己的行為應當自己承擔。《俱舍論》有云:「因緣合,諸法即生。」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法則,善惡好壞、吉凶禍福都是其來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來,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 第二、稱譏毀譽是人為的關係:世間一切稱讚、譏諷、毀謗,都是別人加諸給我們的。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人為的,人為就有錯失,所以對於稱譏毀譽不必太過認真。白隱禪師被人冤枉,非但不辯解,反而默默負起孩子的撫養責任,不管他人譏笑打罵污辱;夢窗國師對於將軍惡罵鞭打不以為意,安然若素;弘一大師洗淨鉛華,不貪戀名利浮華;居里夫人視榮譽為玩具,真所謂「於毀於譽心無增減,聞善聞惡心無分別」,在他們心中稱譏毀譽就如同一抹清風,過而不滯。 第三、立身行事是自我的關係:胡適曾說:「要怎麼收穫,怎樣麼栽。」立身處事是自己可以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形象,這些都是自己創造出來,沒人能替得。你講究仁義道德,你實踐慈悲喜捨,就能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你凡事計較,你待人刻薄,便得不到別人的敬重。因此,我們要立志做自己的主人,為生命創造一個至真至善的境界。 第四、是非曲直是天理的關係:是非、善惡、好壞、順逆是世間自然的道理,世法的本來,所謂「事有不可明者,理有不可知者」,因為天理自有主張。然而雖處塵世,也應有超然的對待,對於是非曲直了然於心,卻不為其所束縛,如同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在紛亂的現實生活中,認清自己的立場,不隨波逐流。 生活之中所接觸的人事林林總總,如何保有一顆寧靜的心,在於時時觀照,深入思惟,讓每一份因緣都成為自己的增上善緣。這四點「行為之鑑」值得深思: 第一、吉凶禍福是因果的關係, 第二、稱譏毀譽是人我的關係, 第三、立身行事是自我的關係, 第四、事非曲直是天理的關係。

MORE

慎 獨

一位慣竊的父親帶著兒子闖空門,並且讓兒子在外把風。正當在屋裡翻箱倒櫃之際,忽然聽見兒子的叫聲:「爸爸,有人在看我們!」父子倆落荒而逃。跑了一段路後,他問兒子:「剛才你看到什麼人?」兒子回答:「月亮一直看著我們呀!」 我們一切作為,起心動念,不但月亮看得到,乃至因果昭然,無不盡知盡見。儒家說:「君子慎獨」,就是提醒自己獨處時,必須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心念。如何獨處 ?四點提供給大家: 第一、獨居不妄想,是養氣功夫:胡思亂想,易生暗鬼,因此吾人應不欺暗室,養成端正的心志,坦然無畏的功夫。佛陀告誡弟子:「寂靜不作惡,善說不亂思,則能遠惡業,如風掃枯葉。」意思是,若能居於寂靜中,不作惡業,口出善語,思想無妄念,惡業就像清風拂去枯葉一般,自然遠離。獨處時,能謹慎地覺察自己所思所行,所謂「防身離過」,正直剛大之氣,自然成為心底功夫。 第二、獨行不滯礙,是養神功夫:獨行做事,無所罣礙,以戒定慧做為身口意的防護,可以逐漸養成獨立承擔的人格與氣魄。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擁有獨立人格者,他不畏困難,不怕挫折,念念作積極、光明面想,能夠任運自如,不停滯、不執著,自是養神功夫。 第三、獨室不邪思,是養德功夫:君子修德,所謂「幽隱細微,必慎其幾。」吾人獨處,所謂「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廣眾之中,表裡精粗,無一或苟」,不邪思、不邪想,不意念是非人我,起心動念間如法清淨,幽暗細微處嚴格要求,慢慢內化成自身的涵養,自然成就養德功夫。 第四、獨自不愧心,是養量功夫:東漢昌邑縣令王密,夜送十斤黃金,報答太守楊震栽培之恩。楊震辭金不受,王密說:「現在是夜晚,無人知曉。」楊震大怒,斥聲說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會無人知道?」如果吾人也能如此,以無愧於己的信念,抵禦暗室可欺之心;何時何地,一切作為,不愧對天地良心,自警自誡,必能長養自己的心量,豐富自身的內涵。 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我們若能不愧屋漏,在舉心動念間,不敢逾矩,拿捏分寸,心中有天地,有規範,風度自然成熟泱泱。 第一、獨居不妄想,是養氣功夫; 第二、獨行不滯礙,是養神功夫; 第三、獨室不邪思,是養德功夫; 第四、獨自不愧心,是養量功夫。

