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書市隨筆】《我一個人走走停停》旅行的新解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作者米果認為「小遊遊遠處,大遊遊近處」,賦予旅行的新解:只要出門,就是旅行,無論步行或搭公車去幾站以外的菜市場,東看西看,就是旅遊。 新冠疫情稍緩之後,國人經過3年多不能外出的苦悶,開始展開報復性旅遊,無論國內、外旅遊,都恢復熱潮現象,導致機場爆滿、國內旅房大漲,在通膨且物價高漲的這一、兩年,其實,這種尋求到遠方的「盲遊」,無異只是多花錢又經常找不到旅遊是要讓人心情悠閒的真正目的。 於是,作家米果的《我一個人走走停停:美好日常的小旅行》,便是倡導「小遊遊遠處,大遊遊近處」的觀念,在這個人人出過遠門,旅遊也不再是時髦的活動之後,我們要思考真懂旅遊的人,才是為了善待自己而去旅遊。而且,在疫情尚未完全恢復之下,以短距離旅行來取代遠行,不僅是好主意,而且是必要的。有些時候,甚至於可用步行,晃遊於自己居住城市的大街、小巷,因為有些風景只出現在步行者眼前,有些思緒也只有在散步時才會浮現。 只要出門,就是旅行 關於近遊,有許多國人談起自己曾去過歐洲、俄國、新疆等遠地,對自己居家附近的景點竟然不知。有次我依報紙報導,去北投奇岩山下找一處北投祕境——「崇仰生態公園」,結果到山下社區問路,三個人中竟然有兩人都不知道自家附近有此祕境。 《我一個人走走停停》便是賦予旅行的新解:只要出門,就是旅行,無論步行或搭公車去幾站以外的菜市場,東看西看,就是旅遊。最好更是一個人或兩個人,隨興走走,也要動念這就是旅遊。這個時代,經濟不寬裕的人很多,如果不把移動當成旅遊,那就只剩下生活帶來的壓力。 這本書分為三卷,卷一「不急著趕路」,描述她現居台北,經常走路探尋永康街、中山北路、重慶南路書街等一些小景點,有時跳上公車或火車,隨興遊基隆、瑞芳或山佳等地方的點點滴滴。誰說隨處遊看沒甚麼收穫,她看了中山北路的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或三板橋,都在本書寫出了深度的歷史報導。 卷二「有時日常,有時記憶」寫她若回家鄉台南的生活模式。她在台南,更是悠哉出門,雖然自謙說:「回台南經常就像台南人,好好睡個午覺」或「身為台南人,我非常抱歉,不知東區以外的新景點」之類的篇章,但其實也點出台南適合無所事事的散步旅遊,才能發現府城之特色。「林志玲的花嫁之路與王育德的青春地圖」,算是本卷中有深入報導的一篇。 至於卷三「自由的風」,雖是作者近遊國外日本的文集,但也都是閒逛所見,才能有無人車站、一百年的地方藥局,或者日本新幹線的鍵盤聲等等細微之敘寫,全卷沒有旅行書上日本山水風景的描述,就是一個人走走停停的觀察所得。 沉澱出兩倍的長度 這本書為大家呈現一個新觀念:「慢慢走、慢慢散散步,別人要跑到前面,就任他們去,時間可以慢慢沉澱出兩倍的長度,這就是過日子最舒爽的節奏」。這讓我想起自己3年多來,也多在雙北小走路,最遠往東不過到宜蘭,往南不超過新竹,但悠閒走讀城鄉各小景點,也都有旅遊的收穫了,不禁贊同米果的「小遊遊遠處,大遊遊近處」的概念了。

