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新政府的投資對策

社論 新總統賴清德已上任,以其就任前政府與民間的互動觀察,能源和房地產為兩大重要政策議題。前者攸關生產資源的轉型、供給和分配,雖為「企業民怨之首」,但從取得共識到政策執行的過程長路漫漫、尚待討論,至於稱為「百姓民怨之首」的高房價問題,則充滿了政策失靈、人民無感、廠商怨聲載道等負面評價,從急迫性而言,更有全面檢討找出對策的必要。 總統大選期間,包括三位總統候選人,均出現自己的個案被攤在陽光下檢討的情況,相信對台灣房地產問題的複雜性也有所了解。這的確是大部分人視為最能保值的資產,「住者有其屋」也是很多人打拚一輩子追求的目標,而整體經濟發展要依賴其火車頭功能的發揮,但節節高升的房價卻被年輕人視為政府無能的指標。 不同立場的個人、企業乃至政府部門,對房地產發展不僅沒有共識甚至針鋒相對,當內政部、金管會、中央銀行聯手打炒房的同時,財政部協助青年購屋的政策,則被市場人士解讀為有助提振房市,不同方向的政策相互拉扯,房價則一路持續向上攀升。 平心而論,此波房地產之所以上漲,凸顯的是房價走升恐是難以阻擋的趨勢,尤其地震頻仍加速了危老都更的推動,台北股市站穩兩萬點產生的財富效果,更有助於提振房市買氣。選後房價大爆發對漲價現象不再遮遮掩掩,如以選舉前房地產商避其鋒芒,刻意保持低調來解讀更為合適。以下的觀察,或可提供新政府作為思考高房價對策時的參考: 首先要提醒的是,務必留意資金動能對房價的助漲效果。台股在蔡政府後期屢創新高,造就了許多投資人財富大幅增加,基於居高思危的想法,會將部分資金挪向房地產,換言之,房價的走高,很多資金是從股市那一段流過來。 吸引資金回台是蔡政府頗為重視的政績,但這些回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是朝向股市與房市而去,他們對挹注國計民生貢獻不多,但在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卻能翻雲覆雨,讓打房政策破功、民怨持續上升。要如何誘導台商返台的資金,流向有助實質經濟的成長方向而非只用於市場炒作,新政府要有想法,尤其不宜因資金回台數據創新高,而志得意滿。 打房政策失靈是討論頗多的另一話題。由市場力量推升的房地產價格,很難因受到特定政策的壓制而收斂,但房價漲的過於離譜,政府也不能毫無作為。政府應該把政策的重心加以調整,多加強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新青安政策對年輕人的利率補貼是方向之一,而廣建社會住宅一來時間緩不濟急、二來需要的龐大資金也要花時間籌措,或可朝向租屋政策著手,包括包租代管之類運用既有現成房屋的措施,多管齊下舒緩年輕人住房問題的壓力。 我們認為政府還要認真面對的是,當你利用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的機會,登高一呼讓資金返台並達到效果時,也要想想,台灣的市場為何如此貧瘠,除了股市與房市,並沒有太多豐富的金融商品可作為投資的選項。賴總統上任前走訪半導體、資通訊等科技業者,從服務台商資金的角度來看,金融產業的發展也應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  