MORE

星雲大師:禪淨雙修的意義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定學-何謂禪淨雙修   文/星雲大師 任何法門都是佛法,應該互相包容、互相融攝,不要排斥,不論是禪、是淨,都是佛所宣說的法,有這樣的認識,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佛學的內容與修證浩瀚無涯,宗派林立繁多,尤以禪與淨土在中國的發展最能契合人間,流傳最為廣泛。 說到禪,歷代參禪的大德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就能解脫、就能安住身心,獲得身心的自在。而淨土行者發願求生淨土,也要以現實的生活為立足點,老實念佛,尤其對於現在的家庭、忙亂的社會人生而言,淨土念佛無異是安定身心的良方。 禪與淨在中國的發展,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修行方式,卻都是佛所宣說的法門,同源所流,如果能彼此融攝、互取所長,更能合乎佛法中道融和的精神。 圖說:歷代參禪的大德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就能解脫、就能安住身心,獲得身心的自在。圖/unsplash

MORE

四病致失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但是人總是希望有所得,不希望有所失。其實得失都有它的因果關係,既不希望失去所擁有的,就不要造作失去的原因,自然不會有所失。造成失去的原因是什麼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驕傲會失去禮節:人生最大的失敗是驕傲,一個驕傲的人,往往自恃甚高,自以為了不起,因此目中無人,不把別人看在眼裏,當然不會在意人與人應有的禮節。例如見了面,他不肯跟人點頭打招呼,平時也不肯說好話、讚美別人,在人前人後永遠是一付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人歡喜和他在一起,日久不但朋友疏遠他,做事也不會有助緣,所以驕傲必敗,這是自然的道理。 第二、我慢會失去仁厚:貢高我慢的人,不但自己自高、自大,對別人往往也要求嚴苛,缺乏寬厚、仁慈之心,所以無形中在人際之間豎立了一道高牆,讓別人不容易親近他,他也走不近人群,因此佛經比喻「我慢如山高」。我慢會成為人際之間的障礙,乃至自絕成功之路,不可不知。 第三、發怒會失去人和:俗語說:「生氣無好話」,一個人生氣發怒的時候,往往失去理性,忘記對人應有的尊重與包容,即使面對再親的家人、再好的朋友,他也口不擇言,不顧一切的給人難堪,以致親情破裂、好友反目成仇。所以當一個人要生氣的時候,最好能夠「慢半拍」,氣就生不起來了;就如同唱歌,跟不上節拍,歌自然就唱不下去了。否則,東西打破了可以再買,人情破壞就很難再回復;如果因為一時生氣而失去人和,事後才來後悔,往往悔之已晚。 第四、欲望會失去品格:「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一個人欲望太高,貪財、好色、好名、好利,經常有求於人,必然善於攀附權貴、逢迎拍馬,甚至對人卑躬屈膝,失去做人應有的風骨。如此活得毫無尊嚴,生有何益?所以做人要節制私欲,不要因為貪欲而失去品格,這是人生最大的損失。 人,有時候容易患得患失,在得失裡面不得安心,所以我們要看淡得失。但是,對於可能導致自己失敗,乃至失去人格的缺失,則不能漠視,而且要加以改正。所以「四病致失」,不可不知: 第一、驕傲會失去禮節, 第二、我慢會失去仁厚, 第三、發怒會失去人和, 第四、欲望會失去品格。

