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東瀛遍路】寬永寺上野大佛

文/鄧榮坤 午後,走出上野動物園,往大佛的方向徐行。四點前終於抵達,發現可以穿越大佛殿堂的那扇門已輕掩,住持陸續將擺在院子裡的紀念小飾物搬進儲藏室,卻也沒有拒絕我們的造訪。於是,我們在靜謐的場域兜了一圈,感受了古佛慈悲無語的莊嚴。 這尊位於東京都台東區上野恩賜公園內的大佛,原本是一尊高約六公尺的釋迦牟尼坐像,然因數度遇災損壞,現在僅存臉部浮雕。由於佛臉「不落地」,與日語「不落第」(即考試合格)發音相同,於是,當地人又稱其為「合格大佛」,更因此成為當地民眾與旅人禮佛的焦點。 拾級而上,在階梯旁有一個「寬永寺上野大佛」的告示牌,石階盡頭就是大佛所在地。佛臉被安置在一座木造亭子裡,亭子四周有短矮的黑色木樁圍繞著,留一個出入口供信眾禮佛。兩張青銅佛像未毀損前拍攝的照片擺在案桌兩旁,雖因風吹日晒已然褪色,仍透發出佛的莊嚴。緘默無語的住持在大佛前緩緩挪動步履,知道我們遠從台灣來,露出笑容以日語招呼著,祝我們旅途平安! 上野大佛本是一尊泥塑的釋迦牟尼佛,一六六○年以青銅重建後,又因一八四一年的一場火災及一八五五年的地震再度受損。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佛像在劇烈搖晃中再度受損,後續的修復工作遲遲無法進行。之後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需要大量金屬製造武器與軍需品,於是決定將殘破的青銅佛像移為他用;當時,附近的居民偷偷將青銅的佛臉交給寬永寺珍藏,希望戰後有機會重新塑建。 戰爭結束後,由於只剩下佛臉,修建工程遲遲無法進行。直至一九七二年,由寬永寺保管的臉部浮雕運回原址,當地信眾將佛臉框起來重新安置,於是,才有了如今佛臉永遠「不落地」的樣貌,也成為最受考生與求職者歡迎的祈拜所。

MORE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遊藝筆記】鹿鳴呦呦(上)

文/陳牧雨 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維生。當時鹿群繁盛,鹿肉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鹿皮可作為睡墊,或供人們遮體避寒;鹿角則可用來作為武器。因此,鹿就成為常被人們捕獵的對象。鹿也成了人們的重要資產,人們獵獲愈多鹿,則愈有力量成為當地的統治者。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唐朝宰相魏徵在〈述懷〉詩中也提到:「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這裡的鹿,就成為帝位與政權的象徵。 同時由於鹿與「祿」諧音,因此在古代的中國,鹿也成了富裕與吉祥的象徵。 《宋書‧符瑞志》說:「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大意是說「君王對上孝順且對下賢明,白鹿就會現身」,將白鹿視為祥獸;在古代傳說中,白鹿的壽命可長達一千五百歲,因此也代表著長壽昌盛的意涵。 鹿既吉祥且長壽,因此,在古代中國人的想像中,鹿就成為了神仙的坐騎。 比如傳說中的老壽星,又被稱為「南極真君」、「南極仙翁」、「長生大帝」、「玉清真王」等,為元始天王九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他的坐騎理所當然就是長壽的白鹿。 同時,由於鹿是祥瑞的象徵,因此在古代鹿皮被拿來作為婚禮的聘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鹿皮。這也是後人稱夫妻為「伉儷」的由來。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食其肉、角有益無損。」 然而鹿角太硬無法入食。還好鹿角每年會脫落後重新生長。人們便趁著剛長出的角尚未硬化,便鋸下食用,這就是所謂的「鹿茸」。鹿成了名貴的養生藥材。 宋代蘇軾《赤壁賦》中有句:「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鹿原本生活在山野之中,所以古人引「友麋鹿」作為退隱山林的象徵。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他有一首〈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詩中提到的「龐公」,是東漢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他因拒絕作官,攜家進鹿門山「採藥不返」,從此使得鹿門山成為隱逸聖地。孟浩然本來隱居在峴山南園,後來決心追步龐德公的行跡,也在鹿門山建了一個住處。 這首詩,作者藉「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清高隱逸的情懷。想來,既名為「鹿門」,必然是住處門口常見鹿跡的緣故吧?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中也提到鹿: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樹深見鹿」,一定是人跡罕見的山野。 王維也有〈鹿柴〉一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所建別業勝景之一。柴,通「寨」或「砦」,是指用樹木圍成的柵欄。因為「空山不見人」,因此以鹿為寨名,自可不言而喻了。  

