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長期徵文】

敬邀各地文史、以古鑑今、世界趣談等圖文作品,字數300~800字。來稿請寄mtnart14@merit-times.com.tw,或郵寄: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1段369號2樓人間福報縱橫古今版。如需退件請附回郵信封,凡獲刊登之文章照片,同時刊於本報電子報與合作網站。

MORE

【走讀城鄉】兼顧防洪、休憩與生態教育 金瑞治水園區

文/丹青 內湖是台北的小盆地,多山丘也多湖泊,境內的大湖和碧湖、碧山嚴等皆成風景勝地。唯近二、三十年來,開發內湖工業園區,人口及大樓越多,除交通擁擠外,加上地形關係,亦容易有水患,二○○一年之納莉颱風,更造成此區嚴重淹水,居民損失慘重。 故台北市政府除了在內湖地區增高堤防,亦在「海綿城市」及「總合治水計畫」的策略理念下,規畫一系列「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的工程,來提升都市的防洪能力。其中「中游減洪」的部分,就是檢討內湖地區適合設置調節滯洪池的地點,以減少暴雨造成下游排水系統的負擔。 此種滯洪池的建設,多以新型生態工法施工,並考慮到非汛期間可供民眾休憩、運動之用,培植為生態教育園區,兼顧治水防洪及休憩、生態教育。民眾較熟知的此類建設是,大湖山莊巷內靠近山坡的「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已成著名健行、登山景點,春季亦常有花海可賞。另一處較不為人知的,是位於內湖路三段三四八巷內的「金瑞治水園區」,也是頗具特色的多功能防洪園區。 金瑞治水園區亦是台北市政府為兼顧生態和防洪,所建置的海綿城市治水計畫成果之一。選擇此地,是因附近山坡地有土石流之潛勢,故於民國二○一四年二月開工,以生態工法,完成渠首工、高地排水箱涵、調洪池、人行景觀橋、維護通道、緊急溢流設施、退水輔助設施、水位計及電視監視系統等設施,用地面積約一八二七公頃,集水面積約二一一公頃,計畫蓄水量高達兩萬七千立方公尺,共花費新台幣八千兩百萬元,於二○一五年七月啟用。取名「金瑞」,乃這裡是內湖金瑞里轄區之故,水利處整治後,取得當地民眾共識後才命名的。 完工並進行周邊環境改善後,金瑞治水園區提供了生物良好的棲息地,現池邊隨時可見到蜻蜓和蝴蝶翩翩飛舞,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美景清幽也是民眾樂於前往的休閒去處。成立兩年多後,經水利處委外調查,發現此園區有蜻蛉七十三種、蝴蝶七十七種、蝙蝠八種、鳥類五十種、植物三百五十一種,特別是這裡的蜻蛉種類佔全國三分之一之多,如杜松蜻蜓、粗鉤春蜓、短腹幽蟌等,堪稱蜻蜓的樂園。 因此於二○一九年另外辦理微棲地營造,就地取材鋪設塊石步道、坡地放植生包、栽植灌木串接生態廊道等,成立全國第一座「蜻蜓主題園區」。筆者走訪該地時,看到園區名稱牌示旁,就有四種蜻蜓的圖示,實際走在園區小徑路上,也見到蜻蜓飛翔其間,還有台灣藍鵲的身影。 金瑞治水園區就位在內湖路車水馬龍道路巷內,都會間實在難得有此寧靜生態園區,既能觀看防洪治水的河道景觀,又有生態池、小橋流水、涼亭及健行步道可供休憩、運動;整體園區雖不算大,半小時可逛遊一圈,卻有豐富的動、植物可探訪呢!

