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法語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禪話:通天作用

文/星雲大師 福建福州報國院的照禪師,是五代時候浙江杭州龍華寺靈照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年夏天,寺裡的佛塔在一場狂風暴雨之後,被雷劈倒了。有一名年輕的禪僧便以此為機鋒,向報國照禪師參問:「祖佛的廟塔為什麼會被雷劈倒了呢?」 照禪師看了禪僧一眼,明快地回答說:「通天作用。」 這名禪僧不明白,再問:「既然它有通天作用,為什麼雷還要去劈佛塔?」 照禪師悠悠地說:「這是理所當然的。」 禪僧還是不明白,指著散落一地的磚瓦追問:「那佛塔為什麼會倒呢?」 照禪師瞪大雙眼看著禪僧說:「你難道不明白『諸行無常』的道理嗎?」 圖/unsplash 這名禪僧一聽,當下有所領會。 ●寺、造像、建塔,都是世間的表相,就是佛陀本身,他的肉身在八十歲高齡時,也會示現生老病死。 寶塔既是建材所成,所謂世間「諸行無常」,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會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因此寶塔被雷劈倒,那也是理所當然,順其自然的事。就好比地震時,房子會倒、佛像也會倒,這是正常,也就是無常。重要的是,我們的信心不可以被打壞,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倒,就可以重建,就可以再起,就會有未來,就會有希望。 所以,這名禪僧看到佛塔被雷劈壞了,那正是佛陀所說「諸行無常」的真理示現,世間成住壞空本來如此,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只要信心堅定不移,世法雖在變化,我們真心仍然不變。

MORE

星雲大師:身心修養

文/星雲大師 人有身心,才有生命;有生命,就有身心活動。透過身心來從事一些有益人我的事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所以,人要不斷的修養身心;身心健全,才能圓滿生命的價值。「身心修養」有四點看法: 第一、傲不可長,傲長則人厭:做人要有骨氣,要有自尊,有時我們感覺這個人全身上下充滿嶙峋傲骨,甚至有一點傲氣,反而對他心生敬重。但是,人可以傲骨,也可以有一點傲氣,卻千萬不能傲慢,傲慢則人人討厭。我們看到社會上有許多人,「滿瓶不動半瓶搖」,也就是說,有的人仗恃自己有一點學問、專長,他就誇張、賣弄,自以為是的傲慢不已。 其實,瓶子裡的水,滿滿一瓶的時候任你如何搖晃他都不動,只有半瓶的反而咕嚕作響;這種人不但讓人看輕、嫌惡,而且也是做人失敗的危險訊號。 第二、欲不可縱,欲縱則傷身:佛教講,「欲」有善法欲,有染污欲。善法欲就是我要讀書、我要行善、我要成佛,這都是「善法欲」。「染污欲」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貪求。例如,有的人好財,有的人好色,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吃,有的人好睡。人有欲望,本屬正常,尤其善法欲可以多多益善,但是染污欲則不能放縱,所謂「欲縱則傷身」,佛經更把「財色名食睡」比喻為「地獄五條根」;過分放縱身心去貪著五欲,不但傷身,而且有欲火焚身的危險,所以做人「欲不可縱」。 圖╱Pexels 第三、志不可滿,志滿則遭怨:人要立志,有志才會有成,否則胸無大志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但是,當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切忌太過志得意滿,志滿則容易遭怨。因為世間上有很多人「見不得別人好」,當你有成就的時候,他就心生嫉妒,甚至毀謗你、障礙你。所以做人要謹守「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有我無」的處世哲學,能留給別人一些空間,別人也才會放你一馬,否則志滿意得,容易遭人怨恨。 第四、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這都說明世間上很多時候,太多、太少都不好,最好能夠「不偏不倚」的過一種中道的生活。例如,人都希望追求快樂,但是快樂也要懂得節制,否則樂極也會生悲。比方有人好吃美食,吃的太多,只有讓腸胃受罪;有的人貪名好利,但是名太高了,所謂「爬得高、跌得重」;有的人錢太多了,遭到清算鬥爭,傾家蕩產。所以,人生有時候要懂得留一點餘地,才有回頭轉身的空間。 圖╱Pexels 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身體雖然給吾人帶來莫大的憂患,但只要我們好好修養身心,讓自己能夠身心自在、生死無懼,則何患之有?身心的修養之道有四點: 第一、傲不可長,傲長則人厭; 第二、欲不可縱,欲縱具傷身; 第三、志不可滿,志滿則遭怨; 第四、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人間佛教

