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生活智人111】環保&人權鬥士 馬布洛 從傳統農業智慧找到地球永續之道

文/楊慧莉 有人年紀雖輕,卻很早嶄露頭角,並深思熟慮的為社會做出貢獻,展現「英雄出少年」的氣勢。馬布洛就是這樣一位有社會意識、又有天分的女孩,堪稱菲律賓之光。她發揮良知良能,結合傳統智慧和當代科技,企圖為農民和地球生態找到一個可共存共榮的方法…… 生命軌跡 從農家女到人權鬥士 露易絲‧馬布洛(Louise Mabulo, 1998-)出身農家,是「可可計畫」(The Cacao Project)的創始人、《國家地理》雜誌公認的年輕探索家、聯合國「環境署地球青年冠軍獎」得主、列名《富比世》亞洲區「30位30歲以下傑出青年」榜單及二○二三年BBC全球最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百大女性之一。此外,她也是菲律賓外交部籌畫的烹飪節目「 Simply Sarap」的主持人,目的在推廣菲國的美食和文化。 看似洋洋灑灑的輝煌紀錄,但馬布洛今年才芳齡二十五。事實上,她在十二歲出現在菲律賓版的《小小廚神》節目時,就讓人為之驚豔,被視為烹飪界的天才。自此,她贏得不少的烹飪獎,漸漸嶄露頭角。 強颱洛坦的省思 二○一六年,強颱洛坦於耶誕節前夕肆虐菲律賓,造成馬布洛的家鄉一片狼藉,高達八成的農田被毀。在斷電、斷糧的情況下,她開通社交媒體帳號,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只是道路被阻斷,物資無法順利進來。 當時,馬布洛除了與社區一起清理家園,想到唯一出路就是自種自栽、自給自足。她開始尋找種子和菜籽,插秧種稻並栽種周期短、長得快的蔬菜。大夥兒有了收成後,就一起在社區分享。同時,馬布洛也意識到此舉不該被視為一個臨時的救援行動,而是一個可防範於未然的長久之計,因為氣候變遷下風災襲擊將變得頻繁,應大規模種出有氣候適應力的食物。 接著,馬布洛觀察到可可樹在颱風時仍屹立不搖;再經進一步研究,發現可可樹具氣候韌性,且生長迅速,種兩到三年就能開花結果,五年就能進入盛產期;最重要的是,其本身深具經濟價值,確實是極佳的農作物。 此外,她也開始意識到農民的價值被低估,明明在食物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卻少有人能因此致富。身為主廚,她常跟農民接觸互動,得知菲律賓食物系統供需失調的問題,促使她開啟「從菜園到餐桌」的服務,充分運用當地食材之餘,也讓訪客了解從植栽到烹煮的細節,一邊享受農家樂,一邊學習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計畫發揮影響力 菲律賓近年來風災不斷,馬布洛所處的比科爾區常因颱風,農作物和農田瞬間毀掉,讓居民為了創造收益不得不做出一些不當之舉,包括砍樹。有鑑於此,馬布洛開創「可可計畫」,培訓兩百多名農民,傳授他們相關的農業技術,包括善用暴風雨吹落的樹葉當覆料,成為很棒的堆肥,確保農人改弦易轍,不再砍樹,用樹葉改善土壤,省錢又增加收成。 馬布洛的「可可計畫」做法符合聯合國所推薦的農耕方法:更友善自然、更支持生物多樣性、限用殺蟲劑和除草劑,且栽種更大範圍的原生農作物。此計畫開始前,地方有栽培小範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椰子和稻米。馬布洛的工作團隊一旦與農民合作,農民開始引進更多適合當地環境的作物,如甜椒、秋葵,當然,還有可可。 許多參與「可可計畫」的農人都親眼目睹生活大幅改善,他們學到現代科技,有能力送小孩上學了,而當地婦女也備感力量了,她們在馬布洛的團隊組織裡成為訓練員和督導,這些婦女的工作能力和品質大受認可。 更棒的是,當地的年輕人也對農事益感興趣。有別於過去農業不受重視,常讓人聯想到貧窮和失敗,而今年輕人把他們的後院變成花園,在繼承自父母的土地上種樹,並以當農人為榮,也把此行業看作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 希望能兼善天下 除了環保和協助農民的工作,馬布洛也是主張平權的新世代社會運動家。她相信每位婦女都有權利從事其心之所向的工作、有權利在任何地方和產業被視為平等的個體。