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國學探究】退步思量事事難

文/許從聖 明代所通行的童蒙讀物《增廣賢文》,集錄古代經典、民間諺語、歷史典故與教示格言,並以四、五、七言的排比協韻形式,載述寓含啟迪智慧的哲理。當中便有不少涉及如何知人、觀物、行事的圓熟稱理之論,至今仍值得吾人深省與學習。 《增廣賢文》對人之心態與心思情狀,有鞭辟入裡的體察,如「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難」這兩句話,表面看是教人切勿事事算計,只從自身利益與實際利害關係衡量得失,而應有更深遠的考量,如從為事的立基點、行事時對人的態度、一事成敗之於整體生活的影響等等。 但再細加推敲「用心計較」、「退步思量」兩句,便可發現,當人「用心計較」時,往往於有意或無意間,將自己高舉至極高位置,自居天秤中間甚至頂端,目空一切,反而忘了:一事之對錯,皆應從人的心態與實際行事觀,而不應從事之本身觀。 好人可能在無心間行了惡事,或因優柔寡斷,使原先助人或利人初衷,變質為誤人甚至傷人之結果;惡人也可能通過行一善事或精心作假,暗中運用詭計,實則只為滿足私欲,或藉以博取世人之讚譽及信任。上述兩項事例,皆有確證可徵。 《紅樓夢》第五回,對王熙鳳陰狠毒辣、專權算計的性格,有如下貼切的評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王熙鳳其人,平生不信陰司地府、因果報應,只信自己的心思算計與權勢利益。 「機關算盡」,指王熙鳳的「用心計較」,無論對人、財、事皆是如此。之所以會演變為「步步錯」甚至自誤性命的結局,並非因能力或才智不足,也不是「機關」構設未密或執行不力。用心算計固可盡顯王熙鳳的「聰明」,但「聰明」終究不等於「智慧」。處處算計利益,時時爭弄權謀,必將遠離人性之善,而成陰狠潑辣、苛薄無情之面目。 反之,若王熙鳳之用心,不在弄權、設局、奪利,不因計較眼前與外在名勢,遮蔽了內在良知之光;而是能「退步思量」,從他人需求、群體福祉,並慮及自身一念可能引致的危害後效,審慎明辨而不妄為。這樣的自省與覺察當然不容易,卻也由此顯出可貴、高尚的人性智慧。 但「退步思量事事難」,並非教人對事猶疑不定、不作決斷。《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三思而後行」,顯示其心思與行事之嚴謹,然孔子未予以稱許,而云:「再,斯可矣。」 若對所遇之事已有全盤理解,且充分衡量自身能力足以成事而無大礙,經此思量,便應即時付諸行動,毋須多疑而耽擱,此即所謂「再(思)」。或亦可說,「再思」而行,是為勉人「勇於決斷,當下篤行」,避免陷入與事無涉及不必要的思慮困結中,誤時亦誤事。 綜上所述,實可發現,古人對用心方向之正誤,「智思」與人性、行事的關係,皆有深入通達之洞察,值得吾人反覆琢磨與學習。

MORE

【文人軼事】王安石製謎遇對手

文/雲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素養自不在話下。而他的好朋友王吉甫,雖不是文學大家,但在當時亦頗有文名,尤擅長作詩,而且還是個製謎猜謎的高手。兩人平日時以猜謎酬答,為生活平添不少樂趣。 有一天王吉甫去拜訪王安石,看到好友來了,王安石一時興起,出了一道謎題:「畫時圓 ,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王吉甫知道謎底是什麼,但他沒有直接說出來,反而自顧自吟道:「東海有條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謎。」 王安石聽了連連叫好,因為王吉甫不僅解出了他的謎題,甚至棋高一著,用謎題解謎:這兩則謎題雖然製謎的方法不同,但謎底都是「日」。王吉甫「以謎解謎」的功力,就連王安石都深感佩服。 意猶未盡的王安石接著又出了一道謎題:「左七右七,橫山倒出。」王吉甫立刻就知道謎底是什麼了,但依舊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再次吟道:「一上一下,春少三日,你謎我謎,恰成一對。」王安石聽完再次鼓掌叫好,並說道:「一婦一夫,真成一對。」 王安石的「左七右七」是個「女」字,「山字橫放,出字倒寫」是個「帚」字,合起來就是「婦」字;而王吉甫的謎語「一上一下」是「二」字,「春少三日」是「人」字,合為「夫」字,以夫對婦,不正是「恰成一對」嗎? 沒想到,貴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製謎方面還真遇到了對手呢!

