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蔬食 | 人間福報

蔬食

【蔬食人生】健身父子檔余柏賢、余承翰  藉茹素挹注正能量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走進位於台中市區的健身場館,有著壯碩體格的余柏賢,正悉心教導學員肢體動作,臉上陽光笑容加上開朗性格,令人難以想像看起來樂觀的他,過去曾與重度憂鬱症纏鬥逾二十年之久,直到靠著茹素、健身,才得以逐漸走出生命幽谷、重啟新生。如今他不僅四處演講、化身蔬食推廣大使,還開設全台首間街頭健身館「小龍健身」,以親身經歷宣導蔬食與健身好處。 余柏賢曾與憂鬱症纏鬥逾二十年之久,靠著茹素、健身,才逐漸走出生命幽谷、重啟新生。圖/記者羅智華 回首那段與憂鬱症為伍的日子,余柏賢說自己從念高職時就罹患憂鬱症,那時家人帶著他遍尋各地名醫仍未好轉,只好被迫休學。離開學校後,余柏賢為了養活自己,因緣際會開始幫補習班發放招生海報,沒想到成績亮眼,甚至開啟創業路,年僅二十多歲就已年收數百萬元。 但年少得志卻讓他變得輕狂自負、成天酗酒還揮金如土,導致公司經營不善、最後關門大吉,就連安身立命的房子也淪於拍賣窘況。面臨人生挫敗的他為了養家,只能選擇到工廠做工,月領兩萬五千元薪資,今非昔比的巨大落差,不僅讓求學時代的憂鬱症再度找上門來,還罹患恐慌症,每天得吞進十幾顆藥丸才能勉強穩定情緒。 「當時的我,每天就像是身處絕望谷底,看不見陽光在哪裡!」余柏賢談到,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二○一八年,某天他與兒子余承翰外出搭火車,卻在途中因憂鬱症跟恐慌症猛烈發作而臨時下車,整個人倒臥在火車站門口、無法動彈,直到一連吞下好幾顆鎮定劑,才有辦法搭車返家。 余柏賢、余承翰(左)藉由健身、茹素,讓父子關係更融洽。圖/記者羅智華 余柏賢說,當時他看著兒子擔心又害怕的神情,心想身為父親的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回到家後,他跪在佛菩薩前發願一輩子茹素,戒掉酒癮等惡習,有能力時要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說來也奇妙,自從在心中許下「和菩薩的約定」後,余柏賢不僅從蔬食中找回人生再出發的「心」力量,還在偶然機緣下,在網路看到國際知名街頭健身達人Frank Medrano的影片,決定透過自學方式學習當時台灣還不風行的街頭健身。他利用從工廠下班後自主練習三小時、天天持之以恆,不僅順利考取健身體適能教練證、重量訓練證等證照,還到公園免費教人練習,並進一步成立臉書粉絲頁「小龍健身」,透過社群網路分享健身與蔬食。 有別於傳統健身模式,余柏賢說,所謂街頭健身主要為徒手式運動,是藉由將自己身體的重量當作阻力來進行訓練的運動方式,從兒童到長輩都可依照自身體能情況來訓練、強化肌耐力。 看到父親透過茹素逐漸走出憂鬱低潮,目前就讀高中的兒子余承翰說,自己因不忍看到動物為了人類口腹之欲被殺生,幾年前也耳濡目染、父唱子隨,除跟隨父親腳步由葷轉素、愛上蔬食的天然好滋味,也一起投入運動行列,用健身強健體魄。年紀輕輕的他不僅能輕鬆完成「人體國旗」、「單槓倒立」等高難度動作,更是許多學員的健身教練,父子檔攜手推廣蔬食與運動,在健身界蔚為佳話。 余承翰不僅能輕鬆完成「人體國旗」等高難度動作,更是學員的健身教練。圖/記者羅智華 有些人擔心只吃蔬食會不會影響健身成效,余柏賢笑著說「一點也不會!」,只要善用蔬菜、豆腐等天然食材的搭配,一樣可攝取健身所需的蛋白質等多元營養素,讓自己吃得健康又美味。對此,他也樂見《人間福報》每年舉辦「國際蔬食文化節」活動,不僅向社會大眾推廣健康蔬食、也藉此發揚環保愛地球精神。「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於5月10日到13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舉行。 《延伸閱讀》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MORE

