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在讀

THE MERIT TIMES
文/吳守鋼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文/吳守鋼



曾經讀到過內藤湖南的這樣一則雅事。

內藤湖南是誰?長話短說,一個把中華文明近代史提升到比歐洲文藝復興早四五百年,比江戶時代早六七百年的大學者。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京都。有人開價十幾日元將宋版《史記》賣給古董店,古董商收下後以三四十日元賣給一個富商藏書家,遭拒購後再加倍以一百日元在東京出手。十幾年後又以六百元的高價轉回到京都的舊書店老闆之手,老闆以一千五百日元貼在了廣告上。看到廣告的北京某人欲購,恰巧吃瓜群眾內藤路過,連呼惋惜。正打包的老闆便答:要是先生您買就減去一千。

五百元!當年能買到兩千五百公斤大米。還在養家糊口的內藤想要也要不了,就與朋友商量後,背債買下。

有多高興?

他馬上把放這本《史記》的書齋改名為「寶馬庵」,直到晚年買到了唐朝手抄本《說文解字》時,才改成「寶許庵」。

真是一則文人雅事,雅得令人愛屋及烏,不,愛書及屋。

晚清江南四大藏書家之一的陸心源,生前也有類同的趣事。陸老先生自豪藏有兩百本的宋本,所以他的藏書樓就叫「皕宋樓」。而老先生剛走,這些藏書就被不肖長子傾巢賣光了,按下不表。

卻說被內藤湖南金屋藏嬌的宋本《史記》又是怎樣一個版本?

《史記》於公元前一世紀成書,人人皆知,千年之後值起錢來的宋本又稱《史記集解》,為南朝宋人裴駰採九經諸史等註解而成。其中保留了大量書目及相關內容,是現存最早的舊注全本,與《索隱》、《正義》一起合稱「《史記》三家注」。因第二冊《集解序》的末尾刻著「建安(即福建)黃善夫刊」等字樣,判明與黃氏夫所藏的《前後漢書》為同版本,十二世紀末印行後,在中原取經的僧侶購買帶回流傳至今。地處東京邊上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有此刊本一百三十卷(九十冊),上世紀六十年代列為國寶。

難怪內藤老先生!擁有如此珍本哪個書呆子會不心跳呢?

可是──可是,如今不擁有也可臉不紅、心不跳地一睹為快了。那博物館把影印件貼在了網上供愛好者日日看,月月看,年年看而無限制,只要有電腦、手機就行。

資料能公開閱覽可說是IT時代的大紅包,人人都可以自由享受祖先所創造的文明結晶。

不僅如此,「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這本影印本還很見功夫。

想看時,隨時隨地可以翻看,放大縮小地看,正過來倒過去看是理所當然,連藏書家的印章、點評、眉批之類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到來。



網上有無數珍貴資料可讀固然是好事,卻也有好壞優劣之分。

「平凡社」東洋文庫曾出版過一本漢學散文家竹添進一郎著述的中原遊記《棧雲峽雨日記》的翻譯本。奇怪,日本人用日語寫日文書為啥要翻譯?是的,原本其實是你我讀來並不費事的漢文,明治時代出版時,能看懂的島國人還不少,如今沒有翻譯便無人問津,所以才由另一位漢學家岩城秀夫翻譯成現代語供現代人參考。

這本漢文原著網上有影印本,而且貼出影印本的地方很多,國會圖書館、早稻田大學等之外,俺推薦的則是「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的那本。

國會圖書館以藏書最豐、影印本也多聞名,但是,說到質量則難以恭維。會令你想起丁聰漫畫裡國營商店服務員的那張冷面孔上分明寫著的:我為人民服務,但不為你服務,所以沒看上幾頁就會頭暈眼花。

相比之下,早稻田大學的很忠實,欠缺是顧及紙媒本太多,沒有發揮電子版應有的長處。

而「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的質量屬上乘。原汁原味之外,服務周到也細緻。就如人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通話早已次要;相反的,上網、拍照、閱讀、記錄等附加功能占了上位。這本影印本也是,誰作的序,誰寫的跋,題字,本文……分得清清楚楚不算,還能單獨欣賞伊藤博文優雅的題字,老練如其人的李鴻章書法,羞羞答答忸忸怩怩的是俞樾蠅頭小楷的別序……讀這樣的影印本簡直就是藝術享受。

然而,俺對顧頡剛的《古史辨》卻有另一種讀法。

年輕時讀書像吃紅燒肉,貪於朵頤之快,到了想慢慢咀嚼的如今,手頭沒了原著;無奈何只得把好心網友貼在網上的下載下來存檔,想讀時讀。想起某句某段,只要檢索一下關鍵詞句就出現在眼前了,比紙本書快捷多了。

不過,在重溫古籍書類時,光顧最多的網站是「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說是哲學書,其實不然,連《金瓶梅》都在裡面。書單從先秦到清末,從史書到字典差不多一網打盡。不僅囊括了原典,還附有英文。據說創辦人唐納德·斯特龍出身哈佛,擁有電腦科學、漢學、哲學等專長,收藏文本超過三萬部,有五十億字之多。哈哈,有它在,就如一個藏有《二十四史》、諸子百家等等的圖書館,且二十四小時都為你效勞。♣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