MORE

【文史雜談】閒話雅諛

文/齊夫 清人俞樾寫過一則故事〈戴高帽〉:有京官要到外地赴任,老師教誨:「外官不易為,宜慎之。」此官曰:「我備有高帽一百,遇人就送一頂,當不會得罪人。」老師怒曰:「我輩讀書人堂堂正正,何須如此!」此官馬上改口:「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個人?」老師轉怒為喜:「這話倒也不假。」這官出來後對人說:「高帽只剩九十九。」不動聲色就巧妙地送出一頂高帽,這就叫「雅諛」。 雅諛也是有講究的,要多少有點詩意,如果說一般的獻諛是「苟且」,雅諛就「詩與遠方」。李白是詩仙,也是雅諛大師。他跑到大官韓朝宗那兒拉關係,雅諛詩寫出新高度:「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縱是老成持重、閱人無數的韓朝宗也無法自持。 雅諛要有格調,保持適當矜持。高適是做過大官、見過世面的人,他的雅諛也很有品味。他到朋友家蹭飯,自然得來幾句詩助助興,這就有了〈別董大〉的問世。自古至今,在眾多雅諛詩中,高適這首可謂舉重若輕,堪為箇中翹楚。尤其是頷聯那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更是不朽的經典。 雅諛還投其所好,撓到癢處。道光十七年,兩江總督陶澍途徑醴陵,大小官吏都來捧場,布衣左宗棠也寫了一副對聯迎接: 「春殿從容語,廿載佳山,印心室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文筆簡約工整,雖是頌揚,但行文有節制,自然得體,既表達了景仰與歡迎心情,也點出了陶澍生平得意之事。陶澍看到這幅對聯大為讚賞,一番長談後更感相見恨晚,從此與左宗棠成為忘年交,並主動與其結成兒女親家,對左宗棠日後發跡助力頗多。 雅諛也是一門學問,沒點才華難以勝任。康有為不只學問大、名氣大,雅諛的本事也大。吳佩孚在洛陽過五十大壽時,來祝賀的除了親朋故舊外,還有不少知名文人,有進詩、填詞、寫賦的,也有獻對聯的,各逞文才,各有千秋。其中最得吳佩孚歡心的,是康有為的賀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一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大氣、豪放、貼切、工整,引經據典且文采斐然,因此被敬為座上賓。 說到底,雅諛也是諛,但多了點文雅,不是赤裸上陣,吃相難看;多了點從容,不是那麼急吼吼的,直截了當;不是誇張到不靠譜,而是分寸拿捏恰到好處,也就更容易讓人笑納。 南唐皇帝李璟喜歡吟詩作詞,與宰相馮延巳閒談,取笑他:「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不失時機地吹捧說:遠不及陛下的「小樓吹徹玉笙寒」。應對敏捷、不露痕跡地隨口就說出李璟的名句,幽默有趣且不卑不亢,可謂雅諛中之極品,故乃傳為美談。

MORE

【佛源成語】隨喜功德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為普賢菩薩所發十大願之一。指見他人累積功德,如同自己積德一般的歡喜。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成就是隨喜功德,當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庶民生活史】淺談藥船