MORE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敦煌壁畫:千年前的古代生活

文/敦煌研究院、佛陀紀念館 敦煌石窟藝術,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石窟壁畫來說,雖然大多是以佛教內容為主,但用以表現佛教義理的畫面素材,正是取自當時的現實生活,諸如城垣屋宅、亭台樓榭等建築,家居飲宴、婚喪嫁娶、生子育兒、衣冠服飾等民間習俗,耕田、狩獵、紡織、釀酒、鍛鐵等生產場面和生產工具,以及步兵、騎兵的戎裝、兵器和戰爭場面等等。 在某種意義上呈現了千年前古代社會的第一手資訊,也是非常珍貴的文化數據庫。 展期:即日起延展至7月21日 時間: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   第一、第二展覽廳 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

MORE

【庶民生活史】養樂多媽媽的歷史意義

文/尚智 養樂多(Yakult)是活性乳酸菌飲料的長青樹,一九三五年在日本本土銷售,一九六二年開始於台灣販售。此為養樂多第一個海外關係企業,也是戰後台日貿易往來密切的縮影,迄今已六十餘年。 養樂多剛進入台灣時,由於是全新商品,缺乏銷售通路,且價格偏高(當時一瓶一‧五元,而一碗陽春麵還不到兩元)。為此,引進了日本養樂多首創的「養樂多媽媽」銷售模式,由身穿制服的女性銷售員,騎著腳踏車或機車在大街小巷主動推銷,開拓市場。 養樂多在台灣立足六十年,不只成為活性乳酸菌飲料的代名詞,養樂多媽媽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以企業的角度而言,養樂多媽媽在戰後台灣帶來新一波的「通路革命」。因為當時台灣的零售店家不多,仍以傳統雜貨店為主流;即使後來出現超市、便利商店與量販店等現代化的大型連鎖通路,台灣養樂多始終維持著養樂多媽媽的編制。在一九八○年代的全盛時期,人數多達三千五百人,如今仍有一千五百人的規模,每人一天平均賣出三百瓶。 養樂多媽媽,不只成為品牌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的代言人,更重要的是,讓養樂多不會受制於大型連鎖通路,解決產品在最後一哩路的配送難題,可說是今日美食外送的始祖之一。因此,在高度競爭的飲料市場始終屹立不搖,其他同業難以仿效。 也許有人好奇,如果去超市或量販店買養樂多,價格更便宜,街頭的養樂多媽媽有什麼競爭優勢?其實,公司早就想到這一點,因此會供應特殊口味的養樂多,同時販售氣泡飲料、護手霜等高單價商品,讓養樂多媽媽維持較高的利潤。 從就業角度而言,養樂多媽媽的誕生,正好是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的時代,大批女性從農村勞動釋放出來,可是相對適合女性的工作還不多。養樂多媽媽的出現,創造出一種靈活彈性的就業機會,本身也沒有學經歷的門檻。 當初的設計,是讓媽媽們送小孩上課後,利用空檔銷售養樂多,順便賺點菜錢,因此工時較短,每天早上九點開工,下午三點收工。這種彈性的銷售方式,既可改善家計又能打發時間,因此,許多養樂多媽媽一路工作了數十年,甚至成為「養樂多奶奶」,還與客人結為朋友。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養樂多媽媽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早年身穿淺色夾克外套,戴小圓帽及白手套,有著鮮明的街頭形象。隨著時代演進,一開始的代步工具為三輪車或腳踏車,後來改為摩托車,挨家挨戶配送,或者在菜市場定點銷售養樂多;另一方面,養樂多的容器也從早期的玻璃瓶,改為現在的塑膠瓶。 近年來,開始有作家把養樂多媽媽當成寫作題材。這些往日的點點滴滴,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是戰後台灣日常生活史值得研究的題目。