MORE

【庶民生活史】炕窯

文/鄧榮坤 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農業社會中許多趣味也逐漸消失。但一度在農村場域裡令人回味無窮的炕窯,藉由休閒農業的整合,似乎慢慢回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炕窯,又稱為焢窯、控窯或爌窯,在石器時代的遺跡中,曾經發現這種烹炊使用的土坑,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烹煮方式。 傳統炕窯a的順序是堆窯、燒窯、破窯與開窯。首先,找一個寬闊的空地。架設土窯需要一些技巧,泥土不宜太過潮濕,且厚度要平均,食材受熱比較均勻;窯口坐向迎風面,讓空氣能吹入助燃。為了讓窯中每一處泥塊受熱均勻,有些人會把比較硬的泥塊挖出來吹風或置於陽光下曝曬,再將泥塊緊密堆疊成下寬上尖的窯。必須留意的是,底部要留一個洞口,方便放置乾燥的木材,也可以讓風由此進入產生對流,減少嗆人口鼻的濃煙。 把木材置入土窯點燃後,必須讓每一塊木材都能完全燃燒,直至土窯裡的泥土燒成火紅色澤,或土窯外側的土也熱了,再輕輕夾開土窯上端的土塊,開一個可以放入食材的洞。 一般炕窯常用的食材是,拳頭大小的番薯、芋頭,或裹上鋁箔紙的玉蜀黍、筊白筍。食材全部置放於土窯後,順勢敲打土窯,敲碎土塊,再把土堆搗毀夯實,土塊緊密覆蓋在食材上,不讓熱氣溢出,於是,土塊的熱氣將慢慢悶熟食材。一段時間後,用鋤頭或鐵鍬將還燙手的土塊移開,將食材一一取出,或趁熱或讓風吹涼了再吃。 由於烹調方式與風味獨特,且過程能讓參與者自然密切互動,在嬉笑歡聲中,透過合作與互助,享受生活的樂趣,如今,炕窯成為體驗野炊的熱門親子活動。

MORE

【歷史趣聞】台灣的國立公園

文/王文隆 「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自一八七二年美國設置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起,迄今全球已有近四千座國家公園。 目前中華民國治權範圍內,已經設置了九座國家公園,分別是墾丁(1982)、玉山(1985)、陽明山(1985)、太魯閣(1986)、雪霸(1992)、金門(1995)、東沙環礁(2007)、台江(2009)和澎湖南方四島(2014),以及一座成立於二○一一年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達七十五萬公頃。 國家公園設立的宗旨,是為了長期保護自然、原野地景、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體系以及人文史蹟。依據行政院國情簡介的說明,我國國家公園的規劃,是在一九七二年《國家公園法》公布實施後,方有法源依據。然而,台灣的國家公園規劃並非始於百年前的中華民國政府治下,而要追溯至日治時期。 明治四十四(1911)年,日本政府受到世界保育風潮影響,開始注意自然生態的保護。酷愛登山,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農業大學林學科的學者田村剛,在大正六(1917)年前往富士山北麓進行考察後,於次年出版名著《造園概論》,書中提及「自然公園」四字,成為日本爾後相關規劃的濫觴。大正八年,田村剛擔任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實科講師,次年取得林學博士學位,並受政府委託,自大正十一年起,出國考察歐美各國設立國家公園的實況。 田村剛回國後,在日本國內調查山林景觀,並於昭和三(1928)年來台,考察玉山及阿里山區,不幸在調查回程發生意外,失去了一條腿。但他出版的《台灣の風景》、《阿里山風景調查書》為往後台灣規劃國家公園奠立了基石。昭和四年,台北州也邀請日本國立公園協會會長本多靜六博士考察大屯山區。 昭和六年,日本政府於頒布《國立公園法》,田村剛再度來台考察太魯閣,次年又以日本國立公園委員的身分來台。昭和八年六月,台灣總督府成立國立公園調查會,釐定台灣設立國立公園的地點及條件,並草擬台灣地區國立公園法實施草案及要項。 日本本土第一批國立公園於昭和九年三月設立,共有雲仙天草、霧島錦江灣、瀨戶內海三座;同年年末,復選定阿寒摩周、大雪山、日光、中部山岳、阿蘇九重為國立公園。台灣總督府也緊鑼密鼓地於隔年九月提名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タロコ為國立公園候補,並於次年完成區域調查,經委員會同意,將這三區劃為國立公園預定地。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台灣總督府公布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タロコ為國立公園。其中,大屯國立公園位於台北的北側,範圍包括大屯山火山群、觀音山等,面積約一萬公頃;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則跨越當時花蓮港廳及台中、新竹、台北等州,含括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及霧社、大甲溪流域一帶,總面積約二十七萬公頃,為台灣(甚至也是當時日本轄內)面積最大的國立公園;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範圍跨越當時台中、台南、高雄州及台東、花蓮港廳,包含秀姑巒山、玉山及阿里山等,面積約二十萬公頃。三座國立公園合計總面積達四十八萬公頃。 可惜,後來中日戰爭爆發以及太平洋戰爭的影響,這些區域沒能持續維護,而日本也因為戰敗撤出台灣,相關規劃在國民政府接收後並未繼續執行。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才重新啟動設立國家公園的計畫。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海芋