文╱星雲大師      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 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時代,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可以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又,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大小乘佛教義理,也都是人間佛教。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人間佛教」這個名詞呢?蓋因「人間佛教」是與時俱進,可以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如以下四點: 第一、以慈悲淨化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拔苦予樂的「慈悲」。對於別人的苦惱,有感同身受的切膚之痛,就容易生起慈悲。比如見到鰥寡孤獨、飢渴貧乏、昏心喪志的許多苦惱人,我們能對他們布施金錢、飲食,或為他們講說良言善語,幫助他們去迷解惑,獲得生活的希望與力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布施慈悲心給社會,就能淨化社會;能以慈悲歡喜淨化國家,必定能建設慈悲的國家,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理想。 第二、以道德立身處世:我們在世間上立身處世,不是靠學問、靠能力,而是要有道德,尤其是不求名聞,不欲人知的廣積陰德,才能吉星高照,福德隨身。道德,不是用來要求別人,要求社會大眾,而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如果每一個人都持守五戒,以五戒道德來立身處世,就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圖╱資料照片 第三、以勤勞創建事業:一個人懈怠、不勤勞,不但不能享有榮華富貴,還會破財失利。好比農夫要勤勞耕作,才會有豐實的收穫;行人要到很遠的地方,要勞動雙腳,一步一步的勤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只顧悠閒過日子,卻要享有事業的繁榮,是不可能的。唯有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國家的義務,勤勞創建事業,才能享有充實的人間佛教。 第四、以和諧溝通彼此:人間佛教重視彼此的尊重,群我的和諧,以互助、互諒、互相了解來共同營求生活。唯有和諧,人間才能溝通彼此,才能發揮生命共同體的吉祥安樂。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四點是大家應該奉行的: 第一、以慈悲淨化社會。 第二、以道德立身處世。 第三、以勤勞創建事業。 第四、以和諧溝通彼此。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認知人生

文/星雲大師 常有人問:「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如何認知人生?有四點看法: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希求長壽,這是古今中外,不管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一致的夢想。但是人的一期生命,因為肉身之體不能長久,所以古來多少帝王總在希求長生不死的夢碎之餘抱憾而終。人的身體何以不能永久不壞?身體乃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因此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從嬰兒呱呱墮地,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體一天天都在變化,就如泡如影一般,是不堅固、不實在的,所以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身體無法跟著我們走,唯有把握有生之年,藉助此身好好的修道、行善,這種善業功德才是永恆不失的。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人的生命體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佛教稱為「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是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觀念、意志、認識。何以說生命不久,如夢如幻?就物質方面來說,色蘊是四大假合而有,本無實性;就精神方面來說,受、想、行、識等四蘊都是對境而生。所對的色蘊既非實有,能對的四蘊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心物二法,當體皆空,所以有謂「五蘊非有」,這是佛教「無我觀」的具體表現。 圖╱Pexels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物質生活,當然也就離不開金錢、財物。佛教並不排斥正當的擁有財富,但是主張人不要貪財,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錢財夠用就好。尤其擁有金錢,不如善用金錢,因為佛教講,財富是五家共有:盜賊會搶劫、貪官污吏會貪污、水火刀兵會破壞、不肖子孫會敗家,所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唯有善用智慧,才是永恆的財富。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功名富貴是世人所希求,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功成名,獲得榮華富貴。然而功名是不實在的,歷史上多少功勛彪炳的顯赫人物,雖然功在廟堂,風光一時,但是「薪火相交,縱性不停」,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朝為座上客,暮為階下囚」,正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功名之不實在,正如霜雪一般,太陽出來,它就消逝無蹤了! 圖╱Pexels 人生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吾人唯有去除不真的人生,才能求得一個超脫的、自在的真我。所以,我們應該認知人生的真相: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

