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養生 | 人間福報

醫藥

中藥養生凍齡回春 施丞修用肌膚算病

文/記者陳玲芳 「中藥不僅能養生、能治病,還真的能夠讓肌膚凍齡甚至回春。」一樣是開中藥治病,卻有著不同的治療結果,最根本的差異,在於皮膚治療思惟。施丞修中醫師自承,治療皮膚病的方法,已從針對皮膚表象治療,轉變成「不管皮膚病」而只是「調理體質」而已。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許多轉捩點,施丞修中醫師的人生也是如此。他不諱言,起初決定當中醫師,是因為家裡就是做這一行,揣摩或許會更容易入門,因此硬著頭皮背許多實在看不懂的中醫書籍。「但時間久了,這些知識卻在腦海中產生了變化,看出了一些端倪,開始感受到中醫既哲學又有醫學的道理。」 施丞修表示,他在當了中醫師之後,才發現中醫「易學難精」,也遭遇許多挫折。「太太在懷第二胎時,得到憂鬱性溼疹,遍尋良醫而不能,這讓我徹底認為中醫不行。」但人生的轉折又再一次發酵,他的碩士導師邱仕君教授,居然只用了一周時間,就讓太太原本溼爛嚴重凹陷的肌膚,填補至原來的高度,也不再劇癢。 施丞修仔細研究其方子,十二味藥有四味藥他用過,四味藥他臨時找不到,另四味藥他沒想過要用,卻沒想到居然會有此「奇效」。他回頭問教授為何會如此神奇,教授用不解的眼神看著他,似乎在跟他說:「有這麼難嗎?方子都已經給你了,還不懂嗎?」 原來,在中醫的世界裡,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他回想針灸老師也曾說:「只有療效,沒有神奇。」於是他決定好好研究「皮膚病」這個領域。而今,他也已成為此一領域的專家。 回春,是附加價值 某次,一位記者訪問施丞修,在訪問稿標題旁標明他是「皮膚回春達人」,他覺得不妥,請對方不要用如此「聳動」的標題,深怕會誤導民眾對中醫的認知,請他改為「皮膚病專家」即可,但報社卻未更改,讓他耿耿於懷許久。 後來,在二十幾年研究當中,施丞修的觀念又再一次發生轉折,他發現中藥不僅能養生、能治病,還真的能夠讓肌膚「凍齡」甚至「回春」,而肌膚回春與「根治」有相當緊密的關係。 一樣是開中藥治病,卻有著不同的治療結果,最根本的差異,就是整個皮膚治療思惟。他治療皮膚病的方法,從針對皮膚表象治療,轉變成不管皮膚病而只是「調理體質」而已。亦即他常說的「不治之治」,不直接治療而達到病癒與根治目的,其同步的表現與附加價值就是「回春」。 「究其背後的原理,調理就是將全身的細胞年輕化,讓身體在平衡狀態下產生自癒力,接著逐漸修好各個異常的系統,免疫系統以及皮膚系統只是其中之一。」施丞修說。 望聞問切,望為首 施丞修表示,他在師承於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源泉老師「望診」之後,逐漸發現中醫的科學性,有別於現在醫學的檢驗,身體表徵所呈現的一切都是訊息,能掌握訊息就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或是疾病療程的追蹤。這也是除了把脈、問診、聞診及現在醫學各類的檢查之外,檢測身體健康程度,另一項值得參考的指標。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在民眾的心中只剩切脈,認為看中醫一定要把脈,因此很習慣地伸手要來考中醫師。其實「望為首要」,「望而知之謂之神」,中醫師診斷的第一個工具其實是望診,再來聞診、聞味道或聽聲音,接下來才是問診,甚至直搗黃龍、問出重點,最後才是「脈診」確診。 近年來,中醫醫美相當受到民眾的歡迎,施丞修中醫師本身也會美顏針,他認為若能整合原來內科的自然回春調理,是能在中醫醫美界大展身手。不過,此兩者的立基點有很大的差異。美顏針以「駐顏」為出發點,「凍齡」與「回春」則是健康的附加價值。 「時間用在哪,成就就在哪。」施丞修認為,中醫的本質為「救死扶傷」,讓疾病纏身的病患,還有另一途徑,可以得到根治的機會。雖然古代驗方隨處可得,但要成為一位真正懂醫理的中醫師,需要時間的淬煉與經驗的累積。最後,施丞修還是選擇了非「速效」,但能紮實恢復健康體質的「健康美」為其行醫的主軸。 中醫始終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避免疾病發生,所借重的是身體訊息的變化。所謂「內有故必形之於外」,就是指當體內已出現變異,身體外在也必定有一些變化可供參考。 皮膚,健康晴雨表 例如,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吃得過鹹,絕對不能等到身體出現高血壓或腎病變才吃藥控制。當發現皮膚愈來愈乾燥如枯葉,手掌心掌紋乾如刀切,就要檢視吃的東西是不是過鹹了。 施丞修門診觀察發現,現在皮膚乾燥的年輕人也不少,隨著火鍋店的蓬勃發展,一年四季都可邀集三五好友一同到火鍋店聚餐。吃火鍋要沾沙茶醬或是醬油,為了要口感與刺激味蕾,重鹹就難以避免。「因此,不少年輕美眉,不管再怎麼保養,臉皮就是不夠透亮Q彈,卸妝後看起來馬上老十歲,就是因為長期飲食重甜、重鹹、重辛辣所致。」 施丞修說,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擁有人體較大的表面積。由於廣泛覆蓋,加上暴露於外,要保持嬰兒般的膚質原本就不易。如果沒有想辦法維持住身體基礎運化與代謝,那麼皮膚就會像身體健康的晴雨表,顯現身體的營養和水資源的運用情況。 十年前即已出版《肌膚算病》一書,十年後又以《肌膚算病:望診護膚篇》(時報出版)重出江湖,施丞修說,此書雖然舊酒裝新瓶,但仍然是最「親民」的中醫皮膚保養書籍,因為加入許多新篇幅與觀念重整,並搭配實例照片,相信能讓讀者耳目一新。