文/林文貞 海芋封存大海的聲音 有誰聽見

MORE

【書藝心語】尊敬

文/廖慶華 你最尊敬的人是誰?對於我們尊敬的人,除了景仰之外,也不知不覺將他們變成了學習的對象。我們最尊敬的人,可能是偉人,也很可能就是我們的家人、師長或朋友。一生有一個標竿人物來學習是很美好的。

MORE

【遺澤流風】走訪將樂 遙想理學家楊時行誼

文/謝貴文 福建省三明市下轄的將樂,為一僅有十八萬人口的偏遠小縣,但因是北宋理學家楊時的故里,而散發動人的傳統學風與文化風采。 楊時的家族世居將樂縣城北郊的龜山,他二十四歲登進士,雖然為官四方,但浮沉仕途,不求聞達,大半生涯師事人稱「二程」的程顥、程頤兄弟及授徒講學,集理學、經濟、氣節、文章於一身,被尊稱為「龜山先生」。 二十九歲時,楊時以師禮拜見洛學大家程顥,因領悟通澈而深受器重,當學成歸去時,顥目送而曰:「吾道南矣!」四十一歲時,又赴洛陽師事程頤。某日,他與游酢前往拜見,頤正瞑目端坐,兩人不敢驚擾,恭敬在旁侍立,待頤醒時,門外積雪已有一尺;這段「程門立雪」的佳話,亦成為後世尊師之典範。 楊時不僅融合並傳承二程思想,被譽為「程氏正宗」,更重要的是透過授徒講學,將理學道統南傳。他一傳至羅從彥,二傳至李侗,三傳至朱熹,開創出影響全國的閩學,而被尊為「閩學鼻祖」。宋代以後,福建有「理學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楊時實為重要的奠基者。 此外,楊時曾在湖南瀏陽及浙江餘杭、蕭山擔任知縣,都頗有政績,深獲百姓愛戴;尤其在蕭山開築湘湖,灌溉九鄉,解決乾旱之苦,至今當地仍蒙受其惠。晚年,又於江蘇無錫講學十餘年,講學處以其喜愛的廬山「東林」寺命名。晚明顧憲成、高攀龍在此重建「東林書院」,發揚其理學道統及經世學風。 現今在將樂縣境內,仍可尋訪到與楊時有關的古蹟景點。龜山一帶除有其故居,尚有南宋時的禮部尚書馮夢得奏請建立的龜山書院,時任知縣的黃去疾還在附近龍池溪上修建「龜山橋」,士人在此往來、誦讀詩書,形成將樂八景之一的「龜山弦誦」。華山上則有楊時年少讀書的含雲寺,他還曾在寺旁建一「讀書樓」,作為講學之所。烏石山則是其歸葬之處,墓地座向採特殊的座南向北,乃因其家鄉在北門、二程恩師在北方、靖康之恥被俘二帝亦尚在北方,表現出一生盡孝、尊師、愛國的胸懷。 將樂當地政府除積極保存與推廣這些景點外,縣內還設有楊時小學、龜山初中及高中,皆以傳揚楊時尊師重道精神為辦學方針。近年來還興建宏偉的楊時紀念館,以多元媒材展示其生平事蹟、學術成就、理學發展及其對傳統文化之重要貢獻,讓世人更深入認識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 將樂除有深厚的閩學文化外,也是客家擂茶文化之鄉,及環繞青山綠水的「深呼吸第一城」,非常值得來此一遊,感受其人文與生態之美。