MORE

【歷史趣聞】念佛與救國

文/王文隆 中國近代史的動盪,牽連著國運與家庭,所有國民莫不受到內外交逼的影響,即使是出世的佛教徒也不例外。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之後,全國的佛教團體組織成立中華佛教總會,而後在一九二九年更名為中國佛教會,由圓瑛法師出任理事長。 進入一九三○年代,正是中日衝突日益劇烈之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圓瑛法師領導的中國佛教會發表了〈中國佛教會為日本侵略致彼國佛教界書〉,譴責日軍「占領中國領土,殘殺中國人民」的罪行。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圓瑛法師更召開中國佛教會理監事緊急會議,號召中國佛教徒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他不忍黎民受苦,不僅曾在上海發起啟建丙子護國息災法會,請出在蘇州閉關的印光法師赴滬說法,號召全國佛教徒奮起抗日並募款,還在上海擔任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團長,呼籲蘇滬佛教青年組織僧侶救護隊,投身前線參與救護抗日傷患的工作。這期間,圓瑛法師把圓明講堂闢為難民收容所,又成立了佛教醫院、掩埋隊,從事救護收容工作。 一九三七年十月,上海戰事漸趨不利,圓瑛法師率領救護隊內撤武漢。當時局勢緊張,救護隊經費無著,圓瑛法師接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函示,囑他將救護隊交付其他法師領導,到南洋募化救護隊經費。 圓瑛法師乃於同年十一月中旬由弟子明暘法師隨侍,帶著林森的三封親筆函下南洋,到訪新加坡、吉隆玻募捐,藉講經說法的機會宣傳救國道理,提倡「一元錢救國運動」。不僅廣大僑胞踴躍捐輸,並得到僑領胡文虎、文豹兄弟、李俊承及吉隆玻中華總商會會長黃重吉的大力支持,成果頗豐。返國之後,仍回上海租界內的圓明講堂。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憲兵隊扣其抗日罪名,押往日軍憲兵隊審訊。圓瑛法師在獄中除應訊外,每日結跏趺坐,提起慧照,觀照身心皆空,置生死於度外,了無掛礙,明暘法師也陪著受拘兼旬。是時上海佛教人士極力營救,日軍也懾於圓瑛大師在國內外的聲望不敢加害,於同年十一月十日釋放。事後,圓瑛法師仍住圓明講堂,閉門謝客,專事著作。 圓瑛法師出訪時,太虛法師與章嘉活佛則在重慶負責組織中國佛教會臨時辦事處,繼續籌辦僧侶救護隊、傷兵慰勞隊等,並發表〈通告全國佛教徒加強組織以抗倭書〉。 一九三九年九月,太虛法師獲得政府資助,組織佛教訪問團,赴暹羅、英屬緬甸、錫蘭、印度等地,宣傳抗戰主張,爭取國際支持,呼籲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亞洲佛教徒聯合起來,制止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 太虛法師率團回國後,其弟子慈航禪師續留馬來半島奔走弘法,在他的勉勵和感召下,不少熱血華僑青年毅然回國參軍。 抗戰期間,弘一法師與圓瑛法師分別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和「國家存亡,匹夫有責;佛教興衰,教徒有責」的主張。太虛法師也說,「與阿羅漢之求解脫安寧不得不殺賊,佛之為建立三寶不得不降魔」、「佛必降魔,方能救世;僧應護國,乃可安禪。」強調佛教與國家之間的關聯,並主張念佛與救國並不衝突。 六祖惠能曾開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國佛教出世不離世、入塵不染塵,從抗戰期間諸多高僧的主張中,亦可見一斑。

MORE

【佛源成語】佛在靈山莫遠求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人人是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必心外求法。 《銷釋金剛經科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祇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去靈山塔下修。」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撫今追昔】 中壢馬祖新村

文/apple 馬祖新村,也稱為「馬村」、「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所在地並不在馬祖,而是早年為了穩定馬祖前線官兵的軍心,免除其後顧之憂,民國四十三年特地針對眷屬的需要,於桃園中壢設立的眷村。與憲光二村、太武新村,合稱「桃園眷村鐵三角」。 馬祖新村有「桃園將軍村」之美稱,據說是因第一批入住的眷戶裡有不少閃耀的「星星」。之後甚至流傳,只要哪一戶的主人晉升了將官,屋脊便會鑲裹上星星;將官雲集,星星堆滿天,被視為最高榮譽的彰顯。 如今,眷村聚落雖已日漸凋零,但透過眷村遺跡與文化,我們可以認識早期台灣純樸、濃厚的眷村人情味與特色建築,探索外省族群與台灣融合的過往。故眷村的形成、存在,有著其特殊意義與價值。 於是,經過規畫與改造,添注了許多新力量後的馬祖新村,在民國八十七年獲選為全國模範社區,進而躍身為新時代的眷村代表之一。桃園市政府也依據〈文化資產保護法〉,於民國九十三年將馬祖新村登錄為歷史建築,是中壢第一個受到文資法保護的眷村,亦是國防部選定的眷村文化保存園區。 漫步馬祖新村,觸目所及不是印象中傳統的籬笆式建築,而是黑瓦屋、紅磚牆、鐵欄杆、綠窗框、木桌椅與小花園,是陽光下的草坪、球場、公園、涼亭、活動中心與禮堂,呈現出一片清新、寫意。 我們還能瞧見古老的電視機、裁縫車、嬰孩搖籃、童玩木馬與精緻的旗袍,還有一些陳舊的鍋碗瓢盆,以及部隊的遷移介紹、文物藝品展示等等,昔日的物品、擺設,彷彿一一訴說著那段塵封久遠的光陰故事…… 眷村,是一個獨特的時代產物,也是許多外省族群的精神依歸。馬祖新村全盛時期約有二百二十餘戶,如今雖僅保留了四十四戶,但諸多文創產業進駐後,除了書店、花店、早午餐店、異國美食餐廳及戲院、民宿,每個月也固定有熱鬧的市集,豐富而多元。不但讓馬祖新村的老靈魂增添了蓬勃朝氣,更是眷村活化的具體展現。

