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合拍的巴掌才勵志

新改組的立法院開議後兩周,國民黨立院黨團提出國會改革法案,內容包括立法院正副院長記名投票、強化人事同意權暨記名投票、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國會調查權、聽證權及藐視國會罪、偽證罪等。 民進黨團隨即批評這套法案是擴權,與憲法對立,藐視國會罪就可判刑;既違反比例原則,也難認定;難道官員都該唯唯諾諾嗎? 國會改革倡議與總統直選相伴近三十年,當年因政黨權謀,雖增修《中華民國憲法》達七次,國會制衡、監督的權利仍遭大幅限縮。如總統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無須立法院同意,即閹割了立法原有的制衡能量。 立法院審查政府總預算只有刪減權,沒有指定預算科目權,也無權移轉預算於民之所欲,使立法院無法兌現政策主張。這些年政府濫編特別預算,製造許多貪腐,立法院也只能徒呼負負。 立委質詢政府業務是反映民意的平台,可是一黨獨大的官僚,盛氣凌駕提問者。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主持院會,屢喊暫停,請官員與委員互相尊重,並撫慰立委辛苦了,休息一下,還請備詢官員喝口溫水再答詢。 立委質詢語出激越,官員亦不遑多讓。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答詢台反質立委說:「你今天是在浪費時間、我講的是科學、你講的是政治、你在貼標籤。」均涉非科學的主觀好惡,而未就問題誠信客觀的回答。 更可議的是,委員問食安漏洞,陳院長答蔡英文政府推食安五環辦法後,已無系統性食安問題,只有個案漏洞,比前朝馬英九時代好。委員問缺電現象,陳院長又答馬英九時代才缺電,蔡英文執政不缺電。 結果和陳院長同黨的立委,在質詢工業用蘇丹紅,滲進許多加工食品的系統性危機時,直言和十年前的食安案相比,所謂食品雲五環把關等,仍是回到原點,沒有進步。至於質詢缺電的委員,被陳以蔡優於馬的答覆,氣到剩七分鐘質詢時間也不再追問了,但求全民檢驗能有公評。 新科立委就職後,各界呼籲國會改革,是鑑於權謀增修的憲法,縱容出民選獨裁和專制政府。立委索取政府文檔,拿到的竟是到處塗黑遮蔽過的文件;立委主張應公開透明的資訊,政府率爾列機密封存。 當立委質詢非核家園養大光電幫、風電幫、雲豹幫,還有雞蛋幫、快篩幫等坊間早知的弊端時;官僚卻回以那是貼標籤,政府依法招標,卻未說明標案、合約詳情。台灣主流民意是政府不應壓迫人民知情權,不應放縱官宣顛倒真相,不容官僚放肆謀財貪色。國會改革,就是要強化監督力與制衡力,回應主流民意。 行政權法力無邊,合議制的立法院必須有工具才能監督與制衡;所以必須擬訂可課責的配套辦法。老牌民主國家早有官僚在國會若虛偽陳述,會遭刑罰的規定;官員當責天經地義,否則只是狗吠火車,徒呼奈何。 已連任逾三十載的資深立委批評新科立委總質詢,將國會馬戲團化。馬戲團表演娛人,生旦淨丑,各司其分。國會任務何其專業與莊嚴,絕非表演娛人的行當。 一個巴掌拍不響,官僚想逞武生英雄,立委怎甘當青衣陪笑。官員掌握訊息,立委術業專攻,兩方過招,理應深度溝通;若一方跳起,另一方騰空,演得就是丑戲了。 國會改革乃回應民意勢在必行,行政、立法兩個巴掌有序合拍才是勵志。