馬布洛舉自己既是主廚、也是農人的身分為例:「主廚、農人都是男性當道的行業。傳統上,廚房被視為女性的領地、園藝被視為女性休閒,兩者一旦發展成職業,女性便無一席之地了。」因此,她一直想去除這些刻板印象,賦權其他年輕女性扮演這些角色,並以自己的女性特點為榮。 馬布洛認為男性有責任去支持、賦權和尊重以這些行業為職業的婦女。今天她之所以能身兼多職,她要感謝自己的父親,因為他鼓勵她多方嘗試,支持她烹飪、耕種、運動或任何她想做的事,而這些都不是傳統上女性被視為該有的興趣。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為女性後生晚輩做相同的事。 馬布洛深信,當一名婦權運動家,其本身就是一名人權鬥士,都是要確保我們建立一個公平的世界體制,即人人都可被一視同仁,沒有例外。 兩全其美 兼顧農民生計和生態 有些耕種技術在農人尋求極大化生產時會傷害環境,但馬布洛卻彰顯只要用對方法,農業可協助重建土地、保護土地免於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的影響,並改善生計,而她的做法蘊藏了傳統農業的智慧。 長輩的奇怪教導 原來,馬布洛童年時,長輩會帶她去耕種現場,讓她見識到他們是如何運用各種了不起的農作法,既顧好土地又生產出好食物。當時,她會有些不情願的邊跟著他們,邊聽他們「傳授古法」。 舉例而言,馬布洛的爺爺會對她說,「如果你想在這個季節種出美味的根莖類食物,就該種些石頭在地瓜下面。」奶奶會說,「如果想水果收成好,你要懂得觀月,要朝著滿月種,別對著新月種。爸爸的說法就更奇怪了,「如果你想過篩稻米或可可碎粒,去除灰塵,最好是吹出某種音調,控制風向。」 長大時,馬布洛就會問長輩們,「為何我們要做這些奇怪的事?」親戚和家人大概就會說,「是這樣的,你爺爺奶奶有點老番癲。不過,這只是傳統,你也不用想太多,沒事的。」 傳統智慧有道理 而今,馬布洛的「可可計畫」工作讓她置身氣候危機前線,跟社區和農民一起建立有韌性的混林農業。過程中,他們關注於可結合傳統農作技法和現代科技的做法,希望藉此聚焦於那些簡單、實際而可以有效回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多年與農人共事,馬布洛確保學習是雙向的,一面聆聽他們的故事,一面教導他們土地再生的方法。她灌輸農人非常簡單的概念,像是把更多的碳放回土壤或栽種適合生態系統和景觀的農作物、甚至宣導一種可強化森林和樹木的生活方式。在與農人互動中,那些兒時聽到的老掉牙故事又浮出檯面,但她現在的態度是「何不試試看那些看似古怪的方法?」很快的,她發現這些方法還真的管用。 比方說,當他們把石頭種在地瓜下面,地瓜就真的更甜、更好吃;每次根據月亮周期耕種,就有更美味的收成。於是,馬布洛想著,也許這些奇怪的故事就是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或許,奶奶的故事一點都不荒誕。」 不久,她就得知,月亮周期確實跟昆蟲飛行活動和繁殖有關,可以促成更好的授粉行為,因此長出更多的水果。而把石頭種在根莖類作物下面,則可讓土壤的排水性變得更好,也藉由邀請蟲子等小動物住在地底下而活絡生態系統。所以,「奶奶、爺爺都說得很有道理。」 籲各地善用傳統 至於,吹口哨之說,每次馬布洛要求父親帶她到田野並吹個口哨,就真的吹起一陣微風,讓她嘖嘖稱奇。於是她忍不住想,如果這些平時看不見的知識就是未來用來規畫、管理景觀,創造有韌性的生態和森林以適應氣候變遷的有效知識呢?而所有這些知識就存在於每個國家、每個社區、家族的傳統和故事裡。 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馬布洛覺得有責任將此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在將此訊息移轉給新世代時,還要能說出為何這些知識可行,因為她深感氣候危機的解決之道可能不在哪個閃亮神奇的做法裡,而就存在於我們腳下的土壤、在空氣中吹拂的風中或照在我們身上的陽光裡,或可能存在於祖母們的傳奇故事裡。 現在,她把那些原本所不理解的傳統智慧視為解救地球的神奇魔法,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善用這股力量,在世界各地做出偉大之舉,將我們唯一的地球導向更好的未來。  