樂逛蔬食文化節 鄭浩均讚顛覆傳統

【記者張哲郢台北報導】中華職棒中信兄弟投手鄭浩均,今天現身在世貿中心一館舉辦的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不只球迷上前合照、簽名來者不拒,他逛完更是滿載而歸,直言蔬食文化節「顛覆我對蔬食展的認知」。 鄭浩均是運動圈有名的長期茹素運動員,他從國中吃素持續至今,他回憶,以前剛茹素從早餐開始,雖然偶爾會被誘惑,但他茹素半年後發現身體狀況有所改變,包括恢復以及疲勞程度,都比以前還好,讓他對素食產生興趣,並一路吃素到今天。 出於對動物的愛戴轉吃素,鄭浩均說:「我們人類身為食物鏈頂端,有很多選擇跟方式;其他生物也有選擇權利,要尊重每個生命,這是我堅持吃素的力量。」 鄭浩均(右)十分享受蔬食文化節帶來的氛圍。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過去鄭浩均也曾參加過蔬食活動,他透露,之前的經驗會讓他想到合成肉,但他並不喜歡,這次以活動大使身分來到蔬食文化節,他一現身就成為全場焦點,排隊要簽名的球迷絡繹不絕,他也不忘四處參觀蔬食文化節攤位。 實際逛展後,鄭浩均大讚:「顛覆我對蔬食展的認知。」他分享看展過程中,有芝麻、花生這類很貼近他生活的食物,也有植物性蛋白這類可以讓選手替代動物性蛋白攝取,現場還有健身器材可供體驗。 蔬食文化節豐富的內容,超越鄭浩均(右)想像。圖/人間社記者黃華安 鄭浩均自認自己對素食有一番研究,諮詢過營養師,也曾在大學接觸營養學,以前大家會對運動員吃素有疑慮,研究後發現有很多可以透過吃素代替吃葷的食物,隨著這幾年台灣素食文化愈來愈流行,以前大家不會吃的東西如藜麥毛豆、鷹嘴豆這類食物,現在變得更普遍。 去年12月剛動完手肘韌帶置換手術,鄭浩均表示,或許跟吃素有關,許多學長分享術後碰到的傷痛,自己都沒碰到,反而恢復進度超過預期,超前1到1個半月,預計有望下個月按部就班有系統化的強度訓練,期待能早日回到球場。 鄭浩均(中)現身蔬食文化節。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MORE

【禪居食堂】芥菜地瓜湯 鮮甜美味

【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芥菜吃起來帶有苦味,但搭配綿密香甜的地瓜一起熬成湯,湯頭嘗起來相當鮮甜美味,「禪居食堂」端出的「芥菜地瓜湯」,不僅口味佳,連烹調方式也極為簡單。 地瓜又被稱為甘藷、甘薯、番薯、紅薯等別名,是台灣極其重要的農糧作物之一,早期社會民眾普遍較吃不到白米,大家多以地瓜為主食,因此又被視為平民美食。 地瓜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且受歡迎,它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包括高纖維、高鉀、高鎂,又有蛋白質、花青素,以及維生素A、B1、B2、B6、葉酸等。 地瓜的膳食纖維有助腸胃蠕動、預防便祕、防範腸癌;鉀則有利去水腫、降血壓;鎂可穩定血糖及神經;花青素有助護眼、護血管。 維生素A有利護眼、防夜盲症、護黏膜、顧肺、顧呼吸道、保養皮膚;維生素B1可提振精神、修復神經;維生素B2也有助修復黏膜和皮膚;維生素B6則也參與神經修復;葉酸可護腦神經並防止DNA受損。 圖/記者張穎容 地瓜口感偏甜,許多人會認為糖分較高、容易影響血糖,但地瓜卻是屬於低升糖食物,適合糖尿病患者,且地瓜整體熱量低,也成為現在減重人士的主食首選。 芥菜是很營養的綠色蔬菜,但因略帶苦味,所以不太受歡迎,它擁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菸鹼酸等營養成分,在日本被列為前20大抗癌蔬菜。 根據傳統中醫觀點,芥菜性溫味辛,具有改善寒咳、痰白、痰質清稀、利尿除溼的作用,也能改善受寒之後胃痙攣的疼痛。 此外,芥菜是唯一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有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保眼、護膚等好效果。 《延伸閱讀》 甜苦結合好滋味 南瓜炒苦瓜 圖/記者張穎容 食材 芥菜1顆 地瓜1-2顆 薑1塊 鹽3大匙 圖/記者張穎容 作法 1、洗芥菜時,一邊將葉子切斷;地瓜去皮後,泡水洗淨;薑洗淨,削掉較老的外皮。 2、電鍋內鍋先倒水至6分滿,芥菜和地瓜都切大塊滾刀後,直接放入鍋中,以免地瓜氧化變色,薑切約5公分長度後,將其拍平,一同放入鍋中。 3、外鍋倒1.5杯水,接著放入內鍋,將水加滿並加入3大匙鹽調味,等電鍋跳起,芥菜地瓜湯就可以上桌享用了。 (料理示範/妙具、拍攝剪輯/張穎容、張睿杰) 《延伸閱讀》 古早味下飯菜 菜脯蒸豆包 圖/記者張穎容