MORE

社論--祭黃帝陵的意義

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陝西省黃陵縣親祭黃帝陵,軒轅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近年諸多台灣政要都曾到此祭祀黃帝,馬英九曾六度參加遙祭典禮,如今完成親祭黃帝陵心願,不僅對他個人有意義,對於同為炎黃子孫的大多數台灣人也有認祖歸宗的意義。 他在祭拜後強調「無論是何黨派,都共奉黃帝做為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的始祖」。其意涵尚在民族的範疇內,而不在於陝西省長趙剛強做的政治性詮釋:「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 對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子民而言,黃帝是超乎黨派一致的認同,國父孫中山曾派團祭祀黃帝,國共兩黨在抗日期間還曾共同祭祀黃帝的歷史。大多數台灣人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認同不存異議。台灣光復次年,台灣各界耆老林獻堂、丘念台、李建興等組團到大陸祭祖,特別到黃帝陵秉告祖先台灣已經從日本手中光復。 馬英九這次祭拜黃帝,適足以表達台灣人對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其中所蘊含的或有政治意義,正如馬英九用當年在台灣遙祭黃帝的祭文中一段話所做的註腳:「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兩岸無論是求統或是謀獨者,都不宜過度延伸其意義,以免擴大彼此的歧異,而無助於民族的融合。 兩岸絕大多數民眾都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大陸與台灣的炎黃同胞都應在這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追求兩岸的和平與共榮。 我們固然不必將兩岸民眾對黃帝的共同信奉推衍出必然「一統」的結語,但對於台灣近年來的「去黃帝化」更不能接受。 台灣民眾除了原住民外,多來自閩、粵及大陸其他省分,絕大部分是奉黃帝為始祖的漢民族。即使在日本的異族統治下,台灣人仍然堅持黃帝子孫的信念,保有台灣人民族的主體性和尊嚴。這是高於政治層次的文化歷史認同,所以中樞保有遙祭黃陵的儀式,表示慎終追遠的民族情懷。 黃帝做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人文始祖殆無疑義。《史記》始以《五帝本紀》,按《五帝本紀》即從「黃帝」寫起,黃帝生平偉跡具在,黃帝有文獻可徵;且為各地長老所稱道,可謂源遠流長,故後代子孫基於「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情懷,由此而更確信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項認同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增強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及血緣與情感聯結。如果兩岸朝野都深明於此,並奉為不可逾越的天條,或可為目前陷入兵凶戰危的兩岸關係覓得和平、避戰的共同基礎。 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一方面在追尋國民革命的史蹟,一方面在宣示兩岸原為一家人、同屬中國人的意義,期盼基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兩岸一家人」的前提,共同致力於兩岸間的交流與融合,避免滑向兵戎相見的悲慘境地。台灣固無法否定與大陸多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大陸亦應本於共同根祖的歷史認知,體恤台灣同胞的理念認同與價值堅持,奉和平為至高的堅持,多做求同化異的努力,有所期盼之於台灣,也有所興革與自身,庶幾兩岸可以長遠和平共榮。  

