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7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了解般若與心 上卷 (1)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7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了解般若與心 上卷 (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3觀看次
文/星雲大師

摩訶:大、多、勝

「摩訶」是什麼意思?佛教唱誦的許多讚偈裡,像〈爐香讚〉,最後三稱是「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所謂「摩訶」,共有三個意思:

一、是「大」的意思。「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那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大般若經》。

二、是「多」的意思,亦即豐富的意思,表示這部經裡有好多的功德。

三、是「勝」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很偉大、殊勝、甚深的一部經,可以說是佛教的綱要。

《般若心經》包含了《般若經》的思想,以它來代表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很殊勝、特別的法門。

般若:超越知識與智慧

下面講到「般若」,這兩個字與我們有很重要的關係。這兩個字一般會念做「般 若 」,但是我們要叫「般 若 」,台語則念成「般 若 」。「般若」是音譯,在梵文裡面叫做「般 若 」,所以不可把它的音改了,台語也應該叫「般若」。

「般若」究竟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時的名字叫做「悉達多」,那麼悉達多的母親是誰?大家都知道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淨飯大王的王妃。那麼我要繼續再問,佛陀的母親是誰?

佛陀的母親是「般若」。

我們可從經典裡面的一句話「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來說起。所謂「三世諸佛」,人怎麼會成佛?是什麼把佛生出來了?佛是般若生的,至於人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沒有般若了。那麼般若究竟是誰?般若不用到外面去求,也不是另有一個母親,其實人人都有般若。

般若是什麼?用智慧、聰明、人間靈巧都不能表達,般若是我們人之本源、人之根本、真如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有一個超越時空的、超越人我對待的真理──般若真如自性,可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認識自己。我們認識只是虛妄人間的人我是非、人我對待,不能超越、不能昇華、不能普遍,不能了解到自己是不生不死的般若自性。

般若是什麼?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真我。現在的我是假我,真我是般若,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理般若。人所以愚痴、愚昧,就是因為不能認識般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現在講般若,般若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正見。人間般若,就是正見。有正見的人,很正派、有正當的念頭、正當的思想、見解,能認識物質的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這許多過程都能懂得。

在本來的意義上,生死是身體的假相,我們心是不死的。「心」對我們每一個人,來先去後做主,母親懷胎要生養我們,誰先來?「心」先來,有了心識,才有肉體(眼耳鼻舌身),才誕生下來。他早進來,將來離開世間,去後,眼睛也死了,耳朵也聽不到,什麼也沒有了,心臟不動、心停止了,去世他是最後,但是來、去,來的時候來,去的時候去,他來去也是不斷的。

在禪門有一公案:一戶人家老年得子,大家都來祝福歡喜,有一個禪師在門口就哭泣,這一個人家就說:「老年得子在辦喜事,和尚!化緣給你兩個錢,在這裡哭很不吉利。」這個禪師說:「我哭你們家多了一個死人。」生小孩怎麼多了一個死人?你們生就歡喜,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死亡的時候就悲哀。在生的時候,就要想到這一定會死。死也不要悲哀,要歡喜,死了以後也會再生、再來。冬天過去,春天不是要再來了嗎?所以我們有正見,知道世間上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有聖賢凡夫的關係,有成住壞空的緣起因緣關係,有善惡好壞一定有果報的關係,不會錯的,這是人生的般若。

第二階段:緣起。羅漢也有般若,羅漢的般若,就是緣起。他知道一切因緣才能生起,世間上沒有一個東西能獨自存在,都是因緣和合。這一棟房子,鋼筋、水泥、木材……各種的材料,才造成這一棟房子;我們人,皮、肉、骨頭、血液、腸胃、眼、耳、鼻、舌、身和合起來才成為人,一切都是因緣各種條件結合。

你要看到因緣,你才能看到另外超越人間的道理。我們平常說我們有緣來相會,五百年修得同船渡,五百年修得夫妻同枕眠,人生要有緣,緣不是說多少年,它在宇宙世間就是彼此依存,你靠我,我靠你。假如我們沒有士農工商,我們買不到東西;假如沒有農夫耕種,我們沒有吃的東西;沒有工人織布,哪裡有衣服穿?我們的存在,是這世間好多的人他給我的緣分,假如懂得這個道理,就明白在佛教要廣結善緣,人家給我們因緣,我也給他因緣,好因好緣給來給去,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