MORE

【蔬食人生】茹素超馬女神邱念慈 用跑步與自我對話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人稱「超馬女神」邱念慈,在路跑界頗有名氣,2010  年為減重開始跑步,近10年來積極參與路跑賽事,得過不少獎盃,也透過部落格及臉書,分享自身心路歷程;不到40歲、「素齡」近15年,3歲女兒是「素寶寶」,她強調「在日常育兒與保有自我中,完美平衡的能量核心,來自運動!」 茹素 是最簡單的善良 邱念慈談起吃素緣起,是2008年進入台北慈濟醫院工作,醫院鼓勵員工茹素,當下並不排斥,本身亦非無肉不歡者,因此一直吃素到現在。女兒是「胎裡素」,從小不吃肉,也無戒除肉味或其他各種葷食香味的痛苦。 她想讓孩子從小知道「生命是平等的」,不該有任何生命因為要餵飽我們而犧牲,「我看到她很良善、富有同理心的成長,並不會因為少了動物蛋白質而營養不良。」 懷孕期間照常重訓。圖/邱念慈提供 她深信很多事情的源頭,就在自身起心動念,如「我能夠為這世界做什麼?」邱念慈說,當疫情來了,我們又不會研發疫苗,所以能做的就是「共善念」,而她用「茹素」方式,減少燒殺暴力,「這是微小的我所能做的,最簡單的善良。」 婚後,先生在家也會「自發性」陪著母女一起吃素,能有這樣的進步,邱念慈深感欣慰,「也許有天因緣到了,先生也會成為一位蔬食者。」 女兒是胎裡素。圖/邱念慈提供 減肥戒菸酒 改寫人生 邱念慈在醫院的工作職稱是「技術員」,負責協助醫院所有科別,包括眼科、口腔外科、骨科、小兒科、外科、神經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等,醫師在手術前需要的所有無菌器械,「我們要記住的各種器械,約1千多種。」 自認個性執著且堅毅,這讓她在職場游刃有餘,但對於年少叛逆養成抽菸、喝酒的不良嗜好,包括父母親在內,都沒人能勸動她及早戒除菸酒惡習。 回顧在醫院工作前幾年,看著眼前天天上演著生命的老病死苦,刻畫出生命的脆弱、無常。她也許是在慈濟做久了、累積了一些福報,突然頓悟:「我不該再這樣下去!」當時她已經胖到77公斤,走在路上還會被移工嘲笑屁股大,因此決定洗心革面,從「減肥」開始改寫自己的人生。 「每當菸癮或酒癮犯了,我就穿上跑鞋,用跑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跑步,除了幫助她戒了酒精、尼古丁,更讓她在跑步中慢慢健康地瘦下來;跑步,同時也磨煉了她的意志和毅力,增強了她的自我韌性和耐心。 《延伸閱讀》 我推廣素食的原因 慈心不殺 近年跨足自行車活動。圖/邱念慈提供 跑步更健康 身心美好 除了路跑,邱念慈近年也跨足自行車活動,不到兩年即已成功挑戰騎上武嶺,閒暇之餘也熱心公益。她為育兒留職停薪,也體恤先生假日仍須工作的辛勞,每周六、日皆需全天候陪伴女兒,「即便有很想報名參加的賽事,但賽事都在假日,就無法如願挑戰自我。」目前她能做的就是維持穩定運動,包含重訓強度與每月練跑量。 「透過運動,我已經減重25公斤!」減肥是邱念慈運動的初衷,而今運動對她來說,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藉此訓練出自身的獨立、毅力,以及信心。 去年參加雲林蔬食路跑。圖/邱念慈提供 去年7 月她曾參與「第一屆蔬跑盃雲林蔬食路跑」,與領跑人超馬老爹羅維銘,共同響應環保永續。今年她於受訪中首度得知,每年5月母親節期間盛大舉辦的「國際蔬食文化節」,主辦單位正是人間福報,驚喜表示「只要排除假日,一定要找一天躬逢其盛。」 「透過跑步,其實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跑步對邱念慈來說,是一種自我對話的修練方式,她有時也會問自己:「我究竟為了什麼堅持跑下去?」長年茹素、隨時充滿正能量的她笑說,「也許是運動讓我改掉所有惡習,跑步確實讓我變得更加健康,身心美好!」 《延伸閱讀》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MORE