MORE

社論--審慎因應財政新挑戰

社論 賴清德總統就職後,馬上就面臨「朝小野大」、國會嚴重撕裂的棘手難題。然而,橫亙在眼前的,除了國內政治亂局、兩岸危機外,還有立法院來勢洶洶的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爭錢大戰。前總統蔡英文執政八年,是史上稅收最豐、但國家債務也最多的政府;賴政府面對的財政情勢可能完全逆轉,中央恐怕要將許多稅收分給地方政府,對債台高築的國家財政勢必雪上加霜。 前總統蔡英文卸任前夕,財政部編製的「國債鐘」一度敲了警訊: 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首度突破六點四兆元,平均每位國民背債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在立委提出質詢後,隔天財政部就火速償還四百八十億元的短期債務,國債鐘才勉強「拉平」至歷史紀錄。 前行政院長陳建仁四月中旬曾說:「國內經濟穩健成長,帶動稅收持續增加,以及政府落實各項支出檢討,因此國家財政持續改善。」言猶在耳,五月十日財政部編製的「國債鐘」卻顯示,平均每位國民負債國債為二十七萬四千元,創歷史新高。數字會說話,破表的國債鐘,彰示著國家財政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糟。 前總統蔡英文執政的八年間,中央政府稅收累計超徵了一兆八千億元,財政收入是史無前例的豐盈;然而,蔡政府也是史上最愛花錢,在完全執政的國會幫襯下,八年期間中央政府一共編列了十三個特別預算,總額度高達二兆五千億元,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特別預算跨越到下任政府。蔡英文下台前,若不是國庫署緊急「作帳」還掉四百八十億元的短期債務,她的政績還將多被刻上一個「國債鐘創歷史新高」的紀錄。 蔡英文未將中央稅收大豐收用來改善國家財政,只任性的大撒幣搗出更大的財務窟窿;面對國會「朝小野大」的新形勢,執政黨未來恐將嘗到蔡英文種下的財政苦果。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在五二○新政府上任首日,就排入審查《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財劃法已歷經二十五年沒修,朝野多次提出無數個修正版本,希望改善中央集權又集錢的問題,但歷任的執政黨對修法終究都只是惺惺作態,沒有認真檢討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劃分。這次多位立委虎視耽耽的提出十四個版本,其中至少十案都是要中央政府釋出所得稅、營業稅、遺產及贈與稅等分成,最多的版本要中央釋出五千七百多億元。以目前執政黨在國會已是少數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未來對財劃法修正的攻防,恐難再如過去一手掌控。 面對朝野將在立法院展開的爭權、爭錢大戰,一旦藍白合力在立法院通過財劃法修正案,長期來中央政府「把持」的稅源確定要「割」給地方政府,原本負債已創新高的中央政府,在「財力頓減」後,國家債台勢必永無止境的繼續高築,將置國家財政於更不利的地步。 執政者必須審慎因應國家財政的新形勢與新挑戰,重新規畫財政大計。當前要務包括:改掉過去中央任意撒幣的揮霍作風,重新檢討恢復核電以減輕台電虧損的能源政策,務實進行勞保年金改革等改善國家財政黑洞等等。

MORE

社論--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

當家的人,要帶領全家人前行,首先要全家和睦友愛,不猜忌鬥爭,不在內部鬧意見,才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無論是打拚經濟,待人接物,抵禦外侮,才能家和萬事興,帶給全家人安心幸福。 如果由一個愛鬧事的人來當家,那麻煩就大了。彼此失去信任,內部猜忌,互相批判,推委責任,吵鬧分裂,一家人無法齊心做事,互相掣肘,到最後人各異心,離心離德,家族要興盛也難。 古人言「家和萬事興」是不破的原則。依此觀之,現在全台灣最期望團結的人,無疑主政的賴清德總統,和執政的民進黨。原因很明白,台灣面臨內外壓力,新的國際局勢,兩岸關係緊張,全民團結,共同奮鬥都來不及,豈有餘裕再分裂。因此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也一再強調要團結全體國人,共創未來。 做為執政者,如果社會發生問題,無論治安、衛生、醫療、國家安全等等,最後都要由當政者來承擔責任。特別是群眾聚集抗議事件,民眾有衝突鬧事,導致社會治安問題,或影響經濟發展,要負起維護國安責任的,也是當政的政府。所以當家的人,比誰都怕鬧事。 但目前的情勢卻讓人訝異。反而是當家的民進黨,在帶頭鬧事。國會擬定改革法案,規範政府官員的相關職權行使責任,需要經過黨政協商,才能交付院會。但在協商過程進行中,民進黨立委多次杯葛,等到院會召開要進行各種法案表決,則由立法委員在院會抵制,發動抗爭使立法院議事功能不彰。 在野黨立委因此批評,這是執政黨的策略運用,癱瘓立法院,讓國會失去應有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把國會信譽打垮之後,行政院就可以完全不理會立法院在野黨居多數的現實,無視國會監督,讓行政權獨大。因此,台灣才會出現全世界未曾有過的現象,那就是由執政黨,發動群眾運動,去包圍國會。 要知道群眾運動是因為弱勢者的聲音無法被社會聽到,因此要動員無力無聲者站上街頭,好讓社會聽見他們的聲音。而執政者,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因為所有民眾的任何意見,都可以透過行政權力,加以改善。講白了,政府握有國家權力,分配預算資源,資源要注入哪裡,政策要向哪裡傾斜,便是權力的所在;弱勢立即可以翻轉變強。執政黨握有國家最大權柄,哪裡需要上街頭! 執政者更應該期望的是民間團結,沒有人上街頭,社會和諧,更有利於施政。如果動員的群眾引發社會衝突,造成社會撕裂的後果,反而不利於團結,對執政者不利。因此「當家不鬧事」不只是指家庭,更意指國家的執政黨,不應該帶頭鬧事。如果鬧出衝突事件,最後收拾的,將是執政者本身。 以當前國會群眾動員來說,國會有充分的民意正當性,依民主原則投票,舉世皆然。因此,再多群眾包圍也不能撼動國會的決議。否則,如果靠群眾動員就可以改變國會決議,那豈不變成暴民政治了。 當家不鬧事,鬧事不當家,希望賴清德總統和民進黨能記取古訓,以和解團結為核心,好好進行朝野協商合作,為台灣社會做領導者應有的示範。