MORE

【動畫片】《貓的報恩》 透過善行與報恩了解自我

文/朱珩瑄 善良是一種選擇,善行卻可能變成一場災難。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一名男子向老人求助,請求提供一晚的庇護,深夜,這名男子卻威脅並恐嚇善良的老人,搶走他的財物。或是一位善良慷慨的人遇到急需資助者,卻沒想到受到資助的人利用那筆錢做了不道德的事。 既然善行不一定有善報,是不是就該對人冷漠,以保護自己為優先呢?看完吉卜力工作室動畫電影《貓的報恩》,意外得到最好的答案,不偏激,不非黑即白。 我不應該救貓咪嗎? 二○○二年上映的《貓的報恩》,公認是吉卜力工作室最萌的療癒系動畫,繼去年《魔法公主》重返大銀幕後,今年在台灣重新上映,受到許多觀眾喜愛,尤其片中有許多表情生動的可愛貓咪,包括酷酷的「貓男爵」與大白貓「胖胖」,擄獲廣大貓奴的心。 由宮﨑駿監製企畫,吉田玲子編劇,森田宏幸首度執導的《貓的報恩》,講述一名高中女生小春在上學途中,救了差點被車撞到的貓,沒想到這隻小貓來頭不小,竟然是貓王國裡的月牙王子,國王為了報答小春拯救王子的恩情,動員全國上下要向小春展開報恩行動,並欽點小春成為太子妃。 一早起來,家門口突然種滿貓薄荷,一出門身上沾滿貓薄荷味道,吸引了一大群貓咪跟隨,擺脫不掉貓咪的小春,好不容易衝到學校,打開鞋櫃,堆滿的小禮物整個傾瀉而出,禮物小盒裡竟然全是老鼠,驚魂未定的小春忍不住說了,「難道我不應該救貓咪嗎?」 對自己有深刻理解 小春個性溫和單純,從小看到流浪貓,就會慷慨地拿出自己整盒的貓餅乾餵養流浪貓,還會跟媽媽轉達:「小貓咪說在這個世上討生活真不容易。」 當同學想去看球賽時,拜託她幫忙做值日生,雖然猶豫,但她仍會幫忙,倒垃圾時,看到自己喜歡學長和女同學並肩走過,她忍不住自言自語:「我到底在做什麼?」實在好厭煩自己這種看似好人卻軟弱的個性。 原以為注定庸庸碌碌過完一生的小春,現在突然收到「報恩大禮」,貓國王要她嫁給貓王子,而且沒有任何拒絕的可能性,正當她不知所措時,在神祕聲音的指引下,找到「貓咪事務所」的貓男爵和大白貓胖胖,以及講義氣烏鴉。 在貓咪事務所裡,小春觀察並體會到貓男爵清楚自己的需求,生活在當下,比起貓王國的愜意生活,更喜歡那無法保證味道的特製紅茶。大白貓胖胖看起來慵懶,但對自己也有深刻理解。 他們一邊吃下午茶,一邊討論解決方法時,一大群貓咪突然出現,強硬將小春帶到貓王國。原本抗拒的小春,慢慢習慣貓王國的生活,懶懶的躺著,吃東西睡午覺,「當隻貓咪好像真的也不錯」的念頭跑出來時,小春長出耳朵和鬍鬚,而且天亮前沒有變回來,將永遠變成貓。 在這緊要關頭,小春終於醒悟,要保留做為「人」的資格,必須勇敢跟貓國王的報恩說「不」,甚至不惜戰鬥。驚險的過程中,她一直後悔著,也許當初不救貓王子,就不會有這場災難了。 但沒有經歷過這場抗爭,小春不會知道,小時候幫助過的流浪貓,原來是貓王子的愛慕對象小雪,她後來又救了王子,現在這對佳偶一起來幫她,小春開心地說:「我沒有做錯,無論是我救了貓咪,還是我的糊裡糊塗,這些都是找回自我的重要過程。」 天亮了,回到人類世界的小春脫胎換骨,一早起床做好了早餐,也好好打扮自己,顯得從容又有自信,她不僅重新肯定了自己的善行,透過貓報恩的事件,也更透徹了解自己,一如電影中的這一句「不能失去自我,妳要掌控時間,活出自己的人生」。