MORE

【風雲人物49】 驗證碼之父梵阿納 飲水思源 兼善天下

文/楊慧莉 設身處地 線上教育 創設理念 路易斯‧梵阿納(Luis von Ahn, 1978-)是一名企業家。他曾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以共同發明驗證碼、獲頒麥克阿瑟獎、二十來歲即賣兩家公司給谷歌見稱。不過,他最為人稱道的是,與人共同創辦了「多鄰國」(Doulingo)。「多鄰國」是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語言學習平台及最多人下載的教育應用程式,可以讓人免費學習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多國語言。 身為「多鄰國」的執行長,梵阿納目前的工作是藉助已有的最新科技,如人工智慧,改進教育管道。他被《科普》月刊(Popular Science)列名為「十大最有才氣的科學家」之一;商業月刊 《快公司》(Fast Company)則將他列入「百大商業創新人才」裡;今年,他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教育脫貧有條件 在科技產業,梵阿納堪稱是近幾年來影響力與日俱增的風雲人物。他開創「多鄰國」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有著讓人人都能平等受教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發揮創意,其中不乏各種美意。最重要的是,他立意良好,想藉此助他人擺脫貧窮。 原來,梵阿納來自貧窮國「瓜地馬拉」(之後或簡稱瓜國)。當許多人認為教育可以普及不同社會階級時,他覺得情況正好相反,「因為實際狀況是有錢人才能給自己買上好教育,然後變得更有錢,而沒錢人難得學會讀寫,也就不可能賺很多錢,這在貧窮國家尤其真切」。 梵阿納自認幸運的接受了有錢人的教育,即便他家並不富有。他來自單親家庭,家中經濟主要靠祖母開設的糖果工廠。儘管其母有醫事背景,但也只能一邊撫養他,一邊兼職擔任小兒科醫師。由於是家中的唯一孩子,母親傾注所有資源在他的教育上,讓他得以去美國上大學,最後拿到電腦博士學位。 意識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階級意識,梵阿納約十年前決定要予以改善,讓人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管道。而他合作的對象是他當年當電腦教授時的博士班學生海克(Severin Hacker)。 富人幫窮人買單 一開始,教育層面甚廣,要從何著手?梵阿納想到,何不從教會一件事做起?那麼,要先教什麼呢?他和海克想過數學、電腦等自己喜歡的科目,但顧及經濟面向,最後決定教授外語。原因是,「全世界有二十億人口學習外語,校內和校外均有,而多數人在學英語,大約有八成,他們之所以學英語是想改變人生。在全球多數國家,懂英語就能明顯增加收入。比方說,服務生如果學會英語,就能去飯店任職,賺更多的錢。但如果學數學,就還要學會物理學,才能當工程師賺更多的錢。」 基於投資報酬率,梵阿納和海克決定從教外語開始。至於學習的載體,他們選擇行動電話,特別是智慧型手機。一來,在全球蓋學校辦教育太昂貴;二來,全球多數人口都有手機。於是,用行動電話下載外語學習應用程式的「多鄰國」平台就登場了。 為了不分階級的開放給每個人,「多鄰國」靠免費增值模式存活,意思是你想學多少都行,而且不一定要付費,但如果不付,在每節課最後就可能會看到一則廣告;若不想看到廣告,就付費訂閱,關掉廣告。結果,「多鄰國」絕大多數的收益來自付款訂閱關掉廣告的人,他們通常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富有國家;不付費訂閱的人則多來自巴西、瓜地馬拉、越南等較貧困的國家。梵阿納表示,這種模式等同讓有錢人幫其他弱勢者的教育買單,算是一種小型的財富重新分配,因此他很愛。 使計讓學習上癮 然而,聰明如梵阿納,也馬上看出另一個問題:如果想提供教育,不只是打開通路,還要讓人真正想學。他發現用手機學外語,就好比希望人家吃綠花椰,明明旁邊還有更美味的「甜點」,如電玩、抖音影片等其他更有趣的程式。 結果,梵阿納團隊在「多鄰國」裡採用了電玩、抖音裡的相同心裡戰術,如用來計算學習天數的量表,吸引人們每天都要進來學習,因為如果不天天報到,上頭的數字就會歸零,而這招很管用,因為有超過三百萬名用戶靠著這種量表學習超過一年,代表過去一年他們的學習沒有錯過任何一天。 為了加強學習意願,梵阿納團隊還用到通知的機制。雖然通知訊息有時也像垃圾信件一樣很干擾,但碰上教育產品,人們也真的想要被提醒。因此,在「多鄰國」,他們也用上一套複雜的人工智慧系統,包括何時發送、每則通知要用什麼樣的字眼以提高人們回來學習的意願等。 有趣的是,如果用戶一周都沒使用,「多鄰國」就不再發送通知,但會針對此事再發送通知,「看來提醒都沒作用,我們將不再發送提醒通知。」結果,此通知一發,用戶又回頭了。梵阿納稱此為「被動式的主動」。他表示,這些被動式的主動通知真的挺管用的,因為用戶覺得我們的綠色貓頭鷹吉祥物就要放棄他們了,所以都回來了,因為感覺就像是你都快遺忘自己的西班牙課程,結果貓頭鷹就像是闖入你家,提醒你該學語言了。 基本上,梵阿納也心知肚明教育程式再怎麼設計都比不上電玩或抖音等程式有趣,能讓人著迷,但好消息是「學東西是有收穫的,但花時間在社群軟體的結果是覺得浪費時間」。因此,他覺得教育產品只要有趣程度有社群軟體的八、九成就行,剩下部分就留給用戶展現內在學習動力,而這就是所有教育產品的設計重點。 胸懷大志 善盡己力 造福世人 梵阿納志在「全面普及」教育,顛覆一般體制教育所導致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今天,「多鄰國」不只教語言,也教人數學等其他科目。此外,他也擔起新的角色:挺身而出對抗瓜國的貪腐政權。從教育到關心其祖國人民權益,他要盡一己之力對抗不公不義。 設想周到結善果 梵阿納曾於受訪時表示,「早先,我只想專注於科技部分。而今,我想對這個世界發揮影響力。」不過,他不以獨善其身為滿足的心意,早有跡可循。據說,其母在他出國發展後曾在他的書桌發現一張紙條,上頭寫著,「我誓言要幫助這個世界!」有此壯志,他想做的事很多。 除了語言學習程式,他和工作團隊針對三到十七歲孩童,研發了一套得獎、西班牙版本的「多鄰國」識字應用程式。而「多鄰國」的英語能力檢測費用,針對一些較貧窮的國家,他承諾會減免,就算無法全部減免,也只酌收少少費用。最棒的是檢測在家做就好,不用到檢測中心,也無須飛往其他國家。梵阿納早年出國念書,因為國內托福檢測名額已滿,於是得花機票錢到鄰國報考。 前年,梵阿納成立「路易斯‧梵阿納基金會」,目標之一是擴大瓜國的女性教育版圖。他表示,「在瓜國這樣的國家,一般家裡如果資源不多,一定會選擇教育男孩。」但他注意到,一個孩子的智商與母親的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因此,「投資女性教育會直接影響下一代!」 卯盡全力救祖國 說到祖國,在美國發展的梵阿納就會大談他認為瓜國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政府貪腐。他在推特上自稱為「瓜國政府的異議人士」,批評一些官員在國家貪腐協定的共犯結構裡,包括檢察總長,他開除了一名蒐證總統貪腐行為的反貪腐檢察官。 為了支持政府的問責制,梵阿納資助瓜國調查報導通路,包括成為瓜國報紙《La Hora》的主要股東。在反貪腐工作上,瓜國有些企業領袖也共襄盛舉,但他覺得仍不夠,「還有一些領導人物是關鍵,但他們都不想改變,我不確定他們是否也涉入貪腐行為,但他們都似乎無意去撼動這艘貪腐之船。」 儘管投入很深,但看到瓜國仍到處充滿不公不義,政府束手無策,梵阿納不免驚覺問題之大、難以搞定,但他仍雇用一些人想辦法解決瓜國問題,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投入,包括有個領導人出來。不管如何,他堅持最後要捐出九成九的公司淨值,多數要拿來協助他的祖國。 寄望AI成良師 眼下,梵阿納寄望人工智慧(AI)最終能成為比人類更棒的老師。他視AI為正面性發展,因為有手機的人畢竟比受高等教育的人還多。他曾於受訪時表示,「我們都去上學,有些老師確實很棒,但多數就只是還好。人類,其實有些難搞,需要很多家教,有些還很難用,而他們也非免費。我真的希望人們可以免費學習。」 以個人成長經驗來說,梵阿納一路碰到良師益友,包括他的母親在他童年時就教會他多國語言,而他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深深啟發他。但他明白自己的經驗只是少數的特例。 「我希望瓜國的窮人都能有高品質的學習,而我唯一知道的方法就是善用人工智慧。」梵阿納這麼說。