MORE

社論--將逝的自由貿易

社論 美國升高對中國大陸貿易戰,日前宣布將對總值規模一百八十億美元的中國製進口產品大幅拉高關稅,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關鍵礦物等,稅率從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一百不等,尤其電動車稅率是從現行百分之二十五一口氣成長至百分之一百。這是一次對世界自由貿易的重大挫折。 降低關稅早已是普世趨勢,證明可以造福人類福祉,促進經濟發展。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帶頭破壞自由貿易原則,為了保護本國短暫利益而讓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出現重重壁壘;川普的「美國優先」原則和拜登政府對中國「不公平競爭」的高亢指責加速了這一進程。 李嘉圖(David Ricardo)等經濟思想家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指出,就算其他國家設置了貿易壁壘,對一國政府來說,開放貿易邊境也是合理的政策,因為生活在自由主義國家的居民能夠享受更低廉的物價,享用更豐富的商品,而企業則能專注於他們最擅長領域的生產,同時在優勝劣敗的比較利益法則之下,將資源做最好的分配,也讓優質企業擴大市場份額。 相比之下,高關稅會縱容本國效率低下的企業不長進,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一個活生生的事例是美國汽車。二十世紀八○年代,日本汽車暢銷美國,日本車商被迫簽署出口配額協議,抬高了在美國的售價,美國三大車廠苟存下來了,如今卻還繼續生產著老爺車。電動汽車時代來了,他們一籌莫展,估計美國車企是以三倍的價格生產質量遠遠不及中國的電動車,因而沒有動力與能力去配合全球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政策。 拜登政府基於保護就業市場及搶奪選票的考量,又祭出保護主義政策,對中國車設立高牆。拜登政府的高關稅建立在川普政府的政策基礎之上,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竊取美國技術」,如今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真正擔憂不再是技術被竊,而是技術遠落於人後,生產成本遠高於中國,毫無競爭力可言。 如果不對中國關鍵性產品大幅提高關稅,不僅市場秩序大幅改變,選票流向也將大幅改變,川普八年前從中獲利,現在拜登為了吸引中西部及其他地區的中間選民,以免地盤被對手川普搶走,也學川普高舉關稅巨棒。川普揚言加徵關稅的幅度更大,幅度更廣。兩人徵關稅正在比狠,目的在於爭取選票,尤其是深受全球化傷害就業市場的幾個搖擺州的受害者。 美國的「貿易政治」火力正快速增長,美國針對中國先發制人,歐盟準備繼踵在後,受害國報復措施勢必尾隨而至。全球性的貿易戰火勢必愈燒愈旺。 中國政府抨擊這是「典型的政治操弄」,聲稱「將採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但美國政要捍衛自身選票利益及美國經濟利益猶恐不及,誰還在乎中國的權益及世界自由、公平貿易的原則!至於綠色能源產品正符合不斷增長的全球需求,算不上產能過剩,政要們豈會掛念!貿易政治方酣,搶奪選票擺中間,其他一切放兩邊,世界貿易秩序趨於混亂更是小事一樁。 一向標榜自由而公平的貿易原則的美國現在變性了,自由貿易被丟到九霄雲外,其他國家也將跟進,自由貿易的鍋被狠甩在地,等著看世人同蒙其害。