文/宋玉澄 作家林家樺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散文〈搗〉,開場就說:「外婆家的藥鋪地上有台『研槽』(台語發音:菸走),槽中有個滾輪,將份量多的藥材放入、腳踩輪軸,輪子便可將藥輾碎。」 研槽,見過的人知道她說的是甚麼,沒見過的就難從文字中意會了。研槽在客語中有客語的發音,再加上中國大陸各地的方言,也有藥船、藥舟、鐵研船、碾藥船,以及碾槽、藥撚子、藥碾子、藥捻子、碾藥巢等不同的寫法;各種發音的眾聲喧譁,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物品,是碾磨中藥材的一種器具。 眾多名稱中有個正式學名——惠夷槽。下半部極像一艘尖底船,有船首、船尾之分,講究的惠夷槽,更有以龍首為頭、龍尾為底的造型;上半部是個活動滾輪,輪中心有個凸出插柄,供兩腳踩踏,也有個正式名稱——墮,也稱輪墮,墮有由上而下及毀壞的雙重意思,大概就是放入研槽的東西經過輪墮的輾壓,其本質未變,卻已毀壞了本來面目的意思。 講中醫藥,離不開神醫華陀,惠夷槽的學名就在西元兩百年前後華陀行醫時出現。惠是贈予,含報恩之意;夷是平安,有化險為夷的傷癒之寓;槽,就是碾藥之器。起因是華陀救治一位鐵工,鐵工痊癒後製作了一個輾磨鐵器回報,稱為惠夷槽。自此,惠夷槽成了醫家必備之物,並世代流傳。 只是後人,見其形如船,以外型稱呼,方有藥船、藥舟之名,但只說對了一半,忽略了上面還有一個滾輪;或有人以功能為重,才有輾槽、研槽等等的叫法。學名,或因過於拗口、斯文,漸漸不彰,不若暱稱,聽其名就知其物,流行於各處。但我個人極喜歡藥船一詞,因船有度人危厄,更含有到彼岸,達到真正解脫煩惱的想望。 藥船與茶輾,型制功能相同,極像雙胞胎,差別僅在一用於藥材一用於茶葉。但唐代前,無茶字,僅有荼,荼是一種飲用藥材,除了茶葉還有其他配料,類似今日人們熟悉的擂茶,應是古時飲品的演化。因客語中的「擂」就是「研磨」;不同的是昔時用茶輾,現在客家人用臼杵。 另外, 我曾好奇:茶輾與藥船兩者到底誰時先出現?猜想應該同時。問了谷歌大神,答案卻是顧左右而言他,不得要領。但至今日,藥船也罷、茶輾也好,甚或同是研磨器具的藥剪(刀)及藥杵,俱在時代的前進腳步中,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舞台。

MORE

【撫今追昔】 消失中的趟櫳門

文/宋蕭波 擺龍門與趟櫳門不同。前者是重慶、成都等地的地區方言,意思是聊天,與門毫無關係;而後者是嶺南地區的一種特殊的木造門,為他處不見,此地獨有。 此門,大部分材料為堅固的鐵力木,如梯架般的欄柵門,有人也稱為欄杆門;當地人叫趟櫳。「趟」在粵語裡有滑動著推的意思,而「櫳」指木箱;橫向開合,開為「趟」、合為「櫳」;自明代傳承至今。 「趟櫳」與「趟櫳門」還是有區別。「趟櫳」只算是「趟櫳門」中的第二道門。標準的趟櫳門是俗稱三件頭的三道門構成:第一道是屏風門,如兩面窗扇,高約在胸前,可遮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有通風採光的功能;第二道門就是趟櫳,其外型就像是一個長方形的欄柵或欄杆,一眼看去,就是一個長條形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第三道門才是真正的大門。由於第一道門與第二道門的採光通風功能重疊,也有人家略去第一道門,僅留一道趟櫳、一道正門的兩件頭。 趟櫳皆由十三根或者十五根的圓木組成,單數。除了風水的講究之外,更因為在粵語中「雙」和「喪」同音,不吉祥,不能使用複數;其主要的目的除了通風採光外,就是防盜、防竊,意外地也成了孩童爬梯登高的健身與遊戲設施。不知是否因此設施的緣故,此處武學大師輩出、民風好武、盛行舞獅。 只是隨著時代進步,高樓平地拔起的景象隨處可見,再加上電力與空調設備的普及,數百年來,原為應對潮溼氣候與陰暗房舍獨創的趟櫳門,也失去原有功能而漸漸消失。如果把趟櫳當作一種動物,應該算是瀕臨絕跡的物種,急需人們的保護。真怕日後的人們,在讀到「趟櫳門隔凡塵事,小院深鎖數甲子。」的詩句時,真的會不明其義,嘆不知所云! 以上,就算是給讀友們擺的一個龍門。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豆莢

