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登太平島與維護主權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二十名藍白立委規畫考察太平島,引來民進黨的一陣譏諷,說是給政府添亂,甚至諷刺是「小丑團」。民進黨對著中國大陸口口聲聲要維護台灣主權,如今面對自己擁有的太平島,不但不敢大聲維護,還反譏要維護主權的在野黨;為了扈從美國的政策,不僅忘了我是誰,連自己的主權也可以視而不見,說明了「護主權」只不過是民進黨選舉的口號而已。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在野立委訂十八日登太平島考察,立即引來民進黨團的反對,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不但批評在野立委此行是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同時還拉國民黨的陳永康下水,指他沒有同行是因為拒絕背書,說陳永康是唯一國防專業的立委,「可見登太平島不是明智的行為」。隨即遭陳永康否認,他是另有要務。 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之後,多次表決全面潰敗,但是黨團總召柯建銘和幹事長吳思瑤不思檢討,其實國會的生態早已改變,還活在一黨獨大的呼風喚雨時代,過去鴨霸通過所有的法案和預算案,事後衍生出無數的弊端,甚至在立法院掩護行政院所有政策,包括錯誤的能源、疫情期間的黑箱決策、NCC的胡作非為等,至今還無法還原真相。 由於難以適應國會生態的改變,柯建銘和吳思瑤的言行愈來愈荒腔走板,動輒說在野黨「毀憲亂政」,柯建銘甚至說「花蓮地震是老天有眼」,就像吳思瑤批評在野黨登太平島是添亂、是「小丑團」一樣,在國人看來,柯建銘和吳思瑤在立法院的表現才真正是「小丑二人組」,完全與民意脫節。 太平島該不該前去,這根本是無庸置疑之事,尤其在國際間對於南海爭端四起之時,登島正是維護主權的宣示。二○一六年,馬英九趕在國際仲裁法院公布仲裁結果前登島宣示主權,當時美國也是極力勸阻,但主權之事怎能聽美國擺布!馬英九毅然前往並發布南海主權倡議。 今年太平島碼頭整修工程竣工,各界呼籲蔡英文總統在任滿結束前登島視察,順便宣示主權,應該是任期圓滿畫下句點的壯舉,一如陳水扁總統在二○○八年卸任前登島一般。不料蔡總統礙於美國的阻力,不但不敢前往,國安單位還找種種理由說是有安全顧慮,甚至有學者批評是在野黨的政治攻防,甚至反果為因,說「如果馬英九當初不登島闖下大禍,國際仲裁就不會將太平島裁定為礁」。 有這些學者在護航,也難怪民進黨有底氣譏諷在野黨是小丑團。國際仲裁法庭本來就有立場,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宣示主權,國際間誰會替你爭權益?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大陸,不斷在南海生事,鼓動菲律賓,甚至結盟日本、南韓,只有民進黨政府跟著美國搖旗吶喊,說登島行為是「為中國助威,給自己政府添亂」,有這樣無能、自失立場的政府也就認了,還不准在野黨去登島宣示主權,難道民進黨要將太平島拱手讓人? 登太平島是如何替中國大陸助威?又是如何給政府添亂?兩岸政府都主張南海九段線擁有主權,我們宣示我們的,替大陸助什麼威?美國在南海生事,登太平島只會給美國添亂,在野黨宣示主權,給政府添什麼亂?民進黨為了親美抗中,所有的邏輯都亂了,連主權也不要了。台灣人民能認同嗎?