MORE

社論--善處強鄰解肘腋之憂

社論 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接掌政權後宣示,會走民主和平繁榮路線。之前,商企、傳媒和政壇各界已提出很多建言,希望政府能安邦護民,務實改善低薪、高通膨、高物價問題;優化人民進取和產業發展的大環境。 台灣現有產業規模奠基於李國鼎和孫運璿時代,由紡織而石化、鋼鐵、造船,成功轉型的半導體等電子業更撐起半邊天;前瞻未來,亟需開發市場、創新技術,建構有成長力的優質產業。 中國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市場,兩岸商貿必須互惠順暢,才能擴大百工百業發展空間。現行的非核能源政策,造成電價上漲,空汙危害,減碳成果落後,極不利於投資,撞壁的政策必須調整。 民生方面,自詡優越的健保,雖生病投醫易,治癒卻難;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國民生產總額比重,低於日韓美,投資不足,致平均壽命少於日韓;幼、老的照護破洞,是青壯世代後顧之憂。 台灣不婚不生的人口危機已近固化,媒體調查報導指出,通膨、低薪使焦慮的中產階級買不起房、怨入錯行、怕孩子更辛苦。穩定社會的工薪族群想搶救下沉世代,可是政府端不出有效政策,又錯置和消耗了寶貴資源。 安邦護民是政府天職,民進黨政府緊跟美國,將台海問題國際化,以平衡大陸壓力。但單邊附美路線,在島內並無共識,政、學界多認為美歐西方勢力遠水難救近火,政府應善處強鄰,尋求穩定的和平。 台灣該如何應對兩岸與中、美?朝野各有主張,從而衍生出意識形態、歷史認知、族群認同等多元分歧。台灣本是移民家園,逾九成來自大陸,屬炎黃子孫,有共通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統稱中華民族。 可是台灣經過明鄭、大清統治、日殖的治理,回歸中華民國後,因內戰兩岸對峙至今。近三十年來,主張台灣應獨立自主的政客與學者,發展出南島民族、台灣新興民族、新台灣人等論述,自外於中華民族。 這套種族論,違反遺傳基因曲線等科學檢測。當英美等國已流行選擇基因測試劑禮盒(DNA testing kits)當耶誕禮物,庶民居家即可驗DNA自我探源。南島民族說徒供黨派腦們深化台灣社群分歧,和本土、外來的差別意識,受傷的是台灣族群凝聚力。 新政府有肘腋之憂,對內,是朝野對抗、社群分裂。論憲政體制、改革民主、轉型正義、充公黨產、監管媒體、司法正義,多流於你贊成、我反對,無法凝聚社會力,共創新局。 對外,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解臨戰風險,是新政府要務。多年來台灣為備戰,支出龐大軍費,致科研創新、教育體系、醫療保健等投資不足。老舊都市更新、防災與生態、改善交通安全,同樣缺乏資源因應。如能善處強鄰,從政治面緩解肘腋之憂,等同取得了妥處公共事務之鑰。 面對艱難危疑,新政府應作系統性提綱挈領的檢討與改革。賴總統說過:「我親中愛台,沒有反中。」此說順乎種族、文化傳承,為愛台,加計友美足矣。 開放兩岸民間交流,台海和平,內可舒緩分歧,穩定政治,讓人民信得過政府;當社會凝聚力變強後,內自強,外必能贏得大陸與國際尊重。賴總統的就職演說關照全局;但為政不只靠侃侃而談,論述之後的實踐,始見真章。