MORE

星雲法語:招殃

文/星雲大師 古人說:「升天自有升天福,不是求仙便得仙。」人的福分多少,自有它的因果關係,如果不肯培福修德,只是一味的貪心妄求,有時候不但「求榮反辱」,甚至為自己招致災殃,所以「招殃」之事切莫妄為。有四點說明: 第一、貪圖虛名者易招損:人多數都很好名,好名並非不好,所謂「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之後唯恐不好名」。有時候好名也是一種榮譽感,然而人要留得好名聲,一定要實至名歸,千萬不可沽名釣譽。有的人貪圖虛名,結果名不符實,到頭來不但被人看輕,受人恥笑,而且名譽遭損,真是得不償失。 第二、無德求福者易招譴:有人說道德可以「四兩充半斤」,不過這是一時的;一個人有德無德,從他的心性、作為,日久還是會顯露無遺。一個沒有道德心的人,自己不修德,一心只想追求外在的福德因緣,比方說要人尊敬,要人擁護,但自己沒有道德,自是無法令人服氣,同時也將遭到別人的譴責、唾棄。 圖╱Pexels 第三、無功受祿者易招辱:有功則賞,有過則罰;賞罰分明、論功行賞,這是任何國家、團體,乃至軍隊維護紀律的法則。過去古人講究無功不受祿,現代的人則是恃功而驕,只要有一點小貢獻,就希望獲得表揚,就想邀功。甚至有的人沒有功勞而妄求賞賜;沒有功勞就受到獎勵,反而給人看輕,這是自取其辱。所謂功勞、貢獻,都應該是眾望所歸,如果有功的人,能夠待人謙虛,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自謙、自卑、自下,則更為可貴。 第四、爭名奪利者易招殃:名利,遠觀則能灑脫。但是,一般人的一生,總因名彊利鎖而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一個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名利的擁有愈多,生活的壓力愈重。甚至有的人為了爭名奪利,時時與人勾心鬥角,最後終於招致無邊災禍。所以,做人要能淡泊物欲、看淡名利,才能自在、才能平安。 圖╱Pexels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是福是禍,都是自己的行為所造作,因此「招殃」的原因,不得不注意: 第一、貪圖虛名者易招損, 第二、無德求福者易招譴, 第三、無功受祿者易招辱, 第四、爭名奪利者易招殃。 