MORE

社論--電價上漲的連動效應

去年四月電價調漲百分之十一,帶動一波物價上漲。今年四月電價又要上漲,漲幅如何引發各界揣測,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在本周五做出調漲幅度。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強調,電價上漲最怕的是因而產生通膨預期心理,使通膨率發生結構性變化。由於近來物價不斷攀升,電價上漲拉高商家成本,必然會帶動另一波物價連鎖上漲風潮。 雖然電價漲幅尚未公布,但媒體已經揭露了調漲的幅度:用電在七百度以內的用戶,漲幅為百分之五,用戶大約有九成三;七百零一到一千度用戶調漲百分之七;一千度以上用戶調幅百分之十,用戶約占百分之二。工業用電調幅更大,平均調幅百分之十二,而年用電超過五億度且連續兩年成長者,調幅將在一到二成間,包括台積電、高鐵、中華電信等高用電業者。 台電的整個電價政策其實不是靠市場機制,雖說有電價審議委員會,向來就是執政者完全基於政治考量來調整,說白了就是為選票。每到選舉期間為了怕失去選票一定凍漲,長年累積下來,該漲不漲,選後又突然暴漲,當然會帶動物價的攀升。這兩年因俄烏戰爭,天然氣等原物料暴漲,先進國家相繼調高電價,例如韓國電力公社在兩年前就調漲民生用電近五成,工業用電漲了八成七。而台灣卻是靠國庫補貼。 台電財務嚴重惡化沒有因此減緩,前年虧損了二千六百七十五億元,去年虧損二千億元,面臨破產命運,經濟部不得不增資一千五百億,再動用超徵的預算補貼五百億元,還漲了百分之十一的電價,卻仍然虧損。兩年來以超徵的稅收補撥了台電四千五百億元,至今台電仍處於鉅額虧損狀態。今年又增資一千億元,而且四月再調漲電價,選舉過關了,漲幅自然要比預期高出許多。 台電的整個電價結構問題重重,除了歸咎於政府的黑手掌控之外,最大的問題當然是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由於廢除核四,不僅浪費了當初興建核四的所有資產,還因為發電不足向民間購電。如今能源配比的問題依舊無法因應電能所需。蔡總統說要提高綠電配比,而綠電的建設卻遠遠不足,又拒絕啟用核電,導致台電虧損連連,且電價節節高升。錯誤的能源政策不僅要國庫補貼,拿老百姓的納稅錢來補漏洞,而且還要漲電價,等於是剝了民眾兩層皮。 儘管電價審議委員會說會綜合考量社會經濟狀況和物價穩定、產業競爭力等因素,決定電價調漲的幅度,但是台電鉅額虧損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實。現在民眾最擔憂的就是物價上漲與通膨的問題。據主計處統計,去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百分之二點五,寫下近十五年來次高紀錄,今年二月上漲到百分之三點○八,除了國際因素,電價上漲後,通膨的壓力勢必引爆。 台中市長盧秀燕發起的「女力治理平台」共有九位女性縣市首長參加,他們最關心的事就是電價問題,在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希望中央重視電價調整帶動物價波動的問題,以照顧民眾為先,慎重考慮電價的調整。對於物價上漲的憂慮,老百姓心裡更是恐慌,最近ETF募資情況驚人,短時間內吸金二千多億,這正是民眾在貧窮恐懼下呈現的搶進風潮。電價在此刻上漲,物價能不應聲而起嗎!

