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星雲大師的生死自在與生命示現 (五)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生生不息 化解死亡恐懼 

往生猶如移民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談到星雲大師說,人之所以畏懼死亡,就是因為他不知道死亡以後要到哪裡去;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後,還會再來人間,就不怕了。他還勸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來生還是去做主教,他自己也再來做和尚。因為他們有這樣的目標,就不覺得死亡有什麼可怕。由此可見,師父上人和單國璽主教都是已經將死亡轉化為修道的契機,這也是我們要讚歎與用心學習的目標。這一周我繼續為大家解析師父上人對於生死的豁達態度與精闢觀點。

師父上人說:「人之害怕死亡,除了不知道自己死了要去哪裡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把這個身體的器官功能的停止當作是一種死亡,也就是說,有了身體能夠活動叫做生,身體不能活動、呼吸叫做死。這是一般對生死的定義。」

師父很明白地點出一般大眾對於生死定義的盲點,就是將生命與死亡,局限於這個物質結構的身體,就等於是將生命物質化了,同時也嚴重窄化了生命,而抹煞了生命的靈性層面。

我們的肉體是物質的結構,必然有其使用年限,這是大自然的法則與規律,殊不知生命的內在還有靈性的層面,這才是生命的主體。

師父接著又說:「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是不死的,他只是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而已。……也就是說,雖然外在流轉的形體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因為緣分的關係,到各種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示現罷了。」

在這段話中,師父點出生命的奧祕,靈性的生命是不死的,但是會以各種不同的肉體形態存在,至於一個人會以什麼樣的肉體形態存在,以及在什麼樣的空間存在,那就要看這個人的緣分了;也因此,「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這一點我到下一周再做進一步解析。

從靈性的層面來看,生命是死不了的,所以師父說:「面對死亡,我們應該要看得很平淡。」師父還觀察到一點:「有的老人,覺得自己本身的「機械」老朽了,必須要更新,而希望死亡。就像衣服舊了,當然要換新的;房子壞了,當然要重建,人的死亡就如同換衣服,就如同重建房屋,這是不值得什麼大驚小怪的。」從這一點來看,死亡就有了一個非常積極且正面的意義,就是肉體的「汰舊換新」。也就像是我們開的汽車,開到三、四十萬公里,引擎已經磨損了,零件也都老舊了,必須要換新車了。有人可能質疑:「舊車開不動了,要換新車容易啊,但是我們的身體老朽了,不能用了,要怎麼換?」針對這一類的疑惑,師父上人提出了一個極具現代性的前進觀點:「死亡就等於現代的移民一樣!」

師父說:「總之,死亡就等於現代的移民一樣,從這一個縣城搬遷到那一個縣城,從這一個國家遷移到另外一個國家。當然,你要移民,也要知道自己的資本如何,假如你的資本很多,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可以購買華屋大廈,一樣地享受榮華富貴;假如你的資本不足,移民到另外一個區域,窮愁潦倒也就在所難免。」

傳統的「六道輪迴」說法,被覆上一層道德說教的八股意味,給人一種宗教迷信的刻板印象,而師父上人的這一個「死亡就等於現代的移民」說法,非常積極正向,也非常生動貼切。的確,我們在死亡之後的「往生」,就等於是「移民」,而且是星際旅程,不限於在這個地球上,可以依照自己的心願以及福德因緣,選擇移民到佛國淨土或天堂樂園,當然也可以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資本,才有能力做選擇。

師父說:「所以,我們在生死之前,就等於在移民之前,要先做好準備,了解自己未來的資糧豐富、不豐富。假如說,你在死亡的時候沒有目標,或者也沒有資糧,就好像犯了刑法要充軍,究竟要充到什麼地方,會有什麼樣的遭遇,你都不知道,那當然是會感到很可怕了。」

師父上人特別指出,生死大事必須要事先做好準備,就如《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如果到了要死的時候都還沒有確定好目標,也沒有儲備資糧,前途一片茫然,那當然很可怕。如果我們在平日就做好準備,確定好來生的目標,早早開始儲備好資糧,就不必擔心移民之後的事情。(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