MORE

社論--請展現宏遠視野的治國能力

賴清德五二○就職典禮,廣邀朝野人士參加,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民進黨走的還是過去八年戰狼式、惡意攻擊、全面獨霸的政黨政治,如果不開放心胸,誰去就職典禮都無法朝野和解。因此國民黨立院黨團決定不出席,六都首長只有新北市長侯友宜不出席。以此看來,朝野和解應該是賴清德上任後的首要政治任務。 由於賴清德還沒上任,朱立倫所批評的對象應該是目前的蔡政府。確實,蔡政府看守內閣的表現不如人意,除了外交部動輒展現戰狼式的姿態對付在野黨,如吳釗燮對徐巧芯委員的提告,自稱「林北部長」等倨傲態度外,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動輒在會議中咆哮在野黨「毀憲亂政」,蔡政府的閣員上下和立院黨團患了嚴重的不適應症。 一方面是因為賴政府即將上台,有些留任的閣員急於表現,如吳釗燮因為連斷八國邦交,為掩飾自己的無能只好力打在野黨,把過錯甩鍋他人。而另一方面是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所有法案都無法如過去一般順利過關,反而是在野黨聯手通過所有的提案,柯建銘、吳思瑤等人完全不能適應,因此動輒口出狂言,狠批在野黨。 這樣在野黨當然難以接受,連要前往太平島宣示主權都被批為「小丑團」,在野黨還有好幾件官司纏身,如鄭文燦對藍營民代的提告,宜蘭縣長、新竹市長的官司,基隆市長罷免案,顯示民進黨仍然以司法當武器抵著在野黨的喉嚨。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野黨還去參加就職典禮不是自我打臉?何況過去馬英九就職典禮,民進黨更是杯葛再三。 所幸台中市長盧秀燕展現善意,率先決定出席賴清德的就職典禮,即使碰到議會總質詢,也透過溝通協調取得議員的諒解;接著桃園市長張善政也表示議會同意請假,可以出席;台北市長蔣萬安也改口,請市府聯繫調整行程,若能調整則出席。這是藍營首長的善意,也顯現政治人物的氣度,畢竟總統就職大典也是國之大事。 朝野之間的長期惡鬥,演變成這次在野黨的杯葛就職典禮,朱立倫的一句話值得重視,他說「賴清德可以講幾句話」。確實,賴清德是就職大典的主人,也是未來的國家元首,在這樣紛亂的局面,他應該在此關鍵時刻講幾句公道話,一則展現他邀請在野人士的誠意,二則展現他有化解朝野對立的心意與能力;這正是一個展現國家元首高度非常適當的時機。 藍綠惡鬥確實造成國家三十年的虛耗,不僅國家競爭力衰退,基礎建設全無,低薪之外還加上貧富懸殊拉大,年輕人毫無指望。整天看著政治人物鬥嘴,沒有一件事情有共識,人民早已厭惡至極,如果賴清德不能化解朝野對立的情況,加上執政「雙少數」的現實,他會很辛苦,而且會如同蔡英文執政八年的結果一樣,除了鞏固綠營的意識形態之外,一事無成。 國家要前進,解除國政空轉的第一步就是化解朝野對立。賴清德願意到立法院做國情咨文報告,願意傾聽民意是一個好的開始。執政後更應該定期與在野黨領袖溝通,甚至不定期針對重大議題召開國是會議,傾聽各界的聲音,而不是走上一黨專政的舊路。賴清德要能展現治國的宏大視野與格局,國家才有希望。