MORE

社論--太陽花學運十年夢醒

社論 自一月台灣選出新總統後,兩岸與美國的雙邊三邊互動均見調整,各政府都想維持台海穩定,再實踐個別自主的政略目標。 台方立法院國民黨團和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四月分別訪陸,所反映台灣新民意,旨在維穩,也有利於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拓展新治理模式。可是民進黨公職、網工,卻用中國大陸買辦、舔共、聯共合謀喬法案、助地方接中國團客有國安危機等惡向思惟,狠批在野黨。 攻訐最烈的綠營砲手,認為藍委訪中當中共資源的引路人,符合中國利益,卻陷台灣於險境,新的三一八運動可能再起。 所謂三一八運動,是指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社運團體和學生,得民進黨立委護持,侵入立法院議場,反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煽熱反中激情,至四月十日才撤出;獲冠名三一八運動,又名太陽花學運。 此運動今屆十年時,多名參與者受訪,咸認運動最大成果是守護台灣、捍衛民主、擋下兩岸服貿協議;讓兩岸政、經脫鉤,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不再高度依賴大陸。 可是實踐證明,三一八運動掀起的反中聚旗效應(又稱聚眾效應rally effect),雖藉選舉擊敗了主張和中的政黨;但終無法兌現所懸目標。 反兩岸服貿的蔡英文上位後,台海間原有防止軍事衝突的界線,逐一遭泯除,連金馬的禁限制海域,也名存實亡。 美歐強權操弄台灣抗中,引大陸機艦繞台演習。所謂守護台灣,變成花大筆納稅人的錢買武器,再責令年輕役男延長役期,準備城鎮焦土戰。 過去八年,台灣民主質變成黨派專政與獨裁;島內反中、親中與平、戰意識分歧;監察院棄守糾察彈劾職權;選委會由民進黨擔綱;通訊傳播委員會成獨立機關的笑柄;連法務檢察系統的首長任命,都被評為清一色。 擋兩岸服貿可保住年輕人公平就業機會的夢想,變成夢魘。十年來台灣服務業失去大陸廣大市場,獲利平庸,缺乏資源研發創新,受僱勞工薪資普遍低於製造業。 批發零售、運輸倉儲、媒體傳播、醫療保健、藝文教育、休閒娛樂等服務業有市場准入規範,必須通過商貿談判簽訂協議才能大展鴻圖。與製造業產品是剛性需求,只要付得起關稅,就能爭取客戶,性質有別。 反服貿後台灣觀光業變慘業,陸客不來,補貼入境的外客消費力弱。醫療產業跨域市場變小,在線員工抱怨低薪與超時超累的工作量不成比例,護理科技大學招不足學生,有護理師證照者竟望醫院卻步。 投入服務業的年輕人失去發展機遇,看不到未來;面對房價和民生萬物上漲壓力,實質所得更低,心懷不平,但徒呼奈何。 國民黨團十七名立委訪陸,意在振興台灣百工百業,延續馬總統執政時兩岸大交流的勢頭,利台利民;那八年,陸生到台灣就學,陸客到台灣觀光,激活許多產業;鳳梨酥大賣,星級飯店、商務旅館和日月潭的阿婆香菇茶葉蛋同樣門庭若市,服務業行情不輸製造業。 代表台灣最新民意的立委們訪陸後,已帶回陸方觀光旅遊、農特產品銷陸、兩岸恢復航點等交流面的向好做法,謗之徒然自損。刻政府處於改組交接之際,允宜從善解讀在野黨心志,尊民本為執政信念。更何況十年反中的夢該醒了,應知從善如流才是正道。

MORE

社論--開錯刀的警訊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發生開錯刀烏龍案,惹得很多病患心惶惶;醫界探討手術流程有疏漏,懲處涉事者;法界人士投書媒體,建議優化管理;但同為外科醫師者慨言,民生醫院一直在徵才,醫護人力若嚴重不足,何以善其事呢? 這名醫界啄木鳥在臉書發文指出,看到民生醫院在人力銀行網不斷徵才,開刀房、加護病房、門診、長照都在徵護理師,且全都免經驗;好像應徵者只要上工學就好。但少了實務操作的積累,怎能不出亂呢? 他分析醫護人力流動率高是健保點值太低,老鳥做幾年因太累就離職,專業職場上由太多新人擔綱,這是當下台灣的醫療困境。 新冠疫情期間和疫後,社會輿論持續反映醫護缺工,醫事團體還上街陳情,爭取合理待遇,要求補充人力以維護醫療品質。 衛福部統計各級醫院每年流失熟手護理師逾五千人,台北市各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常塞滿等床住院的病患。其實醫院並非沒有空床,而是護理師人力不足,不敢收住院病人,怕照顧不周會出意外。 四技二專統測,衛生護理類科系報名人數已連續五年下滑至歷年最低;畢業考取執照的護理師轉職機會多,新手上線,親歷醫院臨床工作量與待遇不對等後,遇有不必輪值夜班的工作機會,而自然求去者眾。 據衛福部醫事人員執業率統計,通過醫檢、牙技、驗光師、營養師考試,取得證照後的執業率均不到半數,助產人員甚至不到百分之一。可見台灣教育體系培養的專業人才,因市場給的誘因差異,多改行別就。 台灣實施的全民健保,是通過全民繳納保費,支持醫療體系,保障人民生病時能獲得及時治療,不會因病而貧,也不會因家貧,得病了卻無力就醫。這套醫保效率與廣庇眾生的本質,在國際間已有好口碑。 可是基於全民互助構建的醫療保險,實施近三十年後,出現財務窟窿、浪擲資源、看得起病卻難保健康等缺憾。台灣和東亞的日本、南韓比較,平均壽命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死亡率卻高;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死亡率,更明顯高於歐美。 台灣醫界領袖直言健保支付制度粗製濫造,花一分鐘看傷風感冒,和花四十分鐘看第四期癌症病人,診察費同為二百點;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的病床給付,比醫學中心低;但區域醫院可以做到全部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達七成五,高於全台平均近二成。 如果健保診察費合理,可以鼓勵第一線診所醫師,多花時間向病患說明病情與保健方法。病患對醫師的話接受度高,醫療與健康教育結合後,必有利於投保人與健保資源之運用。 傳統中醫有望聞問切四診法,詳細觀察求診者氣色、病徵,了解病程、生活狀態,再把脈辨別臟腑功能,據以下藥或針灸。有的中醫院只接受自費看診,每科每診限量二十名;可證廣庇眾生的醫療體系,還應有更精準細緻的追求。 《天下》雜誌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就職前,推出新政府挑戰系列報導,頭一題就是「世界第一的健保可能看不好你的病。」《天下》指出台灣便宜又可及的醫療制度,正傷害照護品質。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點一,少於美日韓百分之十二到十三。 新政府接事後首應想想,如何將納稅人繳的錢,合理投資在照護人民健康事業上。