MORE

【寰宇采風】走訪京都 伏見稻荷大社

文/林孟慧 在日本京都市伏見區,有著一座近畿地方初詣參拜人數最高的神社──伏見稻荷大社,也是遍及全日本約三萬所稻荷神社的總本宮。由此可見,「稻荷神社」可說是最貼近日本人生活的神社。 依據日本《山城國風土記》中記載:「秦中家忌寸等人之遠祖伊呂具秦公,當成箭靶射擊的麻糬化為白鳥飛走,而其所停留的山峰顯現長出『稻子』的吉兆,因此便以『Inari(稻荷)』為神社之名。」 「稻荷」即「長出稻子」、「結成稻米」的簡寫,根源於人類生活所需的稻米,被認為是象徵天地靈德的古語。稻荷信仰初始來自稻荷山,而稻荷神社所祭拜的神明,即是稻荷大神。 自奈良時代和銅四年(七一一)以來,稻荷大神鎮座此地長達一千三百多年,被民間尊崇為保佑五穀豐登、商業興盛、家庭安康、心願實現之神;之後又因電影《藝妓回憶錄》聲名大噪,伏見稻荷大社從此名揚海內外,成為代表京都的名勝之一。 據社記中所記,稻荷大神為「掌管衣食住的根基,庇佑所有人生活富饒快樂的神明」,也是「上至天皇下至一般民眾,庇佑人人過著幸福富足生活的神明」。而伏見稻荷大社除了祭拜掌管農業與商業的稻荷大神,也配祀佐田彥大神、大宮能賣大神、田中大神及四大神等神明。 來到此地參拜,從入口處便可見到一石柱上寫著「官幣大社稻荷神社」幾個大字,往前一小段,可見到恢宏的紅色大神殿。有趣的是,人們認為狐狸是稻荷神的使者,所以神社不少地方都立有狐狸的雕像。不過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景點,還是神社內的「千本鳥居」。 千本鳥居起源於江戶時代,當時不少信眾(包含個人、公司行號及商會組織)會捐款在神社境內豎立鳥居,以表達對神明的崇敬之意;年復一年,一座座紅色鳥居就這樣鱗次櫛比地排列成一條長長的紅色隧道,非常壯觀。據說目前現存的鳥居,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治年間。 伏見稻荷大社最早的本殿,於應仁之亂時被燒毀,現今所見的拜殿,是明應八年(一四九九)所重建,距今也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MORE

【文化印象】高雄鳳儀書院

文/林孟慧 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上,有著全台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書院──鳳儀書院。 此書院與鳳山城隍廟比鄰而居,書院名稱來自「有鳳來儀」,原意是指奇異美麗的鳳凰來相配,以此象徵書院學風鼎盛、人才輩出之意。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到當時文人求學、武人習武的盛況,以及明清時期書院制度在民間受到重視的榮景。 鳳儀書院建於清朝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當時的鳳山知縣吳性誠為了提倡文風,向當地仕紳集資興建民間書院,由歲貢生張廷欽負責興建,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完工,舉人盧德祥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鳳儀書院規模共有屋舍三十七間,並設有試院、敬字亭及奎星樓等,規制完整。」可以想見,當時書院規模之龐大、學生人數之多,文風昌盛,琅琅讀書聲不絕於耳。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改推新式教育,將此書院變更成衛戍病院、養蠶所及郡役所宿舍。二次大戰後,該書院被租占戶擴建使用;一九八五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二十年後,陸陸續續完成租占戶的搬遷及增建拆除;二○○九年開始進行書院修復工程,四年後完工,終得以將書院原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現今漫步在書院中,可以見到鳳儀書院運作、科舉介紹、鳳山歷史與書院歷史等展示;還可見當時書院右側門樓題額、白底藍字的「登雲路」三字,遙想當時莘莘學子們,無不期待藉由這條求學之路平步青雲之想望。

MORE
/12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