MORE

社論--左右搖擺的美國司法

社論 美國本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老牌民主國家,立憲元老以這三個權力鼎足分立,成就超過兩百年的歷史基業。而當在由商轉政的川普入主白宮後,即不斷衝撞立國基石,尤其在今年總統大選之前連續上演的司法戲碼,正不斷挑戰美國的司法底線。 拜登總統的民主黨陣營,想用司法來套牢川普的競選活動,當然是昭然若揭;不論是國會暴動案、機密文件案、封口費案,都是川普咎由自取,怨不得人。這幾個案子有涉及政治、有涉及私德,但以法論法,循序推進,皆無可厚非,也是法治國家運作的基本原則。 然而今年十一月是美國總統大選,加以川普涉及多案的可議性,使民主、共和兩黨都利用機會透過司法程序攫取對自己的最大利益,在纏鬥過程中,司法的獨立性即備受考驗,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司法獨立性尚稱牢固。 企圖用政治影響司法的顯例,其一是始自去年底科羅拉多州、伊利諾州和緬因州三個民主黨執政州,皆引用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三款,主張川普沒有資格參選。該款指任何宣誓擁護美國憲法且後來「從事於顛覆或反叛國家的行為」的人,均不得為國會議員、總統與副總統的被選舉人。科羅拉多州最高法院多數法官同意,依此規定川普應喪失擔任總統職位的資格,自必要從初選選票中除名。 此項在美國內戰之後提出的修憲條款,早有爭議,民主黨的執政州翻出這個條款,用心明顯,只要能削弱川普能量的任何可能,都不放棄。所幸,聯邦最高法院今年三月明確裁決,推翻科羅拉多州最高法院的裁定,認為本案應由國會決定,等於仍保留了川普的參選資格。 想把大法官拖入政治泥淖的還有川普是否擁有刑事豁免權案。司法部特別檢察官史密斯起訴川普涉及二○二一年一月的國會暴動案,川普陣營主張總統應該具有刑事豁免權,這個案子也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大法官意見目前尚未一致,但保守派大法官認為總統應具有部分的免責權,這是有利川普的意見,而最高法院也很明確的表示,本案在選舉前不會審理完畢,正是要避免讓司法捲入政治。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其他的下級法院,佛羅里達州的聯邦法官決定推遲川普機密文件案的審理,喬治亞州也決定無限期延審川普干預選務案,這都有利於川普陣營。 至於目前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封口費案,已經開庭十四次,把川普牢牢的鎖在紐約法院裡。共和黨無計可施,最近共和黨參眾議員輪番到法院幫川普助陣兼造勢,十四日共和黨籍的聯邦眾議院議長強生更到場聲援,達到高潮。 依美國憲法,眾院議長是美國僅次於總統、副總統後的第三號人物,強生以國會議長之姿到法院聲稱「司法不公」,這是美國歷史上頭一遭,非同小可;當掌握立法權的領袖指責國家的司法權不公正,豈非動搖國本?美聯社評論即稱,這在美國政治史上實屬罕見。 目前這場因選戰延伸到司法戰的大戲,每天都在世人眼前上演,尚未落幕,美國司法的獨立性還在兩黨的私利中擺盪,經受著嚴重考驗。美國經驗,也足堪世人猶其台灣借鏡。  