MORE

星雲大師:四心良藥

文/星雲大師 人心有善有惡、有好有壞,甚至憂悲苦惱、歡喜快樂,都是由心生起。人常常因一念心中善惡交織、憂喜參半,甚至處在「天人交戰」、「自我拔河」的狀態而苦不堪言。不過,人心雖然有時會起惡造罪,所謂「披毛帶角因它起」,但是「成佛作祖也由它」。所以,人只要善於治心,把心調伏好,有時它也是治療人生之病的良藥。 舉出「四心良藥」說明如下: 第一、用菩提心對治煩惱:人因為無明而煩惱,煩惱是人生的大敵,經常擾亂我們的心,讓我們不得安寧。學佛就是要降伏煩惱魔軍,所謂「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正知、正覺,只要發起正覺的菩提之心,讓貪瞋愚癡無所遁形,煩惱就無由生起。所以,用正知、正見、正覺的菩提心,可以對治煩惱,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 第二、用寬恕心包容異己:世間上最具有毀滅性的力量是什麼?就是仇恨。仇恨是由於不懂得寬恕而來。我們對於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甚至跟我們唱反調的人,如何相處?跟他打架嗎?跟他鬥爭嗎?那太辛苦了。唯有用寬恕的心去包容不同於我的人;包容他,就不會產生敵對,就能消除仇恨、怨懟。所以,用寬恕的心包容異己,世界才能和平。 圖╱Pexels 第三、用勇猛心克服困難:困難是成功的試金石,做事能堅持到底,並且努力克服困難的人,就是成功;反之,被困難擊倒,就是失敗。如何突破困難?要有勇猛精進的心。所謂「勇猛心」,就是有向困難挑戰的信心與毅力,不會因為小小困難就退縮、氣餒,甚至輕言放棄。人生的路上,來自於人情的、社會的、自然的,甚至自我加諸給自己的困難,不斷紛至沓來,如果我們沒有堅強的信心與毅力,很容易就被困難擊敗,所以要用勇猛心來克服困難,才能成功有望。 第四、用知足心惜福結緣: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知足」。所謂「知足常樂」,知足的人,雖臥地上也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在天堂猶如地獄。人生懂得知足很重要,一個知足的人,必常心存感恩,他感謝社會大眾給我的幫助、利益、好處,因此知道要惜福惜緣,同時也要奉獻、回饋社會;如此廣結善緣,自己會更有人緣。所以,用知足之心惜福結緣的人,會讓自己更富有。 圖╱Pexels 人的身行、口言,都是由心念所主宰,心的一念,可以讓我們上天入地,甚至在十法界裡來回遊走,所以二六時中,要善護心念,讓自己常存菩提、寬恕、勇猛、知足之心,成為療病之良方。「四心良藥」就是: 第一、用菩提心對治煩惱, 第二、用寬恕心包容異己, 第三、用勇猛心克服困難, 第四、用知足心惜福結緣。

MORE

【星雲大師如是說】正信之美

文╱星雲大師      人是信仰的動物,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會有信仰。說到信仰,有的人不假分辨,不去了解信仰的意義,只是一味的迷信。當然,迷信總比不信好;不信又比邪信安全。但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才不會走錯了路。 正信不是隨便亂信,正信就是所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有道德、有歷史、有能力,在歷史上記載著實有其人,而且具有清淨的人格,能夠指引我們、幫助我們解脫生死,否則我們信他做什麼呢?所以,有了真正的信仰,人生會很美。 正信怎麼美呢?有四個譬喻: 第一、正信如琴瑟妙音:人有了正信以後,自己的知見一正,所謂正知正見,每天耳中所聽到的都是正當、真實、善美的話語與音聲,猶如琴瑟之音一般美妙,自然能杜絕靡靡之音,而不會受到邪魔外道所擾亂了。 第二、正信如明鏡照人:人有了正信,就好像擁有一面光明的鏡子,自己的本來面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在正信的鏡子裡,一切是非、好壞、善惡、因果,都能明明白白的看個清楚,而不會無明的怨天尤人,如此自然懂得處理人生的一切得失。 第三、正信如大地安穩:人有了正信,可以引導我們的前途,讓我們每一步路都如履平地般的安全、平穩。就好像在大地上興建高樓,地基穩固,就很安全。反之,如果信仰錯誤,走上了邪信之路,則如臨淵履薄,隨時都有失足墜崖之患。所以有了正信,就好像走在平穩的大地上,不致發生危險。 圖╱Pexels 第四、正信如日月星光:人有了正信,就像宇宙間有了日月星光,能夠帶來光明、希望。有了正信的人,自然能開發內心的般若之光,時時刻刻都如日光般的朗朗照耀,又如月光般的清涼愉悅,人生何其美好! 有人質疑,信仰宗教能得到什麼利益、好處?其實哪怕只是星星之光,也能引導我們知道東南西北,也能把黑夜點綴得很美。所以,正信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心境,都有很重要的關係。「正信之美」有四點: 第一、正信如琴瑟妙音。 第二、正信如明鏡照人。 第三、正信如大地安穩。 第四、正信如日月星光。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3‧星雲法語3》