MORE

【書市隨筆】《亮光的起點》 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的故事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作者鄧慧恩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學術論著《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這本小說《亮光的起點》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 60年前初中一年級,我們的課程裡有一科目「博物學」,其實是延續日治時代的名稱,三年後的高一,這個科目改名「生物學」,「博物」一詞除了用在「博物館」外,較少在學術名稱上出現。 初一時讀「博物學」,課本裡並沒有提及台灣第一位本省籍的博物學家是王雨卿,此後也沒聽過或讀到「王雨卿」這個名字,直到最近讀了鄧慧恩寫的《亮光的起點》,才知道日治時期,有這麼一個為動植礦物而努力研究的人。 文采燦然考據實在 鄧慧恩專門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面對世界和外來思想浪潮的學者,其碩、博士論文都是如此。她在研究範圍內的動物學術論文裡,偶爾看到王雨卿這名字,並發現他詳細記錄蝙蝠的拉丁學名、台語拼音,還註上世界語(Esperanto)的名稱。 她開始好奇這個人為何如此細心且詳盡行事。隨著寫論文知識的累積,從各種中、日文書刊中,她收集到片片斷斷的王雨卿資料也就愈來愈多。她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零碎的資料,統整為創作的實踐,能將這位貧窮人出身的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王雨卿的身世,化為歷史小說,於是,才有這本《亮光的起點》的寫作。由於鄧慧恩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作家,文采燦然,考據實在,加上她豐富的日治時期歷史知識,《亮光的起點》一寫完,即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也使王雨卿讓更多國人所知了。 日治時代真實縮影 《亮光的起點》主軸雖然是講王雨卿如何從小學(當時的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南師範學校當工友,靠著自身的勤奮、好學精神,得到日籍老師牧茂市郎的賞識,拉拔他成為學校博物科的助手。他不以此為滿足,繼續努力學習,也跟著牧老師做標本、殷勤出去野外蒐集動、植物材料,回家後並自修、研讀各種相關書報雜誌,後來不僅取得等同中學畢業的學歷,也赴日本考取文部省生理衛生科、及動物科中等教員的資格。 他到32歲(1938年)病逝之前,曾在台南師範學校教書、當顧問,也在台南長老教會中學及女學校兼任教員,並於台、日及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推廣台灣的博物學知識。 但這只是主線,他與日籍麻豆街議員的女兒佐伯操的一段當時不被容許的跨國婚姻,穿插書中,鄧慧恩寫得浪漫又幽微,讓人感動。 事實上,這本書簡直是日治時代學術、文化和社會呈現的縮影,她以寬闊的視野,探討到當時的科學、教育、藝術、民俗、社會、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狀況,主題還涵蓋到新劇(文士劇)、世界語、慈善事業、盲人教育、廟宇彩繪、籌設台陽中學等主要人物的推動者,若以電影來比喻,等於是演員卡司大堅強,主角除王雨卿外,還有很多配角,當時知名的台、日學者、藝文界及社會鄉紳等名字和事蹟,都曾出現於書中。 這本書的目錄也頗具巧思,每個章節都以二字詞合成的四個字,前兩字代表王雨卿生命流轉的順序,如「成長」、「抽芽」、「病葉」、「櫻花」〈表示凋零〉後兩字則是他研究的動物名稱,如蝸牛、蝴蝶、鳴蟬、歸燕等等,配合各章情節呈現,都有含意。 總之,這是一本以真實故事改編的歷史小說,好看又浪漫,且兼具知識和文化意涵。

MORE

【慢慢撕,聽故事】圖文書《犀牛釘在樹上了》

文/廖淑儀 作家黃春明撕畫,講究的是慢的功夫,需要一點一點調整角度,跟觀察一樣,要靠自己的五官與手感慢慢揣摩。直線不真的直「你說它直,它就直。」圓也不是真的正圓,創作的想像力到哪裡,圖像的線條與輪廓就延伸到哪裡。 「當我們慢慢撕紙的時候,會有毛邊,這很重要,像這個山的稜線白白的線。」 —黃春明 聽到黃春明說這句話,再看他的撕畫,忽然明白,毛邊,原來是世間的常態。 早在1993年,黃春明就出版過5本撕畫童話繪本(皇冠出版),相隔20年,沒想到還能看見新的繪本集(聯合文學出版)。雖然這個故事也早在2015就創作,並在2017年發表(皇冠雜誌),卻是一直到了今年才出版單行版繪本。 黃春明在文壇上一直以善於說故事聞名,曾經藉由小詩,他談起自己故事的來源「濁水溪,濁水溪,當我還沒有見過你之前,你就從阿公的嘴裡流進我的耳朵。」 聽故事,說故事,創作小說、童詩、劇本、兒童劇、童話,黃春明的故事似乎說也說不完。因此,讀他的童話,也像在聽他說故事,故事裡有背景、有經過,有動作,充滿了穿插、迂迴、衝突,來來回回的探索。雖然有著落落長的文字(這本算是簡潔了),但文字裡的生動,完全無礙於插畫的鮮活與內蘊。 自然生物裡的舞台劇 故事很簡單。大白天裡,一隻自信滿滿的小犀牛第一次獨自出門探索,正當逍遙之時,偏被一隻紅蜻蜓騷擾。騷擾的方式很有趣,紅蜻蜓不過在小犀牛鼻子的角尖上停著、懸空、停著、懸空,小犀牛卻為了甩掉牠,用盡各種「犀牛」式的方法:甩頭、奔跑、上下跳、躲進水裡、最後將角撞進樹幹裡,就釘住了。 在兩隻動物的對峙中,一動一靜,當犀牛動作時,紅蜻蜓就懸空佇立;當犀牛停息時,紅蜻蜓就下飛停駐。互相對立的關係,看起來卻像是一搭一唱,一場自然生物裡的舞台劇。 黃春明的故事是土裡長出來的故事,黃春明的童年,就像繪本《小駝背》裡描繪的那個孤單寂寞的小駝背,總在寂寞時,張著好奇的眼到處觀察。因此在讀他的童話時,完全可以想像那個愛觀察的童年黃春明。例如成熟犀牛鐵甲般的外貌是「無敵鐵金剛小坦克」,書裡的灰土色,以及邊緣的點點使牠帶有真的犀牛的樣貌。且牠甩頭、泡水、眼神和動作,也根本是以犀牛的生態去延伸的。而蜻蜓點水的鮮活姿態,以及喜歡停在大型動物身上的習性,也能讓讀者想起,自己曾經在戶外看到過的蜻蜓樣子,讓我們相信故事是從生活的背景裡湧出來的。所以犀牛與蜻蜓,相處時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多內心話與對峙呢?這個答案,黃春明沒有說,等自己走到戶外,也許自然就有答案。 傳遞創作者的氣息 而黃春明撕畫,講究的是慢的功夫,需要一點一點調整角度,跟觀察一樣,要靠自己的五官與手感慢慢揣摩。直線不真的直「你說它直,它就直。」圓也不是真的正圓,創作的想像力到哪裡,圖像的線條與輪廓就延伸到哪裡。再者,黃春明選擇撕畫的用紙並非色紙,主要還來自各式各樣的雜誌、廣告等紙張,因此細看書裡的色彩,就連犀牛的灰都不是純粹的灰、天空的藍也不是純粹的藍,甚至樹葉本身有些還帶有字體(日文雜誌),遠看就像陽光在葉子布下的陰影痕跡,一點也不覺衝突。 至於毛邊,那是我最愛的部分。小時候不免跟大家一樣都有愛撕紙的經驗,尤其是出現毛邊時,特別喜歡用手撫觸,知道那就是紙的纖維與觸感,總想像它們像人類皮膚上的汗毛,摸著摸著,不知會不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現在透過黃春明的繪本重新體驗「毛邊」,倒覺得多了更深刻的感觸。那毛邊在畫裡,是區隔肢體的邊界,也是區別不同形物的輪廓線,不同於地平線永遠是平行於地表,輪廓線是隨著萬物活動而有的邊界線。我們之所以知道犀牛這樣、蜻蜓那樣,雲如此、樹如此,不就是透過這種分野嗎? 那其實是光線從邊界露出來的樣子,卻反而形成了世界萬物的輪廓。從前喜歡狠盯著某件物體看到發呆,當眼睛開始略略失焦時,就能看見在物體邊邊形成的光暈。喜歡私下把它們當作物體的靈魂,也許有天就會傳遞私訊給自己。 現在知道那並不是祕密,原來是微光下的生命奇蹟,又或者說是有光之下,世界的常態,而在黃春明的撕畫裡傳遞出來,同樣那也是創作者的氣息。