MORE

社論--大歷史的悲憫之心

歷經七十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今年的紀念活動顯得有點不同。過去是由受難者家屬所主導的紀念活動,有著悲情與哀傷,以及對親人的思念。而今年卻顯得更為深沉,一些學者所舉辦的紀念研討會,已開始從更寬廣的視野,檢視悲劇發生的歷史背景、台灣與大陸五十年分隔所造成的誤解,以及事發現場,遍及南北各地的不同面相。尤其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後,台灣所面對的複雜國際情勢,外國力量的介入等,也都在檢視之中。 一個成熟而開放的社會,歷史總是要經過再三檢視,從而克服悲情意識,進入更為深刻的反思。二二八事件也是如此。 過去因戒嚴時代的禁忌,二二八被蒙上神祕的色彩。從而與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糾結,難以區分。難怪民間有此認知。因二二八之後,台灣民間是憤怒不平的,因而轉向了地下反抗。此時正逢國共內戰在大陸打得熾烈,反抗一方基於對「白色中國」的憤怒,而轉向「紅色中國」,加入中共地下黨,也是難以避免的趨勢。 等到國民政府在大陸大敗,情勢逆轉,中共地下黨在台灣發展更為迅速。等到國民黨撤退來台後,開始了白色恐怖的清鄉,此時涉案者又多為過去參與二二八的知識分子、讀書會學生、過去抗日的領導者等。當時並無白色恐怖一詞,於是「二二八」就成了從一九四七年連結到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的代名詞。我們只要檢視二二八的諸多口述歷史,就可以知道在民間的記憶裡,其實是很難分辨其中差異的。 這也是為什麼二二八的口述歷史中,有許多互相矛盾,或過度失真的紀錄。然而,也正是在這些從禁忌到開放的過程中,台灣逐步從二二八的迷思裡,走了出來,從而有更深刻的省思。 其中之一,便是不再只從省籍做為分別,而界定受害者,而是不分本省外省同胞,在事件中,都是受害者。歷史紀錄顯示,外省同胞即使是一般商人、平民百姓,而非被稱為「貪官汙吏」者,也在這個過程受害。而這一部分,過去是未曾被正視的。 其次是對事件發生的過程,有更為細緻而清楚的分析。例如白先勇為其父親白崇禧將軍所做的二二八歷史紀錄,即有還原歷史的作用。它見證了國軍並非只是一味鎮壓,而是心懷不忍人之心,試圖解決衝突與矛盾的。 當然,事件的還原還應該包含對大歷史的了解。一如戴國煇教授在其研究中所顯示的,我們更應該了解當時台灣人對大陸的真實情勢,有某一種「天真無知」,懷抱著對祖國的想望,卻不知中國是在悲慘的八年抗戰中,吃盡苦頭,是一個「慘勝」的國家。缺乏這樣的理解,以致於大希望反而帶來大失望,這或許是二二八背後更深的根源。 從歷史學取教訓,我們或許也可自問:現在的台灣是不是真的了解中國大陸呢?大陸從政治體制到民間社會,歷經幾十年開放改革之後,是否有一個不同於過往「匪情」時期認知的社會,一個更為多元複雜的經濟動能,以及對應於世界大局的總體政策?台灣要如何因應? 懷著大歷史的悲憫之心,我們該從頭認真思考,七十七年前,我們或有認知不足;現在的我們,能懷抱寬大的歷史感與開闊的胸懷;有做好足夠的理解嗎?