MORE

【雙語詩】風景

文/李瘦馬 【華語】 剛開始 只是欣賞 後來啊 走了進去 因為走進去 風景才有了人的溫度 當我轉身 看見你正在欣賞有我在的風景 因為互相欣賞啊 我們的風景就連成一片了 【台語】 拄開始 干焦欣賞 後來啊 行入去風景 因為行入去風景 風景才有人的溫度 當我轉身 看著你佇咧欣賞有我的風景 因為互相欣賞啊 咱的風景就連做規片矣

MORE

【人間情緣】親親為大

文/陳若 爸媽在時,我一 心忙自己。從北上念書開始,工作、進修、結婚、生子,公務、家事,那麼理所當然。每年寒暑假回去像蜻蜓點水般,幫不上什麼忙。 老人的回診、復健,我都跟不上拍,看著弟弟妹妹和外勞忙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金錢的孝親。 父母親是國共內戰時來台,爸爸是江西農村地主,他的哥哥, 也就是我們的伯父是領有自衛隊的鄉長,他們只能逃難。風雨飄搖中養大我們姊弟四人。 許是離鄉,許是貧窮,媽媽急躁剛強,曾經我頂嘴:「我不是你的財產。」多少年後,我才明白,他們只有我們。 兒時,功課中有連襟和妯娌,老師怎麼解釋我都聽不懂,因為我們沒有親戚。 爸媽在杭州結婚,媽媽念念不忘西湖,她家在寶石山半山上,上學要走蘇堤,可憐她後半生都在高雄鄉下。某次和媽媽聊天,她說:「剛來台灣,每晚織毛衣,望著窗外的月亮,真想到院子裡挖一個坑把自己埋了。」真的是「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兩岸開放探親時,爸媽已無力遠行,尤其媽媽多次跌倒,脊椎挫傷又摔斷腿,終日困在輪椅上。老家的親人來台,我又陰錯陽差地錯過。待我卸下工作,以為可以常伴爹娘時,他們已經等不了我了,退休後兩個月,爸爸仙去,隔年媽媽也走了。 我慢慢回想往日,像鈍刀割肉般揪心。外子常邀我外出散心,可我很難開懷。 今年清明我回杭州了。七十歲才回家鄉,慚愧!短短幾日,我有了幾位阿姨姨丈、表弟妹、妹夫們和外甥兒,我們一起出遊,吃飯喝茶,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事,大到家國,小到寵物,像似要把曾經的斷鏈接上,表妹設了一個群組叫「一家親」。 終於,我見到媽媽的親人,走過媽媽的老家,爬上寶石山,踏過蘇堤,樓外樓吃了飯,靈隱寺燒了香,深刻體會血脈相連是什麼。小阿姨叮囑我:常回來看看吧! 對小女說:「外婆不在了,姨婆也是婆。」臨行前答謝親友,大家吃個團圓飯,我感謝大家曾經對爸媽的照顧,對我們的照顧。我的心再也不空洞了。♣