MORE

【趨勢人物64】學者法拉尼捍衛AI時代的內在隱私權

文/楊慧莉 科技的時代,不僅讓外在生活更便利,也協助解決人體內的健康問題。因為當神經科技可以深入人體找出病因,許多困擾人的醫學問題將迎刃而解。不過,學者法拉尼卻發現科技有如一把雙刃,弄不好,也會讓人類置身險境…… 專業分享 神經科技 潛力無窮 妮塔‧法拉尼(Nita Farahany, 1978-)是杜克大學傑出的法律和哲學系教授,也是杜克科學和社會倡議小組的創辦理事(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Duke Initiative for Science & Society)。倡議小組志在提升科學和科技負責性的運用。 專注在神經科學、基因組學和人工智慧領域,法拉尼對於形塑生活的未來科技,花了很多時間溝通之間的意見分歧,並促進對話。從二○一○年到二○一七年,她擔任「美國總統生物倫理問題研究委員會」委員。從此,被多個政府委員會任命,並以未來主義者和合法的倫理學家之姿提供企業諮商,將其學術性的研究轉譯成對真實世界的影響力。她被視為當今世界神經科學倫理方面最重要的專家之一。 隨著人權意識抬頭,法拉尼近來大力主張一種保障認知自由的新式國際人權,這種人權可以讓人類繼續蓬勃發展,即便我們的腦袋訊息將愈來愈能被追蹤和竊取。其近作《為你的腦袋而戰:在神經科技的年代捍衛自由思考的權利》(The Battle for Your Brain: Defending the Right to Think Freely in the Age of Neurotechnology)即探討了神經科技革命的承諾和危險,並制定了一個架構,確保人類對自己的頭腦和精神感受擁有自主權。 醫學現場停看聽 要了解法拉尼所主張的權利前,我們得先明白科技的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首先,根據其日前上公益平台所言,我們現在尚無法完全知道和追蹤腦中訊息,但在不久的未來這一切將會改變。 現在,有那種智慧手表或戒指可以讓人追蹤身體各種狀況,從心跳到步伐、呼吸、體溫,甚至我們的睡眠狀況。消費者神經科技裝置銷售到全球,讓我們可以追蹤腦部活動。蘋果、微軟等公司開始將腦波感測儀嵌入耳塞、耳機、頭帶、手表、甚至電子刺青裡,讓腦部訊息透明化指日可待。 神經科技業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根據法拉尼的觀察,即便是保守估計,此產業在二○三二年前將投入三百八十億美元。這個新興科技領域呈現史無前例的可能性,有好有壞。 以目前醫學來說,我們的身體比以前健康了,但腦神經病變問題有增長的趨勢。全球有五千五百萬人在跟失智症搏鬥,其中六、七成以上承受阿茲海默症之苦。而全球有近十億人口有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問題,三億多的人口染上憂鬱症。消費者神經科技裝置最終可以讓我們認真以對腦部問題,就如同面對身體其他部位一樣,給予最適當的治療。 神經科技解創傷 不過,將腦部訊息透明化,也會引來極大的風險。因此,法拉尼呼籲要及時改變神經科技的基本服務條款,以利個人權利。 而法拉尼這麼說,並非以一個相信法律權力的法律系教授之姿,也非站在想賦予規範的哲學家角度,而是以一個母親的身分,她曾深受神經科技使用的影響。 二○一七年的母親節,法拉尼的女兒卡利斯塔在她懷裡嚥下最後一口氣。卡利斯塔在長期住院治療後,最後仍死於感染後的併發症。由於目睹女兒遭受數周的巨大痛苦,法拉尼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好幾年無法好好睡覺。每次一閉眼,她就重溫每件事,從被推出急診室到聽到女兒的嚎啕大哭。最後,她在一位有天分的心理學家的協助下,使用了暴露療法及神經反饋法,才讓自己一夜好眠。 而今,出現了一種創新療法,叫做「解碼神經反饋」(DecNef),可以讓那些受創傷記憶之苦的人獲得紓解。這種開創性的做法使用了機器學習演算法,辨識出特殊的腦部活動模式,包括那些跟創傷記憶有關的活動。參與者可以玩一種遊戲,讓他們以正面聯想重新訓練腦部活動。法拉尼感歎當初如果有這套做法,她便能更快克服自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不用一直回味那些聲音、恐懼和味道。 早期偵測能保命 法拉尼認識一位叫莎拉的朋友,曾因嚴重的憂鬱症覺得自己命在旦夕。不過,莎拉在使用重新設定腦部活動的植入式腦波感測儀後,重拾活下去的鬥志了。 植入式的神經科技發展確實很厲害,但法拉尼相信未來影響我們大部分生活的,是那些嵌入正常科技的每日腦波感測儀。比方說,有不少成人和兒童活在癲癇發作裡。對他們而言,傳統的抗癲癇藥已失效。而今,從以色列到西班牙的研究者已研發出一種運用AI能力和消費者腦波圖的腦波感測儀,讓癲癇在發作前能及時被偵測,並傳送救命警示到行動裝置裡。 此外,腦波感測儀的一般使用甚至還能讓我們檢測出最早階段的惡性腦瘤,這類疾病的早期檢測對於拯救性命至關重要。對於其他疾病,道理也一樣,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創傷性的腦部受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憂鬱症。 防患未然 預見隱憂 及時扼止 事實上,神經科技發展的助益不止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能促進人腦發展」。 人腦發展可期待 根據法拉尼的研究,人腦訓練遊戲產業因未獲科學證實其有效性,多年來備受爭議,但其二○二一年的價值也高達六十五億美元。而今,有腦力訓練平台,如科技管理諮詢公司「高知特」(Cognizant),證實腦力訓練遊戲在玩上一段時間後能增進大腦運作速度、記憶、理解和執行功能。這類遊戲如果再與增強學習力的神經反饋裝置搭配,將翻轉人類的學習力和適應改變的能力。其他的突破還包括讓人類經驗發生轉化。 法拉尼表示,今天多數的大腦研究都基於一小部分參與者在控制實驗室投入特殊任務。不過,隨著腦波感測儀的廣泛使用,關於人腦的數據將大量增加。如果有足夠大量的數據集,是長期觀察人們日常活動的結果,我們就可能解決很多事,從神經疾病到創造人類經驗的可能性轉化。 大腦數據莫濫用 不過,前景看似不錯的未來只有在一種狀況下可行。那就是,人們可自信的分享他們的大腦數據,而無需擔心會被誤用。 然而,實際狀況是,未來從裝置所收集的大腦資料不是透過傳統實驗室或由醫師和科學家所主導的臨床研究,而是這些新裝置的銷售者,即商業使用個人數據多年的公司。因此,法拉尼認為我們不能對分享大腦數據所產生的風險視而不見;「科學難題可以假以時日獲得解決,但社會難題才最具挑戰性。」 過去的科技追蹤和潛入人腦,腦波感測儀卻能深入我們有所保留、不想透過言語和行動表達的部分。比起過去的個人數據,現在的大腦數據在許多狀況會更細緻,因為它反映了我們的情感、心理狀態、情緒、喜好、想望、甚至思想。也正因如此,法拉尼坦言,絕不希望醫療人員為了治療她的創傷所收集到的數據,屆時被其他人拿來商品化、分享和分析。 法拉尼表示,這種風險可不是空穴來風;以杭州為基地的元特網路科技公司(Entertek)就已收集大量人們在從事賽車、睡眠、工作等活動的大腦數據,並已跟其他公司建立分享和分析數據的合作關係;除非人們能對大腦數據行使個人掌控,否則就會淪為被精準行銷一途,而非用來治療失智等疾病。 法拉尼呼籲我們必須趕緊行動,以保護我們內在自我,免於遭受真實而又可怕的風險,而「了解我們擁有認知自由的人權將提供安全保障」。 呼籲正視新人權 所謂「認知自由」,法拉尼解釋,是一種不讓他人干預的權利,也是一種掌控我們的腦袋和精神感受、讓生命蓬勃發展的自我決定權。她表示,為了做到這點,我們需要明白三種彼此相關的人權,並更新對這些人權的了解,才能確保我們的內在隱私權,保護自己免於他人對我們自動反應、情緒和思想的干擾;思想自由是一種絕對的人權,可確保我們免於遭受別人對我們思想的攔截、濫用和懲罰,而自我決定確保了我們對大腦和精神感受擁有使用和變更的自主權。 目前,從聯合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全球各國,都對神經科技的權利和規定投入了許多努力。不過,法拉尼認為,這些權利最好與更寬廣的數位權利結盟。 就現況而言,消費者腦波可穿戴裝置已經來臨,腦波訊息商品化也發生了,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法拉尼認為我們尚未來到多數腦中訊息可直接被他人使用和改變的轉捩點,但可能就要發生了;現在正是慎思此事,做出選擇,以確保我們對自己的大腦和精神感受擁有自我決定權的關鍵時刻。 法拉尼樂觀以對此事,期許人類能善待彼此、將心比心,並集思廣益,一起面對和解決各種難題,從氣候變遷到健康和神經病變問題,攜手共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MORE