MORE

水果很甜可吃多嗎? 營養師破解迷思

【本報台北訊】糖吃多不好,很多研究指出攝取過多添加糖有礙健康,包括蔗糖和果糖,但有些水果也很甜,營養師解釋,水果中的糖都非屬上述的添加糖,水果中的果糖含量很安全,更可以每天攝取。 水果對身體的益處 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提到,水果含有膳食纖維,需要時間咀嚼和消化,可以增加飽足感,且水果更有對身體重要的營養物質,包括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各種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合物。 她表示,食用水果這類低熱量的天然食物,取代飲食中的高油高糖食物更有助於減肥。而且,水果可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第2型糖尿病風險。 最適合吃水果的時機 水果適合的食用時間,可依身體狀態分類。一般人任何時間都能吃,腸胃道不論是空腹、吃飽後,時時刻刻都有準備好可以消化水果;減肥者建議飯前吃,且多選高纖水果可增加飽足感。 吃完大餐後,可選擇木瓜、奇異果及鳳梨等有益消化的水果來促進代謝;運動完把握運動後的1小時內,吃一些酸味的水果更能幫助肝醣再生、修復肌肉。 吃完大餐後,可選擇木瓜、奇異果及鳳梨等有益消化的水果來促進代謝。圖為示意圖。圖/Unsplash 糖尿病患者吃水果重點,應選擇如芭樂、聖女番茄等低GI水果,並適量攝取,且最好飯後食用水果,因為水果與蔬菜及蛋白質的食物一起吃,可讓血糖波動更小,盡量避免空腹吃。 胃食道逆流者應避免睡前3小時吃水果,且避免柑橘類、高酸度水果,以免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 程涵宇表示,水果是天然低熱量的好食物,水果當中的果糖也都是安全含量可以天天吃。 她提醒,特定慢性病疾病者盡量多挑選特定水果吃,以及注意攝取時間,對身體一樣有正面幫助。 資料來源:水果空腹不能吃?太甜會胖?何時吃最好?營養師一次破解水果迷思 糖尿病患者吃水果重點,應選擇如芭樂、聖女番茄等低GI水果。圖為示意圖。圖/Unsplash