MORE

社論--主權認知的錯亂

太平島碼頭整修工程竣工,蔡英文總統不敢登島主持竣工儀式,藍白立委要組團登島宣示主權,民進黨卻躲起來,訕笑是「藍白揪團看電影」。相對的,馬英九宣布四月一日訪問大陸,民進黨卻又大聲嚷嚷要馬英九「到中國好好替台灣宣示主權」。 民進黨該宣示的不敢宣示,不該宣示的卻比誰都大聲,豈非是主權概念的錯亂。  太平島自古即是中國領土,二戰之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隸屬廣東省政府,期間雖歷經法國、菲律賓的爭端,但中華民國在島上有駐軍,並於一九六○年歸高雄管轄,目前屬於旗津區中興里。 這是實實在在由中華民國所管轄的島嶼,無庸置疑,前總統陳水扁和馬英九都曾經登島宣示主權。  這次碼頭竣工,按理蔡英文在任期屆滿前最應該主動登島,一方面是在國際爭端之下鞏固我國南疆主權,一方面也讓蔡英文任內畫下完美句點。不想,國安高層卻用「南海情勢緊張,台灣不宜添亂」為由,民進黨立委更是高喊不要製造麻煩。 在自己的領土上宣示主權是給誰添麻煩?民進黨說白了,不就是聽命美國不要惹事嗎?請問會惹出什麼事?難道南海主權還要聽任美國擺布嗎?  二○一六年菲律賓申請南海國際仲裁案,整個案件完全是美國主導,用意就是抗中,最嚴重的是該仲裁案挑戰中華民國在南海擁有主權的事實,公然稱「太平島是礁不是島」,如果是礁就無權宣稱兩百海里的經濟海域,無異主權被剝奪。當時蔡政府果斷表達嚴正否定的態度,大陸官方也肯定我方態度。八年來,蔡政府一意倚美搞「抗中保台」,不但唯美國是從,還宣示「兩岸互不隸屬」,如今連自己的太平島都不敢去,還算是國家領導人嗎?  相對的,馬前總統憂心兩岸關係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在去年四月間以「祭祖之旅」的名義訪問大陸,緩和了兩岸戰鼓頻催的氣氛。今年四月間馬前總統再以祭皇帝陵之名率領青年赴大陸交流。 最近兩岸關係更加詭譎多變,除了美中的持續對抗,賴清德的當選使得大陸擔心台灣會與中國大陸漸行漸遠,不但重新定位M503航線,檢視ECFA,大陸網民的武統聲浪更是未曾稍歇。 加上金廈海域糾紛,大陸宣布沒有禁限制海域一事,同時巡航常態化,使得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馬英九適時訪問大陸,自然是為了緩和兩岸的緊張,也為賴清德在五二○的就任緩頰。結果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要馬英九「到中國,好好替台灣宣示主權」,還要他「不要幫中國的腔,扯台灣後腿」。 這是典型的台獨思惟,依照憲法,兩岸本來是主權重疊,「到中國宣示台灣主權」,不正是標準的「兩國論」嗎? 根據兩岸的憲法和現實情況,兩岸都宣稱擁有對方的主權,也就是主權涵蓋全中國大陸和台灣;但是在治權上兩岸各有管轄領地,我方管轄台澎金馬,對岸管轄大陸地區。 也因此,馬英九的一貫說法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這是依據憲法的詮釋,大陸也沒有反對。也就是在一中原則下擱置主權爭議。  民進黨放任太平島的主權被菲律賓和美國操弄而不敢作聲,不是笑話嗎?卻要求馬英九到中國大陸宣示主權,豈不是火上添油嗎。

MORE

社論--戰爭與領導人任期

目前國際上有兩場主要戰爭的後續發展,與其國家領導人的任期之間,存在著彼此交纏、互為因果的關係。這兩場戰爭分別是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及俄羅斯總統普亭對烏克蘭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在今年三月已改稱為俄烏戰爭。 這兩場戰爭不但已造成交戰雙方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資源耗損,也給全球帶來地緣關係緊張、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等負面影響,許多國家都想透過各種努力、特別是聯合國的機制促成早日停火;而相關國家的領導人卻未必有此期望;他們出於選舉等政治因素的考量,反而想盡辦法試圖拖延戰事。 通常在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上,戰爭有所謂的「聚旗效應」。 這是指當一個國家面臨戰爭或是外交危機時,容易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及團結氣勢,且通常此時國內輿論對政府施政的批評比較少,執政者會得到較高的支持度。因此不少國家領導人喜歡以戰爭來轉移對內施政不力的焦點。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任期將在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屆滿,烏克蘭本來應該在今年三月底之前舉行下一屆總統的選舉,但烏克蘭政府持續實施戒嚴令,取消了各大選舉。 除了今年的總統大選,原預定在去年十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也被澤倫斯基政府取消了。 按規定澤倫斯基的任期本來只剩下不到一個月,但他宣布暫停選舉,讓烏克蘭政局陷入不穩定情勢,如前烏克蘭總理尼古拉.阿扎洛夫就強烈表示不滿,認為在五月二十一日後,澤倫斯基就失去了執政的合法性,沒資格繼續領導國家;而前總司令扎盧日內的人氣曾超越澤倫斯基,甚至得到美歐的支持,一旦選舉,扎盧日內被認為取代澤倫斯基的機會很大,但澤倫斯基「沒收」了大選,且於今年二月撤換了扎盧日內,化解了扎盧日內的威脅。 許多國際政治專家認為,支持率持續走低的美國總統拜登也不希望俄烏戰爭就此打住,因為烏克蘭未取得明顯優勢,如果戰爭很快結束,對他的選情不利,所以拜登政府想透過繼續軍援烏克蘭,將戰爭拖過今年十一月的大選之後。      另一個有意藉戰爭延續執政的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 以哈戰爭已超過半年,作風剽悍的納坦雅胡持續攻擊加薩走廊,造成嚴重的人道災難,除了引發國際日愈強烈的反對聲浪外,以色列人也不埋單,每個周末都有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示威抗議。 據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的民調顯示,百分之四十二的受訪者認為納坦雅胡應該立即辭職,百分之二十九的人認為他應該在戰爭結束後下台,有超過七成的以色列人不願見到納坦雅胡政權持續。 另一知名媒體、以色列第十二頻道的民調結果則顯示,百分之五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提前舉行選舉,而如果立即舉行選舉,現任的納坦雅胡政府將被推翻;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認同如期在二○二六年十月舉行選舉。可以想像為什麼納坦雅胡不願戰爭平息,因為不能對哈瑪斯取得壓倒性勝利且救回人質,結束戰爭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告終。 世人渴望和平,而對政治人物、特別是現任的執政者來說,戰爭卻往往代表著政權延續的機會,正說明這兩場戰爭如此欲罷不能、欲小不易,真是苦了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啊!  