各位看因緣,這就是一種很高等的般若。比方說我現在前面這張桌子,我問你們:各位大家,這是什麼?你說桌子。我說你說錯了!你說的桌子,只是假相,它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它是木材。木材可以做屋梁,可以做凳子、椅子,可以做門、窗,它不一定做成桌子。它本來的樣子是木材,比較正確。再問各位,這是什麼?你們說這是木材。你又說錯了!木材也是假相,那麼它的真實的樣子是什麼?它是大樹,它是一棵樹,這個枝葉可以燒火,有的木材做凳子,有的做桌子,有的做棟梁,它不一定。這棵大樹它是集合很多因緣,它也可散布很多因緣到裡面去。所以你看到因緣、人我之間、社會很多的關係,就是一種般若智慧。

第三階段:空。菩薩的般若,就是「空」;菩薩的境界是超過羅漢的。宇宙萬有是什麼?空。空,人家聽到害怕,其實矛盾,你為了幾公尺地打官司、鬧法院,這是我的空間,不是他的。為了我的一個辦公桌,要毀了這個地方,你占據我的空間,我反對。所以,空對我們這麼重要,都要打官司爭取,怎麼你要怕空呢?空就是有,不空就沒有,你看有這麼大一個空間,我們就能集會,沒有這個空間,我們到馬路上去嗎?

再說我們這個人,這個腸胃如果不空,我能存在嗎?空是建設有,有這塊空地,你建個大樓;那個地方有個空地,就可以做個公園。空,很寶貴。人就是為了一個空間,你看眼睛要看東西,如果不空,看不到,所以要有空間,才能見到所有,因為空間人才有活動,空是我們很需要的,空是我們的財富。

過去民間,房子與房子之間要有一個防火巷防火,就有三尺長,彼此防火。在安徽,有一個人跟隔壁爭取這巷子的地,大家互不相讓,這個人他的父親在北京做大官,寫信叫爸爸幫忙。爸爸收到信以後,回覆兒子說:「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空是永遠存在的,何必那麼計較?你的我的,讓你就得了。

所以,我們懂得般若、認識虛空,你不必擁有,說是我的;你可以享有,我冷,晒晒太陽;我太熱,和風吹一吹;我很悶,公園裡面散散步;我開車到上海、到鎮江、到蘇州,高速公路只要我守法、交通規則,可以一百公里時速沒有關係,這個空間給我們這麼用,你不一定要占有,你可以享有。青山綠水你可以欣賞,沒有說你不可以看,花草、樹木、公園,你可以散步,也沒有人說你不可以來,你有錢說要有多少地,存多少房子,也沒有關係。我覺得這個世間不一定要占有,不一定要擁有,用般若智慧「空」,都是我的。

世界宇宙之虛空萬有,對了,我眼睛看、耳朵聽,我走東走西到世界旅遊,沒有人說不准、不可以。有這樣的虛空擁有,我們還貧窮嗎?所以世間應該沒有窮人,只要心裡有富貴,世間宇宙都是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空,空中能包容萬有。你一個皮箱不是放很多衣服嗎?你一個櫥子不是放很多你的用品?所以空對我們很有幫助。

第四階段:般若。般若從正見到緣起,到菩薩認識空,最後、最高,就是般若。要有般若,才能有認識空,才能認識緣起,才能有正見。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有好和不好。發明飛機、汽車很好,但是有的時候飛機、汽車也會出事;發明很多的醫藥,救人救世;槍砲子彈發明,也會傷害人的生命;所以科學、世間的學問,聰明有利有弊。唯有般若學,我們把它說般若這種學問,這是我們的自我本性、自我的真心,我能了解它、認識它、知道它,與世間相應,人生解脫、自在、自由、瀟灑,所以就開悟,人生要有般若。

現在我們讀《般若心經》,就是為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

注釋

佛教的讚偈除了〈爐香讚〉以外,〈戒定真香讚〉、〈寶鼎讚〉等,最後三稱都是「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