MORE

星雲大師:處世

文/星雲大師 《三國演義》裡有一句話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可以看出古人對立身處世的重視,同時也說明處世對一個人的重要。處世要懂得應對進退,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進的,向前跨進一步,不能進的,就要後退一步。總之,你要避免踩到別人的腳,否則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處世的進退之道是什麼呢?有四點: 第一、處治世立威望:身處太平盛世、社會安定時,就要養成道德威望。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德風威望不是造作而有,是慈悲的流露,是德行的顯發。有威望的人自能受人尊重,受人信賴,無論團體、機關、組織,領導人的威望,是帶領團隊或組織走向盛治的條件,也是創造意義價值的關鍵。 第二、處亂世用圓通:當社會秩序混亂,人我倫理關係失常時,就不能一味守成不變,必須圓通一點。圓通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不要太過計較細節,不要太過執著成規。觀世音菩薩因為耳根圓通,所以能尋聲救苦;金山寺妙善禪師因為善巧度化,解決眾生苦難,所以被稱為「活佛」,在舉世滔滔時,有一點圓融方便,才能通達人情,自利利人。 圖╱Pexels 第三、處高處要謙恭:所謂「高處不勝寒」,當你的事業愈大,地位愈高時,就愈要懂得「低頭」的哲學。名企業家張姚宏影曾說:「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彎腰鞠躬後才有的。」慈航法師也說過:「如果要人討厭你,你儘可挺胸昂頭!」謙虛恭敬不是客氣,也不是虛偽,它是發自內心的柔軟,是對人事物的尊敬、接受。處高位者能謙恭,就像金字塔一樣,穩重而厚實。一個人愈懂得謙虛恭敬,才會更有人緣。 第四、處低處勤用功: 有的人常有「生不 逢時」、「懷才不遇」之嘆。其實,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可是生不逢時;或是你很有德行,卻不受人重視。處在這種低潮的時候,不要著急,也不要失望,只要你養深積厚,做好「蓄勢待發」的準備,一旦因緣成熟,不怕不會龍天推出。所以,一個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有實力,何患無成。 圖╱Pexels 古人說:「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懂得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事的基本條件,否則縱使周知天下事,不懂進退,總是愚癡。尤其,在進退間恭敬,在往來時寬厚,更是立身處世之道。有四點: 第一、處治世立威望, 第二、處亂世用圓通, 第三、處高處要謙恭, 第四、處低處勤用功。    