MORE

【城市浮光】雙子星塔下

文/楊錦郁 多年來,來去吉隆坡,不論住在哪裡,總以著名的雙子星塔為座標。 二○○一年,陪同先生瑞騰前去參加「馬華當代文存」叢書發布會時,下塌在離雙子星塔不遠處的旅店,旅店面臨一條車水馬龍的大道,沿著大道往雙子星塔的方向行走四五百公尺左右,便到達雙子星塔下的熱鬧商場。趁著活動空檔,我獨自沿著大道走去,途中會經過一處大排檔。 每次到星馬,我都會想方設法找到地道的拉茶,如果還能配一份咖椰土司就更完美。我走進大排檔,跳過各色食檔、冰店,四處蒐尋賣拉茶的攤子,果真在角落處找到一個印度人的茶攤,我用僅會的一句馬來語說「拉茶」!印度人隨即執起一把長壺和濾網,從長壺裡將茶倒入濾網,以鋼杯接茶;再反過來將鋼杯裡的茶,倒拉至長壺,動作反復,然後將冰拉茶裝到塑膠袋遞給我。啜飲著拉茶,茶香融和煉乳的甜度,有種特別的南洋滋味。 我朝著雙子星塔的入口,在寬闊的商場裡,隨意閒逛,沒有目地性的轉了一大圈後,再緩步回到旅店,恍若這樣才完成到過吉隆坡的儀式。 二○一九年底,後來蔚為全球大疫的新冠肺炎病毒已悄然出現,但那時候大家都沒能預料之後數年的災情。該年十二月,有一個我上過的心靈課程在吉隆坡舉行,因為課程的延續性,我報名準備前往上課,並邀當時正好從美國返台的姊姊一起去。長居美國的姊姊從來未曾去過馬來西亞,在我的說服之下,答應一同前往吉隆坡上課。 我們搭機到吉隆坡機場後,轉乘計程車到課程舉辦的一個旅館,那家旅館位在吉隆坡南邊一處新發展的社區,社區有政府的辦公單位,一處大型的購物中心,以及一間我們入住的度假型飯店。因為課程緊湊,加上地處郊區,在上課的一周當中,我們都沒有離開過飯店,待課程結束,隨即有接駁車將來自各國的學員們載往機場,我只能在前往機場的路上,指著遠方露出塔尖的雙子星塔,對姊姊說,「你看,那就是吉隆坡的雙子星塔」,至今,我也無法確定那一趟大馬之行,姊姊到底算不算有到過吉隆坡。 當我和先生又重回吉隆坡,參加二○二四年第十八屆的海外文學書市時,邀請單位安排我們入住書展旁的飯店。這些年來,我經常到處旅行,有時晨起,連自己住在什麼飯店都不甚清楚。進到這家旅館,感覺環境陌生,而甚少旅行的先生卻肯定地說,之前兩次來參加書展,同樣是住在這家旅館。 這家飯店側門出去是一個咖啡座,往左一轉便直接連通到「城中城會議中心」的書展會場,展場位置在雙子星塔的腹翼,腹翼只有一側,沿著前往書市的長長廊道,可以一邊觀賞廊道外的吉隆坡中央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靠近雙子星塔商場入口處的噴水池旁,顯見人潮聚集。 我們放下行李後,隨即從長廊往書市走,進入展場看到台灣館,我的記憶也慢慢恢復。記得是二○一七年,我陪先生一起前來參加台灣文學節「文學台灣:台馬交響閱」,那次受邀從台灣前來的作家,除了先生瑞騰之外,還有散文家廖玉蕙、小說家陳雪和甘耀明等,幾位作家都攜伴與會。大家下塌同一飯店,不論在飯店遇到或是在會場論壇,總是熱熱鬧鬧。書展期間,我們幾次被帶往雙子星塔樓上的餐廳用餐,雙子星塔的商場很大,來來回回的,感覺上我也有點熟悉感。 睽違七年再重返書展現場,熟悉中夾纏著陌生感,畢竟過去這幾年,因為大疫所致,不論經濟、生活,乃至閱讀的環境,改變太大,從現場展列的書籍,也可觀察到純文學的弱勢。 