MORE

社論--文化政策的管理與改革

二○二四年甫開始,就爆出一連串國家文化政策的重大爭議,包括監委糾正近百億元公共藝術經費遭少數特定代辦公司壟斷、上百位影視從業人員連署抗議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政策轉彎不溝通、文化部大撒文化幣卻遭民眾濫用等等。文化部等單位樹起振興藝術文化影視大旗,掌握數百億元預算大權,結果卻傳出被特定對象上下其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肅貪整頓與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緩。 政府自一九九二年起推動公共藝術設置政策,《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規定,公有建築物須提撥百分之一的建築經費,辦理公共藝術。政策美意原是希望藝術不只是陳列在美術館的殿堂裡,也能走出戶外,讓藝術美感融入大眾日常生活。二十五年來,國內公共藝術設置總經費已逾一百億元,作品五千多件,設置二千多件,雖偶有佳作,但也衍生諸多問題,其中最被詬病的,就是市場大餅遭少數代辦公司把持,文化部更毫不顧忌利益迴避。 據監委范巽綠、蘇麗瓊、林盛豐調查公共藝術的「行政代辦」現象,十年來高達六成八的經費都是代辦;而且代辦集中在少數公司,二○二一年甚至逾四成集中在四家代辦公司,這幾家代辦公司不但與得標公司關係異常密切,甚至有代辦公司負責人身兼文化部的審查委員。監委還指出,文化部身為主管機關,多年對公共藝術的不合理現象與多件檢舉案竟不積極處理,也未覈實建置專家學者名單、未多層次揭露資訊、未落實迴避及旋轉門條款,因此提案糾舉文化部,並將具體檢舉案例移送法務部偵辦。 其實,政府對公共藝術的態度無疑是「為設置而設置」,也或許其中牽涉的利益過於龐大,除了設置經費硬性規定須達建築費用的百分之一多年不變,制度也未順應國內外公共建設的時代而變化,除了市場大餅遭少數人壟斷的弊病外,二十多年也製造出無數公共垃圾、經費浪費與貪汙、環境汙染、搬遷重置等問題。文化部應全盤檢討修正,重建真正符合生活美感與國人需求的公共藝術政策。 無獨有偶,掌管國發基金「投資文化創意產業計畫」百億元預算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最近也被上百位知名影視從業人員連署,抗議文策院擅自公布的「國際合作投資方案2.0」,不但從未跟影視界溝通就發布實施,而且跟1.0版本沒有銜接,導致幾百件洽談中的國際合資合製案都受到影響。連署發起人正是去年才參與文策院海外活動的年輕製片,原本受到文策院鼓舞而積極開發國際合資合製案件,沒想到政策說變就變,且態度倨傲,事前完全未跟影視產業說明或溝通,導致影視界無所適從。 文策院成立四年多,仿效韓國的「文化內容振興院」,做為政府與文化影視產業的中介機構。自文策院成立即爭議不斷,不但政府官派的董事超過一半,導致文策院仍被官方主導;且執行率偏低,政策執行也虎頭蛇尾,令業者無所適從。 文化力就是國力,若是文化主管機關與機構的規畫力不足、執行力低落、管理能力與操守更是大有問題,如何激發出民間豐沛旺盛的文化能力呢!