MORE

社論--地震與同島一命

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之後,餘震不斷,估計已達一千餘次。而近幾日,有感地震更為頻繁,一夜數起,警報頻響,不只擾人清夢,花蓮的兩三幢大樓在連震下,倒塌傾斜,更讓人心惶惶。各地因房屋裂縫而要求安全檢測的需求升高。氣象局說明,規模較大的主因是能量釋放已從震央北邊調整至南邊,最近還只是南邊剛開始釋放能量,規模會持續多久很難說,但餘震至少會持續半年到一年。 花東地區因直接遭受衝擊,危疑感特別深,受災也最為嚴重。全台灣各地都非常緊張,因為許多老房子是建於一九八○年代,房地產狂飆的時代,當時房價一日數漲,導致建商只求盡速蓋好房子,品質的要求相對放鬆,鑑於上一次九二一地震的經驗,安全上確有疑慮。各地縣市政府應盡快派出地政與鑑定人員,協助民間做好安全檢測,對有疑慮的房子加強安全保固,或協助遷移。 而對災後的可能危險地區,政府也要多做宣導。如台北市區有許多大樓,安全上或未有疑慮,但受地震影響,其外牆瓷磚卻容易剝落,一般都是靠近人行道,若落下砸到行人頭部,恐受傷嚴重。民眾自己就要多加小心留意。政府更應多做宣導,提醒各建築社區與行人多加注意。 各地的山區,土質疏鬆的山地更不宜去爬山。若是恰巧碰上地震,山坡土石滑落,非常之危險。加上近日降雨頻頻,地質不穩之下,極易發生土石流,因此山友一定要多加小心。 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平日就要多加注意。一如九二一之後,人們在家中要找好地震發生時的安全躲藏之所,或安全的角落,如今的危險性有可能增高,因此要找出安全地帶,準備礦泉水,也是必要的。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為了不時之需,防患未然。 台灣的地質本就脆弱,由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而隆起形成的台灣島嶼,本身就是一塊不斷變動的土地。在持續的擠壓之下,台灣每年以約一公分的速度,不斷上升。板塊擠壓是台灣島產生的大自然動力,也是危險的來源。這就是大自然給予台灣的生存者永恆的考驗。從一開始的原住民族,到後來的漢族移民,再到荷據、清朝、日殖、光復之後,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地震未曾斷過。這就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命運。 可見「同島一命」,絕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團結的召喚,而是大自然賦予的本質。相信在近來頻頻的地震下,更讓人特別有感。基於此,我們更應該認知到台灣的生態是如此脆弱,大地是如此多變,因此開發不宜過度,水土宜加保護,而山林野地更不能任由休閒消費農業進入,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今日的開發就會變成明日的災難。更何況,震災何時來誰也不知道,誰受害也無法逆料。 地震帶給我們無比的驚懼,但也讓我們更有「同島一命」的同理心。我們更要保護好這一塊脆危的島嶼,更應增進人與人的了解與友愛,更珍惜今日與家人、朋友、鄰居的情誼,互相扶持,互相疼惜照應。這才是恆常的對應之道。