MORE

社論--香港經貿辦風波

社論 英國警方日前起訴三名為香港情治機構工作的人員,其中一人是從港警退休轉任的香港駐英經貿辦事處(ETO)高級官員袁松彪,引起中方與港府的抗議。 起訴書指出,這三人涉嫌進行協助外國情報機構的行為,包括資訊收集、監視和欺詐等。此外,三人還被控強闖民宅,目標疑似為羅冠聰等知名居英香港民主派人士。 這是《港區國安法》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後,首次有香港駐外經貿辦事處人員被指涉及海外監控及情報收集活動,迅速上升為外交事件,引發外界關注。 根據香港《基本法》,特區政府沒有外交權力,但擁有「涉外關係」功能,使得港府可透過經濟、文化等層面的涉外互動,宣傳香港形象和輸出軟實力。 香港貿發局轄下的經貿辦事處很早就被視為「實質上的香港領事館」,有些國家把ETO人員視同外交官看待,給予可進出外交通道的簽證,並享有若干外交豁免權。 如果香港政府真的利用ETO的特殊地位,將它變成特務機構,進行境外長臂執法,監控境外的香港公民、異議人士,乃至刺探英國國家機密,嚴重性如同中國大陸公安非法在境外設立辦公室一樣。 此前德國破獲一宗中國間諜案,其中一名被捕者曾在香港貿發局工作,更早之前,則有兩名英國男子涉嫌協助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被捕。加上這次事件,都讓各國對香港經貿有關職員的角色充滿懷疑。 本案既然牽涉到香港官方機構,不難推測,將會掀起中國與英國甚至整個西方之間的另一場外交風波。 美國早就盯上擁有外交豁免權的香港駐美經貿辦,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日前發表年度報告,重提去年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第一關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建議國會盡快取消香港三個駐美經貿辦的特別待遇。 如今加上英國指控香港經貿辦涉嫌違反該國的《國家安全法》,不排除會催化美國提速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有熟悉美國政治的人預料,法案可能於今年中或稍後時間通過。 相關法案倘獲得參眾兩院拍板,再交總統簽署生效後,美國總統須在三十天內確認香港駐美經貿辦可否續享特別待遇及豁免權;若確認未能享有特權,則三個經貿辦須於一百八十天內關閉。 一旦香港駐美經貿辦被關閉,其他五眼聯盟國家可能跟進,屆時香港將無法透過經貿辦在當地展開兩地政府之間的貿易談判。據悉,港府暫時無意填補懸空逾兩年半的駐美國總經濟貿易專員職位,似乎已做好撤離的準備。  香港駐倫敦經貿辦捲入間諜案,將影響全球香港駐外機構,包括駐台的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在內。香港特區政府三年前以兩岸及台港關係惡化為由,宣布自二○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起辦事處暫停運作,台灣駐港機構也跟著停擺。再加上這次駐倫敦經貿辦事件造成的衝擊,台港關係要恢復恐怕更遙遙無期了。  

MORE

社論--朝野合作優化能源政策

社論 賴清德倚重的科技業大老、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最近公開倡議核電廠延役等核電政策,引起各界注目。賴清德即將就任總統,國內出現能源政策的改變契機,七月就是核三廠一號機組的除役大限,朝野想要和解、互相合作,可先從核三廠延役做起吧。 歷經蔡英文政府八年的執拗任性,「去核化」的國家能源政策猶如自欺欺人的「國王新衣」,結果導致空汙嚴重,大地遍布太陽光電板、風電機組,缺電與各地區停電事件頻傳。蔡英文總統不管國際對核能的先進發展與趨勢,也不顧全力衝刺煤氣與風電發電對國民健康與環境的破壞,一味緊抱「二○二五非核家園」神主牌不放,讓社會與全民因此都付出極大代價。 眼見台灣能源政策造成的諸多亂象,民進黨內部很多人從務實面來看,早已不反核。賴清德在二○一八年擔任行政院長時就曾說「如果要以空汙做為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去年他在競選期間也脫口表態「相關單位已在規畫,把已經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緊急使用」。而近年來南部光電綠蟑螂橫行,農田與魚塭蓋滿光電板侵犯農田與危害生態等亂象,曾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最了然於心。 許多工商界大老近年不斷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提出建言;但最近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童子賢公開呼籲核電廠延役、核一與核四舊廠剷除裝置國外新核能機組的主張,格外引起各界注目。因為,賴清德正是這家基金會的董事長,主管能源政策的經濟部準部長郭智輝也是基金會董事,郭智輝日前拜會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時聲稱「核能是乾淨的能源」,顯示賴清德對「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似有鬆動跡象。 賴清德五二○就職後,再過一個多月,就面臨核三廠一號機組除役大限;明年五月,核三的二號機再除役,全台就真正實現「非核家園」了。然而,核三廠的兩部機組,目前占台電發電量百分之六點三;除役後,台電雖規畫以增加火力發電來補足,但將助長二氧化碳排放量,發電成本也會再增加三百多億元,將繼續傷害全國國民的健康與荷包。 欲求緩解電力供應的燃眉之急,讓核三廠延役,是目前立即可行的方法。不過,執政的民進黨如何解套,因為核三延役形同拆除「非核家園」神主牌、脫掉不堪的「國王新衣」,等於要承認過去八年的能源政策有誤,勢將掀起強大的政治風暴。 藍綠長期對立,如今形勢已是「朝小野大」,如何讓立法院幫忙修法,賴政府也勢必要放軟身段,釋出最大的誠心善意。立法院國民黨團上月已主動提出《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草案、《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草案等四個版本草案,替核電廠延役提出解套辦法。這四個法案雖已一讀通過,但尚未安排委員會審查,可見藍營內部也有私心盤算,打算視賴清德上任後的態度與作為再定。 核三廠延役,可以是朝野合作的試金石,雙方都應該把全民福祉與國家利益放在最優先位置來考量,謀求逐步化解台灣的電力危機。