【圖文書《好高、好高!》】重複的旋律中 理解變化的趣味

文/廖淑儀 簡單的設計,卻讓人感受到極大的用心。蒙特梭利說過的「反覆練習是幼兒的智力體操」,從需求到情意,對小小孩而言,繪本看來訴求的正是情智的智力體操。 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那些簡單重複的繪本,它們就像音樂一樣,踩著一步幾拍的步伐,讓人忍不住反覆翻閱。 繪本《好高、好高!》就擁有這樣的魅力,看似一本為小小孩設計的對比認知書,然而重複的場景中,透過動物們的動機與行動的趣味,把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欲望,拆解成一場關於渴望的探索劇場。這樣單純而直接的人性訴求,通常不只是引起小小孩的共鳴,就連你我這般的大人,也會情不自禁地跌進這既重複又期待的引誘當中,以朗朗的笑聲收尾。 平等分享同理心 「想要、想吃」,繪本利用一隻小熊的期盼,以仰望、上斜的視角,營造出人們原始而簡單的欲望訴求。這種仰角特別貼近小小孩的日常渴望,他們順理成章地把自己直接代入小熊的角色,跟著引導,一下子就進入到故事裡面。 然而,在什麼工具都沒有的狀況下,小熊要怎麼拿到「好高好高」的屋裡的蛋糕?渴望的動機帶來了解決問題的契機,孩子也跟著進入思考的範疇。這時小豬來了,小豬也想得到蛋糕,在協力與互助下,小熊與小豬用行動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把身體堆疊起來,就能更靠近蛋糕一點。 的確,他們距離蛋糕更近一點了,於是他們就繼續沿用這種模式。也因此當第三隻、第四隻、第五隻、第六隻動物:小狗、小兔子、母雞和青蛙陸續到來。不同的動物們都懷著同樣的期待到來,身體的堆疊也就愈來愈高。 相同的行為模式,卻因為不同的動物而帶來不同的姿態和聲響,這已經饒富趣味,也使得畫面中的細節也愈來愈值得探索。尤其是在重複圖像中逐漸增加的動物數量、逐漸疊高的身體姿態,以及狀聲詞的適時出現,「噗!小豬跳到小熊背上」、「咚、咚!小兔子跳到小狗的腳上」,甚至一隻小鳥,站在電線桿上的無聲動作,都使得這個有機的「疊羅漢」主旋律溢滿了渴望的驅動能量,「想要」的情緒逐頁攀高。 這些重複疊沓,穿針引線的居中變化,使得可預期性的渴望節節攀高,到最後一隻動物——青蛙疊上去的時候,幾乎也要預期自己的心跳聲跟著青蛙「噗咚、噗咚!」有節奏地一大步跳了上去。 期待的心情讓人迫切想要知道結局,翻快書頁的同時,彷彿吃到蛋糕的心情也油然而生。然而,作家卻設計天外飛來一筆,讓原本的動物世界插進來一個小孩,而小孩的思路與行動完全不同於動物們,幾乎瞬間瓦解了所有累積的堆疊、探索與努力,作家以狀聲詞「啊——」來表現動物們的心情:驚訝、驚嚇、歎息和失望……。 幻滅之後,是情節的轉折與變化,可預期的心態被破解,卻反而刷新即將倦怠的重複閱讀感受,迎來的結局讓人破涕為笑。不僅僅讓孩子投射的目光自然地從動物轉到小孩身上,也從努力渴求、解決問題的基本需求層面,轉換到平等與分享的同理心上面。 洞察自己的執著 簡單的設計,卻讓人感受到極大的用心。蒙特梭利說過的「反覆練習是幼兒的智力體操」,從需求到情意,對小小孩而言,繪本看來訴求的正是情智的智力體操。透過重複的行為、加深的期待,一步步循著探索世界的仰望角度邁進,並理解一時的挫折不是終點,也沒有對錯,最後學著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或許是件更有趣的事。說起來,這樣的理解,似乎不僅僅適用於小小孩,反而是更熟悉世界更世故的大人,更需要透過這樣的重複細節,來洞察自己的執著與膠著,開啟新的轉念模式。 就像我們聆聽一首新的情歌,試著讓主旋律貫穿、重複覆蓋我們,也把自己帶入節節爬升的副歌情緒裡,一次一次品味,一次一次徜徉,直到我們舊有的情緒被淘洗乾淨、終於笑出來,得到療癒的最終模樣,才覺察到,原來那是自己最終的渴求。