文/林文貞 滑向未來 如豆莢蝴蝶花綻放 豆子滾向何方

MORE

【撫今追昔】明治神宮的台灣扁柏

文/鄧榮坤 搭乘山手線鐵路至東京原宿站下車,不遠處就是佔地七十公頃的明治神宮。穿越位於路口的第一座鳥居後,沿著平坦的參道徐行,不久,便遇到矗立於神宮前南北參道交會處的第二座鳥居,許多從台灣來的遊客,會對這座「頂天立地大鳥居」多看幾眼,因為建造這座鳥居的木材來自台灣丹大山,歷經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屹立於陽光下,訴說著那段泛黃且久遠的故事。 帶領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明治天皇,將政府從京都遷移至東京,之後推動明治維新運動,除引進西方的新思維與新事物,也積極維護日本的既有文化與傳統,讓日本保有古今融合的古樸與繁華樣貌。 明治天皇過世後,葬於京都的伏見桃山陵,當時的東京市長阪谷芳郎與地方仕紳,為了紀念他對日本的貢獻,於一九一六年開始推動在東京建設明治神宮的計畫,並在神宮內苑種植了三百六十五種樹木,象徵一年的嬗遞與永恆;這些樹木共約十二萬棵,分別來自日本、朝鮮、台灣,工程浩大,直到一九二○年才竣工。今日,擁有蓊鬱森林的明治神宮,是東京著名的觀光景點;秋深時,神宮外苑銀杏大道的美景,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驚嘆不已。 明治神宮共有三座鳥居,遠遠望去,猶如一位巨人矗立於這片風雨侵襲過的土地上,許多遊客在導覽員的導引下,也不免俗地對它們品頭論足一番。鳥居的樣式雖然多,但大多由兩根支柱與一至二根橫梁構成,是日本神社的醒目標誌,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塵世之間的通道。 明治神宮的大鳥居,高十二公尺,寬十七點一公尺,兩根粗壯的柱子直徑為一點二公尺,總重量達十三噸,是目前日本境內最大的木製鳥居,所使用的木材,均來自海拔三千三百多公尺、台灣百岳中排名第四十九的丹大山。 年輕的導覽員說,明治神宮落成時,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仍在日本統治中,當時神宮大鳥居使用的是台灣總督府奉獻,樹齡超過一千二百年的阿里山檜木。一九六六年,一陣巨雷劃過大鳥居,摧毀了右側的柱子,日本政府遍尋日本境內的林木,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樹木來修復。後來,日本的木材商人川島康資數次前往台灣尋找適合的樹木,終於在橫跨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與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卓溪鄉崙山村之間的丹大山,找到樹齡一千五百年的巨大扁柏,經過開採、運送與整修,第二代大鳥居在一九七五年落成。 至今將近五十年過去,這坐大鳥居仍挺拔地矗立在參道上,執著地捍衛著明治神宮的宏偉與莊嚴。

MORE

【翰墨天地】良言一句三冬暖

文/黃金藏 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言半句六月寒 有人說:「金玉良言,擁有讓人幸福的力量。」恭維的話,會讓人心花怒放;負向的語言或不當的玩笑話應少說為是,以免傷人而不自知。 說話是一生的功課,善美的言語也是一種修行。星雲大師說:「一句話給人受用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佛經亦云:「惡口如毒箭,著物則破傷。」並教導我們: 「一句偈的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奇珍異寶。」

MORE

【微物瑣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自謙美德

文/吳一忠 俗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指女子不應該具備才華,不該讀書、學文化或追求知識,沒有才華或才能的女子是有德性的。事實上這句話被曲解了。 有人考證,此說出自明末陳繼儒〈安得長者言〉:「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註解云:「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女子能讀書又深明大義,具有賢慧美德,可說是非常稀少;愛看戲曲小說易挑動邪念、舞文弄法,做出羞恥之事,倒不如不識字,謹守本份不逾矩。但內容並未說女子無才就等於有德,有才之女易敗行之說,應是後人誤解原意。 華人千年傳統一向重男輕女,存在著大男人主義思想,在這樣的觀念下,會讓男性產生偏頗的認知及對女性的歧視,女子不應該有才華的說法,引起許多女性反感,忘了丈夫有才也要有德,兩者必須兼備,女子同樣重視德行,只是將品德擺在才華之前。 後有清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指一個男人,以德行為主,才幹為輔,即是個有為的男人;女子有才但不炫耀,不恃其才能,方為德行的好表現。 重要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意為「遮蓋」。「無」不是「沒有」,明明是「有」,但故意隱藏起來,如非常富有卻不炫耀,原本有才卻自視若無,內心不起漣漪。故「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涵義,應是一個女子很有才華卻不顯露,不自持自傲,甚至自謙無才,便是女子最大的才德。 《易經》云:「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內高而外卑。謙虛者,才高而不自許,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譽,位高而不自傲,皆是內高外卑。」六十四卦中,「謙」卦「六爻皆吉」,謙虛是處世之道,謙虛的美德及優點,一般人很難做得到。 自謙不是自卑做作,是高道德修養的境界,海納百川的胸襟,厚德載物的雅量。無我不浮誇的表現,若以高尚的品德來說,才華出眾但虛懷若谷,應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佳詮釋。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