MORE

社論--新政府舊挑戰

社論 賴清德總統陸續公布內閣及國安團隊名單,值得肯定之處不少,也有令人失望之處。無論如何,新的執政團隊任重道遠,面對諸多難題,沒有迴避的空間,何況還有席次過半的立法委員鞭策監督,斷無怠慢敷衍的餘地。 新的領導團隊固然要面對一些新挑戰,但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多數是積累下來的,或是延續發展的,多屬舊挑戰,當用新觀念、新方法處理。新團隊面對的最嚴峻問題是兩岸關係,民進黨過去八年來處理不好這個問題,且愈來愈惡性發展,留待新團隊處理。賴總統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他更首度提到,「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的展開良性對話」。 站在台灣角度上,這個立場言之成理,但相互關係的問題各有立場,必須相互理解與尊重,才能妥善處理,而不能一廂情願。兩岸的根本問題在於是否屬於同一國?或者至少同屬中華民族? 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中華民國區分為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主權同一,只是治權分割。至於同屬中華民族,本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任何疑義。然而,賴清德等民進黨一些政要卻另有看法,他們認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雖然沒有人說兩者互有隸屬關係,但強調兩者同時存在,而且互不隸屬,就是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國家,兩岸兩國。這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共絕不能接受的。他們認定,兩岸之間官方交流必須建立在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民進黨對此拒不接受,甚至同為中華民族都不承認。在這種情況下,兩岸官方交往等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與其根本原則背道而馳。 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接受一個中國可以「各自表述」的我方立場,以致於兩岸沒有共同的框架可以定義雙方關係。賴清德及新的國安團隊必須就此有所突破,先讓陸方確認我政府不是「外國政府」,否則僵持的關係無法恢復交往,兩岸關係必將繼續惡化;死結打不開,一切都是枉然。 新領導團隊的另一挑戰是經濟發展,尤其是能源短缺問題,這也是長久以來被死結困住而不得善解的難題。民進黨堅持的「非核家園」限期明年就要到來,但替代性能源不是靠不住就是太昂貴,致使斷電危機的陰影揮之不去。桃園日前連續發生超過萬戶大停電情況,差一點變成全台大停電;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供電穩定的壓力更大。新內閣必須立即決斷核能是否要延役,若不延役,完整的供電方案又是如何?顯而易見,老問題如果沿用老觀念、老方法,是解決不了的。何況還有一個相關的新問題,就是二○五○淨零碳排又有何方案?這個問題會無可迴避。 另外一個重大挑戰是產業過度集中於科技產業的問題,早該多元化,必須為傳統產業尋找更多市場,但立即碰到台灣的一個痛處,就是無法參與多邊與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過去八年在這方面毫無寸展,致使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更加衰退。主要困結在於國際政治現實的壓力,因與大陸關係惡化而備受打壓,在推動國際經貿參與上深受掣肘,新政府如果無法改善兩岸關係,這個問題也是無解。  