MORE

吃錯鹽 半數國人陷「缺碘」危機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隨著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解除鹽品專賣與開放進口鹽品,許多未添加碘的鹽品進口至台灣,營養師指出,此舉卻讓台灣人又開始「缺碘」,而缺碘問題中,最顯為人知就是甲狀腺腫大。根據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查訪,發現坊間有許多鹽品取名十分誘人,如天然海鹽、日晒鹽等,殊不知這些鹽大部分都不加碘,台灣民眾必須破除迷思,避免落入缺碘危機。 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表示,1970年代前,台灣民眾普遍都有碘缺乏與甲狀腺腫大問題,因此政府實行碘鹽強化政策,由當時國營鹽品公司在食鹽中加入碘酸鉀後,透過穩定的食鹽攝取量幫助補碘,大幅度有效減少甲狀腺腫大狀況。 碘,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礦物質,為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參與人體許多生理機制,如新陳代謝、產熱效應。碘也與胎兒、嬰幼兒的生長有關,像是身高、智力發展等,研究顯示「攝取足夠的碘」與小孩子的IQ有關。甚至給予碘缺乏孕婦補充高量的碘,都有助於改善孩子未來的IQ狀況。 圖/好食課提供 林世航說,我們每天都會從尿液中流失碘,根據研究,20-29歲的族群平均每天流失306微克(男)與275微克(女),但個體差異大。隨著年齡增長,碘流失量也隨之提高,在60-69歲族群中,平均男生每天流失量已提高至581微克,女生亦提高到424微克。 碘問題中,最顯為人知就是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因為碘不足會降低合成甲狀腺素的效能,為了彌補效能,會造成甲狀腺組織增生,進而產生「腫大」的病徵。「甲狀腺腫大僅是最後表徵,缺乏甲狀腺素,更是造成許多嚴重問題,如懷孕流產、小孩生長遲緩等。」 現今民眾普遍晚婚晚孕,而不孕、自發性流產或者懷孕時期不適症狀增加,不只年紀會影響,也可能與碘缺乏有關。有零星文獻認為缺碘與懷孕流產有相關性,也有研究發現缺碘孕婦,胎兒發展受限、子癲前症發生率增加。 文獻特別指出,若在懷孕時期才開始補充碘,可能「為時已晚」,這也是國健署為何極力推廣「孕齡女性」日常即要攝取足夠的碘有關。 圖/好食課提供 林世航以日韓為例,由於飲食中有大量且各式各樣的海帶製品,讓日韓民眾可以獲得足夠的碘。歐美則因酪農業會使用「碘伏」進行乳頭消毒,碘會滲入牛奶中也提供民眾攝取到碘。然而,台灣的飲食習慣並未有富含碘的食材,即便是海帶類食品,也並非每天都會吃到足量,牛奶攝取率低以外,碘伏亦非台灣酪農業會使用到的消毒液。 這代表我們需要「穩定的碘來源」,林世航強調,想要每天都能攝取到碘,「碘鹽」就是最好的方式。然而,目前大賣場充斥著無碘鹽,好食課團隊到大賣場統計碘鹽的比例,結果發現32款鹽品,含碘鹽僅有6款,比例僅為18.75%。 因此,他建議購買鹽品時要注意以下警語:「碘為必需營養素,本產品未加碘」或「碘為必需營養素,本產品含碘」,主要用鹽,優先購買「含碘鹽」。