當晚,作家戴小華邀了幾個當地文友到我們飯店一起用餐,前來的幾位文友都是多年舊識,有報社記者、編輯,有任職出版社的,多半時候都知道大家在文學的園地裡各自耕耘,也知道在疫情期間受到的身心影響。數年不見,重新同桌共餐,除了作東的小華帶起話題,其他的幾位話都不多,但在這樣客人不多的餐廳裡卻不違和,反而有種久別重逢後的難得,不待多言,僅聚在一起共享一頓燭光晚餐,已十分美好。 隔晨,我們整裝前往書市會場,參加在主題廣場舉行的「星雲大師全集」發布會,這也是此行的重頭戲,同台的還有覺誠法師、慧喜法師。我們和覺誠法師認識多年,平時雖然很少見,但見面時都能感受到他的和氣,他送一條自巴基斯坦帶回來的灰色披肩給我當見面禮,邊說圍巾是當地的婦女所織,織品漂亮,希望能夠幫上她們一點忙。我知道這幾年他會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賑災,一個佛教比丘尼深入時有戰亂的回教國家,問她「不怕嗎」?她說,注意不要落單,且順著因緣往那裡去。 我們順利的完成新書發布會後,一起前往PAVILION一家素食館用餐,菜色可口,用餐愉悅,餐後下樓等車,一抬眼看到馬路對面正是誠品生活所在。上車回旅館途中,我認出幾家先前曾去過的餐廳,總算對市中心這一個商業區塊,有個比較明確的輪廓。 回飯店片刻,我們在主辦單位接待朋友的帶領下,又穿過城中城會議中心,左拐右繞的從地下走道前往雙子星塔,因為當地資深作家溫任平約了先生在二樓的一間咖啡廳敘舊,而接待朋友擔心我們找不到地點,便領著我們前往。找到咖啡廳,卻遲遲等不到溫先生,原來他們迷路了。當朋友看到溫先生終於出現後,要先行回去會場,臨走叮嚀我,雙子星的地方太大,「怎麼來怎麼回去」。 溫任平是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的創辦人,他和夫人偕同謝川成教授夫婦一起前來。他說曾經見過我,驚喜的是自詡記憶過人的他,對我及孩子時雍的作品都很熟悉,好像已神交許久。各自交換近況,配上咖啡茶點,氣氛融洽,時間匆匆過去。這一次到吉隆坡幾天,除了既定的活動之外,剩餘的時間幾乎都在會友,也讓行程格外充實,我們帶來自己的著作送文友,他們也回贈自己的作品,我想「以文相交」應如是。 因為還有下一個晚餐之約,我和先生只好先行離去,我記下「怎麼來怎麼回去」的提醒,原路來到一樓,看到後方入口的噴水池後,確定方向無誤。出了雙子星塔,正逢下班時間,來來往往的人潮快速流動,噴水池旁也聚集一群群站或倚的遊客。我站在原地,有點搞不清旅館的方向,先生則指著在中央公園另一邊的旅館建物,方向感頗佳的我,心想只要進入腹翼,便能一路走廊道回旅館。方向雖然清楚,但我們卻找不到通往城中城會議中心的路,反而走進中央公園內,在坡道起伏,遊人如織的小徑上,繞來繞去,走出一身汗。 在迷路的當下,我不時以雙子星塔當座標,以確定旅館的位置。過往,我曾以為對雙子星塔有些熟悉,此行在吉隆坡的幾天,雖在它的周圍活動,卻沒有尋回熟悉感,或許時間感和空間感的拉距太大。 所幸,曾在雙子星塔下經驗過的友情,循由此行,又有了深刻的關聯。♣