MORE

東京失物中心 世界最大貨倉

【記者深和彌子東京報導】世界上最大貨物「進出口」中心,不是貨櫃場或海關,大潤發、costco等大賣場和它比起來,就更不足提了,它是東京失物認領中心,目前容納約八十萬件失物,每天有近五千件失物被送進中心大樓,僅僅去年一年就收到廿萬件衣物、三萬部行動電話、一萬八千副眼鏡和一萬七千個皮包進入「貨倉」,堪稱人為的世界奇觀。 東京失物中心樓高四層,地窖有四個籃球場大,像一座灰色的鋼櫃迷宮,一部二點二噸的升降機穿梭於各層,服務人員則如生產線工人一樣,終日為失物進出而忙碌著。去年共有一百六十二萬件物品進入失物招領中心」,儘管「業務」繁忙,這個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失物招領處,卻井井有條的分類、標示,清楚的交待物品的來源和日期,然後輸入電腦歸檔。因為日本法律規定,警方必須保存失物半年又兩星期,之後物品便歸還拾物者,或者歸市政府所有,所以即使只是一張用了一半的火車月票,都被妥善保管著。 據中心駐警荷田誠夫表示:「人們真是無所不丟,…每個下雨天,就有都有約三千兩百柄雨傘被送進來。」除了日常用品以外,不乏貴重的珠寶和現金被粗心的主人遺忘,該中心從接收到皮包裏找到的錢,共達廿五億日幣(合約七億二千萬台幣),而無人承領的失物變賣,每年也能為市政府增加約八千六百萬台幣的收入。 東京失物中心的規模,固然來自富裕生活,但大部分肇因於其一絲不苟的民族性,因此人們預估,這個中心還有可能持續增加業務量,規模之大無出其右。

MORE

星雲法語--求法之要

現今有許多人喜歡到寺院道場禮佛求福、聽經聞法、參加法會、集會共修。既然發心來參與,如何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在此有四項要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以疑心而來,帶信心而去:大部分的人因為「疑心」而接觸佛法。對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因緣果報、命運機緣等有疑問,促使他到寺院去求取解答。佛教不怕有疑問,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問正是開悟的契機。 帶著疑問而來,聽了經,聞了法之後,就要從疑心昇華成信心,以信心替代疑心,不可固守己見,否則像一只倒覆的瓦盆,裝不進任何寶藏,那就可惜了。 第二、以慕道而來,帶悟道而歸:有些人到寺院,是因為信仰佛法,或為瞻仰佛菩薩聖像,或是仰慕寺院道風,而來親炙其采。 以慕道之心而來,對佛菩薩、寺院有孺慕之情,是得度的因緣。親近寺院道場之後,要接受教導,要吸收佛法,才能在慕道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悟佛道,才能將佛法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才能收到佛法的實際效益。 第三、以凡情而來,帶法情而回:如果最初到寺院裡面來,是以凡夫的心情,希望寺院道場的大眾對你重視,對你禮遇,對你客氣,這是凡情。以凡情而來是常人之情,但當你接受佛法的啟示,提起信心道念之後,要一切以法為依歸,帶著法情、帶著信心、獲得啟示而回,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受用佛法。 第四、以客禮而來,帶主禮而返:通常最初到寺院裡面來上香禮拜、參加法會、共修活動時,都會覺得自己是客人、是來賓、是以執客禮的身分而來。 但是你在拜了佛,參加各項修持活動之後,不該再有做客的心情,而是要以道場寺院主人自居,應有「佛教是我的,寺院道場是我的」的心態,當仁不讓地承當起護持道場、弘法利生的責任,這樣才有意義。 佛教是無私的宗教,佛法是無私的法、是理性的法。拜佛、求佛絕不是迷信,而是心靈安定、精神層次提升的資糧。如果能抱持正確的心態,必定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參加寺院的任何活動,務必記得: 第一、以疑心而來,帶信心而去;  第二、以慕道而來,帶悟道而歸;第三、以凡情而來,帶法情而回;  第四、以客禮而來,帶主禮而返。  