MORE

健護教練甘思元茹素 體脂減少體能變更好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擔任過多名國家級運動選手健護教練的甘思元,茹素3年多,不僅體重增加、體力變好,肌肉也更精實,他分享茹素的方法並鼓勵更多人蔬食,既是養生也是環保愛地球的行動。 甘思元讀大學時主修資訊,是電腦、程式設計的高手,原本會是一名科技人,但是熱愛運動的他,進入職場時從保健品做起,還代理品牌,目前是力格健護中心創辦人,也出版過多本有關健身的書籍。 因為代理運動保健品,又前往德國接受健身保養等專業訓練,他在返國後,開啟了健護運動的風潮,提供健身及相關保健諮詢。甘思元說,隨著高齡社會到來,很多退休族都知道運動及肌力維持的必要,促成健護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不少中壯年都了解「肌不可失」的重要性,使得退休後的銀髮族已成了健護中心的主力。 甘思元認為如何維持好的體態,如何在運動後讓肌肉得到休息、補充營養,是健身者不能忽視的課題。 不忍生命被迫害 開始吃素 在一次特別的因緣,甘思元腦海頻頻浮現生鮮被撈起後痛苦掙扎的畫面,他反覆的思索著,畫面又屢屢再現,於是他內心獨白「如果一定要吃葷 、寧可不要活!」當下他決心追隨茹素已逾一甲子的母親,2021年開始吃素。 甘思元說,3年來,他的體態、肌肉更精實,線條也更緊實、皮膚光亮,雖然偶爾有「容易餓」的感覺,不過自從調整為一天4餐加睡前堅果當消夜之後,氣色變得明亮滋潤;體重也從原來的72公斤增加到76公斤,體脂卻減少,而且覺得每個毛細孔都能暢快呼吸、健康飽滿。 甘思元說,茹素不必擔心體力的問題,因為他了解如何補充體能所需要的蛋白質。 他舉例說,補充肌酸可促進運動表現及肌肉生長,特別是爆發力及力量表現,建議素食者攝取肌酸,另外他也建議運動人士,可以補充Omega-3脂肪酸,對運動表現及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素食不僅是健康的選擇,更是環保愛地球的實踐。」對於純素者的蛋白質攝取,他建議採「多元互補」方式。 大豆、豌豆 多元互補蛋白質  他說,素食者務必要攝取蛋白質,豆類如大豆、毛豆、豌豆、鷹嘴豆、班巴拉豆都是優蛋白。穀物主張採糙米、胚芽米、藜麥,少食用白米飯並增加天然發酵食品,如天貝、豆腐乳、臭豆腐、味噌、納豆等。另外還有堅果及海中植物,諸如海藻、海帶等,他還建議茹素者少吃油炸物,但水果及蔬菜不能少。 甘思元大力推薦《人間福報》舉辦的「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活動,不僅可讓飲食更健康,也是大眾反思、實踐環保愛地球的契機。甘思元有多次參加蔬食文化節的經驗,他在現場交流蔬食資訊,讓更多人了解蔬食是體內環保,更是節能減碳的力行者。「2024國際蔬食文化節」5月10日至13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舉行。  

MORE

6成國人早餐營養失衡 30歲女性成「扁可頌族」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早餐店、便利商店密集度極高,不論中式、西式早餐均有多種餐點可以選擇,但仍有近6成國人自認早餐營養不均衡!台灣癌症基金會今(8)日發表最新「國人早餐選擇及身體健康表現調查」,發現國人身體健康表現以缺乏活力、容易感到疲倦為最大困擾,其中又以30-39歲女性族群,整體健康分數表現最差,是比三明治族更壓抑的「扁可頌族」。 台灣癌症基金會徐桂婷營養師指出,最受歡迎早餐組合前十名,都是容易造成精神不濟的高碳水食物,該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輕鬆吃得健康,幫助衝刺人生高峰,成為國人一大課題。她說,30-39歲年齡層女性,正值事業衝刺期、承擔職場和家庭的層層壓力,彷彿將原本蓬鬆香軟的可頌壓扁,多層內層擠壓到沒有空間,緊繃到如同一掰就斷的「扁可頌族」。 台灣癌症基金會「國人早餐選擇及身體健康表現調查」,針對全體民眾以不同年齡層細看「身體健康指數」關鍵影響,當中分數表現最差為「舒活力」,包含睡眠品質不佳、缺乏活力、容易感到疲倦及精神不濟;而沒吃早餐的族群,則常有便秘、腹瀉困擾,在「順暢力」表現不佳;加上現代人壓力大,「愉悅力」的分數也同樣低,顯示國人「沒活力、不愉悅、不順暢」的現況。 各年齡層當中,30-39 歲民眾恐亮起健康紅燈,除身體健康指數是所有年齡層表現最差,同時也是「水果吃最少」的族群。此外,若進一步看性別,此年齡層女性表現又比男性更差,不單是唯一身體健康指數「平均不及格」的族群,身心狀態指數也同樣為「表現最差」族群。此現況,也真實反映此族群女性「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台灣癌症基金會總監馬吟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對比去年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國小孩童進行的蔬果攝取調查,30-39 歲女性的小孩,身體健康指數表現及格率卻高達100%,顯示此族群女性,可能因多將心力關注於照顧事業及家人健康,卻忽略了自己。 「從疫情過後,國人的健康意識提高,開始注重更健康的飲食習慣,然而在三餐營養均衡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馬吟津說,調查統計台灣民眾最常吃的前五名早餐組合,為「麵包、三明治、蛋餅」搭配「豆漿、咖啡、牛奶」。 許多研究證實,「早餐吃得健康,對整天的狀態有很大幫助」,只是民眾生活忙碌,早餐求快速、方便為主,認為要在早餐加入蔬果,「既麻煩、也沒時間準備」;其實,養成習慣可從小小的改變開始,例如多帶一份高營養密度的水果,輕鬆補充營養,提升活力也更有效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心力在投注的地方持續努力,若要提高健康分數,其實有相對容易的方式;從調查發現,早餐有吃水果者,其身體健康及身心狀態指數表現最佳,故若能在早餐加入高營養密度水果,即能以最輕鬆且高效方式,提升健康。