MORE

【十步芳草】紅塵烈馬

文/張敞 歌者低低地唱:「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女人似花亦似夢,但有時是夢魘;老電影中,受虐婦女癲狂,日日頭戴馬纓丹編織的花環,讓燦若煙火的花朵,有了惡夢般的外號:瘋仔花。 當然,不是每朵花都逆來順受,比如馬纓丹的莖葉和果實有毒,若誤食太多,足以取人性命,甚至名列全球十大有害雜草之一;但它是瘋女而非惡女,既不誘惑,亦不欺瞞,而是直接以氣味驅趕人類,還會剽悍地丟下一句:「叫我臭草!」它隨開花時間變色,一叢花序中,中間是明亮的鮮黃色,代表初開與尋愛,蜜源充足,待傳粉完畢後就會變成橘紅色,以示「請勿打擾」,目標極其明確。 它懂愛,但並不為誰軟弱或等待。 撇開性格中的強悍,馬纓丹那小繡球般的外形靈動可愛,記憶中曾有人輕喚它「如意草」,但生活的不如意,讓人不得不學著自我保護,甚或張揚起來;人們培育紫色或白色的蔓性馬纓丹,無法以種子繁殖,只能人工扦插,全年開花,匍匐、整潔,從不像野草那般瘋長,這世界終究更喜歡乖女孩。 馬纓丹尊重大眾審美,但並不想循著既定的道路開花,如果隨心綻放是瘋狂的話,瘋就瘋吧!它自知柔美的外表之下,藏著一匹熱烈且充滿力量的馬,正在荊棘橫生的荒地上奔騰,馬蹄踏響,沿路揚塵。♣

MORE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4)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投街的清代原貌 1908年,南投街,位於台灣中部高原地帶,也是漢人與原住民生活的交界區,不僅生產各種果類,本地的陶瓷在台灣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照片中的南投街也是閩南式亭仔腳街屋,大致上仍然是清代的原貌。 彰化孔廟的泮池石橋 1930年,彰化孔廟的泮池、石橋與照牆。大清雍正初年,彰化縣知縣張縞倡建,建築為漳州風格。乾隆、嘉義、道光年間,彰化孔廟多次重修增建,規模更大,建築用工更細,被譽為中部第一建築。 彰化城樂耕門 1908年,緊鄰八卦山的彰化城樂耕門(東門),城牆與八卦山脈被比喻成「葫蘆吸露」與「蜈蚣照珠」之形狀,在台灣古城中別具一格。 彰化原屬諸羅,於大清雍正年間設縣,後建竹城。嘉慶年間,改建土城,後又改磚石城,至道光間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磚石城,共有四座城門。 埔里社城南門街之清代原貌 1901年,埔里社城南門街。清光緒初年,駐守埔里社廳的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建築土城,周長約五百丈,內有衙署,外則另種有刺竹林,並有護城河環繞,進出城門得通過吊橋,且有衛卒日夜輪流看守。此城吸引了不少漢人進入埔里開墾,並加速了埔里一帶原住民的漢化。此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的初期,十分稀有珍貴,保留了清代埔里的原貌。 阿罩霧林家建築 1908年,台中州阿罩霧林家花園建築,是台灣最宏偉美麗的傳統建築之一。林家開山祖林石於清乾隆年間,由漳州府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渡海來台,歷經數代經營,成為地方巨室。林家不僅事業成功,而且積極參與近代中國革命事業,在日本時代以維護中華文化為職志,光復以後依然如此。 由八卦山望彰化城 1908年,由八卦山望彰化城。對於日本總督府來說,彰化城所留下歷史記憶甚至超過台北和台南。因為乙未戰爭過程中,這裡是抗日軍黑旗軍的主力所在,也是最激烈的城市戰鬥的爆發地點。八卦山居高臨下,控制著彰化城,自然成中台灣地區的戰略要地。 儘管日軍在八卦山戰役中獲勝,但近衛師團南下桃竹地區至彰化城,作戰艱苦程度超過預期,因此決定在此暫停軍事行動,調派增援部隊,集合三路圍攻抗日軍總部台南城。 八卦山戰役後,近衛師團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盼顧自雄,作詩一首:「數百砲台恰似虹,雞旗林立示威隆,螳螂斧不龍車敵,彰化八卦一擊中。」 但作此詩後兩月間,北白川宮即在嘉義染重病,躺在擔架上被抬進台南城,不久便氣若游絲,日軍諸將領愁雲慘霧,毫無戰勝之欣悅。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活動訊息】柯金源的追夢之路