MORE

社論--謝謝你,黃永松先生

《漢聲》雜誌是創辦於一九七一年的一份英文雜誌,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受到國際孤立而失去自我認同的時刻,《漢聲》以英文雜誌介紹台灣,向國際發聲,重新找回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自我定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品牌。 為了尋找台灣的文化元素,《漢聲》在台灣民間到處採訪,舉凡廟宇、古建築、傳統手工藝、傳統戲曲、畫家、工匠、民俗戲曲、信仰習俗等,莫不是《漢聲》訪查的對象。而在一九七○年代,台灣還處於西化風潮正當熱門時,《漢聲》卻開啟了一道尋根的新活水。 不僅是做為雜誌去訪談古老的藝術與民間工藝,更在民間文化中,找到深深扎根在生活與民俗裡的文化之美。舉凡廟口的畫家,如洪通就是他們曾最先採訪過的藝術家,而陳達用月琴彈唱的古老歌謠〈思想起〉,也是這時被他們發掘,而成為台灣文化的風景,和雲門舞集《薪傳》的開場曲。而歌謠中傳唱過台灣的先民如何歷盡千劫萬難,波濤巨浪,終於抵達台灣的動人刻畫,更感動了無數人。 這些尋根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在民間做了充分的調研,細緻的採訪工作,細心的拍攝記錄,才能呈現出來的。也因此《漢聲》幾乎是用照片,用雜誌,記錄了一九七○年代,從農業走向工業文明的社會面貌,一個巨變之下的台灣。而那些記錄下來的影像,幾年後即面臨富裕起來的商業衝擊,許多古蹟被改建,許多傳統工藝被商業化的大量生產取代,而傳統戲曲和流行於廟宇的野台戲,則被電視和大眾消費文化取代。《漢聲》所記錄的台灣,以及它的文化底蘊,已成為歷史,而非活的文明了。 這便是《漢聲》的可貴之處。然而《漢聲》還做了許多事。最重要的莫過於編輯《漢聲中國童話故事》,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故事為本,每個月出一本書。而書中的故事,包括了台灣的童話如〈虎姑婆〉,或大陸各地的童話故事,或少數民族如蒙古的神話傳說,或民間習俗背後的風土民情,都在故事裡。一個父母可以用三百六十五天,一天講一個床邊故事,讓孩子充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當然最被稱道的還有《漢聲小百科》。它陪伴著許多孩子長大,增長了孩子的科學知識。此外《漢聲》還遠赴中國各地,採集傳統民間藝術。舉凡:風箏、剪紙、廟宇、拼貼等各種藝術風格,乃至少數民族的服飾音樂,都在採集之列。而經濟巨變下的中國大陸,也和台灣一樣,許多傳統藝術很快就消失,終究絕跡了。而《漢聲》,至少留下最後的完整紀錄。可以說,海峽兩岸,《漢聲》是最重要的民間藝術記錄者,保存者。 而《漢聲》的創辦人吳美雲、姚孟嘉在幾年前過世,本月四日,黃永松也因癌症病逝。在告別黃永松的時刻,想到《漢聲》和這一代人為民間文化傳承所作的奉獻,想到他們為保護文明和古老藝術,而上山下鄉,遍訪兩岸各地的辛勞與用心,忍不住想要說一聲:謝謝你《漢聲》,謝謝你,黃永松。即使告別,你們留下的美好文明遺產,仍將永遠活在人心中。

MORE

社論--女力推動世界更前進

社論 近日一則地方新聞引起大家關注。新北市某警察分局派出所的一名女警因身體不適,向長官請病假,卻被認為是在「裝病」,幾經波折後才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已罹患癌症第四期,幸好開刀後恢復良好。分局長認為這名長官缺乏同理心,已給予告誡。 兩性身心理的差異,造成彼此間可能存在「理解的鴻溝」,使得這類誤解往往給女性帶來困擾甚至對健康有害,且其後果可能並不只是影響個人,而是社會的集體損失。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因為長久以來的醫學研究、診斷和治療重點都偏向男性,使得女性一生中健康欠佳的時間,比男性多了四分之一;長久以來有高達七百種以上的疾病,女性比男性晚被診斷出來,而女性被診斷出罹癌的時間,平均也比男性晚了二點五年。 WEF報告指出,每在女性健康上投資一美元,預估可以創造三美元的經濟增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罹病婦女痊癒後重返職場所帶動。如果到二○四○年之前,能夠縮小男女健康的差距,則全球經濟每年可以提高一兆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三十一兆元),換算起來,女性可以帶動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一點七的增幅。 因此,WEF提醒,「投資女性的健康應該是每個國家的優先政策。」WEF也決定成立「全球婦女健康聯盟」,並承諾會在婦女健康相關領域至少投資五千五百萬美元,作為示範。 除了健康權益不均等影響女性在經濟和社會不同領域的表現外,兩性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也是不利因素。根據行政院發布的《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國際審查報告指出,疫情過後,台灣性別薪資落差出現不減反增的現象。若以台灣與香港、新加坡再加上經合組織(OECD)有長期進行統計的國家相比較,疫情前,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排名第十,疫情後掉至第十四名。 專家認為,這應該跟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有關。疫情推動資通訊產業迅速擴張,再加上疫後人工智慧(AI)產業大爆發,這些高科技製造業多是男性就業機會大於女性的產業,因此無論是就業人數的成長或是薪資增加的幅度,男性都優於女性。例如,二○二○年到二○二三年,製造業男性專業人員增加了三點一萬人,女性卻僅增加四千人。 即使在服務業也有相同的趨勢:二○二三年女性平均總工時較前一年增加了五點八小時,但男性卻僅增加一個小時,導致性別薪資差距擴大。餐飲業的差距更大,二○二三年女性平均總工時較前一年增加了六點二小時,但男性卻減少了零點五小時。總體而言,二○二二年台灣兩性薪資差距為百分之十三點六,二○二三年擴大為百分之十四點七。 為降低兩性勞動條件差距,歐盟在二○二三年正式通過「薪酬透明指令」,要求企業須定期提出「性別薪資報告」,如果兩性薪資差距幅度達百分之五(及以上),雇主就必須改善。 為了避免行業發展不均讓兩性薪資差距擴大,政府除了須在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上,制度性解決女性集中低薪產業的問題之外,也應考慮採取類似前述歐盟的制度,先從上市公司開始,將性別透明化、董監事女性所占比例等列為ESG揭露項目,藉此逐步改善企業界性別同工不同酬的缺失。 期待女力推動世界更前進,提升女性在就業環境中的權益,給女性更公平、更合理的就業條件是基礎也是關鍵,在這方面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MORE