MORE

打瞌睡傷頸椎 醫推薦3招保護

【本報台北訊】我們有時在上班、搭乘交通工具時不自覺打瞌睡,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粉絲專頁中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坐著打瞌睡,其實對頸椎有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在長途旅行中,往往會在不舒適的座位上打盹,卻不知這樣做可能對頸椎,已造成嚴重傷害。 他表示,研究發現,坐著打瞌睡與頸椎傷害之間的聯繫。根據一篇研究,長時間,保持低頭或不正確的姿勢打瞌睡,會增加頸椎負擔,導致肌肉疲勞、頸椎不適,甚至加速頸椎退化。特別是在「坐著的狀態下,缺乏對頸部的支撐」,更容易造成頸椎受傷。 黃軒表示,還有另一篇研究文章指出,當我們坐著睡覺時,頭部往往會不自然地歪斜或垂下,導致頸部肌肉一邊過度拉伸,另一邊則受到壓迫,極易造成「落枕」。更糟糕的是,在遇到「突然顛簸或急煞車時,頭部的搖晃可能會導致頸椎錯位,甚至受傷」。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但是,不自覺就打瞌睡,怎麼辦?黃軒醫師有以下3點建議: 1、使用頸枕:專家建議,長途旅行時,最好準備一個頸枕。頸枕可以有效固定脖子,減少頭部的搖晃,從而保護頸椎不受傷害。 2、選擇合適的坐姿:盡量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長時間處於歪頭或低頭的狀態。間歇性調整坐姿,有助於減少頸部肌肉的疲勞和壓力。 3、定期變換姿勢: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嘗試站起來,伸展一下腰背和頸部。這樣不僅可以放鬆肌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圖為示意圖。圖/資料照片