【活動訊息】 金鐘導演柯金源高中時迷上攝影,退伍後投入報導攝影的工作,在摸索探尋議題的過程,確立了關注台灣環境,「把台灣當作一個人」來記錄,幫底層發聲。三十多年來,雖然環境問題常讓人無可奈何,但他從不灰心,有系統地呈現各種資料,引起大眾關心,並監督主管單位執行。他的心願是將乾淨無汙染的台灣留給後代。 泰山文化基金會與前進人文願景工作室合辦「與青少年談心──前進校園系列」,邀請柯金源分享他追求夢想、實踐志業的過程,歡迎您一起來關心。 與青少年談心──前進校園系列 時間:5月29日(三)14:00 ~16:00 講題:看見我們的島 講師:柯金源(金鐘導演、台灣環境 紀錄工作者 ) 地點:員林崇實高工  網址:http://www.taisun.org.tw 洽詢:02-25064152轉分機9541

MORE

【生活快門】請聽我說

文/雨煙 每次爬山,都好喜歡找樹洞。 兩年沒爬柴山了,走著、喘著,邊尋找樹洞。深吸一口氣,鳥瞰高雄,哇!天氣真好,來得真是時候,依稀記得前面到猴區的地方好像有個大樹洞,去看看吧!果然被我找到了,樹洞又大又乾淨,讓我整個人都舒爽起來了。 長得像精靈般的樹洞,有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張著大嘴彷彿跟山友問候,我也不客氣的大聲回應:「你好嗎?」我對著洞口,跟它訴說這兩年發生的事,我把心事往它嘴裡倒,謝謝樹洞願意當我的垃圾桶,讓我清空,此趟受益良多。

MORE

【學習有成】學做饅頭收穫大

文/陳麗卿 我原是個做饅頭的門外漢,興起學習的念頭後,就四處請益做饅頭的訣竅,但每個人教法各異,莫衷一是,於是自己慢慢地去融會貫通,一次一次的體驗,終於研發出獨一無二、鬆綿柔軟又有嚼勁,每個超過一百公克重,超大的堅果芝麻饅頭、葡萄乾芝麻饅頭、起司堅果芝麻饅頭等,大家還誇我是製作饅頭的高手呢! 有機會到偏鄉去教弱勢孩子,為了推動素食,於是校方請我也教小朋友做饅頭。教課的前一天晚上,我預先醒好四十人份的麵糰,放冰箱備用。第二天早上,再準備一斤的中筋麵粉及事前已備好的糖、鹽、黑芝麻、酵母粉、切小丁的核桃、杏仁、腰果、南瓜子、洗淨的葡萄乾,連同磅秤、切刀等器材,帶到課堂,從頭將製作饅頭的過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解說清楚,然後請小朋友洗完手後,立馬動手做。 我發給每人兩張饅頭紙、每個二點五兩重的麵糰兩球,讓他們天馬行空發揮自己的無限想像力。每個孩子都絞盡腦汁,要做出別出心裁的造型:星星、月亮、城堡、哆啦A夢……果真是創意十足,過程中歡笑聲洋溢全場。 當香味四溢、美感十足的造型饅頭出爐時,他們雖然才剛用過午餐,但各個都垂涎三尺,迫不及待想要享用了。我原來是要他們帶回去跟家長分享的,最後他們還是忍不住一口一口吃起來,邊吃邊開心地說:「我會做饅頭了!」 原來,學習新事物,不但可以讓自己增廣見聞、體驗成就,同時還可引領別人勇於嘗試,開啟新視窗呢!

MORE
/5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