MORE

社論--清明祭祖的深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清明〉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寫出了清明的愁懷。清明節是傳統的重要節日,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現在明定在四月五日,這一天大家都要上墳掃墓祭祖,最主要的用意在於慎終追遠,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示不忘本源,向父祖稟告子孫的情況,一方面祈求祖先能夠庇佑子孫富貴平安。 山西舊有一首絕句:「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墦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鮮活地寫出了清明掃墓的景象。每到清明這天,各公墓墳頭都擠滿了祭祖的人潮,道途為之路塞,顯示這個節日的習俗並沒有因為科技現代化而改觀,祭祖仍是大家心目中的重要儀式。 台灣人多從廣東、福建渡海遷居而來,仍保留了清明祭祖的習俗,儘管在細節上閩客的儀式各有不同,但是祭祖的情懷都相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各省的人齊聚台灣,增添了多元的祭祖儀式。兩岸分隔四十年開放探親之後,老兵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香祭祖,幾十年離鄉背井,驟然返鄉後見到親人祭拜祖先,所有的委屈和思念瞬間引燃,涕泗縱橫的景象,旁觀者也為之鼻酸。 在兩岸政治上,祭祖也往往是一個可以緩和氣氛的手段。民進黨人因為意識形態和大陸之間多有隔閡,到大陸去不談政治,多是以尋根祭祖為名,例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和駐日代表謝長廷也都曾以返鄉祭祖之名訪問大陸,可見以祭祖之名返鄉名正言順。 晚近因為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形態,許多「去中國化」的行徑確實讓兩岸逐漸脫鉤,民進黨以各種法律威嚇人民不准赴大陸交流,最近因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修訂,蔡政府還警告國人不要去香港觀光旅遊。兩岸之間因為敵意螺旋的不斷攀升,使得台海上空戰雲密布,凶險一觸即發。 為了緩和兩岸的緊張,前總統馬英九去年四月間即以祭祖之名訪問大陸,返回湖南湘潭白石鎮祭祖,並參訪了父親和母親的中學母校,同時去了歷史上著名的嶽麓書院。這樣儀式性的參訪饒富意義,就是銜接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根源。當然馬前總統也趁這趟祭祖之旅到南京祭中山陵,到武漢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彰顯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意義。 今年四月馬前總統再以祭祀黃帝陵的名義到大陸訪問,甚至有安排和習近平會面的行程,進行「馬習二會」,這個政治意義就更重大了。賴清德即將就職,由於「賴蕭配」被對岸定位為「獨上加獨」,大陸在五二○之前已經祭出多項對台不利政策,包括終止ECFA部分早收清單、修訂M503航線,最近金廈水域翻船事件,大陸更宣稱金廈沒有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等於是沒收了海峽中線的概念,進一步詮釋就是大陸不承認台灣的治權,這與馬英九一向宣稱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相違背。 馬英九此次大陸行能否化解兩岸日益升高的敵意螺旋,值得關注。不過,馬前總統兩度都以祭祖為名訪問大陸,可見血緣、文化仍是牽繫兩岸最重要的元素。因為同源所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只要不搞台獨,什麼話都好說」,一家人就沒什麼好計較的。際此清明時節,請民進黨人深思。