MORE

【打破偏見】學會修單車 享受獨立自主

文/漢娜.羅斯 譯/張家綺 單車廚房開設各種單車技能的教學研討會,不只是分享實用知識,更是挑戰什麼人才能踏入修車廠的觀感。 倫敦哈克尼區的單車廚房(Bike Kitchen)內,工具和自行車零件整齊陳列在牆面、懸掛於天花板,一面黑板上畫著一部自行車,標記出各個主要零件。這間非營利單車維修廠開放給任何想要修車、深入學習組裝單車、了解必備工具的人進門,藉此傳授知識、鼓勵自主獨立,同時也提供場地。這在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內顯得格外重要,畢竟很多人住在小公寓,與室友分租空間,擁有一個專門作為單車維修廠的空間,可說是美夢成真。 來自加州的珍妮‧格瓦茲多斯基(Jenni Gwiazdowski)是倫敦單車廚房的創辦人,她說單車廚房的用意,是解密一部單車交到修車廠之後會激盪出什麼樣的魔法,她想要為大家「揭開神祕面紗」,了解維修廠內的運作,並鼓勵女性鼓起勇氣,放膽一試。單車廚房還開設各種單車技能的教學研討會,從變速乃至從零件組裝一部單車都有,觀念主要源自她在洛杉磯學會的某個類似構想,不只是分享實用知識,更是挑戰什麼人才能踏入修車廠的觀感。 單車廚房的女技師人數超越大多數修車廠,但珍妮很清楚這種性別偏見。接受自行車技師課程訓練時,她是全班唯一的女性。儘管瑪麗亞‧瓦德的《女士自行車手冊》於將近一百二十五年前出版,自行車維修廠如今仍然是男性的天下。工具棚內的性別政治需要徹底整修,可是現代社會仍流行一種普遍認知,那就是女性對維修興致缺缺,而男性則應該天生就擅長使用鐵鎚、扳手。 二○一五年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指出,這或許可以追溯回童年發展,人們透過行銷和其他社會影響力,鼓勵男孩玩組裝搭建的玩具,抑或複雜的拼圖遊戲,進而培養出理工科系非常關鍵的「空間推理」及認知技能,因而合理化技術和機械概念是男生主要領域的概念,這更是理工科學產業中女性人數較少的主因之一,單車維修廠也是。 珍妮並沒有因此望之卻步,不敢踏入刻板印象中屬於男性的行業,「鐵了心」一定要讓她的開放式維修廠運作成功。她的第一個維修導師是女性,名為泰瑞莎的美國原住民。泰瑞莎曾在倫敦的單車維修廠工作數十載,並在該產業獲得傳奇地位。她親自指導珍妮開設維修廠,熱心協助這名昔日學生創業成功。 修車課程意義非凡 七年前單車廚房甫開幕時,幾乎沒有女性光顧維修廠,可是現在不同了,部分原因歸功於兩個月舉辦一次的女性及多元性別之夜。珍妮開課時就有自知之明,參加者會是最沒自信、沒能力、不願參加其他課程的族群。女性可能對於加入七成五(也許甚至更多)都是男性的單車俱樂部非常反感,而在踏進刻板印象中皆為男性的修車廠環境的那一刻,許多女性恐怕也有類似感受。我參加單車廚房其中一堂課時,約莫全員十人擠在狹小的維修廠空間,向珍妮學習保養車鏈的技巧。在她的帶領之下,學生循序漸進,慢慢熟悉車鏈和對應零件,接著她鼓勵大家盡量發問,並說發問者不必顧慮自己是菜鳥。 珍妮希望她的課程是一扇「後門」,是一種能讓女性感到自在的學習門路,並且帶領她們進入狀似門扉緊閉的修車廠或陌生環境。課程的用意是「擺脫修車不是女性該做的事的老舊觀念」,即使是修補破胎都可以跳脫舒適圈。在這個安全、又不會有人對你妄下論斷的空間,就算認為卡帶是一種欣賞音樂的懷舊工具,也不會有人嘲笑你。 課程涵蓋自行車保養、維持單車良好狀態等必備常識,正如瑪麗亞‧瓦德所言,唯獨學會基本的維修技巧,讓車輪可以繼續轉動,你才能真正享受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的好處,這也比每次單車一出問題就得送去修車廠來得省錢。 單車廚房課程的男女人數落差如今不那麼大了。在這個仍有太多人覺得自己不「適合」單車的世界,可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 (摘自《踩動世界的女人》,木馬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漢娜‧羅斯(Hannah Ross) 任職於倫敦一家獨立出版社,不需要為其他作者或自己堆砌文字時,她通常都在單車上度過。 她是單車俱樂部的會員,也在慈善機構擔任義工,教導女性難民騎單車。只要時間許可,她就會打包單車坐墊袋、騎車上路。現在的她認為除非有騎乘單車,否則都不算旅行。要是可以選擇,與其去其他地方,漢娜寧可(緩慢地)騎車上山,並且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她「真的」很需要的某一部新單車。