MORE

星雲大師:生命的助力

文/星雲大師 我們常聽說「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不管生逢任何時代,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的考驗。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環境的考驗,不能抵擋聲色貨利的誘惑,心中沒有力量,就不容易成功。反之,經得起各種順逆境考驗的人,則一切都能成為生命中的助力。關於「生命的助力」,有四點看法: 第一、貧困是琢磨志氣的玉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貧困其實正是砥礪、琢磨志氣的玉石。一個人,面對外在的貧窮,可以靠勤勞來奮發;遇到外來的困頓,可以憑著堅忍來度過。只要你有願力、有鬥志,貧困、逆境,反而能夠成長我們的志氣,增加內在的力量。最怕的是心裡貧困,沒有力量抵抗外在的逆境,那就注定只有失敗一途了。所以,我們寧可以沒有錢財,也不能沒有骨氣,更不能失去信心。 第二、卑賤是成熟人生的冬雪:人生難免會遇到不得志的時候,當自己時運不濟,才能不得發展,只能屈就做小工、或者做卑微的工作;逢此時刻,千萬不要因此而悲嘆,因為《禪林寶訓》有一句話:「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其實都是成熟我們的冬雪。南泉普願禪師曾經以採樵為業,隱峰禪師也曾以推車度眾,他們開悟成熟後,都成為一代法將。因此,只要能禁得起寒冷的冬雪,必能做蒼松翠柏。 圖╱Pexels 第三、逆境是考驗人生的試卷:人生世間,要靠種種因緣和合而生存,因緣條件改變,環境也會隨之而改變。因此,如果常常要求順境,要求別人如我們的意,這是不可能的。遇到違逆環境,我不順利,我不如意,因此就生氣苦悶、消極懈怠,這叫經不起考驗。籃球打得愈用力,跳得愈高;風雨愈大,激起的浪花也愈高。接受逆境,把它當作人生的考試卷;你不怕逆境,不怕試題,就能愈挫愈勇,因為你心中早有準備。 第四、煩惱是修行證道的資糧:人,常常活在煩惱裡。自己身體不好,起煩惱;別人說話我不高興聽,也煩惱;世間事情我看不慣,我更煩惱。在種種煩惱之下,人生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如果能把煩惱當為修行證道的資糧,不管遇到悲傷、憂悶、挫折,只要你能轉化,就像酸澀的鳳梨,經過陽光、和風的照拂,就可以嚐到甜味。所以,人要懂得轉境,能夠轉苦為樂、轉染為淨,才能轉煩惱為菩提。 圖╱Pexels 小孩子學走路,需要有大人的扶持;學生參加考試,希望有老師的幫助。在我們困頓的時候,也希望有善知識給予一臂之力。然而,別人的護持只是一時的,我們無法天天冀望別人的安慰或鼓勵,只有開發自己內心的力量,才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助力。所以,這四點值得深思: 第一、貧困是琢磨志氣的玉石, 第二、卑賤是成熟人生的冬雪, 第三、逆境是考驗人生的試卷, 第四、煩惱是修行證道的資糧。

MORE

星雲大師:不可說的話

文/星雲大師 說話不只要說得有學問、有藝術、有技巧;還得看時間、看地點、看對象……。台灣俗語云:「飯可以隨意吃,話不能隨意講」,主要在告誡我們,開口之前必須細細思量,那些話能說,那些話卻是萬萬說不得。波斯有句格言:「槍傷或許還可以治療,唇舌造成的傷口卻永不癒合。」足見言語的力量是如何巨大。什麼話不可說? 第一、不分青紅皂白的話不可說:現今是個實事求是的文明時代,說話須秉持「有幾分則說幾分」的原則,倘若信口開河、不分青紅皂白,隨便亂說,將會惹下禍端,造成莫大的影響與傷害。有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無法確認的言語,還是有所保留為宜。 第二、不知輕重緩急的話不可說:心中有言不吐不快嗎?講話,除了自己所知所想以外,還須懂得分辨輕重緩急;有急迫性、非處理不可的,是比瑣碎雜事更為要緊,或是對大家有用處、關係利害得失的,皆可列為重要的話。總之,話有輕重緩急,要仔細考慮,不能隨便亂說。 圖/記者張睿杰 第三、不懂人我立場的話不可說:有的人說話,不問張三李四,也不顧你我他,一有什麼事就表示意見,就隨便亂說,毫無顧念他人的立場,不懂得體諒對方的感受,如此,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說出的話如同覆水難收,所以還沒有弄懂別人的立場之前,不能隨便先說。 第四、不明上下倫理的話不可說:長幼有序,上下有禮,面對不同職稱、身分的人,有不同的說話原則,如對頂頭上司說話,自然與家中兒女對談的方式不同。每一種身分,亦有符合自身的說話模式與特殊用語。當無法斷定對方的身分,不明上下倫理、利害、得失、關係之際,奉勸還是少開尊口,以免鑄成大錯。 《太平御覽》裡,子禽問墨子,多說話有什麼益處?墨子說:「蛤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因此,話要說得適時、說得中肯、說得確實、說得有理;說好話、說恭敬的話、說明理的話、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話;這是很重要的。此四點,是我們每一個人說話時應切記的: 第一、不分青紅皂白的話不可說, 第一、不知輕重緩急的話不可說, 第三、不懂人我立場的話不可說, 第四、不明上下倫理的話不可說。 圖/記者張睿杰

MORE
/9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