MORE

久坐超傷身 每小時起身走動助改善

【本報台北訊】由於科技愈來愈便利,現代人多數習慣坐著、不運動,但其實久坐對身體的危害有很多,建議每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避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風險增加。 許多人認為規律運動可以常保心臟健康,2017年底美國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久坐行為與死亡率研究〉發現,久坐是早逝的風險,坐著的時間愈長,早逝風險就愈大。 研究指出,每天坐著超過13小時的受試者,死亡風險較每天坐著少於11小時的受試者高出200%;每次坐著的時間少於30分鐘,比超過30分鐘者患病風險低55%;每次坐著超過90分鐘者患病風險更是高出2倍。 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和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共同開展的〈久坐風險研究〉表明,與坐得最少的人相比,坐得最多的人患病和死亡的機率有所增加。 研究指出,坐得最多者糖尿病風險增112%、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147%,死於心血管事件機率增加90%,死亡率則是增加49%。 研究表明,與坐得最少的人相比,坐得最多的人患病和死亡的機率有所增加。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久坐傷身體 久坐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自殺。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指出,長時間坐著血液流動會減慢,導致脂肪酸堆積在血管,導致心臟病。 久坐身體產生的脂蛋白脂肪酶會下降約90%,使得身體很難利用脂肪,當身體不再使用脂肪時,脂肪就會被儲存起來,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久坐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肥胖,這是心臟病的2個極為主要風險因子。 即使每天規律完成30分鐘運動,剩餘的23小時做什麼也相當重要。以通勤上班族為例,當上下班路程很長時,坐在車內的時間可能接近1小時,在辦公室又坐電腦前8小時。 即便經常運動者,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力比沒有規律運動者低很多,但研究顯示,久坐10小時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久坐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自殺。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增加走動時間 郭志東指出,建議每隔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嘗試在工作中創造起身活動機會,如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或可以調整高度的辦公桌,增加走動意願;天氣好時利用午休時間,在公司附近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提高創造力。 若必須一整天坐著辦公,在辦公室做些輕微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例如每坐20分鐘試著站8分鐘、走動2分鐘,走去喝杯水或去洗手間都是不錯選擇。 他建議,可利用智慧型手機或計步器記錄每日步數,通常建議目標是每天走1萬步,但如果久坐不動,任何一小步都很有幫助,當一天只走2000步時,就爭取達到4000步,慢慢達到預設目標。 資料來源:上班坐著、吃飯坐著、通勤坐著⋯「坐式生活」超傷身!醫教1招搶救 每辦公1小時就站起來走動,有益身體健康。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挑對母親節蛋糕 健康不踩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為母親節,這一天你會怎麼過?除了請媽媽吃大餐,也可以帶她去世貿一館逛蔬食展,此外,不少人都習慣在這天買蛋糕當禮物,但你知道該如何挑母親節蛋糕?才能夠讓也許已有慢性病的母親,放心、開懷地吃,且讓營養師教你「挑對」蛋糕,健康不踩雷。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對媽媽來說,兒女的盛情難卻,是她們最難推辭的,常常因為不想掃大家的興,而一邊心懷顧忌、一邊仍一口接一口地,吃了一堆高熱量蛋糕,結果導致服用中的高血糖、高血脂藥物都白吃了! 於是,高敏敏營養師特別為媽媽們奉上「母親節蛋糕紅綠燈」,讓兒女們看懂「熱量」眉角,選出對母親,乃至全家人,都相對「比較健康」的那一個。 紅燈區: #重乳酪起司蛋糕 2700kcal (630g) #法式千層蛋糕 2546kcal (720g) #卡通造型蛋糕 2490kcal (950g) #巧克力鮮奶油蛋糕 2466kcal (900g) #茶歐蕾蛋糕 2005kcal (600g) #水果鮮奶油蛋糕 1754kcal (800g) 圖/高敏敏營養師提供 綠燈區: #蜂蜜蛋糕 1380kcal (400g) #海綿蛋糕 1356kcal (400g) #水果戚風蛋糕 1250kcal (700g) #輕乳酪蛋糕 1176kcal (400g) #芋泥戚風蛋糕 1008kcal (400g) #戚風蛋糕 920kcal (400g) 吃蛋糕時,應搭配無糖飲料,且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至下午時段享用,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圖/Pixabay   以上蛋糕大約可以切6-8塊不等,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切幾塊,再去計算一片的熱量。對於母親節蛋糕的健康挑選秘訣 ,她有4點建議: 1. 選質地蓬鬆的蛋糕,熱量較低;也可以雞蛋、牛奶等原型食材為主。 2. 減少蛋糕上過多的裝飾,例如糖衣、翻糖、馬卡龍,可以原味或是水果口味替代。 3.避開高油脂高糖內餡,如卡士達醬、慕斯、紅豆餡。 4.一起分食,分散熱量。挑選蛋糕時,以適合大小為主,並且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共享歡樂。 此外,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至下午時段享用,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吃蛋糕時,應搭配無糖飲料,避免糖分超標的手搖飲,方可與母親、家人共度健康愉快的母親節。