MORE

社論--面對新局勢的挑戰

隨著賴清德總統五二○就職典禮的接近,台灣朝野之間的相對攻防不斷出現。從國會到參加就職典禮的儀節,固然有諸多議論,但無論如何,民間總是對賴清德就職後可能帶來的新政府、新氣象,還是有所期待的。 事實上,賴清德雖是繼承蔡英文時代的相關政策,但他所面對的國內外情勢,卻更加複雜了。也更需要智慧、魄力和勇氣,去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局勢、新的挑戰。 首先是國際局勢。俄烏戰爭依然延續著,並且很顯然有長期化的趨勢。北約國家在戰爭拖長兩年多以後,顯得力不從心。而美國在財政與武器的供應上,也顯得左支右絀。因此如何結束這場戰爭,將是歐美諸邦要面對的艱難抉擇。而如果長期化之後,對台灣又會是什麼樣的局勢呢? 除了俄烏戰爭,還有以色列和哈瑪斯的戰爭也在中東延續著,這將使得美國必須動用相對的資源去應付這兩場戰爭。而在亞洲,美國本來試圖抗中所發動的圍堵,包括結合日、韓、菲等,形成為一個新冷戰的同盟,現在看來是難以全力以赴的。台灣處在這樣微妙的局勢裡,等於是在強國的夾縫中,要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顯然要特別小心應對。 再則,賴清德要面對的國內局勢是朝小野大。他不再有蔡英文時代一黨獨大,掌控行政、立法、監察諸大權的優勢,而是只擁有百分之四十的支持度,這跟當年陳水扁非常類似。現在國會也是由在野黨居多數,朝野攻防特別劇烈。賴清德勢必要面對一個相對分裂的局勢。賴政府將無法採取蔡英文時代那種激烈對抗,壓制國會、操弄政局的模式,而是必須形塑一個朝野可以對話、共同協商、共同應付國際變局的新關係。特別是兩岸關係緊張,朝野之間若能合作協調,扮演不同角色,或可對緩和兩岸局勢,維持和平大局有所幫助。 而新政府內部的人事也將面對世代交替的挑戰。新內閣之中不乏過去的學運世代,如今都已是五十幾歲的中年,扁政府時期的舊部如馬永成、羅文嘉、林錦昌等人,或許是未來培養的接班梯隊,但如何培養足夠氣度與智慧,寬廣的世界觀,以應對未來變局,這是對賴清德的另一種考驗。 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不斷適應新時代的民主模式。朝野都必須重新學習適應,建立共識,才能一起建構台灣的未來。台灣的民主經驗還是非常的「年輕」。比起歐洲有兩三百年歷史的資本主義、議會民主政治,台灣還在學習之中。不僅政治人物必須去適應新的變局,更重要的是民主政治的權力來源是人民選舉,當民意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國際局勢的巨變而改變時,政治人物也必須隨之改變,否則就會被淘汰。 當台灣民意因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的殘酷死亡,而覺悟開始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時候,執政者就應該順應民心,提出可以維持和平的長治久安對策,而不是再去挑動對立,製造仇恨,演變成以分裂的台灣,去對抗強大的國際勢力。朝野和解,安定團結,終究是朝小野大的政局必走的路。這是賴清德領導政府的第一課,也是國會應積極學習的課題。

MORE
/1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