【蔬食人生】世大運金牌孫家閎茹素7年 成績愈來愈好

  【記者張哲郢專題報導】去年為中華代表團搶下成都世大運第1金,武術好手孫家閎茹素已經邁入第7年,說起來巧合,在他轉吃素後成績愈來愈好,而起初轉念吃素的想法,他說:「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念頭,再小的生命都要尊重。」 孫家閎(左)與媽媽李佩懿(右)都已茹素多年。圖/孫家閎提供 從小環境影響 自然走上茹素路 2017年武術項目首度列入世大運,又在台北舉辦,身為地主代表的孫家閎,就跟多數選手一樣,一心想選到國手為台灣爭光;令他遺憾的是,他日復一日全力付出在訓練,卻在國手選拔落馬。 「非常挫敗,我想在鄉親父老面前奪牌卻沒有選上。」為安慰難過不已的孫家閎,他的隊友們特地掏腰包請他吃火鍋,搭配店家活動送來滿桌肉盤,但吃到後面大家都吃不下,反倒由他收拾,他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要為了讓我開心,讓無辜的生命因此陪葬。」 對生命的尊重,孫家閎下定決心要吃素,這一吃已邁入第7年,期間他從未有動念要吃回葷食;如此轉變對他而言不是衝動,媽媽李佩懿說:「從旁觀者角度看,這是個水到渠成自然的轉變。」 從小孫家閎受家中環境耳濡目染,媽媽在家中料理時,不會出現太華麗的料理,反而以強調少油、少添加物的家常菜為主,孫家閎笑稱自己像是沒有吃肉天分,沒有太大吃肉欲望。 加上家中飼養過雞也撿過多隻浪貓回家,養成孫家閎十分愛護動物的性格,媽媽也曝,孫家閎與哥哥兄弟倆對動物很有愛心,像養雞後就不會吃雞,總覺得對殺戮之心於心不忍。 孫家閎說:「想想這輩子吃的肉夠多了。」 孫家閎在家中的素食料理一切以健康、簡單為主。圖/孫家閎提供 外食有擔憂 自煮最健康 開始吃素後,孫家閎隔年首度中選雅加達亞運國手,他說,若從現實面來看,確實自己轉吃素後在運動場上的成績步步高升,去年他更收穫成都世大運1金1銀,人氣水漲船高;客觀來看,他感受到運動時的耐力、運動完疲勞程度與恢復速度都有所改善,還笑說:「體味也不太一樣,比較沒那麼酸。」 孫家閎分享,他在比賽期間會很強調食安,當他在外比賽,在意的是料理愈單純愈好,不要有太多添加物,同時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會有助於肌肉恢復,成為場上選手的燃料,這點會特別注意。 在台灣是因為有相對友善的素食環境,為避免食安問題,媽媽常下廚給孫家閎取代外食,譬如去年杭州亞運期間,便由媽媽就地取材烹調,確保自己吃下肚的食物愈單純愈好。成都世大運期間,因當地許多美食都是麻辣,媽媽更麻煩準備當地朋友支援前線,開車送菜給她料理。 受到電影「茹素的力量」啟發,孫家閎有陣子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嘗試純素飲食,他不是只單方面接受國訓安排的菜單,他會跟國訓營養師一對一討論菜單,從中發現純素飲食攝取鐵質的選項較少,多半會從深色蔬菜如海帶、花椰菜下手。 身材姣好的孫家閎偶爾也會小露廚藝。圖/孫家閎提供 運動員素食菜單 營養師分析重點 國訓營養師曾怡鈞分享設計運動員素食菜單,首先要確保熱量足夠,因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含有大量纖維,占據胃容量後很難攝取足夠熱量,會透過增加進食頻率和高熱量食物如堅果類來補足。 如同孫家閎點出素食缺乏鐵質,曾怡鈞補充,除鐵質外,包括鈣、鋅和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都是茹素較可能缺乏的營養素,建議選手多食用含有非血紅素鐵的食物,例如深綠色的葉菜、全穀雜糧、堅果種子和豆類。 另外水果如芭樂、草莓、奇異果、柳丁、橘子,透過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可以幫助鐵質吸收率,且不同運動項目選手也需要考慮到能量消耗差異,曾怡鈞份想自己在設計運動員菜單時,要考量選手特殊需求跟身體狀況,以武術為例,選手們顧及身體要呈現出良好藝術表現效果,會經常性地進行飲食控制,要追縱選手身體組成狀態,依體重波動調整飲食。 曾怡鈞認為,有些由葷轉素的選手回饋,茹素後感覺更輕盈、更有活力,也有一些選手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建議素食運動員在轉換飲食方式時,應諮詢專業運動營養師,確保獲得足夠營養來支持運動表現。 談到孫家閎,曾怡鈞笑說,自己媽媽也是練太極拳,是家閎的粉絲,跟家閎接觸後,覺得家閎是帥氣又認真,自律甚嚴的選手,武術動作大氣恢弘、挑選音樂跟衣服的品味都很好。 運動員素食菜單非常講究。圖/孫家閎提供 帶著使命感 武術、素食人生未完待續 如同營養師所說,孫家閎習武初衷,是期待能在舞台上展現這運動的美麗,結束去年杭州亞運證明自己的旅程後,孫家閎的武術生涯還未結束,心中的武術魂訴說著,他還能為武術做更多的事情。 除專注於個人訓練外,孫家閎和媽媽也共同經營太極工作坊,將自身所學傳承給更多學員,由於媽媽也吃素,當2人辦起活動時,還會自掏腰包準備免費素食便當給學員,在推廣武術同時,還能鼓勵大家嘗試素食。 無論是武術或素食,兩者對孫家閎而言有個共通點,他期望帶著使命感,讓台灣武術能被更多人看見,不會因為練武術就沒前途;在他茹素後帶給他的力量,也樂於分享給他人,在未來人生旅途上,繼續堅持做有意義的事。 他相信《人間福報》舉辦「國際蔬食文化節」活動,有助於帶動蔬食健康環保的觀念;「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將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舉行,活動時間為5月10日至13日。 《延伸閱讀》 純素飲食饗宴 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登場