MORE

《星雲法語》健康生活

隨著經濟富裕、資訊多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與健康之道。尤其健康的生活,必須靠吾人內在健康的觀念及外在的條件,才可以成就。在此提出六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養浩然的正氣: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有正義、有正見。一個人有了正義、正見,在生活中,即使面對諸多不如法、不如意、是非、好壞,均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處理。因此,健康生活的第一法,就是養浩然正氣。建立了正義、正見,你就會擁有健康的心理,擁有健康的生活。 第二、吃清淡的食物:現代的物質豐饒,各種美食競相推出,吃法也無奇不有。許多人樂此甘饌美食,視為人生一大享受。但是,醫院裡的病患沒有減少,甚至文明病更難治癒。根據醫學研究,清淡自然的食品,對人體不會造成負擔,容易保持愉悅的心情,因此,現代人應重視清淡食物,以增進健康。 第三、有適當的睡眠: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睡眠看似靜止,實有儲藏隔日體力的功用。適當的睡眠,有助於生活品質的改善,但如果太過,則會造成反效果,使人萎靡不振,無法思考,因此要有適當的睡眠。 第四、有充分的運動:人的身體,就好像一部機器,你不常發動,等到久了、生銹了,忽然要動,就動不起來了。因此,平常要有充分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像佛教的朝山、跑香,也都是很好的運動。 第五、吸新鮮的空氣:一般人說:「早睡早起精神好。」早晨的樹木花草,吐露芬芳,釋放芬多精,吸一口新鮮空氣,會感到精神提振,身心舒暢。因此許多人趁著假日,攜家帶眷郊遊登山,遠離塵囂,接觸大自然,享受新鮮空氣,也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新之氣。 第六、具禪定的功夫:健康的生活,除了外在條件的調養外,也要配合內在的養成。尤其每天五分鐘、十分鐘禪坐的習慣,可以培養定力,有助於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創造優質的生活。健康生活,要能動也要能靜,將一天紛擾外攀的心,作一個調整放鬆,這也是健康之道。 如何過健康的生活?必須靠吾人用心打理自己,培養正確的觀念,進而增進生活的品質。共六點: 第一、養浩然的正氣,    第二、吃清淡的食物, 第三、有適當的睡眠,    第四、有充分的運動, 第五、吸新鮮的空氣,    第六、具禪定的功夫。