社論--文化幣缺文化

文化部發放文化幣給十六歲到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一年一千二百元。但文化部的規定細碎混亂,以致於年輕人到誠品書店、文具店買各種文具用品,還有年輕人去買拍立得,或者做美妝美甲。總之,年輕人認為是文化的用途,卻不一定在規範之內,逼得文化部趕緊出來澄清相關規定,這才知道拍立得不能算,美妝美甲也不算。 這個過程所呈現的,其實是文化部如何定義文化,以及什麼「文化」才能加以補助?但補助有用嗎? 我們來看一下規定裡,表演藝術,即兩廳院、各地文化中心的演出,不管是音樂會、舞台劇、京戲、打擊等,都算文化幣的使用範圍。但問題來了,那表演藝術要不要化妝,那美容的訓練為何不能算藝術?打擊樂器的使用算不算?同樣的比對,去小巨蛋看演唱會,能不能算?街頭藝人的表演,小劇場的演出算不算? 還有,去樂器行買樂器、買樂譜,文化幣可用,這是音樂所必須。但為什麼買拍立得就不行?它難道不是攝影的一種器材?音樂器材算文化,而拍立得做為實踐攝影藝術的工具,難道不可以算?如果一把吉他算是藝術,拍立得難道不是文化嗎? 另外一個問題,看電影只能看國片,這是為了支持國片,無可厚非。但如果年輕人要去看《富都青年》,以為吳慷仁主演當然是國片,卻不料到了才發現是馬來西亞的電影。換言之,當你到電影院之前,一定要先查清楚屬不屬於國片。但是對電影有這個限制,對表演藝術卻沒有國產不國產的限制,兩廳院的外國表演團體、外國指揮家所指揮的管弦樂團都可以,那規定的標準在哪裡? 其實當代藝術領域,有很多跨界合作,幾乎很難有可明確劃分的界限。以書籍出版為例,常會有跨界表演、視頻、廣播、線上課程、podcast、讀書會等的合作。參加讀書會者,往往會在獨立書店舉辦,買一杯咖啡,做為入場券,或者外加一本書。這到底能不能算文化幣的使用範圍?書店該怎麼定價給發票,才能會算上呢?難道要把書與咖啡、與作者的分享費用分開嗎? 又如詩集的行銷常會結合詩劇場的表演,有時結合舞蹈,參與者可能在獨立書店,以一杯咖啡為代價,一起觀看舞蹈與詩朗讀結合的表演,但這算在文化幣的範圍嗎? 太多跨界的結合已成為當代文化的共同現象,文化部要強加細分,只會讓自己陷入治絲益棼的困境。 當然文化幣的使用還牽涉在地文化資源的提供。文化幣的思惟主要以都會區為主,但對偏鄉年輕人來說,它能被使用的場域是非常有限的。書店、表演藝術、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等,都是都會的產物,偏鄉根本不存在,能夠買買文具參考書已經很不錯了。尤其是原住民部落,幾乎連書局都沒有,想想年輕人要在哪裡使用呢? 這樣的文化幣政策,基本上不是給年輕人一種文化的示範與福利,而是讓年輕人對於文化的認知更加混淆。與其如此,還不如針對明確的文化藝術領域進行補助或許更有幫助吧。像這樣胡亂撒幣,完全是買票的行為,其實是非常沒有文化的政策,是一個錯誤的示範。