MORE

東洋人蔘 清腸抗老好食材

文/本報綜合報導 牛蒡外表看起來乾枯,有點似柴枝,雖然賣相不討好,卻是健康之寶。它是一種根莖類植物,為菊科多年生草本藥食兩用蔬菜,具有降血壓、健脾胃等功效,對腎虛體弱者有補益作用。牛蒡的形狀頗似人參,因此在日本有「東洋參」之稱,被日本和台灣公認為是營養價值高的保健型蔬菜,可入藥、烹煮、涼拌,樣樣皆宜。 牛蒡營養功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對牛蒡有詳細記載,其能「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也就是說,經常食用牛蒡可以減重、抗衰老。現代研究發現,牛蒡苦素具有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細胞中磷酸果糖基酶的活性,牛蒡甙元亦有抗癌活性。 美國著名的保健專家艾爾‧敏德爾(Earl Mindell)博士在《抗衰老聖典》形容牛蒡為一種可以幫助人體維持良好工作狀態的溫和營養食材, 可日食而無任何副作用,且對體內代謝系統平衡具有功效。 牛蒡含有豐富的丙種纖維、木質素等不溶性纖維、尤其是木質素的水分吸收率為稻米的30倍。這種不溶性纖維能夠吸收胃腸的老舊廢物,並排泄出體外。因此牛蒡不僅能解除便祕,維持腸內的新陳代謝,更能防止有害細菌的繁殖,改善消化道的菌群平衡,因此能防止腸癌的發生。 圖/123RF 抗老抑制血糖 營養且富含膳食纖維的牛蒡,是備受歡迎的根莖類蔬菜之一,牛蒡含有各種礦物質,如鈣、鎂、鋅等,都具抗氧化特性,可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心血管老化的風險。牛蒡的多酚類物質能提升肝臟代謝能力與解毒功能,促進血糖、血脂代謝,有益於三高族群。 牛蒡所含的不溶性纖維,在胃腸裡吸收水分後,因為水量增加,食物停留於腸內的時間就會增長,腸內的葡萄糖就會被吸收,所以葡萄糖在血液裡的上升率就會變得緩慢。因此,牛蒡湯能防止血糖急速上升,有效保護胰臟的健康。 不溶性纖維的木質素能夠減少腸內的對人體有害的膽固醇(LDL),但是卻能夠增加對人體有益的膽固醇(HDL)。藉由纖維在腸內大掃除,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變成正常,使動脈能夠保持年輕的狀態,可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生。 膳食纖維是牛蒡的特色,它的膳食纖維含量是胡蘿蔔的2.6倍,花椰菜的3倍,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膳食纖維同時能增加飽足感,加上牛蒡的熱量低,牛蒡外皮裡的皂素能帶走膽固醇和脂肪。因此,常食用牛蒡,可幫助清理腸道,進而達到美膚的作用。 牛蒡的膳食纖維含量是胡蘿蔔的2.6倍,花椰菜的3倍,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圖/123RF 正確食用牛蒡 牛蒡的食用方法,據營養專家建議,吃牛蒡要同時攝取水分,吃牛蒡後飲水或茶,可以改善便祕,幫助小腹變平坦。牛蒡適合在晚餐吃,因為其膳食纖維可促進咀嚼、增加飽足感,自然減少晚餐食量。 牛蒡皮千萬別丟,帶皮食用最理想,但粗硬外皮如何處理才好?在料理牛蒡前,可先用菜瓜布將表皮上的塵土刷洗乾淨,再以刀背輕輕刮去較粗的外皮即可。牛蒡皮裡的皂素可分解、吸收腸道中的脂質,也能幫助人體排出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有助於改善高血脂,還可改善皮膚表面的皮脂分泌,讓肌膚顯得年輕。 雖然牛蒡好處多,但每種食材都有其適合或不適合的體質。從中醫角度看,牛蒡屬寒涼性,因此體質較虛弱或容易腹瀉者,不宜過量食用。 吃對食物除皺皮 為什麼會長皺紋?皮膚老化最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尤其是紫外線。同時,隨著年紀增加,皮膚的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玻尿酸等逐漸減少,皮下脂肪也漸漸流失,皮膚就會失去支撐而鬆弛,所以就產生皺紋。 從醫學角度,皺紋的形成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遺傳或先天不足,因此容易長出皺紋。另一個原因是飲食不當,影響腸胃吸收食物精華,人體的氣血營養達不到臉部時,就容易造成肌膚受損。外在因素如天氣風寒、燥熱邪氣等,都會使氣血失和,當臉部的氣血循環變差,肌膚就容易老化。 護膚食療聖品 想要減少皺紋,必須從內在調理,並且注意外部環境,除了臉部肌膚的保養,保持情緒的平穩,吃對食物也有助於減緩皺紋產生。 莓果 莓果含有高濃度的花青素和維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能中和皮膚內的自由基,減緩肌膚的老化速度。愈新鮮的莓果,抗氧化成分愈高。果攤上的藍莓、黑莓、蔓越莓、覆盆子和草莓,都是良好的護膚水果。 藍莓、黑莓、蔓越莓、覆盆子和草莓,都是良好的護膚水果。圖/123RF 深綠色、紅黃色蔬菜 不同顏色的蔬菜有不同的營養特點。深綠色蔬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A 、C、胡蘿蔔素及多種微量元素,不僅能夠抗氧化,還有防癌、明目的功效。紅黃色的蔬菜所含的類胡蘿蔔素,能讓皮膚變得光滑細嫩,減少皺紋。諸如地瓜葉、菠菜、紅番茄、南瓜之類的蔬菜,不妨多吃一些。 辛香料 有些辛香料,如薑、薑黃、荳蔻等,加入食物烹煮,既開胃又有養顏效用。薑黃是近年來頗流行的養生食材,有很強的抗氧化、消炎作用,還能加強身體排毒,清除血液和肌膚內的雜質,改善膚色暗沉等皮膚問題。 一些辛香料,如薑、薑黃、荳蔻等,加入食物烹煮,既開胃又有養顏效用。圖/123RF​​​​​​​ 綠茶 綠茶可以促進體內膠原蛋白合成,減緩肌膚老化速度。綠茶中富含的兒茶素,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結合,減少身體對熱量的攝取,產生減重的作用。 綠茶可以促進體內膠原蛋白合成,減緩肌膚老化速度。圖/123RF​​​​​​​ 堅果 堅果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消化吸收後能夠讓皮膚變得滋潤,減少皺紋的形成。堅果中的維生素E也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堅果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讓皮膚變得滋潤,減少皺紋的形成。圖/123RF