MORE

社論--善意與敵意存乎一念

社論 近日北京釋出開放陸客赴台觀光旅遊及台灣農漁產品銷陸的正面訊息,從而讓五二○之後的兩岸前景,露出久違的一線曙光。 回顧近八年期間,兩岸缺乏政治共識,互信基礎薄弱,溝通管道中斷,在兩岸關係上可謂繳了白卷。準總統賴清德就任之前,北京透過與台灣在野黨立委會面場合,投石問路拋出一些和緩涉台政策,藉以測試新政府是否能正面回應,以扭轉兩岸停滯不前現況。 兩岸關係畢竟中斷了八年,欲重啟互動,很難一步到位,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分階段、逐步地往前推進,在過程中建立互信,以堆疊積木方式創造新局。 以開放兩岸旅遊為例,中國大陸率先釋出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並視條件成熟進一步開放福建居民赴台團隊旅遊。 對此台灣看守內閣顯然不願被動接招,逕指大陸以附加條件方式、極度縮小開放對象、不合對等開放原則為由,推諉將由陸委會、交通部進一步釐清云云。這種制式反應,平白錯失兩岸正面互動機會。 同時北京還傳達:願加強溝通,恢復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大陸;透過既有聯繫管道,希望台灣方面盡快全面恢復兩岸海空客運直航;願意對花蓮震災提供幫助,通過兩岸紅十字會把相關物資盡快送到災區等等。 由此觀之,兩岸重啟接觸對話的機會還是存在的,關鍵是雙方必須精準掌握住稍縱即逝的時機點。 時值蔡賴政權交接期間,看守內閣不願也不宜針對兩岸做出重大決策,因此對北京的善意試探,表現得意興闌珊,消極應對,也是情理之中。期待相關人士在這段時間謹言慎行,話不說死,事不做絕,為五二○之後兩岸互動保留空間,交由新內閣拍板決策。 盱衡賴、習近期談話,一方面傳達各自堅定政治立場,同時亦涵蓋了柔軟感性一面,為兩岸前景創造一些想像空間。 準總統賴清德的兩岸論述表明仍將延續蔡總統兩岸路線──包括「堅持中華民國主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內的「四個堅持」、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同時表達願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由兩岸執政黨良性對話等。 上月舉行的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重申堅持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政治語言,並多次表述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兩岸一家人等感性用語。 眾所周知,賴、習二人的政治主張底線,幾無交集,對此雙方均心知肚明,了然於胸;如一味糾結於此,兩岸僵局困境難解! 估計,賴清德五二○總統就職演說中的兩岸論述,應能為各方接受,不致挑戰台海情勢;如能納入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或將有助於走出八年僵局,循序漸進恢復兩岸旅遊等交流交往;期盼新政府的兩岸政策能夠展現新思惟有新作為。 所謂善意的表達,並不是口頭說說就算數的,這是需要雙方皆能感受到對方的誠意。否則一方自認遞出的是和平橄欖枝,卻被另一方視為帶刺的玫瑰,兩方認知差距太大,善意成了敵意,反倒另起事端,別生枝節,怎可奢望兩方會有良性互動。 兩岸主政者伸出的是和平橄欖枝,抑或帶刺的玫瑰,其實都在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MORE

社論--珍惜台灣的國際好感度

台灣由於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有限,長久以來並沒有獲得各國民間人士的高度關注。 過去許多國家的人民甚至對於台灣的地理位置毫無所知,也時常將台灣及泰國的英文名稱相混淆。 近年以來,台灣的國際形象不斷提升,台灣在先進國家民間人士的心目中,好感度也呈現飛躍式的成長。 這是台灣現階段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值得國人珍惜與把握的「好感紅利」。 日前美國蓋洛普公司公布了一分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這分民調抽樣訪問了美國五十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最具好感度的國家為加拿大及日本,二國均贏得全美百分之八十三民眾好感,英國獲得百分之八十二美國民眾的好感,德國獲得百分之七十九、法國獲得百分之七十八,分別位居第三、第四以及第五名。台灣則以百分之七十七,位居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好感國家第六名。 去年下半年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也公布了一分「全球態度調查」,針對全球二十四個中高收入國家人民對於台灣的好感度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八十二的日本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其次為韓國有百分之七十七的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再其次為澳洲的百分之七十一、以色列的百分之六十六、以及美國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顯示,台灣普遍獲得亞太地區先進國家民眾的好感與肯定,並被認為是亞太先進國家的好鄰居。 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台灣的好感度之所以提升,一方面是由於台灣近年來經濟表現傑出,同時在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扮演全球關鍵性角色;其次,台灣民眾的溫文有禮以及熱情洋溢,也給曾經和台灣人有互動經驗的外籍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國大陸近年來戰狼外交的不斷升級,帶給各國人士愈來愈多的負面觀感,對比之下,台灣民眾就益顯親和可愛。 台灣以一彈丸小島,竟然能夠獲得各主要國家民眾的好感與注目,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良機,應珍惜並把握此一難得的「好感紅利」。 在外交方面,美歐日韓澳等相關國家民眾對於台灣的好感,將會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從而使得各國政府必須配合民意的潮流,持續改善與台灣的關係,並讓台灣民眾獲得更佳的機會與待遇。 台灣的「好感紅利」,可使得我國的企業品牌、產品、文化、影音等各方面,更容易行銷到全世界、更容易獲得各國民眾的肯定與認同,從而提升相關產品的附加價值。「台灣製造」的形象,將從過去的價格優勢轉變為未來的品質及品牌優勢。 利用台灣的「好感紅利」,政府及社會各界更應該積極推廣台灣的觀光、教育以及工作環境,吸引更多外國人士前來台灣旅遊、就學和就業。台灣做為全球漢傳佛教的中心,也可以透過此一「好感紅利」,將佛陀正法弘揚於全世界,進一步實現「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 更重要的是,台灣應該珍惜與感念相關國家民眾的肯定與支持。做為回報,台灣的政府及民眾應該更積極參與及回饋國際社會,秉持善念與正念與國際社會互動。 台灣既已獲得國際好感,同時也應成為輸出「好感」到全世界的正念國家。