MORE

飲食、睡眠密不可分 維根飲食可助眠

【記者趙奕寧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人2023年花費在非處方安眠藥的金額約4.27億美元(約新台幣138.8億元),而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植物性飲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顯著改善睡眠時間和品質。 調查發現,與一般人相比,蛋奶素食者(vegetarians)和維根(vegan)通常每晚多睡36分鐘,且高達90%的人享受高品質睡眠;生機飲食者(raw food diet)每晚則可多睡48分鐘,甚至有97%的人表示睡眠品質高於平均水準。 美國責任醫師協會(PCRM)的營養教育專家安娜·赫比(Anna Herby)分享助眠食物,包括富含鎂和鉀的食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高纖維零食、含健康脂肪的食物,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 富含鎂和鉀的食物 赫比解釋,含有鎂和鉀的食物對於良好的夜間睡眠至關重要,這兩種營養素對於降低血壓和放鬆肌肉特別有幫助,因此有助眠效果。 鎂的重要來源包括綠色蔬菜、豆類、豆類製品、堅果種子及全穀類;富含鉀的食物如馬鈴薯、香蕉、菠菜、甜菜、綠花椰菜和山藥。 睡前食用富含鎂和鉀的食物,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如香蕉、綠色蔬菜、菠菜等。圖/Unsplash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已被證明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調查指出,食用優格者每晚的睡眠時間比平均多18分鐘。 赫比說: 「因為健康的腸道菌群參與合成褪黑激素和GABA(γ-氨基丁酸),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分別使我們感到困倦和放鬆,所以睡前吃益生菌零食可幫助睡眠,而乳製品往往富含飽和脂肪,可能對長期健康有害。」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德式酸菜、泡菜和康普茶,食用它們不會導致與食用乳製品有關的發炎。 高纖維食物 蛋奶素和維根飲食以攝取較高纖維量聞名,且熱量及飽和脂肪含量較低,赫比表示,這兩者都與更好的睡眠有關。 她表示,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可能是部分原因,腹部的脂肪施加膈肌壓力、減少呼吸,因而干擾睡眠,且體重過重會導致睡眠呼吸暫停,造成睡眠品質不佳。 赫比指出,鷹嘴豆等植物性蛋白質是胺基酸色胺酸的來源,色胺酸是褪黑激素和血清素的前體,這兩種物質都有助於改善睡眠。 攝取較高纖維及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可助眠,如鷹嘴豆。圖/Unsplash 含有健康脂肪的食物 健康脂肪的植物來源包括堅果種子,如杏仁及花生,赫比表示,食用時機也相當重要。 她說:「睡前吃一頓大餐可能會導致太飽、浮腫,甚至在躺下時出現胃灼熱感。」 富含抗氧化劑水果 酸櫻桃和奇異果等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具有天然的促進睡眠特性,調查顯示,經常食用這些水果的人每晚可增加最多30分鐘的額外睡眠。 對糖尿病患而言,酸櫻桃可增加褪黑激素,還能使血糖升高,赫比指出,緩解此情況的方法是在高纖維餐後立即吃櫻桃,這樣血糖就不會上升得那麼快。 她建議,可將南瓜籽作為櫻桃的替代品,如此一來,既能增加褪黑激素,血糖還不會因此升高。 酸櫻桃和奇異果等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具有天然的促進睡眠特性。圖/Unsplash 它是睡眠殺手 睡眠基金會指出,食用爆米花者每晚睡眠時間比平均少12分鐘,且僅35%的人表示睡眠品質良好或優秀。 赫比說:「爆米花本身不會導致睡眠品質下降,但吃塗有奶油的爆米花,意味著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除了會干擾睡眠,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減慢血液流動速度,無益於良好睡眠。」 為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赫比建議,睡前可吃1小碗麥片加豆漿;無乳優格;鷹嘴豆泥配全麥餅乾;發芽穀物麵包加杏仁醬或花生醬;一把乾櫻桃和南瓜籽。 睡前吃1小碗麥片加豆漿;無乳優格;鷹嘴豆泥配全麥餅乾;發芽穀物麵包加杏仁醬或花生醬;一把乾櫻桃和南瓜籽,可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節氣養生 在京都繁忙日常中自製柏餅

文/smile editors 五月的晴朗日子,不少人會騎單車或摩托車翻山越嶺,從市區來到花背。從市區前來的路上,會經過花背峠、芹生峠、百井峠和能見峠等稱作「酷道」的險峻道路,許多人會挑戰越過這些山路。對本地居民來說,這種天氣也特別舒適,可以出門散散步,或在戶外享受野餐的樂趣,氣氛格外熱鬧。我雖然喜歡從白雪轉為新綠的景色,但也喜歡這種人潮一口氣帶來的熱鬧感,使人產生「春天到了!」的感受。也因為此時草木會迅速生長,四處都能聽見割草機的運轉聲,而且這將是持續到秋天的日常作業。隨著除草作業開始,也要翻土整理冬天閒置的田地,加上播種等工作,會漸漸忙碌起來,巧遇熟人時,問候多半變成:「你種好菠菜了沒?」等與農作物相關的話題。 當端午節令將近,心中總會湧現「啊,好想吃柏餅」的念頭。位於南座旁「祇園饅頭」家的味噌柏餅,是我來到來京都後,心血來潮就會去買的最愛。 在製菓材料店偶然發現了槲櫟葉時,我心裡盤算著,為什麼不親自做做看呢?這個念頭一湧現,變很難善罷甘休。我開始研究各種做法,最後決定用蒸籠來製作。先揉捏麵團下鍋蒸,再揉捏一次包裹餡料後,並覆上槲櫟葉再度蒸煮。打開蒸籠蓋之前,香氣早已充滿整間房,令人等不及要趁熱品嘗。當然,剛出籠的鬆軟柏餅,美味到讓人跳起來。但放涼兩小時後再吃,你會發現葉片香氣完全融入餅皮中,硬度和Q度也變得恰到好處。原來,這兩小時的等待如此重要。 (摘自《京都時令生活365日:跟著古都節氣,品味春夏秋冬》,幸福文化出版)

MORE
/1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