MORE

綠色蔬菜每餐新煮 帶便當宜選根莖類

【本報台北訊】近期食安問題連環爆,尤其食物中毒事件引發國人關注。不僅外食族要慎防「病從口入」,許多家庭常有吃不完的剩菜剩飯,更要小心這些「隔夜菜」若保存不當且反覆加熱吃,容易孳生細菌、致癌物,對健康危害甚巨。 剩菜剩飯該如何正確處置保存?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強調,烹煮的飯菜當餐吃完最好,若吃不完應盡速在2小時內放入冰箱冷藏,可不必待涼才冷藏,但食用前要完全復熱超過70℃,食物復熱的中心溫度在65℃以上,且於2天內吃完。 很多人以為把剩菜剩飯放進冰箱保存即可安全地再食用,殊不知剩菜剩飯有一定的保存法,以及再次烹調加熱原則必須注意,才能避免細菌、致癌物的產生,並減少營養素流失。 湯品分包保存 留住營養   黃淑惠說,細菌容易在7∼70℃環境中生長,而冰箱冷藏只具抑菌、延緩細菌孳生作用,並非殺菌,因此冷藏過的剩菜食用前一定要完全復熱。 黃淑惠指出,青菜、米飯、湯品等是家中餐桌上常見的「剩菜剩飯」,如果沒有冷藏、放置於常溫下超過1~2小時,食物容易變質,產生毒素、細菌孳生等問題,危害身體健康。 以下列出3類剩菜不利健康,以及該如何預防的方式: 1.蔬菜類加熱,易增亞硝酸鹽 吃剩的隔夜綠葉蔬菜,不建議帶便當,黃淑惠說,綠色蔬菜應該每一餐都新煮,吃不完就倒掉;若中午吃剩放冷藏在5、6小時內也要吃完,尤其隔夜蔬菜真的不要再吃了,因為吃剩的綠色蔬菜再加熱後,不但口感不好、維生素C等營養素流失,還會不斷釋出致癌物「亞硝酸鹽」,吃多了,會致癌又傷身。若要帶便當,建議選擇根莖類蔬菜,如馬鈴薯、紅蘿蔔。 2.米飯類勿電鍋保溫,冷凍為抗性澱粉 前一天吃剩的飯,可以冷凍成為「抗性澱粉」的冷飯,隔天再回溫加熱吃,適合肥胖的人、老年人、糖尿病人食用。不過,中午煮好的飯,切勿一直放置於電鍋中保溫(約60℃)留待晚餐再吃,如此會增加細菌的孳生,建議中午的剩飯還是要在2小時內甚至直接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下一餐要吃時再回溫加熱。 3.湯品勿反覆加熱營養流失,分包保存  有些湯品的油脂含量高,較不易孳生細菌,清湯如竹筍湯久放則易變質壞掉,但很多家庭都會煮一大鍋湯,不斷加熱吃好多餐,營養大量流失,也不再美味,建議可以分包保存,每包是一餐要吃的分量。 分類存放 預防交叉感染 關於剩菜保存處理,建議把握以下5原則: 1.剩菜冷藏時間不宜過久,綠色葉菜要當餐吃完,吃剩的根莖類蔬菜、蛋白質類等食物,可以保鮮膜或保鮮盒冷藏,在1、2天內應食用完畢。 2.剩菜不必等到徹底冷卻,2小時內即放入冰箱冷藏。 3.紅燒或滷製食物經分包冷藏或冷凍後,可以微波或隔水加熱方式來加熱食物。 4.不同類別的剩菜要分開保存在不同容器中,以免味道混濁變質,引起細菌交叉感染。 5.不論冷藏或冷凍,熟食和生食要分開存放,避免細菌交互感染。  