MORE

社論 元宵的文化底蘊

傳統農曆年總是從除夕開始,圍爐、家人團聚,再到大年初一拜年、參加廟會、年初二回娘家、初五開工、初九拜天公,再到元宵節,彷彿要看過了花團錦簇的花燈,整個年節才算是圓滿的畫上句點。這整個節慶般的儀式,帶著濃濃的中華文化底蘊。 在工商業社會,年輕人因為工作關係,分散各地,為了過年團聚,大家南北奔波,就為了在這個年節的日子,回到老家和父母親族團聚。這使得台灣中南部充滿了家族歡聚的氣氛。甚至小學同學、中學同學也趁機舉辦同學會。濃濃的人文傳統,讓台灣有著不同於世界各地的民間文化。而年節中的每一個日子,也都有著它的意義。像除夕開廟門,彷彿新的一年來臨。像年初一至寺廟祈福,也象徵人們願意從善念開始,祝福新的一年國泰民安,閤家安康。而長長的冬日年節,彷彿要直到元宵節,人們提著燈籠走過街道,欣賞花燈,才宣告結束。元宵不僅是農業時代開啟新一年的大地春耕,更重要的是,對天地的一種感念。 在元宵節的傳說裡,傳說天帝有一隻神鳥,羽毛美麗如翡翠,叫聲清脆如歌,天帝特別喜愛。不料有一天,神鳥來到人間,被獵人看見,不小心獵殺了。天帝非常生氣,決定懲罰人間,要在人間造一場毀滅性的大火。可是天帝的女兒心生慈悲,不忍心看到人間慘劇,因此悄悄地告訴了人間,在元宵節這一天,也就是天帝要來懲罰的日子,要舉起火把燈籠,燃放鞭炮,讓天帝以為人間已發生了火光之災,從而躲過了一場劫難。 神話中隱含著慈悲心,卻也警示人們小心火燭,愛惜天地鳥獸萬物的心意。 在農業社會,元宵節提燈籠在街頭遊玩,對小孩子來講,具有儀式性的意義。尤其在農業時代,並無現代的燈光照明,一個小孩如果學會用竹子和紙張,結構出一個小燈籠,那不僅是一種手工藝,也代表著一個人都能夠藉由燈籠的製作,自造一個提燈,學會在黑暗中走路。以後如果出門遠行,或者要夜間行路,會運用提燈,就不怕被風吹襲。 燈籠,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慶的藝術,也是一個工藝的、美感的傳承。在中國民間,從燈籠發展出的工藝太精美豐富了。僅僅是竹子與紙為材料的燈籠,就可以製做出各種各樣的創新。舉凡《山海經》神話、《三國演義》英雄、春秋戰國人物,八仙過海等等,都可以變成燈籠的故事。而為了呈現這些美感,工匠們爭奇鬥豔,做了許許多多巧妙的吊飾。能用最簡單的素材,組建成雕梁畫棟的的燈籠。這是多麼令人讚歎的美術工藝。文化,就是靠著民間的這些傳統的工藝匠人傳承下來。 當然,燈籠的敘事,本身也是一個文明與思想的結晶。想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故事,背後又豈只是忠孝節義而己,那是一種人物典範與價值觀的傳承。關公所代表的忠義,包公所代表的公正廉明,哪吒所代表的勇敢創新等,都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傳承。 在元宵節這薄海同歡節慶的日子,當我們帶著孩子走過燈會,一面欣賞漂亮的花燈設計,一面為孩子訴說歷史人物或傳說故事,那便是最好的文化傳承。 元宵的燈,不只是燈會,而是在內心點上一盞文化的傳承之燈。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