MORE

【親子共讀】《牆壁大戰》自由畫出想像的世界

文/黃汶婷 《牆壁大戰》是「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得主林柏廷最新的作品,他以「牆壁」(wall)象徵「世界」(world),透過各種牆面塗鴉和一個又一個的窗景,呈現自由vs禁錮、和平vs戰爭,藉此引發讀者產生聯想和對話。 繪本封面像是宣告「我來了!」一般,從天空降下兩道弧線,左右牆面合在一處,讓人的目光直接落在中間的小男孩身上,男孩手拿著紅色的筆,邁開大步登場,得意洋洋的表情,連身旁的小白狗都像是有重要的任務要完成似的,藍天白雲之間,還有白鴿飛翔,彷彿準備大戰一場,到底為何而戰?為誰而戰?讓人充滿好奇。 天馬行空畫世界 打開扉頁像是動態的影像,和孩子一起讀,一起在這裡停留覺得好有趣,帶有皮影戲的味道,而土黃的色調,又像是古壁畫一樣,一股腦兒掀開過往,長矛、弓箭、盾牌等都派上用場,從古至今,似乎有人類開始就有戰爭,究竟為什麼會這樣,連扉頁都帶給人無限想像。 一個喜歡畫畫的男孩,將牆壁當畫布,女兒看得好開心,笑著說:「那不是我嗎?」繪本裡的塗鴉,包括全家福與蝴蝶、鳥、花朵、太陽,對我們一家太熟悉,此刻還在家中的牆上。故事裡,每一個窗子裡也很有戲,窗裡的孩子像是羨慕又像生氣的模樣,還有考99分被責備的孩子,壓力好大,祈禱的奶奶,又希望著什麼呢?對比男孩始終微笑,沉浸在自己的畫畫世界,呈現著好大的反差。 把牆壁當畫布,究竟是「做自己」的自由自在?還是任性的「為所欲為」?當男孩持續畫著,有人開始擦抹掉男孩的畫,卻也有人不特別在意,作者用寫實的畫面,如實反應社會上有許多不願默默承受而有所行動的人,卻也同時有許多事不關己的冷漠,然而,作者不在這裡定義對錯,讓小男孩完全淋漓盡致的去畫出他非常滿意的作品,故事繼續往下發展,欣賞著男孩不可思議的畫作,畫裡的世界天馬行空。 同時每一扇窗子,都可以看進一個故事,窗子框住的,像是捕捉著暫留在時光軌道的某個縮影,在方框裡上演的是一齣齣人生的劇場,在不經意裡,看見了曾經的自己,作者在細節上處理很用心,正是這本繪本吸引人,值得一看再看的地方。 雨來的正是時候 男孩畫著、畫著,畫上曾經的柏林圍牆,他自在畫畫的身影,對比鐵絲網另一端的小女孩,完全是不同的景象,自由就在一牆之隔。大人沉重的看,孩子不明白、卻也覺得恐怖。直到另一個男孩的出現,劇情來到最高潮,每個人都想要牆壁上只有自己的畫作,牆壁大戰開始! 這一場爭牆之戰,一片狼藉,被亂畫一通的牆壁,怵目驚心,連狗和貓都疲憊不堪,雨中的回程,兩個垂頭喪氣的孩子,失去了原本畫畫的快樂,這場雨來得正是時候,是洗滌,也是自省。看見經過重新洗刷之後,還原乾淨的牆壁,男孩們成為朋友,玩起聽筒遊戲,牆壁大戰的落幕,各自安好,而窗子裡面的人,也曾經為世界的和平與進步而努力,留下每個過往的痕跡,讓人印象深刻。 每個人都有一枝筆,所有的一言一行,每件事正是從細微處就開始成形,怎麼去畫出自己的世界?世界各個角落,戰爭還在上演著,不只國與國之間,回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拉扯,甚至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戰爭,遺失初衷的茫然與失序後的混亂,作者最後留下的問題,敲進心坎裡,在故事的衝擊之後,喚醒對平靜與和諧的感動,嚮往和平的祈願。

MORE

陳怡安卸奧運光環 創業再造第二人生

文/韋麗文 15歲時,陳怡安成為中華民國運動史上第1位奪得奧運金牌的選手;4年之後,在1992年巴賽隆納奧林匹克運動會,再次奪金。 連續獲得兩屆跆拳道金牌的她,身材高䠷、笑容甜美,儼然是當時的國民女神,然而絢爛如夏花的運動員生涯,卻因傷而被迫提早退休,後轉任過記者、體育主播、節目主持人,也經營起自創手工肥皂品牌,堪稱最強斜槓女神。 陳怡安說,運動員的退休與一般人的屆齡退休不盡相同,運動員的退休又分為主動與被動。她在成績最巔峰的時候,因為比賽中踢到對手的嘴巴,致使腳背破皮受傷,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腳背正是跆拳道選手最重要的武器。 受傷導致陳怡安在接下來的國內選拔賽失利,夢碎的她從此陷入低潮,黯然地從運動員身分退休,長達半年的時間,她只能鎮日不斷地哭泣。 從萬人追捧的運動員生涯,到歸零的過程,至今,陳怡安已經可以坦然的說,「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原本耀眼的奧運光環消失了,就如同退休的人員一樣,在職場上的位階不再,成就感也瞬間消失。對她來說,人生中要再覓得如此高的榮譽與成就感,談何容易呢! 踏入職場 鼓勵自己勇敢嘗試  一支因選拔失利而未能公開播放的廣告影片,完整記載了陳怡安從娃娃時期、訓練階段、奪金歷程的種種光輝,她本已不願再看,因她無法接受自己在如此重要的時刻,竟然沒有選上,自此陷入人生的最低潮。 不知為何,某日她突然拿出廣告影片,赫然發現影片開頭的「To dream、To learn、To love」、結尾的「To collect memories」,追夢、學習、熱愛,並收集點點滴滴的回憶,不正是她的人生寫照嗎?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夢的路上,讓她再度鼓起勇氣,覺得自己彷彿可以走得出來,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必須把以前的光環丟掉。」陳怡安擔任過化妝品行銷、運動台主播、電視台主持人,「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連簡單的文書都不會,覺得自己怎麼笨笨的。」在不熟悉的領域中,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她鼓勵自己,當運動員也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要允許自己多一點時間,要從中學習。 在低谷時,陳怡安做手工香皂療癒自己,意外發現手工香皂的許多好處,決定和好友共同創業,開設第一家「AnnChen陳怡安手工香皂」形象店,目前共擁有5間門市,再度展開她的事業第二春,並獲得創業楷模。 參與國際體育事務 攻讀博士  笑稱自己是快樂女工與幸福老媽子的陳怡安,在忙碌的日常中,也曾懷疑過「我到底到哪裡去了?」如今孩子漸漸大了,她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花更多時間參與運動圈活動,並攻讀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班,參加西洋劍比賽、玩大帆船,生活不亦樂乎。 陳怡安現在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董事,「以前是在別人搭建的舞台上成長的孩子,現在幫孩子搭建舞台。」並推動運動性平多元平等價值推廣,參與國際體育事務,這些都是無給職的參與,甚至要幫忙找資源、找贊助,但是她忙得快樂而充實。 「我很幸運,有一個鍾愛的領域可以投入。」她說,退休了,要學習走出去,跟走進去。 走出去跟社會連結,也要走進自己的內心,跟內在的自己連結,做有意義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持續創造價值的事情,並投入時間與熱情。