MORE

世界地球日/放大蔬食力量 顧健康又愛地球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明天(4/22)是「世界地球日」,你知道吃「蔬食」除了「顧健康」還能「護地球」嗎?聯合國糧農組織計算,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飼養牲畜占了14.5%,換言之,為了生產肉品所產生的碳排放,比全世界汽車、船、火車以及飛機的碳排「全部加起來」還要高! 綠色和平組織、Green Monday、牛津大學等機構,亦個別提出蔬食對環境的好處,只要每天或每周施行一餐蔬食,一個小小選擇,累積起來的減碳、減水效果,十分驚人。 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放大蔬食的力量 * 一個人吃1天蔬食,可減少2.4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73棵樹一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 一個人吃1天蔬食,可省下1611公升的水 (相當於20次的淋浴水量) ! *若眾人一起吃蔬食,全球農地的使用量有望減少75%!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顯示,9成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這也代表我們的蔬菜、水果都吃不夠!吃蔬食,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的不二法門,不僅有助每天排便的順暢性,也能維持人們的腸胃道健康。 圖/pexels 植化素保健效果佳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表示,植物性食物中富含的植化素,是人體本身無法製造的,須藉由食物攝取獲得。各種繽紛的蔬果、辛香料、全榖雜糧等,皆有不同型態的植化素,進而形成自己特殊的顏色或氣味,就如同植物本身的免疫防護機制。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食物中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很重要,有助於體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調節免疫力、防止癌細胞生成等功用,且植化素有著良好的「抗氧化力」,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過敏反應等,也具有良好的預防保健效果。 徐景宜提醒,每種蔬菜、水果中富含的植化素不只有一種,因此多顏色、多種類的攝取是重要的關鍵,只要將「彩虹植化素」的概念融入日常飲食中,就能多方攝取到各種植化素。 圖/pexels 4撇步為營養加分 蔬食者更要特別注意營養的均衡、蛋白質及好油攝取,徐景宜營養師分享以下4大飲食撇步,幫助蔬食者吃得健康又均衡。 撇步1. 選擇多元、多樣化食物 在每餐飲食中,不論是蔬果或是蛋白質,都建議攝取多樣化的食物種類,幫助自己攝取到各種不同的營養素。 撇步2. 蛋白質份數要足夠 蛋白質不足,易影響肥胖、疲倦、落髮、肌肉量及免疫力下降。一天需要攝取多少份量的蛋白質呢?把「自己的體重÷7」即為一天所需份數,例如:目前體重是56公斤,換算一天蛋白質份數是8份,平均三餐每餐蛋白質份數為2-3份,相當於手掌加手指的長度及手掌的厚度。 圖/pexels 撇步3. 不忘健康夥伴:好油脂與堅果 有些民眾會有「油吃多了膽固醇會高」的迷思,但實際上吃適量的好油,可以幫助增加好膽固醇、抗發炎,對心血管保護更有益處;為求方便外食者,建議可選擇每天食用「一湯匙」份量的堅果(腰果、杏仁、核桃)來補充好油脂。 撇步4. 同時補充水分,排便更順暢 吃蔬食時,需補充足夠的水分,幫助纖維膨脹,才更有助於排便順暢、「腸」保健康。

MORE

【根莖穀糧】如何辨認 澱粉家族

文/灃食季刊 日常吃的主食大多屬全穀根莖類,而大多數成分為澱粉。澱粉富含的「醣」類,即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生活中常見的澱粉外觀差不多,但它們有什麼不同?用途又是什麼? 米麩和麵茶不同 米麩的解釋可分成兩種,一種是指米的結構。由於米的結構類似於小麥,剛採收的稻穀帶有稻殼,去除稻殼後可以得到糙米,糙米由外而內的結構可分為米糠層(bran)、胚芽(embryo)與胚乳(endosperm),去除米糠層,同時含有胚芽與胚乳的稱為胚芽米,僅剩胚乳的則稱為精白米。米麩,顧名思義為米的麩皮,其實就是指米糠層。米糠層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因此包含米糠層的糙米,才是食品營養專家推薦攝食的全穀類食材。 米麩的另一個解釋,則是指米做成的飲品。製作方式將米經過焙炒或高溫膨發成米香後磨粉,稱為米麩粉,飲用時依據口味喜好加入花生粉、芝麻粉與糖等佐料,再以熱水沖泡而成。而「麵茶」是以麵粉做成的飲品,材料多為低筋麵粉,將麵粉以小火慢慢地乾炒炒熟,直到麵粉外觀呈現黃褐色,即是麵茶。而在製備時則與米麩類似,也可放入佐料後沖泡而成。 米麩與麵茶的製作原理相似,都是經過乾炒或者膨發煮熟澱粉,由於米粉或麵粉是由澱粉組成,並含有蛋白質,再經過焙炒會產生梅納反應而讓顏色趨於黃褐色,並賦予米麩或麵茶香氣。此外,沖泡時加入的熱水大約為70~80℃,已經達到澱粉糊化溫度,因此將拌炒好的麵茶粉加入熱水後,會讓澱粉糊化產生糊狀外觀,也讓麵茶具有濃稠口感。   米粉產品內容物是必須用100%的米製成,才能以純米粉、米粉當作品名。圖/灃食季刊 米粉是米做的嗎 傳統米粉一般是以在來米製成,後來開始有業者在米粉中添加其他澱粉或修飾澱粉,原本是為了改善製作過程中易斷裂,及烹煮後糊掉,使湯汁混濁和口感不佳等問題,同時也讓每批產品維持穩定品質。當成本較低的非米原料使用太多,甚至幾乎全部以其他澱粉或榖粉製作,卻沒有在包裝上標示清楚時,一般民眾難免會產生疑慮。 現在包裝米粉產品內容物是必須用100%的米製成才能以純米粉、米粉當作品名,含米量為50%以上,但添加其他食用澱粉或食用穀粉,只能標示為調合米粉。假使含米量未達50%的產品,品名則不得稱為純米粉、米粉或調合米粉,業者須自訂○○炊粉、○○水粉等,與添加物相符之名稱。 所以,民眾可直接從包裝標示分辨買到的米粉到底是不是純米製作的。要提醒的是,上述規範只限於完整包裝販售的相關產品,菜市場的散裝米粉,或餐廳、商店、小吃攤等處賣的米粉皆不在此列。 民眾會把米粉當主食,目的是攝取澱粉獲得所需熱量,而不是當成主要蛋白質來源,因此,米粉的含米量高也好、低也好,只要標示確實,所添加的其他食用澱粉或穀粉合乎規範,都算是可提供熱量的主食。   早期冬粉多以綠豆澱粉加工製成,又稱綠豆冬粉,它的直鏈澱粉比例較高。圖/灃食季刊 冬粉為何煮不爛 民眾吃火鍋時,通常喜歡在湯裡加一把冬粉,而冬粉為什麼煮不爛?又如果想減重,是否可用冬粉取代米飯? 綠豆澱粉耐煮 早期冬粉多以綠豆澱粉加工製成,又稱綠豆冬粉(粉絲)。由於綠豆澱粉的直鏈澱粉比例算高,而直鏈澱粉分子間結合強度和安定性較好,加熱後不像支鏈澱粉會糊化、產生黏性,所以造就冬粉耐煮、口感滑溜的特性。後來,部分廠商除了用綠豆澱粉,也會混合或改用其他原料來製作冬粉,例如:馬鈴薯粉、樹薯粉、番薯粉等。建議大家在購買市售包裝冬粉時,仔細看一下標示成分,就可知是用什麼粉做的。 與同樣一碗米飯相比,水煮綠豆冬粉的熱量和升糖指數(GI值)較低、膳食纖維含量較高,而且容易吸水膨脹,吃的當下有飽足感,對於想減重的人來說,當成主食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千萬要記得,冬粉畢竟是澱粉類食物,仍需控制攝取量,盡量不要把冬粉加進火鍋、滷味等一起吃,當冬粉吸飽這類富含油脂、重度調味的醬汁後,熱量可能超乎預期。此外,為求營養均衡,能夠同時選擇吃一些蔬菜、蛋白質類的食物,相對會更健康。 這三種粉不同 台灣市面上常見的太白粉,是以馬鈴薯或樹薯為原料加工製成的澱粉。由於法規規定要求製造的「太白粉」,產品須如實標示內容物成分,因此在購買時,可直接從包裝標示分辨是馬鈴薯澱粉(potato starch)或樹薯澱粉(tapioca starch)。 地瓜粉和玉米粉,則是以番薯和玉米為原料,再加工提煉澱粉所製成的澱粉,製造過程及營養價值其實和馬鈴薯粉、樹薯粉差不多,只是澱粉結構上有些差異。澱粉可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二者間的比例會決定澱粉的特性,包含黏性、吸水度、加熱糊化能力(即勾芡效果)等,進而影響澱粉的用途。 例如,支鏈澱粉比例相當高的糯米粉,可做出麻糬和湯圓外皮的軟黏口感;直鏈澱粉比例較高的綠豆粉,則可做出涼粉和粉絲的滑順感。地瓜粉和玉米粉的支鏈澱粉比例皆高於直鏈澱粉,但又以地瓜粉更高一些。因此,地瓜粉常常被用來當成炸物的沾粉,或是做碗粿等台灣小吃,較少用來勾芡;而玉米粉通常習慣被拿來勾芡,或者做西式點心之用。