MORE

【徐謙.物猶如此】狐衛小鴛鴦

文/林少雯 「狐衛小鴛鴦」這則故事,出自《類林》這部古籍中。《類林》以事為類,引用古經、史、子著述綴輯而成,所引佚書甚多。經中國近代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王重民考定,該書由唐代宰相于志寧之子于立政所撰。于立政,字匡時,京兆高陵(今陝西高陵)人,為唐代書法家、官吏,歷任吏部員外郎、國子司業、太子率更令、渠州刺史、虢州刺史、太僕少卿,卒於玄宗前。 這個出自《類林》中的動物故事非常奇特,也相當感人,見證了有情眾生,除了有感情有智慧的人類之外,其他各類眾生,彷彿亦能懂得《孟子‧梁惠王》中的學說思想,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 話說,古時候某地方的荒郊野外,一處山坡的墳塚之間,有一個小土窟,一隻母鴛鴦在裡面築了巢,下了蛋,並孵出小鴛鴦,正在養育著幼雛。母鴛鴦肚子餓了,便出外覓食,牠離開築於土窟的窩巢時,並不擔心寶寶會發生什麼意外,因為山上的狐狸,這時就會過來保護小鳥,在窩前守衛,不讓蛇類等靠近。 狐狸和鴛鴦,不是同類生物,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眾生,尚能如此敦親睦憐、守望相助,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護衛軟弱而毫無抵抗能力的鴛鴦幼雛,這份扶弱的真情,友愛的表現,何分人與畜,甚至勝過人類!這就是有情有義的眾生特性,是一種人道和仁道! 正如詩所云:「鴛鴦他出代看雛,難得多情破塚狐;敢假虎威淩弱幼,記曾雲水在梁俱。」

MORE

【遊藝筆記】吟風一樣松(下)

文/陳牧雨 依松 詩經《大雅‧皇矣》裡有「松柏斯兌」的句子。毛傳說「兌,易直也」,所以「松柏斯兌」就是形容松柏雄偉挺直的樣子。松既挺直高大,自然也是建築的優良材料。 《魯頌‧閟宮》說「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桷(音同決)是方形的屋椽;舄(音同夕):大貌;路寢:指廟堂後面的寢殿;孔碩:又大又廣;奕奕:美好貌。全句意思是稱讚松柏為建宗廟的首選木材,同時也隱喻松柏為宗廟之器。 南朝江淹在他的〈知己賦〉中曾對友人這樣說:「我筠心而松性……」意思是自己像竹子一樣虛心,像松樹一樣堅強。李白在〈贈書侍禦黃裳〉一詩中也曾告誡友人:「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他們都是以松喻人。 畫松 文人既愛松,以詩文詠松或以松入畫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陝西咸陽挖掘出來的秦代宮殿遺址,就已存在繪有松樹的壁畫。到了唐代,吳道子也喜繪松入壁障。 唐朝吳郡人張璪(或作張藻)為畫松名家。根據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記載:「……(張璪)畫松石、山水,當代擅價(享有聲譽),惟松石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淩風雨。槎枒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他的畫作被列為神品,這個雙手握筆的記載,就成了「雙管齊下」成語的由來。 五代畫家荊浩,在他的著作《筆法記》中,曾這樣敘述他練畫的過程:「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鎮山四望,回跡入大岩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煙,疾進其處,皆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在在說明了荊浩對畫松用功之深,實非一般畫家所能及,他在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絕非浪得虛名。 此後松樹在山水畫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素材,而且幾乎到了「有山必有松,無松不畫山」的地步。五代之後的畫家,將心靈的體悟與松樹特有的品格結合,除了以松石點綴山水,有時還配以花鳥、人物或典故,擴張了松畫的意涵。比如寫陶淵明「撫孤松而盤桓」,或配以菊花畫「松菊猶存」的詩意。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松下問童子」,也成為畫家喜歡描繪的意境。 爾後許多畫家更將松樹與竹子、梅花畫在一起,謂之「歲寒三友」,至今留存最早的有南宋趙孟堅和馬遠的作品。但實際上,唐代李邕有題畫詩:「醉裡呼童展畫,笑題松竹梅花」,就足以證明那時已經流行以歲寒三友入畫了。北宋畫家文同,好畫梅、竹石,曾說:「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也有人將松、竹、梅加上水與月合繪,稱為「五清圖」。 松鷹也屢見於歷代畫作,表現出松與鷹蒼莽孤高的意境,有題畫詩:「昂首朝天日,回眸低眾峰,振翔千里外,巢在最高松。」而「松鶴延年」則是將松與鶴這兩種長壽的物種畫在一起,有為他人祝壽的意涵。 與松有關的繪畫,在中國畫史上實在不勝枚舉。 松的精神與品格,已經牢牢深植於歷代文人的靈魂深處,甚至也擴展至民間,成為日常用品,如窗櫺、刺繡或家具、建築等,常見的裝飾圖案。

MORE

【佛源成語】皆大歡喜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12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