MORE

【照護修行】翻滾吧!善女人!

文/梁玉明 每次一被責怪,我就翻啊!一被嫌棄,我就滾啊!久等不到翻滾的浪頭,還有點怏怏然,想要瞧瞧外面有沒有像樣的大波浪呢! 人生提供給我的,到底是一個舞台、還是一個試場呢?當我春風得意的時候,人生分明就像一個舞台,任我盡情揮灑才藝、博取掌聲;一旦我被挫折搞得灰頭土臉、諸事不順的時候,試場的氛圍就出現了。其實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該怎麼去應對。無論是舞台或是試場,只要我涉入其間,不都要好好表現一番嗎?無論得意或失意,也都是我個人專屬的戲碼呀! 記得有一位師兄問到:「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師父毫不思索地說:「當你感覺各種考驗都通過了、萬事都妥當了,千萬別太高興,因為舒服不了幾天,就會有新的狀況出現!這時就是你提升自己的機會了,這也是修行考驗的進階版,你不用去尋找它,它會自動找上門來,你準備著接招就行了。」師父說的時候臉上笑咪咪的,我當時聽著有趣,臉上還帶著微笑,想不到幾個月後,居然含著眼淚,成為師父此言最好的見證。 二○一二年底的除夕前兩天,從美國傳來妹妹病逝的噩耗,除夕當天又從南部傳來母親中風的消息。這兩件大事只間隔了短短兩天,想當然有著密切的關聯,但一時之間也無暇去深入探討,只能全力以赴、好好應對這突發的狀況。 生與死的拉鋸戰驚心動魄,我們終於從死神手中搶回了母親的生命。我深切了解到:母親一生辛勞,該享的福報還沒有享盡,與親人之間的緣分,也還未曾了斷,不應該就此撒手離去,所以死神暫時收手,留出一個時間與空間,讓我們各自盡心回饋。日後持續的照顧事宜,若應對得好,將是家族和解、團結、凝聚向心力的契機,萬一應對不得體,也是家族暗潮洶湧、分崩離析的一大危機。 坐上導演椅 平等心自生 啊!我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的京劇舞台自動隱匿起來,換上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由我挑大梁的人生舞台。當然,我也幻想著將來或許可以當導演,所以常常以導演的視角,來審視每個角色的戲分、演技與投入程度。 一旦坐上導演椅,感覺上平等心就流露出來了。眼中沒有好人壞人,一律都是演員,都要給我好好地演!同樣地,一旦走上修行的路,無論遇上好事或者壞事,一律都是生命的體驗,都要把一身的本領、手邊的資源全數施展出來,給他好好地過關!這就是師父常說的:「修行成道的先決條件,就是接受一切的好與一切的壞。」 佛經上有許多菩薩修行成道的故事,可以提供我參考、仿效。其中有一位穢跡金剛,聽名字就知道祂是一位處理汙穢的高手,祂是怎麼在汙穢裡修行的呢?據說,祂是在汙穢的地方一直打滾,翻滾到無量無邊就化空了!我想,在汙穢中打滾就是不斷地磨練,能夠打滾到無量無邊,就進入了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佛世界,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好與壞了。 我得知這樣的修行方式,不覺心中一動!心想:我照顧著母親的吃喝拉撒,每天在屎尿中打滾,不是正好拿穢跡金剛當榜樣嗎?「喔!要打滾打到無量無邊,就是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地侍候母親吧!」我心裡作這樣解讀!有時候夜裡起床七、八趟,好像快要支撐不住了,我就給自己打氣說:「翻滾吧!善女人!妳就快要在屎尿中修行成道啦!」 嘿!這一招還滿有效的,立刻精神一振,感覺穢跡金剛在背後加持我呢! 師父教誨的心法是:「眼見色心中無色,耳聞聲心中無聲,鼻嗅香心中無香,舌嘗味心中無味,身受觸心中無觸,意想念心中無念。」我夜裡一趟一趟地起身,把母親抱起來大小便,這就是屬於「身受累」,但我心中要「無累」才行;也就是說,身上的勞累不能到心裡去。那麼要怎麼把這個勞累的感受化空呢?這就必須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菩薩修行達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受蘊只是五蘊之一而已。 師父說,當我們實行到深處的時候,往心中一探,什麼都沒有,整個心是空的,就是回頭到了彼岸,就是修到「般若波羅密多」了,也可以說這一句話,實際上已經把佛法說完了。不但能「照見五蘊皆空」,後面還有種種妙用方便,都是自動演化出來的。唉!麻煩就在我的芳心亂動一通,別說一直翻滾到無量無邊,才多翻了兩翻,就停下來看成果了,結果看到:夜,還是一樣的漆黑;燈,還是一樣的昏黃;我,雙眼迷迷離離的,分明就是一隻雌兔啊! (摘自《謝謝,讓我照顧你》,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梁玉明 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系,於母校擔任助教、講師10餘年。潛心學佛30餘年,期間曾擔任《禪學雜誌》主編6年、圓覺文教基金會董事12年、祕書長3年、《圓覺天地》雜誌總編輯5年。擅長書寫心靈散文。 曾獲第1屆福報文學獎、第1屆及第4屆全球華人文學星雲獎、第3屆花蓮造福觀音徵文比賽獎、第4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散文創作獎、佛教蓮花基金會真善美生命故事徵文獎等。 2013年7月出版:《不怕,生老病死早知道》,深獲好評。

MORE
/4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