MORE

瓜子營養價值高 挑選守則看這裡

【本報台北訊】許多人都喜歡嗑瓜子,且瓜子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補腦、降血脂功效,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還含有鈣、鎂、鐵、鋅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瓜子屬於油脂與堅果種籽類,一般製作瓜子食品的方法是將種籽浸泡、清洗,並加入中藥材、醬油或食鹽等調味料一起煮,最後再經過炒製或烘烤而成。 瓜子的原料為西瓜、南瓜或葵花的籽,不同種類口感和功效都不一樣,常見瓜子種類包括葵瓜子、西瓜子、南瓜子及白瓜子。 葵瓜子:口感天然香甜, 含有豐富蛋白質 ,經烘烤或拌炒後即可食用。 西瓜子:西瓜子有分紅、黑瓜子;紅瓜子採用較小的種籽製作,瓜子細粒但香脆;黑瓜子來自較大粒的西瓜核,味道自然、香脆。 南瓜子:口感酥脆香甜,保有南瓜香氣。 白瓜子:白瓜子炒熟後可直接食用,味道也比紅瓜子和黑瓜子香濃,可用作料理或糕點的點綴。 以100公克的瓜子為例,葵瓜子脂肪含量占52.8%、蛋白質含量占22.6%;西瓜子脂肪含量占44.8%、蛋白質含量占32.7%;南瓜子脂肪含量占46.1%、蛋白質含量占36%。 根據衛生福利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堅果種籽類的每日攝取量為1份、每份含脂肪5公克、熱量45大卡。 圖/資料照片 營養師吳映澄在臉書分享瓜子熱量,1份堅果種籽(約50粒葵瓜子)有45大卡,等同於5公克脂肪和1茶匙油的熱量。 瓜子體積雖小但油脂含量較高,不知不覺容易吃進過多熱量,且瓜子屬於高磷食物,攝取過多容易有腎臟疾病,甚至引起血壓降低 、心律不整、腎性骨病變等嚴重問題。 若想吃得健康,可搭配蔬菜、牛奶或優格等一起入菜,增添菜餚風味之餘,還能補充營養。 市面上瓜子琳瑯滿目,挑選時以表面平滑無凹凸、皮薄、肉厚、沒有油耗味者為佳。 此外,最好選擇標示清楚、包裝完整、衛生良好的瓜子,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散裝的瓜子。 若無法一次吃完所有瓜子,建議可用密封罐或夾鏈密封袋分裝,避免瓜子反潮變軟;若瓜子有異味或變軟建議勿食用。 資料來源:「瓜子」開封後怎麼保存?怎麼挑最好吃?購買前「多1動作」放更久 圖/資料照片

MORE
/1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