MORE

用六心培福慧

佛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日待人處世能給人方便,廣結善緣,必能回應給自己更大的方便。因為自他不是對待而是一體,唯有在成全他人的過程中,才能完成自己。如何「用心」來待人處世,培植福德智慧呢?須做到下面六點: 第一、用孝心重整道德倫理:中華文化主張三綱五常,主要在孝道的闡明。孝,是對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孝是人倫之間的一種密切關係。擴而充之,對兄弟的孝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對國家孝就是忠,乃至對眾生的孝就是仁。要重整倫理道德,應從發揚孝道精神做起。 第二、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有愛心就會廣結善緣,與人為善。你看,社會上有些人左右逢源,有些人卻惹人嫌棄;有些人孤獨寂寞,有些人卻受人歡迎,這都端視我們平常是否願意廣結善緣,與人為善。宇宙萬法互有關聯,在我們不斷的付出,幫助別人之際,其實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無論是財物上的周轉救急,語言上的鼓勵安慰,乃至一個點頭,一抹微笑,一句問好,一瓣心香,你有愛心,就會擁有溫馨快樂生活的泉源。 第三、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慈悲之心,生生之機也。古人有「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的慈悲善心,人我之間的相處,又有何不能彼此尊重包容、和諧相處呢?所謂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和氣。人與人多一分的體諒和善待,常以慈和的愛語,慈祥的笑容,慈悲的善行來相處,一定能增進人我彼此的和諧。 第四、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佛陀為憐憫娑婆世界眾生的疾苦而應化世間,並宣說種種離苦得樂的妙法。有謂:「貧窮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給予醫藥,無護者為作護者,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者。」效法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參與賑饑施貧、養老育幼、友愛服務、急難救助、淨化人心等,成就利益眾生的弘化事業。 第五、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有謂:「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這說明處世做人都要上應天理,下應人事。身為有情識、有智慧的人類,面對成住壞空的世間法,我們若能以慈悲心同體共生,以歡喜心尊重包容,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風霜雨露、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乃至法界眾生,一切宇宙萬有皆能涵容接納,和平相處。 六、用願心創造圓滿人間:四大菩薩依悲智願行,攝化法界眾生;十方諸佛發慈心悲願,成就佛國淨土。世界上最寶貴的能源、最殊勝的財寶,就是我們的心。願從心生,發願即是發心,如果人人發心、發願以慈悲智慧,自利利他;發心發願用歡喜融和,利樂眾生,那麼就能創造圓滿安樂的人間淨土。 所謂:「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想要擁有福慧雙全的人生,用這「六心」,可以培養「六福」。 第一、用孝心重整道德倫理,      第二、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 第三、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      第四、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 第五、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       第六、用願心創造圓滿人間。

MORE

無的功用

文/星雲大師 無,不是無用,無用才是大用。你看,眉毛有什麼功用?不能看、不能吃、不能呼吸空氣,但它就是得長在眼睛上面這個地方,否則就不像個人,這就是它的大用。「無」也可以從另外的層面去認識,你體認苦海無邊,才知回頭是岸;你瞭解世事無常,才懂珍惜因緣;因此無也有它的功用。有哪些呢?四點如下: 第一、無病身心健:只要不害病,身心健康,我就能做事、能服務、能幫助人。像慈濟醫院、雲水醫院,除了雲水到鄉間村落,為偏遠地區的患者服務外,另外一個理念就是讓有錢的人、健康的人出錢,替貧窮的病人出錢治療,讓無病的人,為無人照顧者服務。這種「無病」,有更大的意義。 第二、無債一身輕:有謂:「怕見的是怪,難躲的是債。」你負債累累,壓力就大了。無論是金錢的債、文字的債、人情的債、承諾的債,甚至答應人家的一句話講出來,都是一種債。你把債還了,沒有積欠了,所謂「無債一身輕」,那真是人生一大自在樂事。 第三、無仇全家安:俗語有謂「聖人化仇恨為增上緣」,有了仇恨,心頭難消,念頭都是報仇;有了仇恨,就是君子,也不容易釋然放下。你結了仇,白天夜晚都不安寧;你結了怨,時時刻刻如坐針氈。因此,不要輕易跟人結仇結怨,「得饒人處且饒人」,沒有仇怨,全家大小都平安。 第四、無災享太平:天災難預料。你看,大自然的颱風、地震、水災、火山爆發等,即使科學昌明,可以事先預測,有時還是叫人難以預料;可是人禍卻可以避免的,小心火燭防火災;遠離財色,防血光之災;和諧尊重,才能避免爭戰。少災少難,人人期待;無災無難,才可以享受太平之樂。 所以,「無」字很有意思,不一定從「有」的上面去獲得。從「無」上,獲得的功用更多,無病、無債、無仇、無災,甚至「無罪心頭輕,無畏自在行」,這個「無」比「有」更好。吾人不妨從「有」的生活裡,跳脫出來,從另外一種角度,體驗「無」字的功用。這個四點「無」的功用,大有價值。 第一、無病身心健,     第二、無債一身輕, 第三、無仇全家安,     第四、無災享太平。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