MORE

社論--謝謝你,黃永松先生

《漢聲》雜誌是創辦於一九七一年的一份英文雜誌,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受到國際孤立而失去自我認同的時刻,《漢聲》以英文雜誌介紹台灣,向國際發聲,重新找回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自我定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品牌。 為了尋找台灣的文化元素,《漢聲》在台灣民間到處採訪,舉凡廟宇、古建築、傳統手工藝、傳統戲曲、畫家、工匠、民俗戲曲、信仰習俗等,莫不是《漢聲》訪查的對象。而在一九七○年代,台灣還處於西化風潮正當熱門時,《漢聲》卻開啟了一道尋根的新活水。 不僅是做為雜誌去訪談古老的藝術與民間工藝,更在民間文化中,找到深深扎根在生活與民俗裡的文化之美。舉凡廟口的畫家,如洪通就是他們曾最先採訪過的藝術家,而陳達用月琴彈唱的古老歌謠〈思想起〉,也是這時被他們發掘,而成為台灣文化的風景,和雲門舞集《薪傳》的開場曲。而歌謠中傳唱過台灣的先民如何歷盡千劫萬難,波濤巨浪,終於抵達台灣的動人刻畫,更感動了無數人。 這些尋根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在民間做了充分的調研,細緻的採訪工作,細心的拍攝記錄,才能呈現出來的。也因此《漢聲》幾乎是用照片,用雜誌,記錄了一九七○年代,從農業走向工業文明的社會面貌,一個巨變之下的台灣。而那些記錄下來的影像,幾年後即面臨富裕起來的商業衝擊,許多古蹟被改建,許多傳統工藝被商業化的大量生產取代,而傳統戲曲和流行於廟宇的野台戲,則被電視和大眾消費文化取代。《漢聲》所記錄的台灣,以及它的文化底蘊,已成為歷史,而非活的文明了。 這便是《漢聲》的可貴之處。然而《漢聲》還做了許多事。最重要的莫過於編輯《漢聲中國童話故事》,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故事為本,每個月出一本書。而書中的故事,包括了台灣的童話如〈虎姑婆〉,或大陸各地的童話故事,或少數民族如蒙古的神話傳說,或民間習俗背後的風土民情,都在故事裡。一個父母可以用三百六十五天,一天講一個床邊故事,讓孩子充分吸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當然最被稱道的還有《漢聲小百科》。它陪伴著許多孩子長大,增長了孩子的科學知識。此外《漢聲》還遠赴中國各地,採集傳統民間藝術。舉凡:風箏、剪紙、廟宇、拼貼等各種藝術風格,乃至少數民族的服飾音樂,都在採集之列。而經濟巨變下的中國大陸,也和台灣一樣,許多傳統藝術很快就消失,終究絕跡了。而《漢聲》,至少留下最後的完整紀錄。可以說,海峽兩岸,《漢聲》是最重要的民間藝術記錄者,保存者。 而《漢聲》的創辦人吳美雲、姚孟嘉在幾年前過世,本月四日,黃永松也因癌症病逝。在告別黃永松的時刻,想到《漢聲》和這一代人為民間文化傳承所作的奉獻,想到他們為保護文明和古老藝術,而上山下鄉,遍訪兩岸各地的辛勞與用心,忍不住想要說一聲:謝謝你《漢聲》,謝謝你,黃永松。即使告別,你們留下的美好文明遺產,仍將永遠活在人心中。

MORE
/1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